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甄嬛传》是一部清装宫斗剧,于2011年11月17日起陆续在中国大陆各地方台播出,随后于2012年3月26日在安徽卫视、东方卫视上星首播,后又在多个国家及地区播出。该剧改编自流潋紫所著的同名小说,以清朝后宫为背景,展现了后宫妃嫔之间的明争暗斗、权谋纷争以及情感纠葛。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甄嬛从一个纯真善良的少女逐渐成长为心机深沉的皇太后,她的性格转变和内心挣扎令人印象深刻。其他角色如皇后、华妃、沈眉庄等也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演员们的出色表演更是为角色增添了魅力。该剧的服装和道具制作精美,展现了清朝宫廷的奢华和细致。妃嫔们的服饰华丽多彩,符合各自的身份和地位,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
《甄嬛传》在展现后宫生活的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诗词、礼仪、服饰等,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甄嬛传》在播出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成为了一部现象级的电视剧。它不仅在国内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还在海外播出,传播了中国文化。2015年3月15日起,美国版《甄嬛传》在全球最大收费网站网飞(Netflix)播出。为了适应美国观众的习惯,美版《甄嬛传》从原版的76集被缩减成了6集(每集90分钟) [1],并采取了倒叙结构,以“老年甄嬛”的记忆展开故事。在内容上,其加快了剧情节奏,例如斗华妃用了3集,斗沈眉庄、安陵容共40分钟,斗皇后只用1集,但甄嬛和果郡王的感情戏较为完整。
美版《甄嬛传》在海外的口碑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网飞(Netflix)的评分方面,截至2015年3月26日,有7860名网友为美版《甄嬛传》打分,平均分为3.7分(满分5分)。这一得分接近此前网飞播出的中国影视作品最高分3.9分(《卧虎藏龙》)。与其他一些知名的欧美影视作品相比,其受欢迎度也不错,例如著名美剧《实习医生格蕾》是3.9分、《犯罪现场调查:迈阿密》是3.7分。在美国最权威的观众点评网站IMDB上,该剧的10分制评分体系中拿到了8.5分。
然而,也有一些负面的评价。在满分为五颗星的情况下,网飞(Netflix)旗下的美国网站给出的评分是两星半,加拿大站甚至只给出了一颗星。
笔者认为,造成这部在国内广受好评的现象级电视剧在国外风评参差不齐的原因除去剧情剪辑问题外,翻译问题也占很大一部分原因。中美两国文化背景差距巨大,美版《甄嬛传》一定会存在跨文化传播的障碍。
剧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清朝的宫廷文化的翻译,翻译过程中将具有浓厚中国特色古文诗词、经典台词的意境完全重现,都是翻译过程中处理起来非常棘手的问题。由于中美两国文化和语言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和词汇产生了不可译性。
2. 不可译现象
翻译是一个语码转换的过程。不可译性指的是在两种语言无法实现或者无法完全实现这种转换。造成不可译性的原因多种多样,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语言体系形成不一样的语言表达形式都是翻译中的障碍因素。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根据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将不可译现象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本文将采用卡特福德的分类原则探讨美版《甄嬛传》中的翻译问题。
2.1. 语言上的不可译性
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均为语言上的不可译因素,其中处理起来最困难的还是语音以及修辞上的不可译现象。《甄嬛传》中的台词都非常具有特色,随着这部剧在国内的热播也受到了广大网友对其台词风格的效仿,“甄嬛体”自此风靡一时。据统计,整部剧中有73首直接引用的诗词,3篇直接引用的赋。
英汉两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的层面的差异都非常地大。
1. 语音层面
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是语调语言。在汉译英时想要再现汉语的那种韵律和节奏感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从剧中的翻译举一个例子。
原文1: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译文1:Each year and every year, the blossoms return anew. Each year and every year, the blossoms of youth do not.
这是老年甄嬛在美版《甄嬛传》第一集中的一句台词,出自唐朝诗人刘希夷的名作《代悲白头翁》,以此诗句感叹宫中不断地在更新的众多美女。以句中“岁岁年年”和“年年岁岁”两词来说,两词在中文的意思是相同的,所以在翻译时译者把两词都译为了“each year and every year”。虽然这样翻译符合这句诗表达的原意,但不难看出这样的翻译方法并没能保留原文的韵律。
2. 词汇层面
汉英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语义场范围,两个语言存在着很多的词汇不对称或者词汇空缺现象,这也直接地导致了不可译性。
原文2: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2:A jade vessel is the symbol of a pure heart.
在《甄嬛传》一开始甄嬛选秀入宫前,温太医拿着家里的传家宝——一个玉壶去对甄嬛表达自己的心意,希望能够阻止甄嬛去参与选秀和他在一起时对甄嬛讲了这句话。这句其实是出自著名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这句诗原来想表达的意思是“我”的心就像盛在玉壶里冰一样纯洁且透明。译者在这里采用了直译的方式处理整句。但是“玉壶”这个物象在中国被赋予特殊意义,但在英文又没有相应的语义。因此在翻译这句话时只从字面意义上翻译过来的话,原句的这份意境实际上很难引起西方观众的共鸣[2]。
还有就是整部剧中比较重要的各位嫔妃称号。虽然英语国家也有过封建王朝的时期,但是并没有像中国这种等级分明的嫔妃称号。在英国,贵族女子一般被叫做“my lady”、“your ladyship”或“madam”。在和王室成员对话的时候,一般会用“your highness”或“your royal highness”去尊称。甄嬛的身份由一开始的“小主”、“答应”、“贵人”、“嫔”、“妃”再到“贵妃”、“皇贵妃”一级一级上位。但是因为英语国家这部分词汇语义场上的词汇空缺,这种身份和地位上的变化很难用英语去体现出来。
3. 语法层面
英语是形合语言,在表达时英语需要经常用到介词、冠词、连词、代词等来连接句子中的成分,或者会经常用到倒装句、被动句体现逻辑关系。但是汉语并不是,汉语是意合语言。汉语的句子在表达时并没有那么多的连接词,主要是靠本身的意义去衔接。所以在汉翻英的过程中碰到汉语中比较含蓄,有隐喻,含多重暗示的句子时,英译本一般会丧失汉语原文的这些特色。
原文3:他不忍叫你明珠暗投。
译文3:You will not be granted an ordinary life when you can live an extraordinary one.
中文多使用主动语态,英文则经常用被动语态。原文中的主语是这个“他”,指的是老天爷。在翻译时译者将句子的主语由“他”改为“你”,采用了意译的方式将原文的意思表达了出来。如果想要在翻译时把原文的形式保留下来基本是不可能的。
4. 修辞层面
修辞层面上的不可译性可以说是语言不可译性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比如汉译英时出现的谐音、歇后语、一语双关、回文、双声等中文特有的一些修辞手段是没办法在英文中还原再现的。
原文4:兔子急了也会咬人。
译文4:A baited cat grows as fierce as a lion.
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十分明显。这句话其实采用的是已有的一个翻译习惯。在翻译这种习语时只能根据目的语读者的习惯从当地语言中找相对应的、已有的习语才更能体现出原文所想表达的含义。对于空缺的情况只能是采用意译的方法争取让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含义。
2.2. 文化上的不可译性
文化上的差异是导致不可译性的一个主要原因。一个语言是可以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沉淀的,而民族的文化也大多沉淀在他的语言文字当中。中国和欧美国家都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是不言而喻的。在这两种文化中进行翻译时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限制和困难[3]。汉语之中涉及到涵盖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词汇是没办法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汇的。举一个剧中比较简单的例子。
原文5:嬛嬛一袅楚宫腰。那更春来,玉减香消。
译文5:Beauty of slim waist the Chu palace are quite graceful and charming. But their youth and beauty will fade away with the year.
该句出自宋代诗人蔡伸的《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是甄嬛在选秀时皇上问及她的名讳有什么意义时甄嬛的解释,也是甄父在给女儿起名的来源,这也侧面地印证了甄嬛的父亲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文臣。这首诗的原意是再轻柔美丽的女人都经不起岁月的考验,她的容颜总归会老去。“嬛嬛一袅”在后来被用作形容身材姣好,婀娜多姿的美女。“楚宫腰”是源自于“楚王好细腰”这个历史典故。据传楚灵王喜欢腰细的人,所以他的臣子妃嫔为了讨他的欢心都刻意的去减肥甚至去勒腰。在此译者把“楚宫腰”这一词译为“Beauty of slim waist the Chu palace”,虽然翻译也表达出了原文的意思,但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不清楚其中典故的西方观众来说这个翻译只能理解到表面却不能深入内层的意思。
原文6: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6:They would rather die on the branch retaining their scent than be scattered in the cold wind.
这句话是皇上问及沈眉庄为什么喜欢菊花时沈眉庄的答复。沈眉庄用这句诗词在回答皇上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于菊花高尚品质的赞美与感叹。因为菊花在秋天盛开,且只有菊花可以抗住秋季的寒风冰雨,所以在我国文化中菊花一直是高贵,坚强,清高,孤芳自赏,冷傲,不屈不挠的象征。自古以来,菊花就被誉为“花中之贵”。而在西方文化中菊花却没有这种意义。所以即使这句话可以被翻译出来,但却不能做到把原文的意境也表现出来。
3. 讨论
《甄嬛传》作为一部优秀的国产古装剧能够走出国门、传播到海外,对于我国的外宣工作,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对美版《甄嬛传》的不可译性进行深入分析后,笔者更深入地了解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部电视剧在引入西方观众的过程中,面对着语言和文化双重挑战,而这些挑战揭示了翻译工作中深层次的复杂性和困难。
原版《甄嬛传》因其对细节的高度把控而广受好评,美版的字幕翻译相比就逊色了很多[4]。《甄嬛传》中的许多文化特征和社会背景深深扎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和社会结构,这使得这些元素在翻译过程中难以完全传达。例如,剧中的古代宫廷礼仪、传统风俗以及人物间的微妙关系,都受到浓厚的中国文化背景的影响。对于不熟悉这些背景的西方观众来说,翻译所能传达的信息往往只是表面现象,而背后的深层含义则难以体会。这种情况不仅仅是语言转化的问题,更是文化理解和感知的挑战。
语言的差异也加剧了这种不可译性。在美版《甄嬛传》的翻译过程中,原剧中的许多成语、典故以及文化特有的表达方式在英文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或短语。这种语言上的不可比拟性使得翻译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工作,更是文化上的权衡与取舍。即使译者尽力在保持原意的同时进行本地化处理,也难免会造成某些文化内涵的流失。
该剧的字幕翻译对译者来说挑战极大,要求译者充分掌握中英文两种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差异,要既能在字幕翻译的种种限制条件下表达出源语的意义,又易于英语语言观众理解和接受[5]。唯有深刻理解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明晰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渊源与发展,并在实际翻译中有效运用各种翻译策略,灵活处理各种文化差异,尽可能地忠实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才能真正实现语言之间的转换以及文化之间的交流[6]。
4. 结论
《甄嬛传》作为一部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电视剧,其翻译过程中的不可译性不仅是语言和文化差异的体现,更是对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翻译工作的挑战,也为未来的翻译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借鉴。
在本文中,笔者以卡特福德对不可译性的分类原则为框架,对美版《甄嬛传》的不可译性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通过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探讨这部电视剧的翻译难题,揭示了翻译过程中面临的复杂挑战。这一研究不仅为翻译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为跨文化交流中的翻译策略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首先,从语言层面来看,我们运用了卡特福德的语言不可译性理论,分析了《甄嬛传》中存在的语言障碍。该剧在使用古典汉语和复杂的成语、典故时,展示了语言层面的翻译难度。我们发现,原剧中的许多成语和古典语句在英文中没有直接的对应词汇,翻译者不得不采取解释性翻译或意译的方式来传达其意义。这种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不仅限于词汇的转换,还涉及到语境的再现。即便译者尽力保留原意,翻译结果仍然会因文化和语言的差异而导致一定的信息损失。这一研究突出表明,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对等转换,更是语境和文化的适配过程。
其次,从文化层面来看,我们运用了卡特福德的文化不可译性理论,探讨了《甄嬛传》中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其翻译。这部剧深植于中国古代宫廷文化,剧中涉及的社会习俗、历史背景和文化观念在西方文化中往往缺乏直接的对应。这种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使得翻译者在保持原剧意图的同时,必须进行大量的文化调适和背景解释。例如,剧中的宫廷礼仪和社会互动对西方观众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对这些文化特征进行详细说明。虽然这种文化注释能够帮助目标观众理解原剧的背景,但也可能影响翻译的流畅性和观众的观剧体验。这一发现表明,文化背景的差异是翻译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重要挑战,翻译者需要在文化传达和语言表达之间找到平衡。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系统分析《甄嬛传》的翻译不可译性问题,不仅揭示了翻译过程中具体的困难,还为翻译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实证支持。尤其是在应用卡特福德对不可译性的分类原则进行分析时,我们能够清晰地识别出语言和文化层面上不可译性的具体表现,从而为翻译实践中的问题解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本研究强调了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桥梁和信息的传递,这对于推动跨文化理解和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在翻译中更好地处理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性问题。一方面,研究可以关注更为细致的翻译策略,如通过多模态翻译手段结合视觉和听觉信息,以增强文化传达的效果;另一方面,深入探讨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实现最佳平衡,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此外,考虑到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未来研究还可以探讨如何利用翻译技术的发展,提升跨文化翻译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