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视域下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婚恋观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Youth’s Views on Marriage and Love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 and Engels’ Views on Marriage and Love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时代中国青年婚恋观不断发生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要研究和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婚恋的正确看法,结合新时代下中国青年的具体情况,分析新时代下中国青年婚恋观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各方主体的积极作用,帮助中国青年形成正确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促进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优化人口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views on marriage and love among Chinese youth in the new era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Marx and Engels’ views on marriage and love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arxist theory and hav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us. We need to study and learn from Marx and Engels’ correct views on marriage and love,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Chinese youth in the new era, analyze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for the existing views on marriage and love among Chinese youth in the new era. In response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 will fully leverage the active role of all parties involved, help Chinese youth form correct views on marriage, childbirth, and family,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youth in the new era, optimize population deconstruction, and actively respond to population aging.
文章引用:刘雨晴.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视域下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婚恋观[J]. 交叉科学快报, 2024, 8(3): 385-392. https://doi.org/10.12677/isl.2024.83048

1. 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中讲到:“要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导,促进完善和落实生育支持政策,提高人口发展质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1]这一论述说明了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婚恋情况的重视。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只有树立科学的婚恋观,才能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需要在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的指导下,形成积极正确的婚恋观。

1.1. 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相关理论概述

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用唯物主义观点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继承,他指出黑格尔颠倒了家庭与国家的关系,不是国家决定婚姻家庭,而“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2]根据马克思的阐述,我们深刻认识到国家和家庭的关系,“家和才能万事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家庭和睦,只有每个人都经营好自己的小家,才能更有精力去建设祖国这个大家庭。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地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人们的婚姻是以金钱为基础的,他们把婚姻视为一种金钱上的交易。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只有将权钱利益排除在外,建立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家庭才是真正自由的婚姻。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为完成其遗愿,在马克思对《古代社会》一书所作的摘要和批注的基础上,于1884年在瑞士苏黎出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首先,恩格斯指出社会生产对家庭的决定作用。“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这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3]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的婚姻实际上是公妻制。人们至多只能责备共产党人,说他们想用正式的、公开的公妻制来代替伪善地掩蔽着的公妻制。其实,不言而喻,随着现在的生产关系的消灭,从这种关系中产生的公妻制,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卖淫,也就消失了。”[4]恩格斯阐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男女地位是不平等的。丈夫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家庭地位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女性在家庭中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在家庭地位中处于从属地位。

最后,恩格斯提出了自己的婚恋道德观。他认为男女双方之间的爱情是以相互平等为前提的,提倡以爱情为基础的性爱。恩格斯指出男女双方缔结婚姻要以爱情为前提条件,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

1.2. 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与新时代中国青年婚恋观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对新时代中国青年婚恋观的树立具有重要的意义,能指导其建立积极的婚恋价值观念和正确的婚恋行为。同时,新时代大学生在科学婚恋观指导下的婚恋行为更好地践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婚恋理论。

婚恋观是人们对于婚姻和恋爱的看法和态度。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对青年的择偶行为、婚姻生活起着导向作用,影响其一生的发展与幸福。按照个人意愿自由恋爱、自主结婚,是法律赋予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树立并践行正确的婚恋观,是个体实现爱情甜蜜、婚姻美满、人生幸福的首要前提。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大众对爱情问题、婚姻问题的看法和认知发生了较大变化。部分人士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体主义的不良影响,甚至形成了一些与社会主义婚恋道德相抵触的错误认知。因此,需要立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爱情、婚姻问题的基本观点,科学把握其中的真理性内涵,进而以马克思主义婚恋观为指导,积极培育符合新时代精神的新型婚育文化,全面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1.3. 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恋爱观、婚姻观和家庭观不仅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同时渗透着人学的思想。现如今的婚恋观不仅代表个人行为的结果,更多的是对社会整体的考量,人们的婚恋观会受到社会中种种因素影响,出现了许多婚姻家庭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多方面深入探索,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婚恋导向。马克思恩格斯的婚恋观念具有历史唯物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双重色彩,在对未来社会的展望中,他们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首要目标。进入新时代新征程,青年群体的婚恋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对研究青年婚恋思想的新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马克思恩格斯的婚恋观能够正确引导当代青年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待恋爱和婚姻问题。其次,马克思恩格斯的婚恋观可以使当代青年用道德的标准来约束自身的言行。最后,马克思恩格斯的婚恋观充满了正能量,有利于当代青年成长和发展,使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2. 新时代中国青年婚恋观存在的问题

2.1. 恋爱动机不纯

恋爱动机不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谈恋爱是为了追求爱情。但还有一部分人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不是真心喜欢对方本身。有学者指出“现代社会,大学生过多地看重对方的经济状况和物质条件,而且‘门当户对’的价值观念仍然存在,并且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5]

第二,还有一部分人缺乏真正的情感投入,他们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者对伴侣的感受漠不关心,只是在追求一种表面的关系,而不是真正的情感连接。还有一部分人会出现轻易改变目标的情况,他们在短时间内频繁更换恋爱对象,或者轻易结束一段关系,那么这可能表明他们可能只是在追求新鲜感或刺激,而不是真正寻找稳定的恋爱关系。第三,罗德·邦德和彼德·史密斯用有关方法在17个国家作了133次试验,结果发现在集体主义社会(如挪威、日本、中国)比在个人主义的社会(如美国和法国)人们更容易从众[6]。这就有可能引起一部分人谈恋爱是因为从众和攀比心理。在从众和攀比心理下建立的恋爱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将以失败告终,而且将受到道德的谴责,这也是恋爱动机不纯的表现之一。

2.2. 消极的婚恋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有很多消极的婚恋观产生。首先,对婚姻生活感知的风险化。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婚姻的稳定性和人生历程的自然性消解,青年人产生了“结婚不如单身”的思想观念[7]。一方面,青年人感受到择偶和经营婚姻家庭生活的艰难性,需要时间、精力和情感的大量付出。另一方面,媒体对明星、公众人物的婚恋轶事,以及社会极端婚恋纠纷的密集报道,强化了婚姻不稳定的风险感知,降低了青年人投资婚姻的意愿。尤其是近年来,媒体对“婚姻暴力”“母职惩罚”“密集母职”“丧偶式育儿”等议题的集中讨论,在唤起全社会关注女性权益保护的同时,也带来青年女性“不婚不育保平安”“谈恋爱不如搞钱”等将婚姻生活与个人福利和价值相对立的观念。

其次,婚恋理想的抽象化和超现实化。随着网络的普遍发展,建构起虚拟的网络情感体验。大量“爽文”“爽剧”和电子游戏以让受众获得即时满足为目标,通过超完美和超现实的人物形象和情爱场景刺激,使人轻松获得“浓缩和极致化”的快乐体验和情绪价值。“交友不如打游戏”“谈恋爱不如嗑CP”的流行语反映出青年人满足于脑补和幻想产生的极致快感,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缺乏兴趣。

2.3. 婚恋道德意识薄弱

在当今社会,婚恋道德意识的薄弱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它不仅仅关乎个人情感的健康发展,更触及到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石。格列比翁尼科夫提出婚恋是道德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入阐释了婚恋道德的意义,强调了恋爱双方的责任心和自律意识在恋爱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责任担当的意识,并落实到具体的婚恋行为上,才能够克服恋爱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很多问题。在恋爱过程中双方要注重内心的精神交流,而不是过分注重对方的外表[8]。婚恋道德意识的薄弱,体现在多个方面,如对传统婚姻价值观的忽视、对忠诚与责任的淡漠、以及在婚恋关系中过度追求个人自由与满足等。

首先,传统婚姻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过去,婚姻被视为一种神圣的社会契约,承载着繁衍后代、传承家族、维护社会稳定等多重功能。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一些人开始质疑甚至抛弃这些传统观念,将婚姻视为一种纯粹的个人选择,忽视了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和责任。

其次,忠诚与责任在婚恋关系中的分量日益减轻。在追求个人自由与满足的过程中,一些人可能会忽视对伴侣的忠诚与责任,将个人欲望置于婚恋关系之上。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伴侣的感情,也破坏了婚恋关系的稳定与和谐。忠诚与责任是婚恋道德的核心要素,它们的缺失必然导致婚恋道德意识的薄弱。部分人在恋爱和婚姻中缺乏责任感,表现为对自己和对方的不负责任。他们可能将恋爱视为一种消遣或满足个人需求的方式,而不考虑其背后的责任和承诺。

3. 新时代中国青年婚恋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原生家庭影响

原生家庭对婚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家庭价值观的传承。原生家庭的价值观会对个体产生深远影响,这些价值观可能会成为个体在婚姻中坚守的原则。例如,如果原生家庭注重家庭和谐、尊重长辈,个体在婚姻中可能会更加重视家庭关系和夫妻之间的互相尊重。相反,如果原生家庭存在暴力、冷漠等问题,个体在婚姻中可能会表现出类似的行为模式。第二,家庭角色的塑造。在原生家庭中,个体通常会扮演一定的角色,如孩子、兄弟姐妹等。这些角色会影响个体在婚姻中的行为和期望。例如,如果一个个体在原生家庭中一直扮演照顾者的角色,他可能会期望在婚姻中也扮演同样的角色,从而过度承担家庭责任,导致婚姻关系的不平等。第三,沟通与冲突解决方式。原生家庭的沟通方式和冲突解决方式会影响个体在婚姻中的沟通和冲突解决能力。如果原生家庭中的沟通方式是积极的、建设性的,个体在婚姻中可能会更加擅长沟通和解决冲突。相反,如果原生家庭中的沟通方式是消极的、攻击性的,个体在婚姻中可能会表现出类似的沟通障碍和冲突解决方式。第四,情感依恋模式。原生家庭中的情感依恋模式会影响个体在婚姻中的情感表达和依恋行为。如果原生家庭中的情感依恋模式是安全的、稳定的,个体在婚姻中可能会更加容易建立和维护亲密关系。相反,如果原生家庭中的情感依恋模式是不安全的、焦虑的,个体在婚姻中可能会表现出情感上的不安全感和焦虑。

总之,原生家庭对婚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些影响可能会通过家庭价值观、家庭角色、沟通方式、情感依恋模式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在婚姻中,个体需要认识到这些影响,并努力克服不良的家庭影响,建立健康、稳定的婚姻关系。同时,个体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来寻求帮助,以更好地处理原生家庭对婚姻的影响。

3.2. 学校教育缺失

学校教育对婚恋观的影响是显著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价值观塑造。学校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学校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关于婚姻、家庭、性别角色等方面的价值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爱情不是一种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以此形成一种创造倾向,否则,一切爱的尝试都是会失败的。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不能谦恭、勇敢、真诚、自制地爱他人,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爱。”[9]换言之,爱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领,而是需要后天持续不断地学习和练习之后才能掌握的一种的能力。学校通过课程教育,如社会学、心理学、性别研究等,为学生提供关于婚姻、家庭、亲密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婚姻的本质、功能以及面临的挑战,从而培养他们在未来婚姻中所需的技能和素养。第二,情感发展。学校也是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场所。在学校中,学生通过与同学、老师和校友的交往,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护亲密关系。这些经验对于未来婚姻中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至关重要。第三,性别平等意识。学校教育在培养性别平等意识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课程内容和校园文化的营造,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性别平等在婚姻中的重要性,推动他们建立平等的性别观念。总的来说,学校教育在塑造学生婚恋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大部分学校教育会自动忽略对于婚恋的这一部分教育,这就不利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着正确的婚恋观。

3.3. 多元文化熏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人们接受信息的速度也更加迅速。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人们对婚姻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首先,传统的婚姻观念逐渐被现代、自由的婚姻观念所替代。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婚姻的质量和个人幸福感,而不是仅仅为了传宗接代或社会压力而结婚。传统的婚姻价值观强调忠诚、责任、家庭等,而现代的婚姻价值观则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平等、尊重等。这种变化使得人们在选择伴侣和婚姻生活时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需求。其次,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婚姻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婚姻形式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婚姻形式,如闪婚、裸婚、丁克家庭等。这些新的婚姻形式反映了人们对婚姻的不同期望和需求。最后,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多元文化的交融,跨国婚姻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了解和交流,使得跨国婚姻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这种婚姻形式不仅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总之,多元文化对婚恋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这种背景下,人们需要更加开放、包容和理性地看待婚姻和婚恋观,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同时也需要坚持自己的婚姻价值观和期望。

3.4. 现实压力冲击

新时代中国青年婚恋观存在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压力。首先,时间与精力限制。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可能会发现很难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投入到婚恋关系中。他们可能经常加班、出差,或者因为工作原因需要经常出差,这都会影响到与伴侣的沟通和相处。其次,经济压力。经济压力是许多人在婚恋关系中面临的问题。无论是房价、汽车、彩礼等大额支出,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开销,都可能对人们的婚恋观和选择产生影响。经济压力可能会导致人们更加注重对方的物质条件,或者对婚姻产生犹豫和担忧。

再次,情感压力。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可能会影响到人们的情绪状态,使他们感到焦虑、疲惫或压力重重。这种情绪状态可能会影响到与伴侣的沟通和相处,甚至导致矛盾和冲突。最后,职业发展。职业发展是许多人在生活中追求的目标之一。然而,职业发展也可能会对婚恋关系产生影响。例如,一方可能因为工作原因需要经常出差或加班,这可能会影响到与伴侣的关系。另外,职业发展也可能导致人们的心态发生变化,对婚姻和家庭的期望和需求也会发生变化。为了应对这些压力,人们需要学会平衡工作和生活,合理安排时间,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状态。同时,也需要与伴侣进行充分的沟通和理解,共同面对和解决婚恋关系中的问题。在婚恋关系中,相互支持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建立起健康、稳定的婚恋关系。

4. 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对新时代中国青年婚恋观的启示

4.1. 以马克思恩格斯婚恋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婚恋观主要基于他们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类解放理论,强调了婚恋的自主性、平等性、道德性和社会责任。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婚恋观为指导,我们可以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婚恋自主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婚恋是个人自由的选择,不应受到外界压力或传统的束缚。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婚恋自主权,不干涉他人的婚恋选择,也不被他人的干涉所影响。在选择伴侣时,我们应该基于自己的感情、价值观和生活目标,而不是受到社会期望或家庭压力的影响。第二,婚恋平等性。马克思和恩格斯主张男女平等,认为男女在婚恋关系中应该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尊重彼此的个性和需求,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婚恋关系。在家庭中,男女应该平等参与、共同决策,共同承担家庭责任。第三,婚恋道德性。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婚恋关系是一种道德关系,应该遵循道德规范。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感情和婚姻,不插足他人的婚恋关系,也不随意背叛自己的承诺。在婚恋关系中,我们应该保持忠诚、诚实和尊重,维护婚恋关系的稳定和和谐。第四,婚恋的社会责任。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婚恋关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涉及到社会的责任。我们应该意识到婚恋关系对社会的影响,积极履行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在家庭中,我们应该为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负责;在社会中,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总之,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婚恋观为指导,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尊重每个人的婚恋自主权和平等权利,遵循道德规范,积极履行家庭和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健康、稳定的婚恋关系,为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4.2. 增加学校家庭教育

由于对异性交往、恋爱、爱情等情感问题不了解,近年来社会婚恋焦虑呈现年轻化态势。一些年轻人不知如何交朋友、不敢勇敢表达爱,未能树立起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久而久之,盲目恋爱、不愿恋爱等情形多了,甚至一旦感情受挫,容易走向极端。为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国内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以恋爱、婚姻等为主要内容的情感教育选修课、专题讲座。2017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提出“要将婚恋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引导青年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10]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建议加强青年婚恋教育。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呼吁,反映出当前青年情感教育的缺乏,亟需树立正确婚恋观。人类对爱和归属一直以来有所向往,很多人的情感经历正是从步入大学开始。然而当面对爱情时,并不是所有的青年学子都能表现得游刃有余。如何看待两性关系、如何与异性相处、如何处理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年轻人在恋爱过程中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俗话说,爱情是一门人生的必修课。青年迈向社会前,在婚恋情感问题上得到正确的教育和指导,为将来的婚姻家庭生活做好准备,也未尝不可。更何况,基于心理学知识的婚恋课绝非仅仅是教人谈恋爱,更多的是鼓励年轻人积极参与人际交往,丰富和健全自己的人格,培养创造、收获幸福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里与学习能力一样重要。

4.3. 加强社会责任意识

正确的婚恋观是家庭幸福的前提,幸福的家庭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政府有关部门、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主体应当正视青年的情感教育需求,给予更多支持指导,更好缓解他们的婚恋焦虑。针对青年人交友难,相关部门、群团组织要做好“服务员”,既要组织单身青年参加文体娱乐、兴趣培养、技能提升、社会服务等健康向上的集体活动,拓展青年社会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又要注意帮助他们转变对婚恋的一些错误观念。针对青年们恋爱中遇到的困惑,相关企业、机构要做好“引导员”,在严守职业道德和行业操守的同时,发挥心理咨询师、婚恋咨询等专业人员力量,结合青年特点对恋爱交友过程、婚姻家庭生活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服务、指导,帮助青年解决实际问题,加强青年价值引导,鲜明抵制将“恋爱婚姻等同于物质交换”等负面的婚恋观。针对相关行业违法违规行为,职能部门要当好“监管员”,引导婚介机构等依法经营,规范服务。学会如何去爱,是一种能力,也需要学习和提升。通过正确的教育和指导,相信更多年轻人能在人生路上学会如何爱自己、更好爱他人,树立起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

5. 结语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中国青年的婚恋观念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重塑,这一进程不仅关乎个体幸福与家庭和谐,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积极引导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不仅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爱情与婚姻经典论述的继承与发展,更是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爱情与婚姻的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强调了爱情应基于自由、平等与相互尊重的原则,而婚姻则是爱情与责任相结合的产物,是男女双方共同生活的社会形式。这些观点为我们理解新时代婚恋观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指导方向。面对当前中国青年在婚恋领域面临的现实问题,如经济压力、职业竞争、性别角色认知变化、网络社交的兴起等,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婚恋观为引领,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青年群体的实际需求,积极培育新型婚育文化,提高人口发展质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M]. 北京: 新华社, 202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25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30.
[4] 共产党宣言[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7: 46.
[5] 蔡敏.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问卷的编制与验证[J]. 心理学探新, 2012, 32(3): 257-262.
[6] 埃里奥特∙阿伦森. 社会性动物[M]. 邢占军, 译.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1: 24-25.
[7] 刘汶蓉. 支持家庭日常生活 缓解青年消极婚恋观[N]. 中国妇女报, 2022-01-10(005).
[8] (苏)格列比翁尼科夫. 家庭伦理心理学[M]. 江一勋, 译.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198.
[9] (美)埃里希∙弗洛姆. 爱的艺术[M]. 李健鸣,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1.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