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融入“医学影像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ed into the “Medical Imaging” Course
摘要: 思政教育是提升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核心,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是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挖掘“医学影像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拓宽育人功能,增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是培养高质量医学影像人才的基本保障。本文通过分析“医学影像学”课程的自身特点,探讨了思政教育融入影像学课程的意义和必要性,并设计了教学改革措施方案,以期为后续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core to improving the teaching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curriculum teaching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to cultivate morality and cultivate people under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basic guarantee for training high-quality medical imaging talents is to dig deeply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Medical Imaging” course, broaden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enhance the humanistic quality,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dical Imaging” cours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and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imaging course, and designs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ubsequent teaching of related courses.
文章引用:郭祥发, 魏泽宜, 贾玉石, 张旭, 孙瑞. 思政教育融入“医学影像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 职业教育发展, 2024, 13(5): 1652-1657.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5258

1. 引言

随着医学教育的蓬勃发展,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日益凸显。2019年,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该意见表明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不应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更要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严格落实思政教育理念,强调立德树人,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医学影像学”作为现代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核心课程之一[2]。近些年,各高校大力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将思政教育纳入专业教学当中,已成为各高校课程创新与改革的根本途径[3]-[6]。把正确的政治思想灵活融入“医学影像学”课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输送高素质医学人才提供重要途径。因此,本文依据“医学影像学”的课程特点,探究其课程体系中的思政元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导,强化学生认同感,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铸魂育人价值,为相关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搭建良好平台。

2. “医学影像学”的课程特点

在医学教育中,课程是最基本的教学单元,也是培养医学人才能力的关键一环。“医学影像学”属于医、理、工交叉性桥梁学科,现已作为医疗行业探索未知领域的重要辅助工具[7]。“医学影像学”课程综合超声医学、放射诊断学、介入放射学及核医学等科目[8]。在各种检查及诊断过程中,影像医师既要有一定的医学理论基础,又要懂得成像技术原理及相关学科知识,并能准确分辨人体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病理变化[9]

“医学影像学”的课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0]:1) “医学影像学”作为交叉性学科,运用X线、CT、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对疾病的诊断、分期和治疗效果等进行评估。其课程学习主要以人体解剖、断层解剖、生物、病理、生理学等为基础,通过掌握不同成像技术的原理及成像特点,明确人体正常解剖结构和病理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2) 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不同检查方式的适应范围及优缺点各异。学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增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践,以患者为主,根据疾病发生部位,合理选用经济、安全、有效的最佳影像检查手段。3) 在“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中,应具备辩证统一思想,讲解放射防护措施的必要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辐射,在适当剂量范围内,为患者进行相应检查,使用防护服遮蔽敏感部位,尽量降低辐射对患者的损害。4) “医学影像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后,到医院见习或实习,充分了解影像科医师的实际工作模式,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提升职业道德素养,以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习热情,在实践中思考,提高思辨意识。

3. 思政教育融入“医学影像学”课程的意义和必要性

长期以来,各医学院校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上,而忽视了专业课在政治思想引导和内在性格塑造方面起到的隐性作用,严重影响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11] [12]。“医学影像学”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综合素质。目前,大部分授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没有完全理解,融合式创新型教学方式的普及应用任重而道远[13]。教育部2020年5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医学专业的教学需要加强医德修养,培养出党和人民信得过的好医生[14]。在“医学影像学”课程中,利用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人文关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在涉及患者隐私和生命安全时,学生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操守。课堂中应明确医学影像技术人员的职业责任,确保患者隐私保护、诊断准确性和安全性。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医学影像学”的重要性,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注重医德医风,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学影像服务。

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医疗卫生领域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显著增强。仅培养学生的理论与操作能力已无法满足患者需求。将思政教育引入“医学影像学”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医患纠纷的发生往往与医生的态度、技能等因素有关。通过思政教育,可以改善学生的服务态度,增强其综合素质,从而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率,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将思政教育融入“医学影像学”课程,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医学影像学人才,从而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和信誉。因此,思政教育融入“医学影像学”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医学伦理观念,还能激发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全面发展。

4. 思政教育融入“医学影像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4.1. 构建多元化课堂教学方法,坚持医学与人文教育相统一

落实德育工作,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15]。融合课程思政的难点在于学生不愿接受老师说教,教师应借助启发式、创新性方式进行多元化课堂教学,如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方法(Case-Based Learning, CBL)、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制定–执行–抽检–处置循环的教学方法(Plan-Do-Check-Act, PDCA)、小组教学法(Team-Based Learning, TBL)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16] [17]。例如,在肝癌教学中采用TBL方法。老师布置任务,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一组专注于学习肝癌的病因和机制,二组侧重于疾病的临床表现,三组则将重点放在肿瘤的影像特征上,并由组长负责指导团队成员学习和查阅相关文献,经过小组讨论后整理资料,各组长阐述研讨成果,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最后教师总结,找出不足之处,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多元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自我探索、团队合作、语言沟通和沟通技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都有所增强。另外,授课教师也可利用互联网的科技优势,灵活开展课堂教学[18]。整理放射界前辈的个人事迹,搜集相关资料,整合至教学资源库,改变传统式填鸭教学,通过图片和声音的刺激,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介绍我国在医学影像设备研发、技术创新、临床应用等方面的重大成果,以及X射线到CT、MRI等高端技术的演变过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引入临床工作中的真实案例,如影像医师怎样凭借精湛的技艺为患者确诊、怎样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判断等,让学生感受影像医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故事渗透的形式对实际案例进行讨论,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师生互动,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思政教育与“医学影像学”的课程内容有机融合[19] [20]。通过此种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和最终目的[21]

多元化课堂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为提高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奠定基础。故,此方法需要通过科学、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检验教学成果,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

4.2. 构建思政教育与课程评价体系关联矩阵

将思政教育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制定课程评价体系,可有效促进思政教育的实施与改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分析课程中可融入的思政环节和知识点,明确影像学课程需要达到的思政教育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构建思政教育与课程评价体系关联矩阵的关键。课程评估应采用师生相互监督的形式,主要包括:学生完成和参与程度的评价、教师思政案例与专业课内容匹配程度的评价、教学方法的评价及教学目的实际完成情况的评价等。课后也可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询问,内容应涵盖:学生的理论知识理解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能否被提高[22]。最终以考试、项目报告等方式进行考察,评判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情况。考评机制的实施是检验人才培养成果的有效手段,也对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发挥重要作用。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政敏感性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品德成长的引路人。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和专业能力,共同营造师生学习、进步的良好氛围。只有政治素养高、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爱国情怀和职业精神[23]。教师在教学中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要以榜样的形式来指导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智育与德育的全面健康发展[24]

作为思政教育的实践者和推动者,首先,要加大一线教师的培训力度,适当增加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所占比重,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及专业教学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其次,教师应采取“兴趣引领–实践指导”的形式,通过介绍国内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程,预测专业发展趋势,鼓励学生投身于精准影像的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随后,安排学生深入科室学习参观,运用情景演绎和个案讨论等形式的训练,增强医患沟通技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最后,建立数字化学科的课程思政案例库,把思政案例、影像专业课与临床实践的有机融合,带到教学全过程。

5. 小结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在育“材”的同时,更应重视对“人”的培养。医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我们需要深挖思政的教学资源,根据“医学影像学”的课程特色,密切融合思政理念与专业知识,为国家及社会培养杰出的医学影像人才。笔者通过研读大量影像学课程的教学相关文献发现,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结合思政教育后的专业课程其教学效果显著。融合式教学课堂既能贴近实际情况,又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可带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思维拓展,对专业领域的知识也会有更为准确的领悟。

现阶段,“医学影像学”的课程思政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如:1) 思政教育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教师仍存在理解误区,教学课程设计中将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开[25]。2) 尽管许多高校已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但教学内容仍过于单调和僵化,缺乏实际的思政实践活动[16]。3) 评估体系尚未完善,制定的方案缺乏合理性,评估指标不够科学,奖励机制不够健全。

未来,应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升高校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加强思政教育在“医学影像学”课程中的渗透与融合,形成具有特色模式的教学课堂,为“医学影像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和推动祖国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莉莉, 刘冰. 新商科理念下“专思创”融合与经管院校“三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24(9): 69-72.
[2] 周洋, 张子谦, 张颖俏, 等. “互联网+”背景下的翻转课堂本科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医学影像学》课程为例[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2, 26(3): 465-467.
[3] 李静雅.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21, 43(5): 47-50.
[4] 解光勇, 全沛. 基于《微电子学概论》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J]. 高教论坛, 2020(2): 39-42.
[5] 刘玉惠, 宋尔萍. 思政元素融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实践[J]. 西部素质教育, 2023, 9(6): 36-39.
[6] 李俊文, 何振华. 思政教育融入金融经济学课程的探索[J]. 西部素质教育, 2023, 9(5): 59-62.
[7] 潘玉梅, 张雪君, 于春水, 等. 新时代下医学影像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医学教育管理, 2018, 4(4): 272-275.
[8] 王建武, 王金洁, 彭如臣. 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8, 32(3): 326-328, 333.
[9] 尤超, 李金辉, 何珂, 等.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影像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卫生资源, 2023, 26(6): 809-812.
[10] 王磊琼, 金真, 周洁, 等. 医学影像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初探[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 15(7): 20-23.
[11] 李锋清.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9(3): 49-52.
[12] 施展, 刘娜.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谈高校如何通过课堂主渠道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J]. 才智, 2019(16): 136-137.
[13] 陈宝生. 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15): 4-10.
[14] 海南省教育厅.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J]. 新教育, 2020(19): 32.
[15] 胡劲松, 雷莉, 王渊, 等. 课程思政融入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路径探索[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0, 33(12): 1535-1539.
[16] 聂唯, 赵志学, 赵晶, 等. 基于临床大数据源PACS的PBL、CBL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实践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 2022, 60(10): 170-173.
[17] 曲凡勇, 钟皓. PDCA联合PBL在医学影像学带教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 20(4): 43-44.
[18] 肖宇, 王滨, 王月飞, 等. 立德树人视域下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初探[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 13(30): 1-4.
[19] 任津瑶, 王庆, 葛超. 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系统化设计的探索与实践——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为例[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 37(29): 27-29.
[20] 陈畅, 李琦. 药理学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特色平台的探索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 14(5): 16-20.
[21] 谭慧存.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吸引力提升路径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 41(33): 36-39.
[22] 李敏, 夏振元, 韦武鹏, 等. 将学生主动思政教育能力融入医学影像学形成性评价的实践探索[J]. 卫生职业教育, 2023, 41(18): 17-19.
[23] 张琳菡, 张双喜, 史孟华. 师德建设新时代振兴外科教师教育的关键[J]. 光明中医, 2022, 37(7): 1298-1300.
[24] 何津岩, 袁立军, 孙雨霞, 等. 构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天津医科大学为例[J]. 医学教育管理, 2020, 6(5): 447-451.
[25] 吴云虎. 中医院校影像诊断学课程思政实施探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 18(6): 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