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爱情电影片名翻译
The Application of Skopos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of Love Move Titles
DOI: 10.12677/ml.2024.129827, PDF, HTML, XML,   
作者: 杜朝明, 刘 颖: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爱情电影片名目的论翻译策略Love Movie Titles Skopos Theory Translation Strategies
摘要: 电影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爱情电影中的情感表达和情绪阐述,尤其能够在观众中引起情感共鸣。毋庸置疑,好的爱情电影所演绎的主题和人物命运总是能够帮助观众快速代入情绪,从而激发出观众的观影欲望。一部好的爱情电影往往有一个好的电影片名,因此,爱情电影片名的翻译对于帮助观众前期铺垫热度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从爱情电影片名的翻译着手,分析了爱情电影片名的语言特征。然后运用目的论翻译理论,探讨了翻译好一部爱情电影片名,一要针对爱情电影的受众群体,二要洞悉目的语与译入语的差别。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详细解读了目的论的三大翻译原则在爱情电影片名中的具体应用。
Abstract: Mov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Love movies are especially characteristic of arousing passion and enthusiasm in the audience for their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exposition.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theme and the fate of the characters in a good love movie can always help strike a chord in the heart of the audience, thus stimulating the audience’s desire to watch the movie. A good love movie always carries a good title. Therefore,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itle of a love movie is crucial in helping the audience to look forward to watching the movie.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translation of love movie titles and analyzes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love movie titles. Then, the author discusses how to translate the title of a love movie by applying Skopos theory. First, it is necessary to target the audience of the love movie; second,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he source language.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explains in detail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wo strategies of Skopos theory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itle of love film through case analysis.
文章引用:杜朝明, 刘颖. 目的论视角下的爱情电影片名翻译[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9): 573-57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9827

1. 引言

爱情电影是一个较为纯粹的类型,通常很少牵涉政治、社会等元素,主要以表现爱情的永恒和超越性为主。北京电影学院郝建教授在《影视类型学》中写道,爱情片,是以爱情为主要表现题材并以爱情的萌生、发展、波折、磨难直至恋人的大团圆或悲剧性离散结局为叙事线索的类型电影。它们主要以爱情的艺术表现为主要吸引力,以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爱情的阻碍产生的冲突为叙事的主要动力,通过表现爱情的绝对超越性来探讨爱情这一永恒的人类情感和艺术主题[1]

一般来说,爱情片的译名都比较长,这是因为爱情片的元素和结构相对单一,始终围绕着恋爱中的故事展开,所以用一个较长的片名能够很好地翻译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为了吸引观众,只能不断延展片名,包装得更诗情画意一些。当然也有片名翻译得比较短的爱情片,比如《喜欢你》《一生一世》这样的译名能以其突出的主题吸引观众。简短的电影片名能让故事主题鲜明突出,如今也越来越多地吸引观众去影院体验爱情的温暖、去感受爱而不得的遗憾。因此,对爱情题材电影片名进行恰当地翻译,也能体现爱情的魅力,这也是爱情电影片名的翻译美之所在。爱情电影片名的翻译,一方面受限于电影本身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观众的理解和观影地的文化特点。有鉴于此,本文从翻译目的论出发,结合具体的爱情电影片名翻译实例,在分析总结爱情电影片名特点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爱情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2. 爱情电影片名的特征

爱情电影片名不论长短,都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爱情电影片名的语言也和公告、说明书、广告材料、宣传、通俗作品等体裁的语言一样,都属于“呼唤型文本”,这类文本以读者为中心,激发读者作出预期的反应和行动[2]。电影的呼唤功能也称为商业功能。呼唤功能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观众买票进入电影院观影。因此,当电影片名被用作宣传工具时,其可读性、感染力和吸引力尤为重要。相较于其他电影题材类型,例如悬疑剧、生活喜剧片,好的爱情电影片名翻译最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这是因为,爱情电影受众人群固定,往往都是年轻群体或者情侣,他们很重视片名,会因为好听且有美感的片名而去欣赏这部电影。爱情电影片名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

2.1. 四字格的使用

好的爱情片名翻译往往给人一种欢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样的翻译能给观众传达出一种有声的节奏。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四字格使得电影标题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铿锵有力。“四字格本身没有严格的定义,也很难定义。因为四字格本身就是汉语一种特殊语言现象的形式归纳,即由四个字组成的具有完整意义的短语”[3]。四字格的使用完全满足了爱情电影片名翻译的需要,因为其在语音层面的节奏和韵律特点,使语言简单凝练;四字格在修辞上所运用的比喻、夸张、拟人等特点非常符合爱情电影片名所要传达的令人遐想的美好爱情这一信息;在音乐节奏方面,四字格利用汉语的发音特点,使文字协调搭配,形成和谐循环的音乐美,因此大量的押韵是电影片名翻译的一大特点;在文字形式上,四字格巧妙地运用汉语中双音节的表达方式,给人以美感。运用四字格的特点来翻译爱情电影片名,能达到选词方面既精细谨慎又宏观大气的效果;对句子进行压缩和凝练,也可以使电影片名达到简洁之美;在语义上,四字格的突出特点是生动、活泼,其影片艺术力量令人耳目一新,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例如,Speed《生死时速》Frozen《冰雪奇缘》Maleficent《沉睡魔咒》等,这些经典爱情片名中的“生与死”、“缘”、“沉睡”等词立刻就会让观众联想到关于爱情的故事,其翻译目的立现,很受年轻观众的喜爱。

2.2. 美学的使用

爱情是美好的,因此好的爱情电影片名也必须给观众一种独特的美感。什么是美感呢?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认为美有三个层次:“‘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其次’,‘形美’更是次要的。也就是说,翻译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同时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4]

许渊冲教授所提出的翻译三美原则,不仅可以用于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翻译,也可以用于爱情电影片名的翻译。例如,《阿飞正传》这部电影被英译为“Days of Being Wild”,这个译名就给人一种‘意美’之感,因为它点出了电影的主题——主人公旭仔所经历的那段漂泊的疯狂的而又美好的岁月。所谓音美,本来指的是诗歌节奏、平仄与韵律等达于耳的体验。把音美原则用于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可以让观众产生音乐美感。例如,爱情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英译为“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该译名巧妙借用英语中的俚语“我心中的挚爱”,同时又让人联想到经典歌曲《小苹果》那欢快轻松愉悦的节奏。如此一来,该片名与音乐异曲同工,产生了音韵美,不禁让人拍案叫绝。所谓形美,指的是语言表达形式上句子结构工整,运用对仗与协调等表达方式,给人一种形式上的美感。形式美这一原则用于爱情电影片名的翻译,就是追求句式整齐,巧用对仗、排列等修辞来翻译。例如“Flipped”这部电影,汉译为《怦然心动》,这一译名从形式上看,既简洁又明快,非常传神地反映出美好爱情萌生时那种一刹那所擦出来的爱情火花的愉悦感,观众看了该译名,立刻会被其形式美所吸引。

3. 目的论分析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重要理论之一。功能翻译理论的创立者Katharina Reiss认为翻译批评应该建立在原文功能与译文功能关系的基础上。这一理论后来通过德国翻译目的论重要创始人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Vermeer认为,翻译是一种基于原文特殊类型的“翻译行动。“目的论(Skopos)在希腊语中是‘目标’或‘目的’的意思,这一术语由Vermeer在20世纪70年代引入翻译理论中,作为翻译目的和翻译行为的术语”[5]。顾名思义,任何“翻译行为”都可以被认为是“行为”,任何行为都有其目的。Vermeer认为,“目的论”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1) 翻译过程及其目的;(2) 翻译结果和翻译功能;(3) 翻译的方法和目的。此后,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在Vermeer的翻译理论基础上,又将“忠诚”这一伦理概念引入到翻译理论之中,他认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对合作伙伴的责任[6]。“忠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译文对原文的“忠诚”,而是译者、原文作者、目标读者、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尽管存在批评,目的论的一个重要优势是,它允许同一文本可以根据目标文本的目的和译者所受的委托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翻译”[5]

翻译目的理论(Skopos theory)认为翻译不仅仅只是两种语言的逐字逐句的翻译过程,而是要在翻译的过程中,把翻译看作是有目的的、跨文化的互动过程,同时也注重翻译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和文化因素的处理等。根据目的论原则,译者最好根据译文的目的和功能翻译原文;译者的首要任务是确定翻译目的和翻译方法。因此,不同的译者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因为在翻译同一文本时,可能会有不同的目的。目的论从翻译的目的出发选择翻译方法,突破了传统的对等翻译理论,赋予了译者更多的权力,极大地丰富了翻译方法的灵活性。因此在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观众的需求,首先确立译文的翻译目的,然后运用更合适的翻译方法。译者不再受直译或意译的束缚,而是要让电影片名的译文能契合观众的观影目的,据此,爱情电影片名的好坏也以该译名能否满足观众的目的为标准。目的论视角下爱情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3.1. 目的性原则

Vermeer对目的性原则的解释是,首先,文本应当为既定的目的而产生,并为其目的服务;其次,目标文本必须具有可解释性,与目标读者的需求相一致[7]。在翻译目的性原则的指导下,爱情电影片名的翻译目的决定了其翻译过程。也就是说,爱情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特定观众群体的观影目的,从而使电影的商业价值和市场价值最大化。因此,在翻译爱情电影片名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其中所含有的文化元素和内容进行细致地探究和分析,使译名既能传递与爱情这一主题相关的信息,同时又要传递出爱情电影所包含的审美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爱情电影译名通过侧重于目标受众的要求和期望来实现翻译的目的。

3.2. 连贯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必须易于理解、易读,不能被误解,译文符合目的语接受者的社会语境。换句话说,目标读者能够理解译文,能够与文本所传达的价值观产生共鸣。连贯性原则在翻译中的运用,能够使译文在目的语交际语境和文化中实现了它的价值。只有当目的语读者认为译文中的交际风格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几乎一致和连贯时,译文才达到了Vermeer所称的“语篇连贯规则”。就爱情电影片名的翻译而言,语篇连贯规则意味着译文应该是目标观众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片名在目标文化和交际语境中都有意义。也就是说电影片名的翻译必须与目的语观众的认知水平相适应,使观众能够理解、领会电影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从而达到译者的目的。连贯原则要求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许多隐私,如文化背景、认知水平和交际需要等。

3.3. 忠实性原则

翻译活动虽然是一种信息再现的活动,但也需要表达其与源语的关系。Vermeer将这种关系称为“跨文化一致性”或“忠实性”。此后,翻译家们对这一概念所用的术语逐渐标准化,将其发展为“忠实性原则”。在爱情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中运用忠实性原则,可以采用直译或音译方法,以达到忠实于源语的目的。例如,美国爱情片Driving Miss Daisy (1989)被直译成“为黛西小姐开车”,这一译名非常忠实于原标题,同时观众也从这个译名中感受到开启主人公爱情大门的原因。当然,也有将该片名翻译成“山水喜相逢”和“温馨接送情”的,这两个译名体现了意涵与原片名吻合的目的。从语言特点和翻译策略的角度看,直译法不太容易出错,能值观地表达爱情故事的主题。但缺点是缺乏创新性,也忽略了观众对于爱情片的遐想。用意译翻译法翻译爱情电影片名,固然能够给观众营造一种浪漫、华美、美轮美奂的氛围,但却不能一目了然地让观众获得电影的主题。所以到底是按音韵和文字直译好还是按意涵翻译出电影的意蕴好,还是需要根据观众的反映和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

4. 目的论分析

上文对目的论应用于爱情电影片名翻译的三项原则表明,目的论是有助于爱情电影片名翻译的。那么,在具体的爱情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在目的论原则的指导下,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呢?总的来说,恰当的翻译策略可以使译文更具可读性,符合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语言习惯。以下笔者将从归化和异化两个方面探讨爱情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4.1. 归化策略

归化就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策略可以视为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意译。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总而言之,归化是指译者大量使用译入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使读者能够理解文本的意思[8]。这种策略试图淡化原文的文化价值,从而创造性地翻译出符合目标读者文化习俗的文本,以利于目标读者理解。就爱情电影片名的翻译采用归化策略而言,译者应坚持目的论翻译原则,充分发挥归化翻译策略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译者首先要注意为什么要使用归化策略来翻译,目标读者是谁,翻译该文本的目的是什么。其次,在译文改变源语部分内容的同时,目的论的连贯性原则可以保证译文的连贯、顺畅和可读性。最后,归化策略可以改变源文本的某些表达方式,但保留其概念意义,这是符合目的论忠实性原则的。归化翻译策略在爱情电影片名翻译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爱情电影片名翻译本质是要吸引目标观众、实现的票房预期等,这就需要爱情电影片名具有目标观众群体所熟悉、喜欢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归化翻译策略可以帮助译者实现这一目的。

归化在爱情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归化翻译策略的运用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认真选择适合运用归化翻译的源文本;(2) 熟练使用并了解目的语;(3) 对源语言进行艺术处理。

将归化翻译策略运用于爱情电影片名的翻译,首先要确定电影片名是否可以使用归化翻译策略。例如,由比利·怀特所导演的电影It Happened One Night (1934)曾被译为“这一夜发生的”。这一近乎直译的方式翻译的电影片名看似和源片名一致,实则完全偏离了该电影的内容,同时也让观众感到晦涩难懂。后来,这部经典爱情电影的片名被翻译成“一夜风流”,这个译名非常吸引观众。究其原因,就在于译者恰当地使用了归化翻译策略,“一夜风流”这几个字恰到好处地描述了该影片所讲述的一位记者和一位离家出走的名媛之间的浪漫、风流故事。虽然电影故事带有喜剧色彩,但毕竟在传统的东方文化看来,一夜风流更能反映出异性之间的交往本质。因此在翻译该片名的过程中,译者运用创造性思维,对源语言进行艺术处理,使译名更符合目标观众的文化习惯。因此这部电影的中译名既反映了故事情节,也照顾了中国观众的文化习俗社会伦理习惯。

另一部典型的爱情电影是由杰里·朱克所导演的Ghost,该片被译成《人鬼情未了》的翻译。就故事情节而言,这部电影像是一部恐怖片,但它实际上讲述的却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译者在翻译该片的时候,巧妙地运用归化策略,将我国观众所熟悉的《聊斋志异》中的叙述手法借鉴过来,将“Ghost”译为“人鬼情未了”,这样就使得该片的恐怖元素大为降低,而其人文因素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因素得到凸显,源文恐怖标题背后的男人和他所爱的已化为鬼魂的女人之间的爱情不仅不会让人产生恐惧,反而会让人陷入无限的遐思。显然,将该片翻译为“人鬼情未了”比将其直译为“鬼”或“鬼魂”更好,因为它将中国文化特征融入了电影的名称中,因为中国也有类似的人与鬼相爱的奇幻爱情故事。这就是Venuti所指的将源文本的意蕴带到目的语文化中。在此过程中归化翻译策略很好地诠释了文字之外的中国文化意义和含蓄的柔美之感。

4.2. 异化策略

Venuti认为,异化是一种背离占据主导地位的本土价值观,但保留母语的语言和文化特色的翻译策略。《翻译研究词典》对异化的定义是:在保留原文一定异国情调的同时,故意打破译入语的惯例[9]。在翻译理论界,一般认为异化是指在翻译中运用源语言的异国元素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异化翻译可以再现原文的表达,不仅丰富和完善了译文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使人们通过译文了解他国的文化,从而实现翻译的精髓。异化就是在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和风格特征的情况下,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倾斜,适应原文。

爱情电影的片名作为一部电影的核心,涉及的不仅仅是表面的语言符号,它的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异质的文化和话语体系,以及不同国家的爱情观。异质文化和话语体系的相互流动,揭示了深刻的话语张力和差异巨大的情感形态。电影片名翻译的异化既保留了各民族的异域文化特征,又体现了异质文化的多样性和多维性。使用异化策略的最终目的是在实际考虑到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更好地保留和反映不同民族的语言特点,从而使大多数译文充满异国情调。由此产生的新鲜感和异化感,满足了观众的新奇和好奇的心里,给观众一种原汁原味的异国体验。Venuti认为,异质文化的差异性只有在与目标语言中的优势文化发生碰撞时才能凸显出来。电影片名翻译中采用异化策略,在一定的境界上,能使观众对陌生的、新奇的东西产生吸引力、更令人耳目一新。在观影时,频频感受到的富有异国风味的“惊奇”,人们可以体验到不同于本国文化的含蓄美,西方文化的丰富多彩之“美”。

异化在爱情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异化翻译策略在爱情电影片名的翻译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很多爱情电影的片名以爱情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命名时,我们倾向于使用异化策略来翻译它。比如英国电影Notting Hill,该片讲述了一个大明星安娜和一个普通人威廉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伦敦西部的诺丁山,因此这部电影的片名被译为诺丁山,使其保留异国情调,给人一种浪漫和神秘之感。这类电影的片名一般简单易懂,观众可以直接从片名中获取影片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可以保持原片名的原汁原味,体现电影的原本风格,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观众对源语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在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异化”已经成为缓和文化冲突的手段之一。因此,这种翻译可以让观众在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增加对外国历史、风俗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5. 结语

爱情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仅是从源语言翻译到目的语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艺术信息传递、艺术精神表现的过程。其中更包含着审美文化价值和社会商业经济效益的融合过程。翻译得好的爱情电影片名,能够满足观众的需求、达到好的宣传效果,有的爱情电影片名的翻译甚至能让人眼前一亮。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翻译效果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除了应具备扎实的文化背景和习俗、语言、词汇和语法基础外,还应该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翻译目的论原则下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能够使译者在把握原作的主题、内涵和风格的基础上,译出既有审美情趣,又具有文化传播价值的佳作来。归化和异化是两种相辅相成的翻译策略,前者注重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后者注重源语言的文化内涵,结合爱情影片的特点,恰当地选择这两种翻译策略进行片名翻译,可以增强爱情电影的吸引力,助力取得票房佳绩。

致 谢

在完成这篇论文的同时,我要对三年来给予我真诚帮助的所有人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导师杜朝明,他给了我鼓励、建议和支持。在我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导师总是不厌其烦的为我指点迷津、答疑解惑,从最初的选题方向到论文的框架结构、理论支撑、案例分析以及作品的安排都给了我合理的建议与指导,这些都为我顺利的完成论文的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篇论文的写作运用了大量文献数据资料,所以,也要向那些参考资料引用文献中提及的未提及的所有原创者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郝建. 影视类型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72.
[2] 崔晓彤. 呼唤型文本的汉译策略——以《创意练习30天》(节选)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5.
[3] 韩伟. 四字格的修辞特点与片名翻译[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0, 5(1): 34-35.
[4] 许渊冲. 三谈“意美、音美、形美”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2): 70-77.
[5] Munday, J. (2016)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Routledge.
[6] Christiane, N. (2016) Function + Loyalty. Open Theology.
[7] Katharina, R. and Vermeer, H.J. (2014)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Taylor and Francis.
[8] Chen, B.T. (2022)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of Culture Loaded Words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Call to Arms by Yang Xianyi and Dai Naidi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earch, 5, 206-209.
http://www.ijosser.org/download/IJOSSER-5-3-206-209.pdf
[9] 胡开宝. 论异化与《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中文化限定词的翻译[J]. 外语教学, 2006(1): 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