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农业发展中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Exploration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Bazhong
摘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全过程中的气象预测和预警工作已成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在巴中地区的农业气象服务中,仍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本文针对巴中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旨在为提高农业生产的服务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a crucial compon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directly linked to national food securi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advances in modern technology, meteor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early warning throughou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cess have become key to promot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urgent issues in the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in Bazhong, which hinder the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icienc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work of 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in Bazhong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im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enhancing the service level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文章引用:杨永宏, 高灿中, 王茂书, 雍燕亓. 巴中农业发展中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J]. 农业科学, 2024, 14(9): 1041-1047. https://doi.org/10.12677/hjas.2024.149130

1.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气象服务的重要性愈加突出。在国内外,农业气象服务已经成为保障农业生产、防范气象灾害的关键手段之一。国内的研究多集中于区域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和灾害预警能力的提升。例如,沈碧辉等人在四会市的研究中强调了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1];王雨婷则探讨了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对农业的作用及应对措施[2]。此外,李渊等人在宁夏地区的研究中分析了农业气象服务的进展[3]。这些研究为我国不同区域的农业气象服务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参考[4] [5]。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农业气象服务在精确度、个性化服务和技术应用等方面仍存在差距。国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较为完善,尤其在发达国家,农业气象服务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服务模式更具多样性,且高度依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这些先进的服务手段不仅能够提供高精度的气象预报,还能根据不同作物和区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服务,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收益。

在巴中市,农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具有直接且深远的影响[6] [7]。然而,巴中市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仍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基础设施薄弱、气象预报不够精细、服务内容缺乏针对性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巴中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过研究与实践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巴中市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了当前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本文旨在为巴中市乃至类似地区的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提供参考,促进区域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地方经济的全面进步。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本文分析所需的现状资料主要来源于巴中市统计局、四川省气象局和巴中市气象局。此外,还通过巴中市农业气象服务调查收集了问卷数据。这些资料为宏观层面上的现状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但不足之处在于它们主要反映的是已有的统计数据和问卷反馈,可能缺乏对实际应用问题的深度理解。

2.2. 实地调研方法

通过实地考察,收集了巴中市农业从业者(如农民、种植大户等)、农业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科研与教育机构专业人员及农业气象服务提供者的第一手数据。该方法适用于获取基层一线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农民对气象服务的实际需求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然而,实地调研方法的局限性在于样本的局部性,可能无法全面覆盖所有情况。

2.3. 专家咨询方法

邀请巴中市农业农村局、巴中市气象局等部门的专家及重庆农科院教授进行咨询,获取他们对巴中农业气象服务问题的看法和对策建议。专家咨询方法能够提供高层次的专业意见,适用于制定战略性对策和综合性解决方案,但可能会受到专家个人观点的局限性影响。

2.4. 文献综述方法

通过梳理国内外农业气象服务的相关研究,分析现有的研究成果、方法和技术,总结巴中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气象服务在其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文献综述方法适合进行理论分析和宏观把握。

2.5. 案例分析方法

选取巴中地区典型的气象服务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提炼出改进气象服务的有效对策。案例分析方法能够通过具体实例总结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适用于实战应用,但其适用性可能受限于案例的代表性。

2.6. 各方法的适用条件对比分析

在本研究中,统计资料和文献综述适用于宏观层面的总体分析和理论支持;实地调研和专家咨询方法则提供了微观视角的具体问题诊断和对策建议;案例分析方法为实际应用提供了具体的实践经验。通过对不同方法的综合应用,本文力求全面深入地分析巴中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及其优化路径,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3. 巴中农业发展现状

巴中农业主体仍然是靠天吃饭的大田农业,自然条件差,灾害频发,旱灾、洪灾、低温、大风、冰雹、病虫害基本上每年都有发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没有根本改变。2022年全市年均水资源总量为65亿方,人均水资源量2400余方,比全省平均水平略低。全市有效灌面约149万亩,人均有效灌面0.56亩,与全省平均水平接近。

巴中曾经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全市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67元,比全省平均少1705元,比全国平均少3166元,比周边的南充市、达州市、广安市低,与广元市接近。(以上数据来源于巴中市统计局。)

近年来,巴中市的农业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粮食产量稳定增长。202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9.19亿公斤,同比增长0.2%。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如茶叶、中药材、核桃等,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茶叶面积达到57.3万亩,核桃面积86万亩。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提高农业附加值。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逐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市已建成水库866座,工程蓄水量达到7.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9万亩。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全市已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余个,推广各类农业技术50多项。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巴中市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22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8%。(以上数据来源于巴中市统计局、农业农村局、林业局、科技局等。)

总的来说,巴中市农业发展现状良好,但也存在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基础设施不足、农民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

4. 巴中农业气象服务的实际情况

巴中市所属四川省为应对干旱、暴雨、洪涝等影响,提升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逐步建立起农业气象观测站网,现有4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2个农业气象试验站、190余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基本覆盖了全省主要的粮食主产区。

巴中市域内建有1个农业气象观测站、4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开展了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观测,以及土壤水分观测、畜牧观测和自然物候观测,为巴中市农业气象监测评估与预报预警服务、作物产量气象影响分析评估与预报、农田墒情服务、抗旱救灾服务等提供了重要支撑。

巴中市农业气象服务由巴中市气象部门负责,市、县(区)气象局定期制作发布大小春粮食气象产量预报、农业气象旬月报、农业气象灾情月报等,非定期制作发布针对特色农业和作物关键生育期的服务产品、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专题分析报告、农业气象信息快报、春耕春播、夏收夏种和秋收秋种期间的专题服务产品、针对性调研报告以及各类临时咨询服务、会议材料等。根据气象预报预测资料,结合区域农业生产实际,及时开展农作物长势、农情、灾情调查,组织制作发布农业气象服务定期和不定期产品。逐步开展了茶叶、猕猴桃、核桃、银耳等特色农业直通式气象服务,为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点对点服务。市、县(区)制作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在上传业务平台内网共享交流,同时通过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四川e农、农经网及微信服务群等方式,开展对外服务工作,将“直通式”气象服务产品发送给服务对象;通过党政网专门传送市委市政府和市级有关单位,需要引起地方党委、政府领导重点关注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以决策气象服务材料的方式印发和服务。

5. 巴中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5.1. 基础设施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农业气象服务中监测仪器是提供准确气象信息的重要设备,相关基础设施对于农业气象服务的监测分析具有基本保障作用。而巴中农业气象服务部门监测仪器设备还较为落后,农业观测方法与手段还较为单一,农情观测基本还是靠人工实地调查;缺少先进的观测手段,土壤墒情观测点只布置在几个城区;辖区内大部分地区的区域自动气象站是在近几年才陆续建立,有很多作物种植区与区域站有较远的距离,气象数据的气候代表性还需逐步验证和提高,模式指标未能完全建立,还无法为农业气象服务提供及时、精细的依据。这限制了农业气象服务的精细度和广度。

5.2. 农业气象服务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

巴中农业气象服务尚未能体现实际需求中的差异性和针对性,导致农业气象服务的效果受到影响。域内地区的天气状况各有不同,与周边存在或大或小差异,但由于缺乏充分的数据信息支撑,农业气象预报模式与方式还较为简单,预报结论还较为粗略,无法体现差异化而满足不同地区的需求。此外,农业气象服务信息的传递也需要体现具体的差异性。部分县乡的农民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手机应用程序或社交媒体获取天气信息,而另一些县乡则更倾向于使用传统的天气预报报纸或电视节目获取天气信息,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天气预报预警信息获取和理解应用能力都有不同。气象预报更多注重天气状态和高低温,这种侧重于天气的气象预报没有为农业生产提供全面、有效的支持,也未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

5.3. 缺少农业气象服务专业人才

农业气象服务存在专业型人才不足的问题。首先,由于专业型技术人才的数量比较少,巴中市在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宣传工作时,有些宣传工作很难做到专业、具体,使得人民群众对农业气象的关注和重视不够,农业气象服务的内容往往被人们忽视,这不利于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和推广。另一方面,目前高校专业型、技术型人才与农业气象相关联不够,现有的专业型、技术型人才结构与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不太匹配,尤其在巴中基层仍然缺乏一些与农业气象服务相关的高素质人才,这也限制了巴中农业气象服务的发展和提高。

5.4. 预警预报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

巴中市的气象监测站点分布不均,气象监测网络不够完善,部分偏远地区的气象数据采集不足,影响了对当地气象条件的准确判断,气象预报准确性仍有待提高,虽然中短期预报准确率已达到80%以上,但对于某些特定农业气象事件,如干旱、洪涝、冰雹等,预报的提前量和准确性仍有待提高。目前我国的中长期天气预报,虽然最长能预测到40天后的天气,但时间越长,预报的准确率越低。市、县级中长期预报主要依赖数值模式和上级指导预报,除了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还需要依靠预报员经验来尽量减少对未来大气环流预测的不确定性。

6. 巴中农业气象服务的优化策略

6.1. 加大技术引进力度

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巴中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水平也快速提升。在农业气象服务领域,巴中政府部门还需不断加大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投入,积极引进和开发各种信息技术,为现代化农业的生产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积极改进农业气象监测方式,实现动态化监测模式。这有助于更加精细化地开展农业气象服务,确保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农田的气候状况和气象变化,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此外,还可以通过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构建“互联网 + 气象”的全新服务模式,建设区域性的特色气象监测站点,全方位且精准地监测区域内的气候与气象详细情况,并对各种数据信息展开深入研究,更全面地掌握气象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6.2. 提供更精准的农业气象服务

将农业气象服务重点放在提升农业服务的针对性和精确性非常重要。在巴中农业气象服务的过程中,必须与农业的实际需要紧密融合,从而建立具有现代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将更加优质的气象信息内容传递给广大农业工作者。在巴中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农业气象服务的对象相对局限,服务范围有限,这对农业气象服务实现战略化极为不利。因此,农业气象服务必须持续拓展气象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将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领域的气象服务建设成业务化的气象服务体系。此外,各级农业气象服务部门还应结合当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推动气象预测与气象灾害预警体系的动态化建设,确保能够快速且精准地为农业生产提供所需的气象信息服务;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生产病虫害问题的重视程度,确保农作物高产,充分发挥出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充分掌握区域内农业气象服务现状,促进农业气象服务的商品化发展,提高林业、畜牧业等方面的气象服务水平,促进农业气象服务的精细化发展。

巴中地区农业气象预报模式与方式需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首先,需要深入地研究巴中区域的农业生产状况,了解农民的不同需求及偏好,从而提供更个性化的农业气象服务。其次,需要开发针对巴中不同区域的农业气象服务模式,以满足不同的需求,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此外,需要加强农业气象服务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让农民更多地了解农业气象服务。

6.3. 加强专业性人才团队的建设

为了真正解决农业气象服务效果和质量的问题,需要积极引进现代化的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支专业性强的人才队伍。气象部门需要联合农业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高水平的理论与技术培训活动,提升专业人员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丰富专业人员的灾害预防、传播信息、处理灾情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让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保证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高水平展开,提高天气预报等各类信息的针对性与个性化水平,为农业工作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农业气象服务内容。此外,还应该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

6.4. 不断提高中长期及极端天气的预警能力

建设气象为农服务体系的另一个重点在于:不断提高中长期及极端天气的预警能力产生的带动作用,达到“助建平安乡村”的目的。气象部门将科技创新视为提高为农服务业务能力和水平的第一生产力,将气象科技元素融入农村建设,全面带入田间地头。如在2022年8月29日巴中市出现强降雨,至当日20时全市252站有218站24小时累计降雨量超过50毫米,157站超过100毫米,12站超过250毫米,最大雨量为通江兴隆425.7毫米,城区雨量大多在100毫米以上。遇到这种极端天气,抢收农作物保护财产损失已不是首要,人民群众如果无法及时转移将可能面临生命危险。气象部门迅速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经由突发事件预警平台,针对雨情进行“一时一报”,既对实况进行通报,也对未来天气形势加密分析预测预警,让决策部门和人民群众对灾害天气能够心中有数,有序应对,合理安排,高效避灾。由于当前技术条件气象部门对超强降雨、冰雹等极端天气预警能力尚有不足,还有很多时候只能通过加强跟踪应急服务减轻灾害损失,因此不断提高对极端天气的预警能力至关重要,必须予以重视。

为了提高预报准确率,首先需要提高精确度更高的气象设备和更先进的气象技术,同时气象部门也需要积极培训和选拔优秀的气象预报人员,提高其预报水平,此外气象部门还可以通过加强与农业、水利、水文等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获取更多的气象相关数据,进行更加精准的预报分析。

6.5. 强化气象服务辅助能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强化气象服务辅助能力的本质在于开发气候资源,最终目的在于“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气象部门需根据农村的自然优势,完成对气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借助科技,扶持地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具体而言:第一,需从整体高度对本地区自然资源进行认识,提高对清洁能源开发及利用的重视程度,注重提升对太阳能、风电功率的监测与预报水平。第二,全面推进地区太阳能、风能资源的精细化普查和开发利用评估,针对部分地势开阔的农村地区,可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板,产生的电能专用于局部农业生产,无须并入国家电网,可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第三,针对巴中市特色旅游资源和气候资源进行开发,开展旅游气候资源的区划和评价、负氧离子含量等旅游资源的调研,最终打造特色旅游招牌。

7. 结语

农业气象服务在巴中市的农业生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保障农业增产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巴中市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并结合实地调研与专家咨询,探讨了现有服务体系的局限性和改进空间。

本文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多维度的整合,不仅通过统计数据分析揭示了巴中市农业气象服务的总体情况,还特别关注了农民的实际需求与服务应用之间的差距。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巴中市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和挑战,进一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此外,我们强调了农业气象服务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农业主体中的差异化需求,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被忽视。本文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总结了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从而提炼出了更具实践意义的对策,为巴中市农业气象服务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总的来说,本文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巴中市农业气象服务的认识,还为未来的服务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气象服务的精准化和个性化将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本文的研究为这一方向的持续探索奠定了基础。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沈碧辉, 符靖茹, 吴斯敏. 四会市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8(22): 212, 217.
[2] 王雨婷. 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农业的作用及对策[J]. 河北农机, 2022(1): 145-146.
[3] 李渊, 刘智贤, 王学兵. 宁夏农业气象服务研究进展[J]. 农村科学实验, 2017(11): 87.
[4] 黄莉. 新时期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 农家科技(上旬刊), 2020(4): 138.
[5] 覃嘉嘉. 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 农业灾害研究, 2022, 12(8): 42-44.
[6] 杨金华. 探究新形势下气象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 2022(2): 111-112.
[7] 张嘉琪. 农业生产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究[J]. 南方农业, 2021, 15(9): 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