无痛微刺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浅析
Clinical Analysis of Painless Micro Acupuncture in Treatment of Cough in Children
DOI: 10.12677/jcpm.2024.3313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管 洁*, 蒋腾蛟, 夏太国, 周玉凤:彭州市妇幼保健院,彭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无痛微刺小儿咳嗽临床疗效Painless Prickles Cough in Children Clinical Effect
摘要: 小儿咳嗽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其病因复杂,病症各异,而儿科又俗称为“哑科”,多由父母代述病情,增加了临床医师的辩证难度,常导致临床疗效收效不一。在治疗上,小儿咳嗽病多以内治法为主,但患儿年龄小,口服药物依从性欠佳,因此寻求简单安全有效的外治方案十分有必要。本文浅析了小儿咳嗽的病因病机,采用刘长青老师的无痛微刺针法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验案,阐述了无痛微刺外治法治疗小儿咳嗽的理论基础,探讨了该方法在治疗小儿咳嗽病中的实用价值。
Abstract: Pediatric cough is a common clinical disease in pediatrics. Its etiology is complex and its symptoms are different. Moreover, pediatrics is also commonly known as “dumb department”. Most of the patients are represented by their parents, which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dialectics for clinicians and often leads to different clinical effects. In terms of treatment, children’s cough is mostly treated by internal treatment, but the children are young and have poor compliance with oral drug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eek a simple, safe and effective external treatment schem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hildren’s cough, adopts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Liu Changqing’s painless micro acupuncture to treat children’s cough, expound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painless micro acupuncture external treatment to treat children’s cough, and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value of this method in treating children’s cough.
文章引用:管洁, 蒋腾蛟, 夏太国, 周玉凤. 无痛微刺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浅析[J]. 临床个性化医学, 2024, 3(3): 951-955. https://doi.org/10.12677/jcpm.2024.33136

1. 小儿咳嗽的介绍

小儿咳嗽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既可以是一个单一的临床症状,也可以独立成为一个疾病。自古以来,就有“诸病易治,咳嗽难医”的说法,《素问·咳论》提及:“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意为咳嗽离不开肺,但是亦不止乎肺脏,它的病变涉及五脏六腑,因此治疗上相对其他疾病而言,治疗辩证相对复杂。小儿咳嗽的病因、病位、病性、病理、传变、转归等变化复杂,加之儿科为“哑科”,常由父母代述病情,描述不准,且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传变迅速,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医师辩证困难、用方不当,易导致疗效不佳。因此,古代医家大都默认了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的说法,但是小儿咳嗽又是儿科的常见疾病,占门诊的常见病的一半以上,因此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 小儿咳嗽的病因病机

中国早在《内经》中就有了对咳嗽的病名以及其病因的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咳论篇》曰:“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寒热伤肺,则气逆而为喘为咳。”《幼科发挥》曰:“咳嗽有二,风寒外感者、痰饮者。”至《景岳全书》将咳嗽病因概括为外感、内伤两端,曰:“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清《幼幼集成》强调“在小儿由风寒乳食不慎而致病者,尤多矣。《仁斋直指方论》曰:“夫疾病之生也,皆因外感内伤生火生湿,湿而生热,火而生痰,四者而已。”《小儿卫生总微方论》曰:“风寒伤而为嗽。”

可见,古来先贤们均认识到咳嗽均可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或者内伤饮食等影响脏腑的功能,导致邪犯肺而致咳嗽的发生[1] [2]。如《景岳全书》对咳嗽的病机分外感、内伤明述:外感咳嗽,“必由皮毛而入,盖皮毛为肺之合,而凡外邪袭之,则必先入于肺,久而不愈,则必自肺而传于五脏也”;说明咳嗽久久不愈,气机升降失常,又会传及他脏。“内伤之嗽,必起于阴分,盖肺属燥金,为水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涸金枯,肺苦于燥,肺燥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脉因证治》曰:“肺气伤而不清,而上逆,皆关于肺也。”然而,不论外感内伤,影响肺的气机以致升降失常乃咳嗽主要病机。

在中医学理论中,百病皆由气生,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既是保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又能够成为疾病发生的根源。只有气机调畅,才能维持各脏腑经络的正常的生理活动,进而推动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输布。一旦气机失调,则变证丛生,如肺气郁滞则失去宣肃,治节不能,则令人喘嗽等。

3. 小儿咳嗽的治疗

针对小儿的咳嗽,西医多为抗感染,抗过敏,止咳化痰等方法,中医则有内治、外治,内外合治等方法。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3]中提到治疗小儿咳嗽的大法:“盛即下之,久即补之,更量虚实,以意增损。”小儿脏腑娇嫩,易感受外邪,常以外感和内伤多见,外感以风寒咳嗽、风热咳嗽两型居多,治疗以宣肺止咳为主。马海龙[4]治以疏风–热宣肺、降逆化痰止咳之法,善用方桑杏前桔汤治疗,药物组成:桑叶、杏仁、桔梗、前胡、炙紫菀、款冬花、瓜蒌皮、菊花等,临床疗效显著,常常可做到1剂知,2~3剂已的临床疗效。”常克[5]教授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外感风寒亦能迅速从寒化热,就诊之时可能已有化热的趋势,部分化热仍留有余寒,形成寒热错杂之势,因此,他擅长以新麻汤取其合治疗法,寒热并用治疗咳嗽,取得了临床满意的疗效。

外治包括针灸推拿、耳穴压豆、穴位贴敷、刮痧等方法。王钱[6]小儿肺炎的研究中发现,小儿推拿能明显改善咳嗽等相关临床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小儿的感染风险。梅红红[7]采用穴位贴敷配合西药治疗风热犯肺型支气管肺炎,止咳收效快,且提高临床疗效及缩短治疗时间。张秋玲[8]等用拔罐疗法联合针刺治疗小儿痰湿肺阻型咳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中医药治疗小儿咳嗽,疗效确切,但由于患儿,尤其是婴儿,服用药物困难,穴位敷贴易过敏,推拿耗时长,导致患儿家属有所顾虑,导致依从性差,从而影响疗效。因此,笔者将介绍的小儿无痛微刺,其轻柔,无痛苦,安全,有效,操作方便,患儿及其家长容易接受。此针法针具采用0.12 mm*15 mm的针灸针,具体操作为拇指和中指夹持住针身,微握拳,稍漏出针尖,行针时针尖轻触碰施术部位,无明显疼痛及不适感。本套针法是河北刘长青老师所创的,包含一定的大小周天的理论基础,目前临床上也应用于小儿湿疹、小儿夜啼、小儿消化不良等疾病。[9]-[11]

4. 微刺的操作方法

针具选择及其操作方法

婴幼儿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制定针刺方案时,理应根据人体体质强弱、气血盛衰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针刺方案,关于婴幼儿的针刺,早在《灵枢·逆顺肥瘦》有所记载:“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疾拔针,日再可也。”毫针的“毫”,微小之意,原指鸟兽在体表的细毛,说明毫针细小,因此我们选用0.12 mm*15 mm的细小毫针,针之无痛,患儿易于接受。其次,从《黄帝内经》中的“半刺”受到启发。《灵枢·官针》云:“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半刺针刺在皮部,不伤肌肉,轻浅入针,快速拔针,与肺气相应[10]。以此,针对婴幼儿体质薄弱的特点,针法宜做到“浅刺疾拔针”,即针刺应浅、快、不留针。

具体操作施术者拇指中指夹持针灸针的针尖末端,针尖不超出手指最外侧边缘,针尖似露微露,目的让孩子看不到针,打消看见针具的恐惧。

操作前面从任脉开始,在上、中、下三脘,双侧天枢,气海,关元等穴轻轻点刺;背部以督脉和膀胱经为主,从大椎开始隔开两三个椎体,分别轻轻点刺督脉和两侧膀胱经一线,直到腰骶部的八髎穴和长强穴,操作时离穴不离经,主要是激发孩子经气;上肢分别从肘部曲池和尺泽开始,沿着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循行,直到合谷和鱼际,选择肺经目的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运用;下肢分别从足三里和阴陵泉沿着足阳明脾经和足太阴脾经循行,直到脚踝上的三阴交。点刺上下肢时均分成3~5个段点点刺,操作过程时间短,不足2 min,患儿可全程配合。

5. 无痛微刺操作依据

5.1. 皮部理论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纯阳之体,一团生气,脏器轻灵,易趋康复,小儿年龄小,元气充足,内心纯粹,生长发育迅速,活力满满,具有强大的修复和痊愈能力。局部微刺能够对小儿起到治疗作用,其原因之一在于针刺皮部,能够固充卫气,调动元气。明代肖京在《岐轩救正论》[12]:“卫气者升由元气,为皮毛腠理之司而护卫于身体之外,主包罗一身。”即卫气是元气输布到体表的功能体现,因此浅刺激皮部可以激发卫气,固充元气,加速小儿疾病的恢复。同时,皮部与心神,与脑联系密切,从西医学角度上,皮肤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均是由同一神经外胚层演化成的不同器官[13]大脑之间存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双向调节,简称为皮–脑轴[14]经–体液–调节网络在皮层分布最为密集[15]刺激能够通过脊神经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调控神经内分泌系统而产生多种效应,因此刺激皮部可以干预全身的免疫调节,将机体紊乱状态调整到有序状态,促进机体自我痊愈[16]

5.2. 经脉脏腑理论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表明,脏腑病理变化可反映到体表肺经及腧穴。因而刺激体表的经络腧穴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17]永福[18]究针刺肺经能够减轻支气管及肺泡结构变形,减少炎性细胞浸润的作用。刺激手太阴经脉或穴位能有效治疗肺炎或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可能与调节各种炎性因子与抑炎因子水平,从而减轻气道及肺组织局部炎症有关。因此案例中针对小儿咳嗽选用手太阴肺经,以宣肺止咳。同时选上、中、下脘,天枢、气海,是取王乐亭老先生的老十针,联合足太脾经,以固养后天之本,培土生金。后取督脉及膀胱经腧穴,以激发阳气,加速气血流动,促进机体康复。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轻刺激能够调节脏腑气机,升清降浊,激发阳气,促进疾病痊愈。

因此,基于皮部与经络气血脏腑间的沟通联系,小儿无痛微刺在临床中不仅仅用于小儿咳嗽,还可以用于皮肤、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的疾病,如小儿鼻炎,小儿湿疹、夜啼、呕吐、便秘、厌食、遗尿等。小儿无痛微刺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有效,无痛苦,治疗范围广,患儿及家属易于接受,能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患儿减轻病痛,不失为一种好的治疗方案。

基金项目

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科研课题[编号:2023416]。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叶锦霞, 翁端怡. 翁端怡主任运用“和”理念治疗小儿咳嗽经验[J]. 福建中医药, 2024, 55(7): 23-24.
[2] 李三洋, 林晓峰. 《景岳全书》论治咳嗽特色浅析[J]. 江苏中医药, 2018, 50(2): 13-14.
[3] 董雨, 冯海音, 孙凌云, 曾倩玉, 徐荣谦. 学习钱乙治疗小儿咳嗽临证经验的心得与体会[J]. 现代中医临床, 2014, 21(3): 45-46.
[4] 马海龙. 桑杏前桔汤治疗小儿风热咳嗽60例[J]. 四川中医, 2013, 31(4): 112-114.
[5] 罗鑫, 常克, 孙香娟, 冯丹丹. 常克以新麻汤“寒热并用”治疗小儿咳嗽经验[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1, 13(2): 170-172.
[6] 王钱, 王莉, 刘艳春. 小儿推拿疗法在小儿支气管肺炎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22, 29(20): 63-65.
[7] 梅红红, 王亚梅, 王芹. 中药穴位贴敷用于治疗支气管肺炎风热证的疗效观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 24(4): 77-79.
[8] 张秋玲, 袁惠. 拔罐与针灸联合治疗小儿痰湿肺阻型咳嗽的临床观察[J].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8, 9(12): 21-22.
[9] 徐霞. 无痛针刺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25例[J]. 中医外治杂志, 2020, 29(6): 52-53.
[10] 冯奕鸣, 曹凯捷. 微针皮刺治疗小儿湿疹[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 6(58): 17.
[11] 阳丹, 张雪竹. “五刺应五脏”之浅析《灵枢》五刺法的研究进展[J]. 甘肃医药, 2020, 39(6): 488-491.
[12] 肖京. 轩歧救正论[M].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1983: 19.
[13] Teitelman, G., Joh, T.H. and Reis, D.J. (1981) Linkage of the Brain-Skin-Gut Axis: Islet Cells Originate from Dopaminergic Precursors. Peptides, 2, 157-168.
https://doi.org/10.1016/0196-9781(81)90026-7
[14] 陈柳伊, 弓明燕, 陈泽林. 对肠-脑-皮轴及其与中医联系的思考[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 34(1): 275-277.
[15] 李宏伟, 贾孟辉, 黑晓英, 苏丹, 李占涛. 试论以“浅刺”代“深刺”的新针刺观[J]. 河北中医, 2017, 39(2): 277-280.
[16] 中茜, 郭义. 反观中医临床提出“皮肤是人的第三大脑” [J]. 江西中医药, 2016, 47(7): 11-13, 19.
[17] 郭义, 方剑乔. 实验针灸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115.
[18] 祝永福, 解明然, 周美启. 豚鼠肺切除术后咳嗽模型建立及针刺肺经对其血清PGE-2、BK的影响[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 31(2): 29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