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隐性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实现路径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mplicit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OI: 10.12677/ass.2024.139855, PDF, HTML, XML,   
作者: 王子剑: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关键词: 隐性教育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Implicit Education Middle School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oute
摘要: 目前,我国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显性教育方式,但是随着时代不断推进,隐性教育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隐性教育可以凭借其浅隐性、长效性、感染性等特点,积极引导具有叛逆和反抗心理特征的中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迎合了新时代中学生思想行为发展规律、有效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拓展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促进了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树立正确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陶冶作用、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力量、优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隐性教育方式深化中学思政教育。
Abstract: At pres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in China mainly adopts explicit education methods, but with the changing times, the application of implicit education is increasingly valued by people. Implicit education can actively guid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rebelliou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o cultivate good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catering to the development law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oughts and behaviors in the new era, effectively compensating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explicit education, expanding the way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esthetics, and labor skills. Therefore, in practical teaching,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correct educational concepts, fully leverage the nurturing role of campus cultural environment, exert the educational power of new media, optimize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fully utilize implicit education methods to deep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文章引用:王子剑. 浅析隐性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实现路径[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9): 621-62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9855

1. 研究缘起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在改革开放继续深入,社会结构加速演变的背景下,传统割裂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不贴合当代青少年思想发展实际状况。因此,有必要在了解当前中学生思想意识的基础下,把握并遵循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改革创新中学思政课,这样才能在中学思政课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帮助中学生能够更好的健康成长、成才。

中学阶段是培养青少年正确观念和道德素养的关键时期,但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普遍具有自我约束力和判断力不足、逆反心理强、主体意识强等特征,一旦缺少良好的思政教育将会对他们自身成长,甚至家庭、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必须要重视中学生思想引领。中学生年轻有活力、思维意识更加活跃,在儿童与青年过渡时期更期望能够获得自由、独立做主,中学生独特的心理与生理特征对当代中学教育所秉持的传统的显性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隐性教育多种多样的、寓教于乐的形式更容易被中学生所接受,且隐性教育具有提高中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加深中学生道德情感的渗透性、提升中学生显性教育的实效性等作用。因此,在中学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运用隐性教育十分必要,隐性教育是中学思政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截至目前,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显示,针对隐性教育的研究已具备一定规模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主要偏向于高校教育,而中学生作为一个有其自身特殊性并且亟需思想引领的群体,因此,在其思政教育过程中利用隐性教育的特点和功能来引导其形成良好的三观,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故而,本文拟对隐性教育在中学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实现路径进行探讨,可能挂一漏万,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2. 润物细无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价值

2.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内容

“自从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首次提出‘隐性课程’后”[2],隐性教育这一概念遍逐渐演化出它的雏形,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实践。郑永廷认为,“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比较含蓄、隐蔽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触动、震动、感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方式”[3]。我国历史上关于隐性教育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孟母三迁”,隐性教育最大的特征在于“隐”字,是个体或社会将个体思想、社会价值观念或者国家意志以无形潜隐的方式传之于受教育者,以实现观念认同、行为协同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常常融合在其他课程教学中,对受教育者施以“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新时代为推动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创新,就要充分挖掘隐性教育的独特优势。

2.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

潜隐性。潜隐性可以说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一种使受教育者并未察觉的、含而不露的教育方法,教育者不会主动告知教育内容、教育目标,而是通过课程设计和安排,将爱国主义、道德教育等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各种活动中。它与显性教育的施展过程截然相反,既不具备严谨正式的教学形式,也无直接刻意的灌输和训诫,主张通过充分激发教育客体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悄然引导教育客体无缝融入教育者精心创设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和正向引导。

感染性。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且繁琐的过程,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时,是借助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显性课程载体来完成的。国内思政课教师多以说教的方式直接将道德理念灌输给学生,从而使得思政课的教学过于形式化,有时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隐性课程则不然。“感染表现为个体对他人或特定环境自觉生成的共鸣心理。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往往要借助于感染的方式进行。”例如学生在环境优雅美好的校园里能激发他们对美的享受和追求,在一个团结积极的班级里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感受,受到班级文化的熏陶,从而产生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因此,借助隐性课程资源的感染性特点,精心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思政课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长效性。隐性教育除了有以上四种特性,同时还具有长效性的特点。其长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是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于显性课程的瞬时记忆,隐性课程是长期地、不间断地对学生产生影响,是一个稳定的、持久的过程。二是受隐性课程影响而形成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会形成一种固化的思维,且短时间内不易改变。学生通过理解、记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虽然短时间内可以看到明显的学习效果,但随着记忆曲线的走向,这些知识会被慢慢遗忘,再用时则需要重新学习。不同于显性教育的是,隐性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经过长期耳濡目染所形成的,这些影响一旦被学生认同,就会内化成自己的思想、意志和行为,并持久地保持下来,伴随一生。

2.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价值

同化认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同化认知能力。互联网的普及带来的不仅是信息交流的方便快捷,同时也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空前挑战,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集中于课堂之上,限定在一个国家之内,因而教育主体的意志传达不容易受到他者影响,然而互联网的出现无形中打破了这一天然壁垒,多元文化的冲击让辨别能力较低,好奇心强的青少年很容易盲目跟风,形成一些与教育主体意志相违背的观念和行为准则,因而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同化认知的价值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构建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认知体系。

陶冶情操。陶冶情操是指“通过创设和利用有意义、能够帮助受教育者提高个性品质和道德品质的情境氛围,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4]。幽静的校园、和谐的家风、丰富的文化活动这些能够有效提升教育客体的个人品质和道德情操的情境氛围均能够作为开展隐性教育的“场域”和“道具”,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内隐机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和主流价值的浸染,在无形之间获得感悟“真善美”的能力。

弥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毋庸置疑的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因其方法的系统性、内容的全面性,形式的正规性等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但是也要充分认识到,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具备效果上的不持久、方式上的机械,内容上的高度抽象等“缺陷”,而结合隐性教育方式开展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充分弥合这一“缺陷”,以“大象无形”的教育方式,寓教于乐,提升教育客体的参与度和获得感,让其在不知不觉中消化内容,使其成为中学生思想的一部分。

3. 对症下药:中学思政教育中隐性教育方法应用的现实需要

3.1. 适应新时代中学生思想行为发展规律的需要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处事风格,但由于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尚小,他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等方面依旧不成熟。如果不在此时对他们的思维和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可能会造成他们逆反心理的加重。传统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大多以显性教育为主,对于隐性教育相对忽视。而过分重视知识的灌输就会导致对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发展状况的相对忽视。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即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学阶段是他们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学生要通过良好习惯的培养、道德素养的提升来逐步形成优质的人格特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资源被极大地应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去。学生的认知也得到了发展,具有全新的思维特点,自主意识更加强烈。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必须听从教师的指导。在这样一种教学观的指引下,中学生难免会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初中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感。教师应该采用一些具有渗透性的隐性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2. 有效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

显性教育以其自身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形式的不断改进,隐性教育逐渐被重视起来。由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多数教师认为上课就是教书,就是将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以及其他教辅资料的内容讲解给学生听。书本作为最直接的知识载体,因其开发难度小且最为便捷,成为教育教学最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书本又有着自身最大的局限性,在传播知识这方面虽然可以起到很大作用,但就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影响来说,尚未达到很好的效果。隐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弥补显性教育所存在的不足,包括教材内容死板、教师授课模式单一等局限。与显性教育相比较,隐性教育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它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在无形中陶冶情操,并产生持久难消的影响。隐性教育涉及范围较广,不仅包括社会人际关系、风俗习惯、典章礼仪等社会文化方面,还包括知识经验、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等个人方面。学生不仅要学到各种理论知识、技能知识,还要培养对社会的正确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是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的知识结构的充要条件。因此,中学思想政治课隐性教育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填补显性教育的短板,完善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情操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3.3. 促进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指导,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方向将青少年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贯穿青少年综合素质培育的全过程,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通力协作。因此,青少年时期加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国家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是塑造良好品行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决定时期。

中学阶段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隐性教育方法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理念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政治素养以及道德品质。而对中学思想政治课隐性教育方法的利用,不仅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加能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从而肯定学生的发展价值。隐性教育方法在无形中产生影响,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学习,将外在作用的教学过程转化为自觉形成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智育与德育上同时获得发展。

3.4. 拓展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需要

隐性教育采用的教育方式灵活,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而且不需要占用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其教育目的的表现方式也不明显,不会给学生增加学习的压力感,无形之中达到了教育目的。隐性教育隐藏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学校积极的文化氛围,包括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独具特色的校园建筑,具有警示作用的校风、校训、校歌,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系统、规范、科学的学校制度,让学生不自觉地接受熏陶,产生对校园文化的喜爱,产生对学校的尊敬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教师高尚的品格、优良的作风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生人生路上的领航者、学生潜能的开发者、道德规范的示范者,学生具有向师性,好的教师对学生的品格、人生理想、学习态度、生活方式具有巨大的影响。各种形式的校园活动能够获得直观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发掘和培养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急应变能力、动手实操能力、沉着冷静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现代人生活已经离不开大众传媒,学校里大众传媒的应用比如课堂里多媒体功能的应用、课间饭后时事新闻的播报、表扬或者点名批评的重大事项通报广播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接受教育的途径。隐性教育的方式多种,并且运用灵活,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 多管齐下:隐性教育在我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实现路径

4.1. 树立正确教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思政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要坚持显性和隐性教育的统一。”[1]显性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一直以来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调整,单纯的显性教育不再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比有不可取代的优势,许多教育学家开始研究和完善隐性教育。

显性教育法与隐性教育法是相互补充、相互包容的关系。要科学辩证看待显性和隐性教育,一方面既要肯定显性教育的优势与地位。通过传统的课堂,通过专业教师传播知识,教师准确把握教育教学目标快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这种正面直接的方式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提供了一定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素养基础来帮助中学生三观的形成。另一方面,我们要清楚认识到用隐性教育取代显性教育是极不合适的。不能仅仅夸大一方的作用。两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同等重要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两种教育方式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完成立德树人的目的。

4.2.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陶冶作用

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两个方面。作为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情境,校园文化环境可以作为主要途径,发挥隐性教育功能,校园文化环境担负着向师生传递社会主体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职能,是学校个性风格、人文氛围的集中表达,也扮演着学生和社会主流价值间的桥梁角色,保持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因此,教育主体应注重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一方面要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优良的校园文化物质环境应该加强人文底蕴方面的塑造,整洁的卫生、优美的绿化、匠心独具的建筑、藏品丰富的校博物馆所体现的情境之美和物境之美都能起到一种“入兰之室、久而自芳”的特殊效果,创造出人文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培育学生审美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作为校园文化环境中的“软件”,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也不容忽视,要以校史、校风、校训等校园标识为载体,大力营造自由探索、崇尚科学、求实创新的育人环境和兼具时代特色和自身特色的校风学风。精心组织和开展内容多彩、形式前卫、生动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调动中学生这一“主人翁”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融入活动中,培养智慧、进取、求实、创新的精神,实现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培育出具备先进理念和知识的个体。

4.3. 优化实践活动

初中生处于青少年的关键期,具有青少年最普遍的特性。生性好奇、喜欢新鲜的事物,对陌生的新奇的事情充满好奇是他们这个年龄所具有的特征。而实践活动可以充分满足中学生的这些特性,并能让他们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因此,中学思政课教师在对校内实践活动进行安排时就要确保科学性和合理性,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保证活动有一定的趣味性、独特性,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首先,组织形式多样的思想品德文化活动。要优化实践活动,就要充分结合各个中学的实际情况,切实展开不同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二十大内容知识竞赛”、“安全主题教育演讲比赛”、“哲理大讲堂”等等。以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散发独特的学科魅力。

其次,丰富班集体生活。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极为深刻的。尤其作为学校的一个基本单位,班集体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教师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植树、种花、种草等劳动形式的活动,在集体劳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开展“祖国未来蓝图”写作比赛,在写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开展历史事件探索,以某一历史事件为主题,组织班集体去图书馆搜集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求真态度。

另外要完善家校合作实践活动。比如开展多种多样的家长会,组织家庭活动等。理想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完整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的指导,家校完美合作才能营造良好的家校育人环境。若要全面培养中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就要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的双向作用。学校可以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学生与家长一起开展活动。例如:开展“思政学习小家庭”、“大家和小家”等主题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思政学习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质,更加影响了家长,使家长和学生在活动中同步受到影响。家长重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家庭环境,从而对学生进行家庭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为学生的教育提供一个极好的家庭平台。

4.4. 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力量

新媒体即数字化媒体,通过互联网在手机、电脑、数字电视机等载体中向使用者提供信息与服务,广受初中生的青睐。同时它具有隐性教育功能,“既能带给学生娱乐,还可将所要传达的思想观念潜藏在新媒体平台中的图片、影像、文字中,使学生在不易察觉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5]。可见透过新媒体,隐性教育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让受教育者能够随时随地的受到教育。因此,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具体来说,可以优化网络信息平台、净化网络环境,使得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便利性的网络既能极大地增强思政教育的趣味性,也能拓展初中思政教育的途径。

信息化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让人们体验到信息传递的便利,网络化生活已成为常态。初中生作为庞大网民中的群体之一,喜欢使用手机、电脑等工具浏览各APP上的文章、图片、影像及音频。新媒体平台通过新闻热点的推送、榜样的宣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有关时政资讯,从而在轻松随意的浏览中悄无声息的受到教育。具体的如通过学校政务号、青少年法治教育服务等微信公众号、法治类公益广告等受众极广的新媒体平台向学生推送蕴含正能量的文章与视频,对学生进行网络思政教育。

参考文献

[1]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001).
[2] 孙清华. 论思想政治教育“显” “隐”结合的基本路径[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6(5): 87-91.
[3] 郑永廷.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69.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主编.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5: 1332.
[5] 冯翰飞.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中北大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