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1]。自2017年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来,如何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提升课程育人功能,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一直成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中国地理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内含大量基础地理国情的内容,育人教学资源丰富,是立德树人的有效载体。围绕中国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如贾亚男、苏筠、张东云、韩冰雪等对中国地理课程思政目标确定、元素挖掘、融入路径等进行了研究[1]-[5];韩国栋探究了信息化背景下高师中国地理课程改革措施[6];薛青河、侯雨乐等对中国地理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展开了研究[7] [8];李石宝、平措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六位一体”的分级分类教学模式[9]。由此可见,现有研究多聚焦于中国地理传统线下教学及其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施,忽略了混合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不利于将课程思政贯穿至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既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又能解决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分割问题,开展混合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研究对实现全程育人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10]-[13]。基于此,本文以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中国地理课程为例,从线上线下课程思政资源挖掘、混合教学模式下课前–课中–课后课程思政的实施及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为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中国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 中国地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2.1. 思政目标的确定
中国地理是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属于区域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是充分体现综合性和区域性两大地理学科特点的专业主干课,具有上承部门地理、下启专业课程的“枢纽”地位,承担着地理国情教育和培养地理师资的任务。因此,结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中国地理课程选取家国情怀、可持续发展、师德修养、科学精神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重点,其思政目标具体表述如下:
(1) 引导学生全面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理解不同时期国家重大决策,培养学生正确的国情观,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政治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2) 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能正确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相互关系,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理念。
(3)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区教学实践,增加学生对学科育人的体会体验,树立教师职业自信心和职业自豪感,形成服务基础教育、报效祖国的决心。
(4)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进而养成求真务实、质疑思辨的科学精神。
2.2. 思政元素的挖掘
依据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思政目标,中国地理在坚持德育与智育融合、显性与隐性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基础与前沿融合基础上,从家国情怀、可持续发展、师德修养、科学精神出发,把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各章节,建立起中国地理课程思政体系(见表1)。
Table 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system of Chinese geography curriculum
表1. 中国地理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课程内容 |
课程教学要点 |
课程思政元素 |
绪论 |
区位与疆域 |
中国地理区位的优越性、领土完整及爱国情怀教育。 |
自然结构 |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特点、成因及意义 |
中国特色发展及科学发展观教育[2]。 |
海洋地理 |
海洋环境、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正确的海洋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 |
环境与灾害 |
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影响 |
生态环境保护观、人地协调观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 |
人口与城市 |
人口地理特征及城市发展 |
理解我国人口政策、新型城镇化政策, 坚定民族团结信念。 |
产业与经济 |
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 |
体会国家发展,培养爱国热情,增强政治自信心。 |
文化与社会空间 |
文化的特征及形成环境 |
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
区域分异与区划 |
区划的类型、依据及评价 |
通过对现有区划的评价,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质疑思辨的科学精神。 |
中国地图绘制 |
中国专题地图绘制 |
建立正确国家版图观,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
分区教学实践 |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对我国四大区域的地理概况进行分析与评述。 |
增加学生对学科育人的体会体验,树立教师职业自信心和职业自豪感,形成服务基础教育、报效祖国的决心。 |
创新实践训练 |
专业竞赛、创新项目、 科技论文写作 |
培养学生探索创新、质疑思辨的科学精神。 |
3. 混合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的实施
中国地理课程利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QQ群等在线教学平台,通过课前线上自学感悟育人情怀、课中讨论理解育人价值,课后德育理念指导实践三个阶段,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达到课程思政的全程育人目的,提升课程思政效果。
3.1. 课程思政融入路径
3.1.1. 课前
课前,通过线上发布课程思政案例,引导学生根据任务点观看或者阅读案例,初步感悟思政案例中的育人情怀。线上思政案例主要以视频和文献形式呈现,包括中央广播电视台播出的《国情备忘录》《航拍中国》《美丽中国》,星球研究所发布的《这就是中国》《中国从哪里来》《为全球导航,中国如何做到》等有关文章及视频,《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等刊登的相关研究成果等。这些文献和视频聚焦了大量中国地理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人口、城镇、三农、耕地保护、资源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发展等。通过视频收看及文献阅读,使学生受到心灵震撼及思考,对中国国情有初步认识,并发布线上讨论,实现课程思政的摸底。
3.1.2. 课中
课中,开展学生说思政、悟思政的翻转教学,升华对课程思政的理解。组织学生讲授、讨论、辩论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及其涉及到的热点或前沿问题,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对中国基本国情与国策有着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并对解决中国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促进学生德育的生成。活动的主题有“中美地缘环境哪个更好”、“延迟退休之我见”、“耕地红线无用论”、“海岸带的开发与保护”、“胡焕庸线怎么破”、“大城市化道路VS中小城镇化道路”、“北粮南运利与弊”、“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现行行政区划的不足与改进”等等。
3.1.3. 课后
课后,以实践作业为依托提高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实践作业包含以下两种类型:一是以中国专题地图绘制为主的基础实践,在中国地貌图、中国气候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自然植被分布图等的绘制中,践行国家领土完整意识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二是通过创新项目研究、科技论文写作等活动,提升学生探索创新、质疑思辨的意识及能力。进而实现了课程思政从感悟–理解–践行的升华,提升了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3.2. 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
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完善课程考核评价制度。通过明确考核目标、拓展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式和完善课程思政成绩评定等具体措施,摒弃目前“重知识、轻能力”和“重结果、轻过程”等落后的考核评价观念。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线上评价 + 线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学习全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核(表2)。过程性评价除以往采用的随堂考勤、随堂提问和讨论外,增加课堂网络在线测试作为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的手段。终结性评价主要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求真、诚实守信意识。
Table 2.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for Chinese geography curriculum
表2. 中国地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评价层级 |
评价类型 |
考核内容 |
权重 |
考核目标 |
评价主体 |
初级 |
过程性评价 |
线上学习 |
0.02 |
知识目标、价值目标 |
教师 + 学生 |
线上测试 |
0.04 |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
教师 + 学生 |
线上签到 |
0.02 |
价值目标 |
教师 |
中级 |
过程性评价 |
线上互动 |
0.04 |
能力目标、价值目标 |
教师 + 学生 |
小组讨论 |
0.02 |
能力目标、价值目标 |
教师 + 学生 |
中国地图绘制 |
0.02 |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 |
教师 + 学生 |
高级 |
过程性评价 |
分区教学实践 |
0.18 |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 |
教师 + 学生 |
创新实践训练 |
0.02 |
能力目标、价值目标 |
教师 + 学生 |
野外实习 |
0.04 |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 |
教师 + 学生 |
终结性评价 |
期末考试 |
0.6 |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 |
教师 |
4. 混合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近年来,通过考核结果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幅提高,平均每学期线上学习21,122次、参与线上讨论200余次。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对身边地理事象探究欲望较强,近3年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15项,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中国地理课程教学团队已连续5年学生评教满意率达90%以上;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的同学认可线上线下混合的课程思政实施方式,他们在思政案例选取、思政活动的设置等方面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在取得成效的同时,课程建设仍存在以下不足:(1) 课程思政融入方法单一。受课程团队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等的影响,中国地理课程思政方法仍较单一,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需进一步强化教师综合素养,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实施分层教学。(2)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目前对于课程思政考核的内容、方式、权重等的设置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影响了课程思政评价的科学性及其持续改进。需进一步引进层次分析法、熵权法、聚类分析等数理模型进行分析评价,提升评价的真实性及有效性。
5. 结语
混合式教学是传统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的结合,拓展了课程思政价值品德引领的途径和方式[14] [15]。本文以玉溪师范学院中国地理课程为例,通过对课程思政目标的确立、思政元素的挖掘,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下课程思政如何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德育培养的有效结合,助推“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向更深、更广的维度拓展。
基金项目
玉溪师范学院一流课程“中国地理”(项目编号:2022kc05);玉溪师范学院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中国地理”(项目编号:2022sz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