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岳池县位于四川省东部盆地,隶属广安市,东邻广安区,东南接华蓥市,南毗重庆市合川区,西南靠武胜县,西接南充市嘉陵区,北枕南充市高坪区、蓬安县。岳池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下的成渝小片[1] (《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2012)。湘方言、赣语、部分粤语地区、贵州方言和部分西南官话区存在动态助词“咖”。不同的方言因为读音有异,记字不同,有些方言记为“咖”,如鲁曼(2010) [2]考察湘方言时将其记为“咖”,彭春林(2008) [3]考察四川乐至方言时将其也记为“咖”,何婧、杜依倩(2020) [4]考察巴中方言时将其记为了“嘎”。岳池方言中,老派常常读为“刮[kua34]”,中派和新派读为“嘎[ka34]”,本文采取中派和新派的读音,将其记为“嘎”字,并试图从句法分布和与“了”进行语法对比两个方面对岳池方言中的“嘎”进行研究分析,力图挖掘岳池方言的语言事实,为现代汉语方言研究提供语料佐证。本文的语料来源于:一是笔者自省。笔者从小生活在岳池,能够熟练地使用岳池方言,有良好的语感。二是田野调查。我们选取了一位56岁的女性,一位59岁男性作为我们的方言合作人,两人皆是岳池本地人且只掌握了岳池话一门语言。我们采取逐句询问合作人语法条目和用录音机记录其自然语流中的关于“嘎”字句的方式收集语料。
2. 岳池话“嘎”的句法分布
岳池话“嘎”多与动词和形容词组合,形成“V + 嘎”和“A + 嘎”两种显性结构。我们还可以对其进行细分。
2.1. “V + 嘎”结构
进入“V + 嘎”结构的动词多为单音节动词,多音节动词偏少。“V + 嘎”结构还可以细分为“V + 嘎”、“V + 嘎 + 了”、“V + 嘎 + O + 了”、“V + 嘎 + 点”“V + 嘎 + 没得”、“V + 嘎 + 的”6种结构。见下例:
1) “V + 嘎”结构
“V + 嘎”如果用在句末,一般表示祈使句。
(1) 窗子关嘎把窗户关了。
(2) 桌子擦嘎把桌子擦了。
还可以和“把”构成祈使句,在日常生活中,表示祈使句多用“把 + O + V + 嘎”句式,“V + 嘎”反而用的较少。
(3) 把桌子抹嘎把桌子擦了。
(4) 把这张卷子做嘎把这张卷子做了。
“V + 嘎”也可以用在单句、复句、紧缩句中。
(5) 我要把鞋子洗嘎才去学校我要把鞋子洗了才去学校。
(6) 莫说这么多,试考嘎再说别说这么多,先考完试再说。
(7) 他把门一关嘎,我就拿他没得办法了他把门关了,我就拿他没办法了。
2)“V + 嘎 + (O) + 了”结构
这是“嘎”字最常用的结构,为陈述句式,通常用来陈述一般事实,结构中的宾语常常可以省略。见下例:
(8) 我今天吃嘎(饭)了我今天吃了饭了。
(9) 我已经做完嘎(作业)了,他还是不让我出去耍我已经做完了作业了,他还是不让我出去玩。
例(8)是陈述“我”已经吃了饭这个事实,可以省略宾语“饭”,例(9)是陈述“我”已经做完了作业这个事实,可以省略宾语“作业”。
3) “V1 + 嘎 + (O) + (V2) + 的”结构
(10) 她不让我出去,但是我偷偷出去嘎的她不让我出去,但是我偷偷出去了的。
(11) 我今天吃嘎饭(来)的我今天吃了饭(来)的。
在“V1 + 嘎 + (O) + V2 + 的”的结构中,“V2”仅限于趋向动词“来、去、上、下、出来、起来”等。例如:“我拿嘎书出来的我拿了书出来的。”“我端嘎饭上去的我端了饭上去的。”
值得注意的是,“V + 嘎 + (O) + 的”与“V + 嘎 + (O) + 了”有区别。李恒(2016)认为:“V + 嘎 + O(N) + 的”包含明显的语用预设,例如,“吃嘎饭的”除了表示动作完成之外,还通常用于对“他没请你吃饭?”反问句的回答,意在表达出说话人些许不耐烦的态度,尤其是对问话人否定推断的反驳。就此而论,“V + 嘎 + N + 的”句式的主观性更强。
经过我们的调查,这两种结构还有时间上的区别:“V + 嘎 + (O) + 的”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久远,而“V + 嘎 + (O) + 了”强调动作完成的时间点距离现在较近,两种结构时间上存在距离。见下例:
(12) 我吃嘎药的我吃了药的。
(13) 我吃嘎药了他杀了人了。
(14) 他讨嘎老婆的他娶了老婆的。
(15) 他讨嘎老婆了他娶了老婆了。
(16) 我洗嘎碗的我洗了碗的。
(17) 我洗嘎碗了我已经洗了碗了。
例(12)通常指“我”过去一段时间吃了药了,而例(13)是指“我”刚刚才吃了药;例(14)是指“他”之前娶了老婆,现在也许离婚了,只是陈述他之前娶了老婆这个事实,例(15)则是表“他”娶老婆这个事实发生在不久前;例(16)是回答“你今天干了什么?”这个问句,而不强调刚才完成了“洗碗”这个动作,例(17)则是陈述刚才洗碗的事实。
4) “V + C + 嘎 + 了”结构
这个句式为补语句式,且一般为结果补语。
(18) 我吃饱嘎了我吃饱了。
(19) 窗子遭擦干净嘎了窗户已经被擦干净了。
5)“V + 嘎 + C + 了”结构
补语为时量或动量。王春玲(2007) [5]认为:该句式表示动作完成后状态持续的时间量或动作开始后所持续的时间量,动作或状态还将持续下去。这个结构与普通话“带后缀‘了’的动词后边加上时量宾语……如果动词所指的动作(行为、变化)带持续性,那么时量宾语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相一致。
(20) 我住嘎一段时间了我住了一段时间了。
(21) 我住嘎一段时间我住了一段时间。
(20)指未来还会住在这里,而(21)只指过去我住了一段时间,据朱德熙(1982) [6]指出这是句尾“了”词尾“了”的区别,句尾“了”的存在,让动作持续下去,词尾“了”表动作的完成,不一定持续下去,从语法意义上看,结构中的“嘎”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1”。
6) “V + 嘎 + (O) + 没得”
这是表示疑问的句法结构,形容词也可以进入此结构,关于形容词进入此结构的情况下文再讨论。岳池方言中的“V + 嘎 + (O) + 没得”大体上与普通话的“V + 了 + (N) + 没有”等同。
(22) 吃嘎(饭)没得吃了(饭)没有?
(23) 你擦嘎(黑板)没得你擦了(黑板)没有?
7) “没/没有 + V + 嘎”结构
这是“嘎”字结构的否定形式。与贵州锦屏方言(肖亚丽,2016) [7]的“嘎”不同,这里的“嘎”不是语气词,而是表示“完、掉”之义。
(24) 我饭都还没吃嘎我的饭都还没吃完。
(25) 钱放好,莫搞落嘎钱放好,别弄掉了。
2.2. “A + 嘎”结构
岳池方言中的“A + 嘎”有两种显性结构,一是“A + 嘎 + 了”,一是“A + 嘎 + 点”。
1)“A + 嘎 + 了”结构
李恒(2016) [8]认为,广安市区方言中的“A + 嘎 + 了”这种结构只能表示人力可以改变的状态,如果人力无法改变,则形容词不能进入此种语法结构中。他举例,“水开嘎了”、“饭熟嘎了”合法,因为饭熟和水开可以用外部人力改变,而“*天热嘎了”“*水深嘎了”不合法,因为人力无法干预自然状态。但是我们对广安市区的方言和岳池方言进行了调查,认为“天热嘎了”“水深嘎了”也合法。以下是语料证明:
(26) 桃子熟嘎了桃子熟了。
(27) 姑娘大嘎了姑娘长大了。
(28) 天黑嘎了天黑了。
(29) 天干嘎了天旱了。
(30) 天冷嘎了天气冷了。
以上语料中的形容词均不能由人力可以改变的状态。通过语料分析得知,进入“A + 嘎”结构的形容词与进入“V + 嘎”动词一样,多数为单音节,少数为多音节。
2) “A + 嘎 + 点”结构
这个结构的形容词通常是中性词和贬义词,不能是褒义词,主要表示与预期偏离,常常表示说话人惋惜的语气。
(31) 裤子短嘎点裤子短了点。
(32) 裤子长嘎点裤子长了点。
(33) *裤子合身嘎点裤子合身了点。
(37) 它很健康,就是丑嘎点它很健康,就是丑嘎点。
(38) *她又高又苗条,漂亮嘎点她又高又苗条,漂亮嘎点。
上例(31)和(32)的“短”与“长”都表示不符合说话人的预期,而例(33)的“合身”则表示与预期一致,所以不能出现在“A + 嘎 + 点”结构中。例(37)中的“丑”偏离了说话人的预期,而例(38)中的“漂亮”与说话人的预期一致,则不能用在此结构中。
3) “A + 嘎 + 没得”
岳池方言中常用“A + 嘎 + 没得”表反问,相当于普通话中的“A + 了 + 没有”结构。
(39) 天黑嘎没得天黑了没有?
(40) 病好嘎没得病好了没有?
以上是关于“嘎”字结构的基本句式描写。从例句可以看出,岳池方言中的“嘎”与“了”有深层的关系,两者究竟存在什么关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3. “嘎”与“了”的对应关系
根据前人研究(戴耀晶,1997 [9];吕叔湘,1999 [10];刘勋宁,2003 [11]),将“了”分为词尾“了”和句尾“了”一般来说,将实现/完整体标记词尾“了”标为“了1”,表事件起始/完成的句尾“了”标为“了2”。“嘎”与“了”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王春玲(2007) [5]将“咖”的语法结构与“了”的句式结构进行对比,认为“从助词表示的语法意义看,华蓥话的“咖”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华蓥话的‘了’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那么岳池方言中的“嘎”的语法意义与“了1”对应吗?是否可以对应“了2”?是否具有其他的语法意义?
吕叔湘在《现代汉语八百词》里描写了“了”的句法结构,王春玲将“咖”与“了”的语法结构进行了对照,我们结合两者,梳理了“嘎”与“了”的句法结构对应关系。如下所示:
(41) V + 了1——V + 嘎,我听了1很高兴——我听嘎很欢喜
(42) V + 了2——(*)V + 嘎,我休息了2——(*)我休息嘎;我休息嘎下一下
(43) V + 了1 + 2——V + 嘎,门关了1 + 2——门关嘎了;门关嘎
(44) V + 了1 + O + 了2——V + 嘎 + O + 了,我写了1信了2——我写嘎信了
(45) V + C + 了1 + 2——V + C + 嘎,我吃饱了1 + 2——我吃饱嘎了
(46) V + 了1 + 数量 + 了2——V + 嘎 + 数量 + 了,他死了1几个月了——他死嘎几个月了
(47) V + 了1 + 数量——V + 嘎 + 数量,三个哨兵死了1两个——三个哨兵死嘎两个
(48) A + 了1 + 2——*A + 嘎,头发白了1 + 2——*头发白嘎;头发白嘎了
(49) A + 了2——*A + 嘎,鞋子太小了2——*鞋子太小嘎;*鞋子小嘎;鞋子小嘎点
(50) A + 了1 + 数量 + 了2——A + 嘎 + 数量 + 了,已经晴了1三天了2——已经晴嘎三天了
(51) A + 了1 + 数量——A + 嘎 + 数量,这个星期只晴了一天——这个星期只晴嘎一天
根据普通话“了”的结构与岳池话的“嘎”结构的对比可得知:凡是“了1”皆可以用“嘎”代替,替换后,语法关系、意义不变。当“了”为“了1 + 2”时,“嘎”只能承担“了1”的语法功能,另外增加“了”承担“了2”的语法功能,如例(43)、(45)和(48),由此看来,“嘎”与“了1”对应,而不能与“了2”对应。
观察对照结构可看出:“嘎”无法替换“了2”,如(42)和例(49)。吕叔湘(1999) [10]将句尾“了”的用法概括为:“主要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作用。”“了2”具有强成句作用,而“嘎”处于句尾时,成句能力薄弱,“嘎”作为句尾词只能出现在例(3)中。例(3)比较特殊,“门关了”可以替换成“门关嘎了”“门关嘎”两种句式,从形式上看,“门关嘎”中“嘎”替换了“了1 + 2”,并没有增加一个“了”承担“了2”的语法功能,且处于句尾,有成句功能,这是否可以说明“嘎”也有“了2”的功能呢?答案是否定的。
(52) 门关了1 + 2。
(53) 门关嘎了门关了。
(54) 门关嘎把门关了!
由上分析,(52)和(53)语法意义完全相同,表示对门已经关了的事实的一种陈述,而(54)则是表达祈使,相当于普通话的“把门关了!”也可以写成“把门关嘎!”。(52)和(54)的句式不同,不能将“嘎”与“了”对照比较,想要对比“嘎”和“了”,就要将两者放入相同的句式内:
(55) 把门关了。
(56) (把)门关嘎把门关了!
以上两个句子都是祈使句,据李俊(2023) [12]指出:“祈使句中的句尾“了”句法表现与“了2”不同。“了2”省略会导致句子出现不完句效应。祈使句中的句尾“了”可以省略,只是导致说话人语气减弱。”例如:“把衣服洗干净(*了2)。”和“把衣服洗干净(了)!”岳池方言中“把饭吃完嘎”句尾的“嘎”可以省略,并不会出现不完句效应,从侧面可证明句尾“嘎”不是句尾“了2”。
李俊文中还指出:“了2”可以和表示说话人态度的句末语气词共现,祈使句中的句尾“了”不能和表示说话人态度的句末语气词共现。例如:“衣服洗干净了嘛。”“衣服洗干净了(*嘛)!”以及岳池方言中“衣服洗嘎嘛。”“衣服洗嘎(*嘛)!”。这说明,句尾“嘎”和祈使句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和分布相同,“了2”和祈使句中的句尾“了”并不是同一个,我们姑且将祈使句句尾“了”记作“了3”,句尾“嘎”的语法意义与“了3”相对应。由此得出:从助词表示的语法意义看,岳池方言句中的“嘎”相当于普通话的“了1”,句尾的“嘎”相当于普通话的“了3”,“嘎”不能与“了2”对应,在岳池话方言中的句尾“了”就是普通话中的“了2”。
4. 总结
经过我们的分析研究,四川岳池方言中的“嘎[ka34]”常处于动词和形容词之后构成“V + 嘎”和“A + 嘎”两种显性结构,通常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实现。其下还可以细分。见下表1: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Ga” syntax and sentence types
表1. “嘎”字句法句类分布情况
显性结构 |
具体结构 |
句类 |
V + 嘎 |
V + 嘎 |
祈使句 |
V + 嘎 + (O) + 了 |
陈述句 |
V1 + 嘎 + (O) + (V2) + 的 |
V + C + 嘎 + 了 |
V + 嘎 + C + 了 |
V + 嘎 + (O) + 没得 |
疑问句 |
|
没/没有 + V + 嘎 |
否定句 |
A + 嘎 |
A + 嘎 + 了 |
陈述句 |
A + 嘎 + 点 |
A + 嘎 + 没得 |
疑问句 |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梳理了岳池方言的“嘎”与普通话中的“了”的对应关系,发现岳池方言中处于句中的“嘎”与普通话中的表动作实现/完整体标记词尾“了1”对应,而处于句尾的“嘎”常常是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普通话中祈使句中句尾的“了3”,而岳池方言中的“了”就是普通话中的“了2”。
基金项目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省级项目“四川岳池语气副词研究”阶段研究成果(KYCX24_2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