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以宿州学院为例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Sports Spirit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Taking Su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摘要: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对宿州学院2019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3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育教育专业各科教学大纲等材料进行分析;访谈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资深教师,为研究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选取了健美操课程与运动解剖学课程,并对这两门课程进行教案设计,为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方式方法提供建议。并经过研究得出结论:体育教育专业相关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不高,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中华体育精神的理解不够具体;中华体育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息息相关,更是融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必然之举;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要紧紧围绕着培养方案的目标。
Abstract: Throug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interview and case analysis,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2019 vers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ized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2023 vers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ized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and teaching syllabus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of Suzhou University. Interviews with senior teachers of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ized in th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ized to provide valuabl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research. The aerobics course and sports anatomy course are selected, and the teaching plan of these two courses is designed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integrating Chinese sports spirit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ethods of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ized courses. And through the research,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e level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not high, the understanding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sports spirit is not specific enough. Chinese sports spir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ajor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it is an inevitable move to integrate into the curriculum of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sports spirit into the curriculum of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 should closely revolve around the goal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文章引用:曹永珍, 周雨晨.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以宿州学院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9): 864-87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91742

1. 引言

中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体育的灵魂[1]。中华体育精神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精神元素,也是必不可少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中华体育精神与体育息息相关,作为体育学者的精神力量,是他们不断学习体育知识的源源动力[3]。体育教育专业是体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日益凸显,关乎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也是推动中华体育精神和传播体育文化的重要力量[4]。因此,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对于体育教育专业来说,可以丰富其相关课程内容,多方面地培养合格优秀的体育教师,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对于中华体育精神来说,可以切实地让学生了解、体会,以达到弘扬。对于学生来说,提高了其思想政治品德修养,也对未来成为一名优秀体育教师奠定牢牢的基础。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中国知网查阅近五年来以“中华体育精神”“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等为主题词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利用宿州学院图书等教育资源,查取阅读书籍上的相关知识,并对宿州学院2019版和2023版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与比较,以及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各课程的教学大纲,并对体育教育专业各课程使用的教科书进行查阅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 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制定出访谈提纲,对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相关教师进行访谈。共访谈了6位从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其中副教授和讲师各三位。从对相关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相关课程思政的内容,为本研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2.3. 案例分析法

选取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运动解剖学》和实践课《健美操》两门课程作为案例,对这两门课程的教案进行课程思政设计,分析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具体措施可以体现在哪些方面。

3.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在思想政治上存在的不足

3.1.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思想政治教育设计

在宿州学院2019版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发现,只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悟和践行,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思想认同和政治认同方面,以及具有依法执教意识这几个方面中涉及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他地方却很少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有: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解剖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田径、篮球、武术。在这些课程的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中,可以明确看到,这些课程对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以及综合育人与思政相关支撑强度较低,而这些课程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涉及较少,且专业主干课程也没有具体的思政要求。

在宿州学院2023版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了丰富和改进,体现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具体表现为,在毕业要求1师德规范中进行了详述和扩展,且提到了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在毕业要求2教育情怀中指出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在毕业要求3中也指出要使自身得到全方位发展;毕业要求6综合育人中更是明确了思政育人的内容。但是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毕业要求支撑中,毕业要求1师德规范、毕业要求2教育情怀和毕业要求6综合育人中的思政育人很少,甚至没有。这表明2023版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虽有所改进,但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涉及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是相对较少。

3.2. 体育教育专业各课程教科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设计

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也是受教育者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是教育者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数量众多,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具有体育教育专业代表性。在经过对专家及教师的访谈,以及对教科书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大部分教科书中并没有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选取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运动解剖学》,以及专业核心课程《健美操》为例,对其课程教科书中有无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见表1

Table 1. Textbook analysis table

1. 教科书分析表

教科书

出版社

主编

是否具有思想政治教育设计

《运动解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世昌

《健美操》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宽柔

通过对以上两门课程的教科书进行研读与分析可以发现,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目前这两门课程所用的教科书中并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的设计。因此,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加入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3.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案中的课程思政设计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育专业肩负其课程思政的重任。宿州学院领导对课程思政建设高度重视,体育教育专业也在进行着课程思政的建设。体育学院在2023年属于课程思政建设年,但在2023版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科基础课程思政育人的关联仅为中度,且没有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与思政育人有关联,而培养方案又影响着教学大纲的编订。通过访谈了解到,在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之中,明确规定要在其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但是在教学内容要点上较少体现,教师的教案根据教学大纲进行设计并撰写。教师们只能得到文件要求课程思政的融入,并没有具体的方式方法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案设计中。同时,在对专家和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教师在撰写教案时都按照相关指导文件的要求,加上课程思政的设计,但教师之间差异较大,大部分教师在教案中少有体现或者体现的很少。因此,在教案设计与撰写方面,课程思政的内容还需要去丰富。

3.4. 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

教师被誉为“灵魂的工程师”,这一赞誉彰显了教师在塑造个体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一名优秀的教师,学生会受到感染。课程思政的深入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也越高,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因此,本研究对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相关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学习情况的访谈。见表2

Table 2.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rning situation of teachers

2. 教师的思想政治学习情况

思想政治学习情况

是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6

0

是否明确进行思想政治设计

6

0

是否参加课程思政培训

6

0

是否申报过课程思政的相关课题

1

5

是否参加过有关教学比赛

2

4

是否讲出课程思政的含义

6

0

从访谈结果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都进行过思想政治教育,且在教授的课程中有明确的课程思政设计,所以教师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学水平。但教师参加的课程思政培训大部分都是线上的,线下的相对较少,参加的相关教学比赛也较少。通过以上教师的访谈可以看出,体育教育专业大部分教师虽然对课程思政都有基本的了解,在教学中能加入课程思政的设计,但了解的深度还不够,加之受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不能很好的将课程思政细致的融入到教学当中去。

3.5.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考核与评价

教学考核与评价在教育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较好的了解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要充分发挥教学考核与评价的导向作用。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都明确了所教学科考核与评价的方式。因此,本研究从中选取实践课《健美操》和理论课《运动解剖学》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方式进行列表分析。见表3

Table 3. Methods of teaching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3. 教学考核与评价的方式

学科

考核与评价的方式

运动解剖学

平时成绩(30%) + 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包含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自主考核项目。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出勤(40%)、课堂互动(60%),作业全交且全部为A得分100分。根据运动解剖学课程特点拟定,采用小组专题讨论及汇报成绩评定。本课程为考试课,期末考核采用闭卷考试,围绕课程目标要求进行出卷,严格按照期末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进行阅卷评分。

健美操

平时成绩(30%) + 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包含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自主考核项目。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出勤(40%)、课堂互动(60%),任课教师可自行设定和选择考核标准,提交教研室审批后执行。作业全交且全部为A得分100分。自主考核项目任课教师可根据课程特点自行拟定,对应制定评分标准,提交教研室审批后执行。本课程为考试课,期末考核健美操实践技能,考核内容为所学技术动作,考核时严格按照考核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根据表格内容可以发现,在《健美操》和《运动解剖学》课程的教学中重视多方面的评价,也体现出过程与结果双重视,但是在直观的表述上没有课程思政相关内容,也没有具体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在占比最大的期末成绩中也没有具体体现。因此,在教学评价与考核的形式上是否可以考虑加入课程思政元素?

4.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4.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体育在生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重要,国家教育的大环境对体育也越来越重视。培养专业的体育教育人才,对推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以及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改进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体育教育专业更应该顺应国家、社会的号召,为培养优秀的体育教师贡献出一份力量,但如何才能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成合格的体育教师呢?在体育教师的地位,以及任务中就明确提到过:“体育教师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这表明了体育教师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还需要高尚的思想道德;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正确丰富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因此,对于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不能局限于体育专业技能,思想道德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4.2. 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教育形式的不断改革,以及多项条例和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6]。在明确课程思政内容重点和建设目标要求中,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7]。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理当要融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之中[8]。而中华体育精神是与体育教育专业一脉相连的,更是融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必然之举。

4.3.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需要

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体育精神在体育教育的实践中能够发挥引领作用,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源源动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身为中华儿女的责任,也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在价值与本身功能都需要将其发扬光大。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它与中华体育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也肩负着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使命[9]。但如何去弘扬呢?以课程思政为切入角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5.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具体措施

5.1.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地位极其重要。它不仅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育实施的基础和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人才培养方案的最终目标是把本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师德和教育情怀的、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师。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要对本专业学生各方面的知识能力进行培养,还要重点进行思想教育。故在将中华体育精神元素融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使其精神融入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并不断完善优化。

宿州学院2023版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无论是在课程思政的设计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做出了补充和改进,其中对中华体育精神也有所提及,但还需进行系统化的设计,使中华体育精神可以完全毫无保留的融入、渗透。例如,可以在培养目标的目标定位中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具有高尚的中华体育精神”;在目标内涵和毕业要求的思想政治内容中,增加中华体育精神元素;在课程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矩阵中的专业主干课程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比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中华体育精神的比重,使教师明确且直观的感受到中华体育精神对学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5.2.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教材

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练习册等,而使用最多,与教师和学生直接关系的为教科书,它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资料。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将其融入教科书中。同时,体育教育专业现使用的教科书中思想政治设计较少,所以在选教材时,可以将其思想政治内容设计的多少作为一个关键因素。如果在教科书的选择中难以改变,也可以在其他材料的选择时重点融入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容和内涵。

5.3.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案又称为教案,它是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所制定的。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蓝图,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保障。一个优秀的教学方案能帮助学生系统全面的掌握知识,实现教育目标。因此,要将中华体育精神元素加入到教学方案设计中。首先,要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充分体现中华体育精神,在教案的撰写前对教学内容分析上就要采取与中华体育精神的相关联系,在教学目标中要有中华体育精神相关的思政目标。其次,在具体撰写教案时,教学过程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要多种多样,不仅要利于知识学习,还要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具体体现中华体育精神,强化教学环节,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如比赛、合作、社会实践、创编等。在结束部分也可以进行补充,教学效果和反思中加入中华体育精神学习的反思。

5.4. 提升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中华体育精神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教学成果,以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体育教师具备的基本条件第一条就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其基本素质第一条就是要努力提高政治业务水平。因此,对于教师精神素质的提高不容忽视。而将中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方式中可以对教师素质进行精神教育融入。

5.5.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体育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体能提升和技能培训,更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品质。因此,要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考核与评价中体现出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容,例如在体育技能考核中注重体育精神的培养,除了观察学生的技术水平,还应注重学生在比赛和训练中表现出来的体育精神,如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等。在体育理论考核中增加体育精神的知识点和案例分析,设置拓展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检验学生对中华体育精神的理解和掌握。

6.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案例设计

通过分析出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在课程思政方面还存在的不足,概括出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其中的具体措施,但教师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如何能更好地将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传授融合在一起呢?本研究将以理论课《运动解剖学》和实践课《健美操》两门课程作为教学案例,详细阐述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并对《健美操》课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对其进行课程思政设计,将中华体育精神元素融入其中,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提供参考。

6.1. 《运动解剖学》和《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运动解剖学》课程时长为90分钟,本研究以教学内容为中轴骨的连结和运动为例。教学目标有三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教学重点是脊柱的组成、结构与肌肉;教学难点是掌握躯干骨主要肌群及练习方法。采用讲解法、直观法、引导法、示范法、讨论法、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焦学内容共包含四个部分:躯干骨的连接与运动、胸廓的连结与运动、颅骨的连结与运动、躯干肌的形态特征与功能分析。

《健美操》课程时长为90分钟,本研究以教学内容为主题创编——《我们都是追梦人》为例,围绕“中国梦”主题展开。教学目标有三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教学重点是组合前后动作的衔接问题,教学难点是身体重心的控制能力以及音乐的节奏的协调配合。课程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开始部分,主要内容为讲解课堂常规和做准备活动。二是基本部分,共包含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导入,以“追梦奥运90年”的视频为切入点,引出“中国梦”的主题;第二阶段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回答观看视频后的感想;第三阶段翻转课堂,检验预习效果;第四阶段教师讲解并示范,解决重难点;第五阶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作练习;第六阶段评价性分层练习。三是结束部,做放松操,进行课堂小结和布置课下练习任务。

6.2. 《健美操》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6.2.1. 课程思政设计

通过以“中国梦”为主题,创编《我们都是追梦人》动作组合套路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风格的健身健美操套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强国有我、勇于追梦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专业本领、服务精神和服务意识。具体课程思政设计见表4

Table 4.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sign of aerobics course

4. 健美操课程思政设计

教学过程

中华体育精神元素融入

思政目标

课程导入

“追梦奥运90年”视频,体现“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

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祖国的不断壮大,体会中国体育的崛起和发展,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探究式学习

在追梦奥运的路上,一代代中国人在传承着中国梦,并为之奋斗一生,体现“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的中华体育精神

启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专业素养

学习《我们都是追梦人》动作组合

学习中同学互帮互助,以及动作组合间的协作配合,体现“团结协作”的中华体育精神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

6.2.2. 期末考核与评价

在期末教学考核与评价中,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把中华体育精神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创建符合学生,以及教学的评价指标。具体考核与评价标准见表5

Table 5.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aerobics

5. 健美操考核与评价标准

思政主题

实践环节

评价要点

分数占比

顽强拼搏精神

观看视频

说出自己的体会,感受到我国体育的崛起和发展

30%

无私奉献精神

互动,回答问题

紧扣问题要点,思路清晰,表达流畅

20%

团结协作精神

学习组合动作和分组练习

动作规范,前后动作衔接流畅,音乐节奏清晰

50%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在思想政治方面涉及较少,体现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没有进行系统的融入,本专业所用的教材中并没有具体的思想政治设计,不利于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课程思政建设不够完善,思想教育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基本都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各项思想教育活动较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考核与评价课程思政设计较少。体育教育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不高,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中华体育精神的理解不够具体。

2) 中华体育精神与体育教育专业息息相关,更是融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必然之举。中华体育精神在体育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是体育行为的源源动力。合格体育教师的培养不能局限于体育专业技能,思想道德的培养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十分重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需要。

3)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要紧紧围绕着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以及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其真正的发挥作用,帮助本专业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合格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要求精讲多练,不可一味的进行言语输入,要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地去体会对精神的探索和内化。

7.2. 建议

1) 将中华体育精神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要重视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不断完善优化培养方案。

2) 深挖精神内涵融入专业教材,在教材的选择中重点融入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容和内涵。

3) 教学方案增加课程思政元素,在设计过程中的教学目标中就可以明确加入中华体育精神的学习体会以及理解掌握。

4) 课程的教学考核与评价融入中华体育精神,通过考核与评价直接提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5) 提升专业教师思政素质,教师可以通过自身不断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素质,了解中华体育精神以及课程思政内容。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教育培训,可以开展中华体育精神的主题教育。

基金项目

宿州学院校级重点科研项目(2022yzd17)。

参考文献

[1] 栗晓茹.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武汉体育学院, 2022.
[2] 张杰, 李佳琪, 张欣.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元素解析与推行路径[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3, 38(5): 591-598.
[3] 张芝宁. 广州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大学, 2023.
[4] 张一弛, 张萍.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思政探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23(11): 95-102.
[5] 解恒岩, 巩正, 李志亮, 等. 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路向探索[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3, 40(11): 116-121.
[6] 龚欣雨. 论“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12): 161-163+172.
[7] 牟柳, 郭立亚, 叶泽洲.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 理论审思与路径探讨[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7(6): 115-122.
[8] 欧丽娅, 张少生.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教学设计与实施探析[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1, 41(4): 99-103.
[9] 姜卫芬, 刘文烁. 新时代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1, 36(4): 435-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