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汉互译学习中的读者意识缺失问题研究
A Study on the Lack of Reader Consciousness in Japanese-Chinese Translation Learning
摘要: 读者意识指译者在翻译中关注译文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在译文输出时把握原文内容和读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满足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很多学习者在日汉互译学习中在处理句法关系、文化因素和思维习惯等翻译要素时,由于缺乏读者意识,影响了译文的质量乃至读者的阅读体验。本科翻译课程除了翻译技能教学外,更要从宏观和微观多方面重视读者意识的培养,提升学生翻译水平。本文拟就日汉互译教学中的真实翻译案例进行分析,思考翻译技能学习中读者意识的重要性,列举学习者的译文中读者意识缺失的具体表现,并尝试提出翻译教学中的读者意识的培养路径,以最终帮助学习者在原文文本和译文读者之间获取平衡。
Abstract: Reader awareness means that translators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ding ability and interest of target readers in translation, grasp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original content and readers in translation output, and satisfy the language habits,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way of thinking of target readers. Many learners lack reader awareness when dealing with syntactic relations, cultural factors and thinking habits, which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he translation and even the reading experience of the readers. In addition to the teaching of translation skills, the undergraduate translation cours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readers’ consciousness from both macro and micro aspects to improve students’ translation level.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alyze real translation cases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between Japanese and Chinese, consider the importance of reader awareness in translation skills learning, list the specific manifestation of learner’s lack of reader awareness in translation, and try to propose ways to cultivate reader awareness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so as to ultimately help learners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target reader.
文章引用:甘菁菁. 日汉互译学习中的读者意识缺失问题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9): 561-56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9825

1. 引言

一次笔译课堂的文学翻译练习后,笔者主张对文章中出现的一处关乎上下文理解的日本地名进行注释,否则会影响上下文理解。但有学生指出如果读者连这样的背景知识都不知道的话就没必要读这篇文章了。这个教学案例促使笔者对读者意识与学生翻译能力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翻译技能培训是应用翻译学的重要一环,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将研究重点从关注翻译产品(译文)的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转移到以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上。翻译过程的主要实施者是译者,因此译者的能力和素养必然与翻译产品质量相关。译者的能力和素养除了与双语能力、翻译策略、专业知识等方面有关,还与译者的读者意识相关。

本研究希望将读者意识置于翻译教学的框架下,因此结合前人对读者意识的阐释,笔者认为读者意识应该解释为译者在翻译中关注译文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在译文输出时把握原文内容和读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满足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很多学者将译前的文本选择和研究也纳入了翻译过程,但由于本研究讨论的重点是具体的翻译课堂教学,所以只探讨狭义的翻译过程,即“文本的语言转换所经历的具体而微的一系列程序或步骤”[1]。本研究拟结合学生在中日互译练习中的误译案例,对学习者翻译过程中的读者意识的缺失和培养进行深层次分析和思考,提出三个研究问题:1) 翻译技能学习中读者意识的重要性;2) 读者意识缺失的具体表现;3) 翻译教学中的读者意识的培养路径及反思。

2. 原文文本、译者、读者的三者关系

如果说原文作者是初创作,那么译者的翻译行为可以算得上对原文文本有限的“再创作”,无论是初创作的文本还是再创作的文本,其价值体现来自读者。但译者在文本翻译过程中必然会导致“鸿沟”的产生——原文文本不等于译文文本,因为原文读者也不等于译文读者——原文文本中原文读者知道的信息、了解的背景对于译文读者来说可能完全陌生。译者承担的就是与文本和译文读者“沟通”,“连接”文本和译文读者的责任。

译者要想呈现出高质量的译文,需要与原文文本“沟通”好,读懂原文的语法意义、逻辑结构、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感情色彩,并将原文文本用译语输出出来,否则在翻译过程的第一步理解就会陷入误区。但与原文文本的“沟通”只是“天平”的一端,在另一端,译者在输出译文时,还要与译文读者“沟通”,为译文读者服务。不同于口译可以现场面对面交流的情况,笔译场合下,译者需要知晓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文化背景和思维逻辑方式,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调整译文语序、添减标点符号、添加注释甚至改写等各种手段促成天平另一端“沟通”的顺畅完成。正如奈达所说的“对预期受众的影响才是衡量所有翻译的基本因素”[2],只有译文读者读明白了,收获了接近理想状态的阅读体验,译者的翻译行为才算获得了认可。

3. 日汉互译中的读者意识缺失

以某一本高校日语专业为例,从大三起开设为期一学年的日语笔译课程,秋季学期的翻译课程开始时,大部分学生已通过日语专四考试,并都在准备“日语能力考试”的一级考试(N1),已经具备一定的日语听说读写能力,但因为没有接受系统的日汉互译训练,缺乏翻译思维,翻译素养亟待提高。笔者在汇总学生的翻译作业时发现了大量因读者意识缺失而导致翻译不足或错误的案例。

3.1. 句法表达

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是译者衡量翻译策略的重要指标。翻译虽然需要从原文出发,但并不能只解决意思的传递问题,更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层面,因此译者“在表达形式和诉求手段上让受众感觉自然亲切,符合译语表达规范”[3]尤为重要。

例1:1929年我从美国学习回来,那时他是北新书局的小职员,常给我来送稿费[4]

学生译:1929年、私がアメリカ留学から帰ってきた。その時彼は北新書局の事務員で、よく私いに原稿料を届けに来てくれた。

教师改:1929年、私がアメリカ留学から帰ってきた同時、北新書局の事務員だった彼は、よく私のところへ原稿料を届けに来てくれた。

例2:私は新聞社の玄関口で、歩道の人波の中に混じり、すぐそこに見えている十字街の方へ歩いていく知佳の小さい姿を見送っていた[5]

学生译:我站在报社门口,目送着混入人行道上的人流,并朝眼前的十字路口走去的身影矮小的知佳。

教师改:我站在报社门口,目送着知佳。她那矮小的身影混入人行道上的人流,朝眼前的十字路口走去。

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算得上中日句法差异的典型代表。“汉语人称代词受较长定语句修饰的现象比较少见,而日语的人称代词则可以更为自由地受定语成分的修饰”[6]。两个例句若按原文语序翻译,虽然语法上没有错误,但是不符合译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教师修改后句子结构更加紧凑,也更加符合各自的语言规范[7]。译者的翻译任务并不是仅将译文输出,同时还要考虑译文的接受者也就是读者能否读懂、能否读得通顺,是否别扭。如果译文的句式有可能让读者读起来别扭不舒服,甚至让读者产生排斥,译者就必须在表达方式上做出调整[8]

3.2. 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是翻译中的难点,但也恰恰是异国读者的阅读兴趣点,翻译不当或者翻译不到位不仅会打乱读者的阅读节奏,还会不利于异文化的传播,甚至让读者对对方文化产生误读和排斥。

例3:“うなぎの寝床”と呼ばれる細長いつくりのであるが、まずそのほとんどの家が、うすぐらい土間をぬけた奥の座敷に面して、小さいとはいえみごとに充実した庭をもっているのが普通である。

学生译:町屋结构细长,被称为“鳗鱼窝”,几乎大部分的町屋在穿过昏暗的土玄关,进入里间的客厅后都会在正面看见一个庭院——狭小但多姿多彩。

教师改:日式传统住宅町屋结构细长,被称为“鳗鱼窝”,几乎大部分的町屋在穿过昏暗的土玄关,进入里间的客厅后都会在正面看见一个庭院——狭小但多姿多彩。

例4:中国的报纸最初和日本一样,也叫“新闻纸”。它是英语newspaper的意译词。“新闻”者,最新见闻也,很容易理解,也好记。

学生译:中国で新聞は最初、日本と同じく「新聞紙」と言っていた。英語のnewspaperの意味である。「新聞」というのは、最新の見聞のことで、言葉として理解しやすく、覚えやすい。

教师改:中国では新のことを「(パォジ)」というが、最初は、日本と同じく「新聞紙」と言っていた。英語のnewspaperの意味である。「新聞」というのは、最新の見聞のことで、言葉として理解しやすく、覚えやすい。

例3和例4中划线部分属于隐含的文化因素,学生在翻译时没有跳脱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自己懂得了,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译文读者会读懂这段文字背后的隐含意义。例3中的“町屋”对于没有日本文化背景的中国读者来说完全陌生,不加解释直接照搬到译文里,虽然不影响理解,但是会减弱读者对原文中日本传统文化的认知,有悖原文作者的创作初衷。加上“传统日式住宅”后,虽然中国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见过,但依然可以通过其他媒介想象出这种房屋形式,进一步激发对日本文化的兴趣。例4教师在改译后,增加了原文中没有的一句解释性语句,没有这句话会让不了解中国社会的日本读者误以为中国在过去称呼报纸为“新闻纸”,现在和日本一样也叫“新闻”,关键的解释性语句缺失就会让日本读者对原文产生误读,而这里的误读都来自译者对读者文化背景的疏忽。

3.3. 思维习惯

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和逻辑方式会影响本民族的语言形式,翻译过程中如何用符合译语读者思维逻辑方式的方式输出译文也是译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例5:○○宾馆与天安门广场咫尺相望,和深邃悠远的紫禁城及钟鼓楼交相辉映,处处无不浸透着凝重典雅的文化底蕴。

学生译:当ホテルは天安門広場と目と鼻の先にあり、紫禁城と鐘鼓楼の奥さと相まって、どこにも凝重で典雅な文化がしみ込んでいる。

教师改:当ホテルは天安門広場に近くて悠久たる史を持つ紫禁城と鐘鼓楼と互いにその魅力を引き立ており文化的な趣が非常に所にあります。

汉语讲究音韵,很多都是修饰语以渲染气氛,四字词语使用频率很高。但是汉语辞藻华丽的修辞方法与平实简单的日语习惯截然不同。这其实正是中日两国民众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中国喜爱恢弘气势、大开大合,而日本则更钟情于含蓄委婉,两种思维方式无关优劣,但若将本民族的思维习惯强加于人,有可能造成误解和对立。因此例5原文中的四字成语若直译,不仅难以找到合适的译文,还会在日语语境下显得生硬,违反日语读者的阅读期待,不如将其中的具有修饰性、无实际含义的“虚词”全部删去,反而能让日语读者更加关注文本内容本身。

4. 翻译教学中的读者意识培养路径

从以上的学生错译案例可以看出清晰明确的读者意识与译文的质量密切相关[9]。译者从意识到读者存在到学会在读者意识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并对译文进行正确处理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专业的训练[10]。因此本科翻译教学中教师需要创新宏观的教学理念,微观的教学方法,将读者意识的树立与翻译能力的提高有机结合[11]

4.1. 宏观重建翻译课堂教学理念

宏观重建翻译课堂教学理念就是要打破翻译课仅教翻译的传统认知,将翻译知识和技能的讲解置于中日对比的宏观框架下,增加中日对比的课时,从词汇构成、句法习惯、篇章结构等方面系统进行中日语言对比,配合文学、文化课程加深对中日文化和思维方式差异的了解。只有知晓中日的不同,才能从根源上让学生意识到译文读者的存在。同时从课程开始之初就要时刻提醒学生译者在翻译全过程中的“沟通”作用,敦促学生树立翻译主人翁意识和为文本和读者服务的意识。

4.2. 增加翻译说明预设目标读者

莫纳·贝克(Mona Baker) (2011)从语用学的角度解释翻译问题时提到了“预设”问题,如果译文受众不具备原文读者同样的知识背景,或者因为文化差异,原始信息无法追溯,译者在翻译时就要解决有关预设问题。译者需要预设目标读者、预设读者的能力,也不能忘了预设读者兴趣。

学生在刚接触翻译时即使心中知道需要预设读者,但也往往难以形成具体的目标读者形象。所以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增加翻译说明的环节。翻译说明就是通过对文本以及翻译委托人的要求,对原作作者、语言变体、体裁、发布渠道、篇幅、读者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说明。这些语言外的信息可以帮助译者确定语境和读者,并决定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具体到翻译课堂上,在进行语句、片段翻译时的翻译说明相对比较简单,可以主要预设读者能力即可。到了完整的篇章翻译时,教师需要根据新闻稿、科技稿、演讲、合同等不同文本类型让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翻译说明,有关目标读者可以将说明具体化:分别分析读者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视角,并以此评估译文的形式和内容,在译文完成后再基于读者进行词汇语法方面的修改。虽然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难以保证每次工作都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翻译说明,但是通过课堂练习,可以使学生将翻译说明能力内化成自觉行为,这样在实际翻译实践中可以快速在脑海里形成目标读者形象,并迅速制定最优翻译策略。

4.3. 善用多种教学形式

以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在参与中意识到并自觉养成读者意识。在传统的授课形式以外,加入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同伴互评(peer review)、有声思维(think-aloud protocol)等教学方法。翻译工作坊模拟的真实翻译任务和翻译环境,让学生从单纯地对文本的关注度转移一部分到委托客户的需求上;同伴互评则通过让学生轮流在译者和读者的身份间转换,帮助学生摆脱自身的身份限制,以更加客观的读者身份阅读并评价同伴的译文;有声思维则更加关注学生的翻译过程,让学生将思考过程以音频或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进一步加深读者意识的内化和吸收。

4.4. 反思:读者意识的“度”

纽马克在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时的概念时,曾提出疑问:读者是否需要一切都被人奉上?也就是说是不是因为意识到了读者的存在,就需要将译文中隐形的所有内容都全部解释给读者看?

例6:ここまで書いて、最後に言えることは、中日両国は一衣帯水の隣国で、海を隔てて互いを臨んでいるということだ。「青山依旧在、友誼万古長」(山なみの青さが古来より変わらないように、友好の思いも永遠に続く)。

例6来自一篇有关中日交流的文章,文章最后使用了中国古诗句“青山依旧在,友谊万古长”,日语原文面向日语读者,因此对诗句进行了语内翻译。但是这句诗在中国家喻户晓,译成中文时完全不需要再添加括号对中国读者进行解释。可是笔者在修改学生的译文时发现很多学生在翻译时将括号里的日语原封不动翻译成了汉语。询问学生,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读者变化的问题,一种是虽然意识到了,但是为了避免被认为漏译,还是将所有内容都翻译出来。

读者意识的存在要求译者在翻译前预设读者,但译者对读者的预设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如果译者认为读者什么都不知道,就会出现“事无巨细”的译文,导致过度翻译。例如有的文学创作者热爱留白和余韵,如果译者将所有言外之情、言外之意自作多情地搬到文本之上,破坏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乐趣。反之若想象出的是“完美读者”,那么就会导致翻译不全,同样打乱读者的阅读节奏。

5. 结语

读者意识虽然只是译者翻译过程中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环,却与译文质量密切相关。通过以上的学习者译文案例可以看出译者的读者意识缺失会降低译文质量、影响阅读体验。但读者意识并不仅仅是字面意思上的只关注读者,而是译者要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处理好原文文本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译文,既要准确传递原文话语和精神,也要在句法表达、文化因素、思维习惯等方面寻求译文读者可以接受的方式。承担培养专业翻译人才任务的本科翻译课程除了翻译技能的培训,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在人工智能翻译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更加关注人与人的沟通,更加重视读者感受的翻译教学和研究正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许钧. 翻译概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65.
[2] 谢天振.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8: 37.
[3] 陈小慰. 对外宣传翻译中的文化自觉与受众意识[J]. 中国翻译, 2013, 34(2): 95-100.
[4] 周晓梅. 中国文学外译中的读者意识问题[J]. 小说评论, 2018(3): 121-128.
[5] 贺文昭. 论中国传统译论中的读者观照[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6): 44-46+52.
[6] 苏琦. 汉日翻译教程[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8: 137.
[7] 张岩红. 汉日对比语言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204.
[8] 许恒, 甘文凝. 读者意识及读者策略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效度分析[J]. 国外外语教学, 2007(2): 40-45.
[9] 刘汉域. 论口译学习者在日汉汉日交替传译中的常见问题及原因[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3.
[10] 张宏. 如何发展学习者的阿汉互译能力[J]. 阿拉伯研究论丛, 2015(2): 207-213.
[11] 方兰. 现代日汉互译课程教学应该从何入手[J]. 文学教育(下), 2015(10):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