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后体貌标记的比较研究——以“完1”和“了1”为例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stverbal Aspect Markers—Taking “Wan1” and “Le1” as Examples
DOI: 10.12677/ml.2024.129834, PDF, HTML, XML,   
作者: 丁 慧: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关键词: 体貌标记“完1“了1差异替换Aspect Marker “Wan1 “Le1 Distinction Substitution
摘要: “完”和“了”是现代汉语体貌系统中重要的组成成分。文章将运用对比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和定性研究法,以这两个体貌标记“完1”与“了1”为研究对象,结合语料从句法和语义角度比较研究他们在语法程度以及句子中意义的差异,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互换现象,总结归纳后试图找出其中的替换规律,探究两者不能互换的原因。得出初步结论:当“完1”或“了1”所在小句中省略宾语,由于受到动词类型,宾语等因素的影响,事件强调的焦点在“完1”上,插入其他体貌标记词,以及动词为强持续活动动词这四种情况下时两者不能互换。
Abstract: “Wan1” and “le1”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in the aspect system of modern Chinese. This paper will use comparative analysis,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take these two aspect markers “wan1” and “le1”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ombine the corpus to compare and study their differences in grammar degree and meaning in sent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x and semantics. On this basis, by analyzing the interchangeability between the two, the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substitution rule and explore the reasons why the two cannot be interchangeable. The preliminary conclusion is that when the object is omitted in the clause of “wan1” or “le1”, the emphasis of the event is on the “wan1”, other physical markers are inserted, and the verb is a strong continuous activity verb, the two cannot be interchangeable, because the verb type, object and other factors affect them.
文章引用:丁慧. 动词后体貌标记的比较研究——以“完1”和“了1”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9): 628-63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9834

1. 引言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体貌标记“完”和“了”,在位置分布上都在动词之后。“了”表示动作实现过程的结束,还可以表示情况出现变化,而“完”表示动作渐进过程的结束,还可以表示名词性的物质消耗到没有剩余[1]。两者都有表示过去完成,动作或者事情完成的概念,但是在具体的语言应用中存在着一些差异。二者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换,并且互换之后的意义几乎不发生改变。例如:

(1) a. 卫生委员打扫了教室后就离开了教室。

b. 卫生委员打扫完教室后就离开了教室。

例句当中的“了”和“完”都表明打扫动作的结束,(1) a句当中的“了”此时可以与(1) b句中的“完”互换。而在下面例句中两者并不都表示动作的完结,不能互换。

(2) a. 上了课,小明咨询老师一个准备好的刁钻问题。

b. 上完课,小明咨询老师一个准备好的刁钻问题。

例(2)的(2) a句中“了”表示课程的开始,而(2) b句中的“完”表示的是课程的结束。也就是说(2) a句中小明在课上询问老师,而(2) b句中是课下,所以二者不可互换,因为在句子中致使句意发生变化。由此可见,体貌标记词“完”和“了”在某些方面存在共性可以互换,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因此本文首先将会对两者的共性以及差异进行探讨,并且在此基础上探究互换规律和原因。

2. 先前的分析

2.1. 体和体貌

现代汉语关于体貌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体貌反映所表达事态本身的时间结构样貌以及说话人对事态的时间结构的观察方式”[2]。“体”是一个重要的语法范畴,与语言的时间性密切相关,“体”指的是事件情状的时间意义。对体貌的研究颇多,不同学者对此有不同定义与观点。例如,文献[3]提出了七种“情貌类别”、文献[4]提出了“动相”的概念,并将动作过程分为三大类。这些学者对体貌的研究对当下关于体标记词的研究起到了奠基作用。文献[2]提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汉语体貌系统,将体貌系统分为动貌和体,认为“动貌是事态的时间结构样貌,是一个语义范畴,动貌标记是动貌特征的语法化形式,而‘体’是对事态时间结构的观察方式,是一个语法范畴,是由体标记这样的语法化手段来表达”[2]

2.2. 了

“了”是体标记中较为复杂的。可以根据语法位置的语法意义的不同,将“了”分为“了1”和“了2”两类,“了1”出现在谓词之后,表示动作的结束,“了2”出现在句子末尾,属于语气助词。关于“了”,一些学者发表了不同的观点。文献[5]把“了”看作是助词:“了”可以分为“了1”和“了2”,“了1”用在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而“了2”用在句末,主要用于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的作用,文献[6]把“了”看作动词的后缀:“了”表示动作的完成,“跟动作发生的时间无关,既可以用于过去发生的事,也可以用于将要发生的事或设想中发生的事。文献[7]把“了”看作汉语中与时间特征有关的字块的标记,认为“了”在语义上表时间,与连续性的行为有关。一些学者比如文献[8]认为“了”没有必要进行再划分,因为本质上一样是同一个体标记。而有的学者比如文献[9]认为“了”可以分成好几类。但不论分成几类,对于“了1”的观点所有学者观点都一致,所以本文对“了”的研究是对“了1”的研究。

2.3. 完

“完”是动貌标记的一种,学界关于“完”的分类基本一致。“完”作结果补语的时候有两种,分为“完1”和“完2”。“完”除了涉及谓词还与宾语有关,当“完”与谓语动词相关时表示动作的结束,也就是“完1”,而与宾语有关时,“完”则表示的是另一个意思,表示代表物质的名词消耗到没有,也就是“完2”。单纯将“完”在语言本体上进行的研究较少,较多的研究在于将“完”与其他体标记进行对比研究。例如文献[10]和文献[11]都曾经从多个角度将“完”,“好”,“成”,三者放在一起做比较研究。“完”在作结果补语时有其语义指向性,文献[12]认为“完”是“完2”意思时,指向施事,受事或者用事,做“完1”时,指向动词。文献[13]认为“完”在动词之后只表示动作的完成,没有特定的语义指向。

综上所述,对于“了”的分类有不同观点,而对“完”基本持有相同的观点。但关于“完”和“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的研究,少有学者将两者作对比研究。体貌标记在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显然关于这两者的比较研究有待加强。

3. “了1”和“完1”的句法分析与比较研究

3.1. 在“了1”或“完1”存在的小句中增加成分

3.1.1. 插入“不”

体标记和动貌标记的一个区别在于体标记“了1”是虚词,在动词与“了1”之间不能插入“不”字,也就是说体标记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转化成可能补语,例如:

(3) a. 我写了十几篇作文。

b. *我写不了十几篇作文。

此句中注意的点是“了”字由于多音,“了”在(3) b句中如果读作“liao”(第三声)句子是合格的,但由于体标记“了1”的发音为le(第一声)。因此,此句不合格。

但动貌标记与体标记不同之处在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动貌标记仍然是实词,在述语和动貌标记之间可以加入“不”字转化成可能补语,例如:

(4) a. 我写完论文。

b. 我写不完论文。

从上述例句中可以发现“了1”和“完1”的差异,动词和体标记之间不能加“不”,而动貌标记可以,同时也表明在(4)b例句的情况下,“了1”不能与“完1”互换。在此情况下,由于插入“不”,“了”不再具有“了1”的意义,而是另一个音调“liao”(第三声)的意义,因此两者不可互换。

3.1.2. 插入否定副词“没”

(5) a. 幼儿园的小朋友开了教室的空调。

b. *幼儿园的小朋友没开了教室的空调。

(6) a. 老师改完作业,等会儿发给你们。

b. 老师还没改完作业,等会儿发给你们。

首先从例句(5)和(6)对比可得知,体标记“了1”不能搭配否定副词使用,而动貌标记“完1”可以。因此从否定形式上来看,二者在此情况下是不相同的,体标记“了1”不能和否定副词“没”同时使用的原因是在于两者实际上是对立互补的。也就是说,“了1”在肯定句中是完结的意义,而在否定句中,“了1”不能表达完结的意思,此时语义发生冲突。但是“完1”在否定句中仍然表达完结的意思,并不会产生语义冲突。由上述例句的对比得出结论,与否定副词“不”同时使用时,“完1”与“了1”不能互换,在此情况下,二者并不都表达完结的含义。

3.1.3. 插入其他体貌标记词

(7) a. 身边的小哑巴替她回答了邻居的话,她吃完了刚领的大米。

b. *身边的小哑巴替她回答了邻居的话,她吃了完刚领的大米。

c. *他喝过好一杯胡萝卜汁。

d. *他喝好过一杯胡萝卜汁。

e. *他喝着了一杯胡萝卜汁。

f. *他喝了着一杯胡萝卜汁。(为了例句的正确性与普遍性,增加了动貌标记“过”和“好”,与体标记“着”的使用)

体貌标记分为体标记和动貌标记。(7) a和(7) b例句是探讨动貌标记和体标记的共用情况,(7) a句中的结构为动词+动貌标记+体标记,句子合格,而(7) b句中动貌标记与体标记位置调换,导致句子不合格,由此说明,动貌标记“完1”与体标记“了1”的使用并不冲突,但是有特定顺序,动貌标记在前,体标记在后。(7) c与(7) d例句是探讨两个动貌标记的共用情况,两句均不合格。由此说明,两个动貌标记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小句当中。(7) e和(7) f例句则探讨的是两个体标记的共用情况,两句都不合格,由此说明两个体标记词也不能同时出现在一个小句中。体标记不能重复使用因为一个句子中的体态是唯一的,因此一个小句中表示不同体的体标记不能重复使用。因此,小句中如果已经有动貌标记+体标记的结构时,即使“完1”和“了1”都表示完结的意思也不能替换使用。

3.1.4. 插入不同类型的动词

[2]提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分类,她将动词动貌分成动态持续性和终点确定性,另外还可分成无体貌动词,状态动词,活动动词,完成事件动词和结果事件动词。从表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无体貌动词不能与体标记“了1”和“完1”搭配使用,第二,状态动词,活动动词,完成事件动词和结果事件动词都能与体标记“了1”共现,“了1”与动词的结合更紧密,第三,动貌标记“完1”只能与活动动词共现,并且这样的活动动词要同时满足动态持续性和终点确定性两个条件。

(8) a. *我以为了/完他明天不回来。(无体貌动词)

b. 他工作完被老板叫走了。(强持续活动动词)

c. 小孩写完家庭作业就去睡觉了。(弱持续活动动词)

d. *公司的员工认识完即将上任的新老板。(状态动词)

e. 公司的员工认识了即将上任的新老板。

f. *水变成蓝色是因为两种化学物质产生完化学反应。(完成事件动词)

g. 水变成蓝色是因为两种化学物质产生了化学反应。

h. *小镇来完一位大人物。(结果事件动词)

i. 小镇来了一位大人物。

(8) a举例说明“完1”或“了1”与无体貌动词搭配使用导致句子不合格,(8) b与(8) c为活动动词与“完1”搭配使用的现象,(8) d与(8) e,(8) f与(8) g,(8) h与(8) i三组例句举例说明“了1”与状态动词,完成事件动词和结果事件动词使用的情况下不能与“完1”互换使用。

(9) a. 你工作了要请我吃饭。

b. 你工作完要请我吃饭。

c. 你吃了饭再工作。

d. 你吃完饭再工作。

(9) a和(9) b都为合格的句子,但实际上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相同。(9) a句意为找到工作并开始工作,而(9) b句为工作短暂性的结束,两者一个表达开始,另一个表达结束。(9) c和(9) d句中“了1”和“完1”都表达相同意思,表示“吃饭”这个动作的结束。(9) a,(9) b和(9) c,(9) d的区别在于,前者为强持续活动动词,而后者为弱持续活动动词。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当动词为弱持续活动动词时“了1”与“完1”可以互换使用,而在当动词为强持续活动动词时不能互换使用,因为替换使用后句意会发生改变。

3.2. “了1”与“完1”进入不同类型的小句中

3.2.1. 进入省略宾语的小句中

(10) a. 上午旅游团的成员们来到南京博物馆,参观完,他们一起前往夫子庙就餐。

b. *上午旅游团的成员们来到南京博物馆,参观了,他们一起前往夫子庙就餐。

c. 上午旅游团的成员们来到南京博物馆,参观了博物馆,他们一起前往夫子庙就餐。

从(10) a和(10) b说明,当“完1”所在的小句中省略宾语时,不能用“了1”替换,而(10) c例句中由于在“参观了”后面添加了宾语使得句子再次合格。而这里“完1”与“了1”不能互换的原因在于“完1”的篇章衔接更强,“篇章衔接指的是构成篇章的语句以某种方式前后连接在一起”[14]。“完1”本身具有完结动作的意义,且有渐进的过程,因此能够出现在上述具有连续事件的语料中。体标记“了1”需要依赖宾语来衔接上下文,连接分句和分句。来到博物馆与前往夫子庙为两件具有时间顺序的两件连续事件,这也就是为什么省略宾语的句子中“完1”和“了1”不能互换的原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要实现“了1”和“完1”的互换,需要在“了1”之后添加衔接上下文的宾语。

3.2.2. 进入时态为过去时的小句中

(11) a. 昨天小强在家看动画片,妈妈回来时他已经看完动画片了。

b. *昨天小强在家看动画片,妈妈回来时他已经看了动画片了。

c. 昨天小强已经看完动画片了。

d. 昨天小强已经看了动画片了。

从语料中可以发现(11) a和(11) b中“完1”与“了1”不能互换,而(11)c和(11)d可以互换。“一个句子的焦点是句子语义的重心所在。由于句子的信息编排往往是遵循从旧到新的原则,越接近句末信息内容就越新。句末成分通常被称作句末焦点,我们把这种焦点成分称为常规焦点”[15]。也就是说(11)a中的焦点在小句“妈妈回来时他已经看完动画片了”,前面的小句“昨天小强在家看动画片”出现在前,属于旧信息,新消息应该在句末。但“看完动画片”是“看”这个动作的结束,“看了动画片”表示的是一个过程,与前面的小句“看动画片”有语义的重叠,也属于旧信息,导致整个句子只有旧信息而没有新信息,与上述句子焦点的观点相悖。因此,在此情况下,“完1”与“了1”不能互换。但同时我们看到(11) c和(11) d两个例句都合格,也就是说此时两者可以互换,原因在于此时句子中唯一的新消息就是“看动画片”,不论是看完还是看了,都属于句子中的焦点。

3.2.3. 进入定语从句中

(12) a. 你昨天吃的那个苹果是谁买的?

b. *你昨天吃了的那个苹果是谁买的?

c. 我昨天画完的百鸟图送给隔壁邻居了。

d. *我昨天画了的百鸟图送给隔壁邻居了。

(12) a和(12) b例句表明含有体标记“了1”的定语从句并不合格,而(12) c和(12) d例句与(12) a的对比可以发现,动貌标记“完1”在进入定语从句中句子仍然合格。由于定语从句中的时态并不自由,不能带有句末语气词,所以动词之后的体标记“了1”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当动词之后是动貌标记“完1”,此时并不受限制,也就是说定语从句中,动貌标记“完1”可以出现但体标记“了1”不能。因此,在此情况下,“完1”与“了1”不能互换。

4. 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在“了1”或“完1”存在的小句中增加不同成分,或“完1”与“了1”在进入不同小句中的情况,并且探讨了二者能否互换使用。可以得出结论,在“完1”或“了1”存在的小句中,增加“不”,否定副词“没”或其他体标记时都不可互换,在搭配相应动词时,只有当动词为活动动词中的弱持续活动动词时两者才能够互换使用,强持续活动动词的情况下两者都可组成但句意不同。当“完1”或“了1”进入到不同小句中时,都不能互换使用,但增加特定的条件可以。动貌标记并不等同于体标记,虽然在表达上都可表达完结的意思,但两者在不同条件下的使用并不相同。

参考文献

[1] 王之洁, 丁崇明. 体貌标记“了1”与“完1”的替换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20, 18(1): 36-43.
[2] 李明晶. 现代汉语体貌系统的二元分析: 动貌和视体点[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3]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43.
[4]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42.
[5]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6] 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7] 徐通锵. 语言论一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M]. 佛山: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8] 石毓智. 论现代汉语的“体”范畴[J]. 中国社会科学, 1992(6): 183-201.
[9] 金立鑫. 词尾“了”的时体意义及其句法条件[J]. 世界汉语教学, 2002(1): 34-43+115.
[10] 陈忠. “V完了”和“V好了”的替换条件及其理据——兼谈“终结图式”的调控和补偿机制[J]. 中国语文, 2008(2): 120-128+191.
[11] 陈梅. “V + 好”的句法语义属性及“好”的语法化探索[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08.
[12] 丁萍. 动结式“V好”与“V完”的比较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 2009.
[13] 关玲. 普通话V完式初探[J]. 中国语文, 2003(3): 230-233.
[14] 郑贵友. 汉语篇章语言学[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02: 22.
[15] 张伯江, 方梅. 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6: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