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一词贬义色彩演变分析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Pejorative Overtones of the Term “Pupil”
DOI: 10.12677/ml.2024.12983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赵睿思: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关键词: “小学生”词义演变贬义色彩“Pupil” Word Meaning Evolution Derogatory Overtones
摘要: “小学生”一词原本的含义是指小学上学的孩子,但在近段时间出现了“小学生”不等于“小学学生”的现象,“小学生”一词逐渐具有了贬义色彩,主要表现在讽刺某一些人的想法、思维方式以及对待事物的认知和思考能力幼稚甚至低下。本文基于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即BCC语料库,及其他网络平台的语料,梳理“小学生”一词的使用情况,从词义演变的角度分析其具有贬义色彩的生成路径,包括词语的重新分析、词义的引申和词性的转化;同时在语用学的视角下解释“小学生”一词色彩义转变的动因。
Abstract: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term “pupil” refers to children attending primary school, but in recent times, there has been a phenomenon that “pupil” is not equal to “primary school student”, and the word “pupil” has gradually taken on pejorative overtones,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satire of some people’s ideas, ways of thinking, and naive or even low ability to perceive and think about things. Based on the corpus of BCC and other online platforms,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use of the term “pupil”, and analyzes its depreciative generation pa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d meaning evolution, including word re-analysis, word meaning evolution and part-of-speech trans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the motivation for the change of color and meaning of the term “pupil” is explained.
文章引用:赵睿思. “小学生”一词贬义色彩演变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9): 642-64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9836

1. 引言

“小学生”本义是正在小学上学的学生,从结构上看属于偏正结构,“小学”属于定语,“学生”属于中心语。而近几年,“小学生”一词在网络平台上逐渐具有了其他的含义:通常指某些成年人的想法和思维方式与同龄人相差甚远,对事物的认知和思考能力如儿童般幼稚、单纯;或是指在一些社交中能力不足但却态度傲慢,甚至有时会恶语相向;或是指在社会中经验不足但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人。于是“小学生”一词渐渐地具有了贬义色彩,那么一个表示中性意义的词语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呢?这离不开词语的重新分析以及词义的发展。本文将基于“小学生”色彩义转变的现象,对古今语料进行梳理,并阐释其演变的路径,同时对于词语在语言运用中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

2. “小学生”一词的使用情况

2.1. 基于BCC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

通过对BCC语料库的检索,“小学生”一词在古汉语语料中共有431条,大部分都来源于民间小说:

(1) 后来俺见有两个小学生在那里对对子:先生出的是“云中雁”,一个对“水上鸥”,一个对“水底鱼”。——清《镜花缘》

(2) 衔杯高兴,又向着篑初道:“我心内极爱见你这个小学生。不是单单要你中举人,成进士,做大官,还想着叫你在家为顺子,在国为良臣,你爷爷的名子及表字,都有了安插的去处。”——《歧路灯》

(3) 神童十岁以下能背诵挑试一经或两小经,则可以应补州县小学生。——《朝野类要》

(4) 小学生初学作成片之文章,最好是先写短札。近来教科书多附书札式样,即斯意也。至于壮年人学文未成,欲勉操笔墨应用,其最所急需者为尺牍,其最宜研摩者亦印刷成本之尺牍也。——《求幸福斋随笔》

前三个例子中“小学生”是指“在上小学的学生”,而这里的“小学”不同于今天所说的“小学校”,而是古代按照所教授的内容区分的“小学”。例(4)的“小学生”是与下文中“壮年人”相对的,也就是此时的“小学生”已经具有了表示年龄小或能力低下的含义。

“小学生”一词在现代汉语的检索结果有21,470条,部分如下:

(5) 通过课内外的学得和习得,高中毕业生累计掌握词汇5000个以上,初中生3000个,小学生1000个。(《文汇报》2021)

(6) 多棒的小学生!胸中无樊篱,眼中大世界!(微博)

(7) 回家的路上看到几个小学生,他们很幸福地跟他们妈妈说“妈,我今天在学校又被老师表扬了”。(微博)

(8) 笑死我了十八岁小学生。(微博)

(9) 帮我买!语气像闹别扭小学生。(微博)

根据上文检索,可以看出在近现代以后“小学生”已经重点使用了相对于“大/高”的含义,在例(6)中更为明显。例(8)中十八岁与小学生在含义上显然是相悖的;例(9)则是用“小学生”去形容闹别扭的语气(言行),此时的“小学生”已经逐渐趋向具有贬义色彩的含义。

2.2. 基于网络平台

“小学生”一词在网络上通常被缩写为“XXS”,因此在微博、小红书、知乎、抖音等网络平台以“XXS”为词条进行搜索,结果均显示有近万条,同时这些词语更多的出现在评论区内,下面仅对这些语料(包括情境)进行部分罗列:

(10) 一直叫小孩哥,差点忘记他是个小学生。(微博/2024)

(11) 在这个行业我还是个小学生。(2021/抖音)

(12) 大家好我是XXX,是相声界的一名小学生。(抖音/2021)

在以上这些例子中,“小学生”表示的有其本身的含义,即“小学学生”,如(10),在语境中也是对小学生具有超出该年龄水平的赞美;也有表示在某一行业中处于刚入门的水平,能力不及,资历较浅的含义,如(11)和(12),这里可以看出后者的表达已经具有了等级义。

(13) 甲:这个东西多少钱?

乙:三十不包邮。(原价远高于三十元)

甲:太贵了,二十包邮呗。

乙:小学生?不好意思不卖了。(小红书/2024)

(14) 甲:姐姐和我穿了一样的衣服呢!我不喜欢别人跟我撞衫呢。

乙:不是你小学生吧,全世界只有你有权利穿这衣服呗,别太离谱!(小红书/2023)

(15) 为什么总是有人拿正主玩梗,真的很小学生。(小红书/2024)

(16) 小学生身材/小学生旅游/小学生行为/小学生文笔。(微博/2024)

(17) 我发什么关你屁事,一个小学生也敢和我叫板。(小红书/2023)

(18) 这网名和头像一看就是小学生。(微博/2022)

(19) 你们小学生怼人就这几个词?(小红书/2022)

(20) 你这个人太小学生了!(知乎/2024)

在一些主流网络平台上,“小学生”通常以一个情境出现,如(13),(14),大多是以对话式的语料呈现;而(15)~(20)大多发文者对自己能力的自嘲或出现在这些情境后的评论区,以表示人们共情的心态。这些例子中的“小学生”无论是对自己的嘲讽还是对他们的评价,都已经具有了贬义色彩的含义。

综上对“小学生”在语料库和网络上词条的检索,可以看出,在近几年的主流媒体中,“小学生”指那些智力和行为没有正常人完善,还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类群体,而不仅是指个人,如例(13)~(20);同时并存的含义也有对那些优秀的、真实的小学生的赞美。

3. “小学生”贬义色彩的生成路径

“小学生”一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运用语境的不同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小学生”一词的重新分析使得说话人、听话人双方所关注的焦点改变,其感情色彩也在这样的运用中发生变化,下面将对“小学生”一词贬义色彩的生成路径进行阐释。

3.1. 词语的重新分析

王灿龙(2005)中指出:词语的重新分析实质上就是说话人双方在传递和接收语言信息时的一种心理认知活动,即双方在说出或听到对方的表达时会按照自己的主观看法来理解含义,并不是完全按照句法关系来理解[1]。因此重新分析也成为了词义发展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重新分析的角度来看,“小学生”本身的含义是“在上小学的学生”,这时根据结构分析应当为定中结构“小学的学生”,即“小学 + 生”,“小学”是定语,“生”作为词根表示“学生”,为中心语,此时人们的焦点集中在“小学校”表达的层级义和学生的身份上。随着该词运用范围的扩大和运用语境的改变,人们在运用“小学生”时的关注点也发生了转变,为“小的学生”,即“小 + 学生”,这样的话,说话双方关注的焦点便由“小学”转为了“小”和“学生”,而“小”的词义与“学生”的特质也就成了“小学生”一词色彩义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2. 词义和词性的演变

上文对“小学生”的重新分析,认为“小”应当是该词色彩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小学”作为一个凝固词汇,其词义的发展也对“小学生”色彩义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1. 小学的演变

《古汉语大辞典》[2]中解释“小学”为: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学先学文字学,故名小学;六朝以后范围逐渐扩大,音韵学进入小学;唐以后,小学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通过对古籍资料和BCC语料库古汉语来源的查找,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具有三种含义,下面对“小学”从古至今的演变进行阐述。

两汉以来,“小学”具有三种含义:

其一,指教学的内容,如礼仪、基本文化常识、文学。

(21) 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周礼注疏》卷十四

(22) 礼乐射御书数,小学之事也;格物致知以至于治国平天下,大学之事也。幼则教之以小学,长则教之以大学。——《学易记》卷一

(23) 小学之重于古久矣,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玉篇序》

其二,指教授内容的场所,也就是今天的小学校。

(24) 周立小学于西郊,胶之言紏也,庠之言养也。周之小学为有虞氏之庠制,是以名庠。——《礼记注疏》卷十四

这里的“小学”是相对于“大学”而言的,根据文献记载,八岁上小学,十五岁上大学。因此在两汉以后“小学”也具有按照年龄划分入学的含义。

唐宋时期,沿袭了之前“教授处所”的含义,并在此意义上产生了新的含义。

(25) 高祖即位,诏秘书外省别立小学,以教宗室子孙及功臣子弟。——《五礼通考》卷一百七十一

(26) 诏建内小学,择宗子十岁以下资质美者二三人,置师教之。——《宋史》卷四十二

这些例子表明在唐宋时期,“小学”逐渐具有了为宗室贵族子弟传授知识的地方,这也使“小学”一词开始具有了等级的概念,为现在具有贬义色彩的“小学生”提供了词义来源。

元明之后,“小学”的含义开始由贵族向平民转化,这时的“小学”与今天就区别不大了;明清之后这种现象更为普遍。

(27) 元元统二年,裔孙徳原请于郡,以己赀建书院,有宣圣殿、明伦堂、大小学二斋,设山长主教事。——《姑苏志》卷二十四

(28) 建正学书院又旁建小学,择军校子弟秀慧者,延儒生教之亲临课试。——《明史》卷一百十六

由此,“小学”一词的词义由一开始两汉时期的多种含义变成了明清时期的单个含义,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教学之所”的含义贯穿始终,而这个含义也从等级分明逐渐平民化。“小学”词义的演变也对“小学生”贬义色彩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 的引申和词性转化

根据上文,我们认为“小”是影响“小学生”色彩义变化的重要原因,因此这里对“小”进行词义上的分析。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3]中对“小”的解释有十条:

(1) 形容词,在面积、体积、年龄、数量、规模、力量、程度等某方面比不上一般的或不如比较对象。(房子太小/他比我小两岁)

(2) 形容词,(时间)短。

(3) 形容词,排名最后的。

(4) 名词,年龄小的人。

(5) 名词,旧指小老婆。

(6) 形容词,谦词,用于称自己或自己一方的人或事物。(小弟/小店)

(7) 词的前缀,加在姓或名字前,表示对年纪比自己小的年轻人的亲切称呼。

(8) 副词,稍稍;略微。(小有名气)

(9) 副词,用于数字前,表示略少于此数。(少五十年了)

(10) 名词,姓。

“小”字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期,属于六书中的会意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物之微也。从八,见而分之。凡小之属皆从小。私兆切”[4]。从词义的发展上看,“小”的本义是细碎的沙尘微粒;后来引申为了微小,这时的“小”与“大”相对;后又由微小义引申为了低微、年幼或年幼的人等义;而后称作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的谦词。

从词性的转变上看,“小”属于名词的含义是:年幼的人,后引申出了“小辈”;小老婆;微小的事物;小人(品质不高的人)。属于动词的是:轻视、小看义。如: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曹丕《典论》,这里的“小”具有瞧不起、小瞧、轻视的含义。

根据分析,“小学生”的“小”本身具有一层年龄小的含义,也具有“小学”中按上学年龄或能力划分入学的含义。同时“小学”一词含义中贵族宗室与平民等级的划分与“小”中(3),(6)有着相似之处,排名与谦词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层级观念,而后又发展的“轻视、小看”和“小人”义都成为了“小学生”贬义色彩产生的依据。

3.3. 色彩义的产生及分化

“小学生”的使用代表了四层含义:一是真实的小学生本人;二是象征着具有纯真、美好、自由的一群人;三是指在某一领域能力不是很强的小辈的谦称,例如德云社的相声演员在开场时会说“我是XXX,是来自相声界的一名小学生”;四是表示那些为人处世经验不足,对事物的认知和思考能力幼稚,但却态度傲慢、自以为是的人。其中第一层属于客观的中性认知;第二和第三是一种积极的用法;而最后一种则是具有消极甚至贬义的用法。使用者会根据使用的语言环境进行表达,听话人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说话人所表达的含义。在近几年的网络上“小学生”一词大多都属于第四层,都是用来形容那些年龄不大但自以为是,行事乖张或者身为成年人,想法和思维方式与同龄人相差甚远,对事物的认知和思考能力如儿童般幼稚;社交中能力不足但却态度傲慢,甚至有时会恶语相向的人,这表达了被形容的人在使用者心中地位的低下,也表达了说话者对所描述对象行为的厌恶。

上文中根据对“小学”和“小”词义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二者的演变过程中都具有表示等级或消极的含义,“小学”本身具有年龄上和等级上的划分,在古代指的是“宗室贵族上学的地方”,实际上具有“高级”义,但在发展中人们主观地忽略了“高级”,只保留了“层级”义;后由于词语的重新分析现象,使人们关注的焦点聚集在了“小”上,“小”的词义和词性在不断地演变中也具有了层级概念,即“低下”义,例如排名最后的人或使用的谦词,而谦词在历史文化中始终都表示一种积极含义,因此在现在使用的具有贬义性的“小学生”一词本质上表达的就是“层级义”,是对被形容对象行为的一种贬低,从而使“小学生”具有了贬义色彩。

综上所述,人们使用“小学生”一词来批判那些具有不成熟行为和想法的人,因此“小学生”一词也就成了这类群体的代名词,而这种现象是由词语的重新分析、词义的引申和保留、词性的发展造成的。

4. “小学生”色彩义演变动因

4.1. 语言的内部变化

1. 词语的重新分析和词义的演变

上文对“小学生”贬义色彩发展做出的分析中,从“小学 + 生”到“小 + 学生”的变化可以看作是词语在发展中的重新分析现象;而“小学”和“小”的含义属于词义的发展范畴。首先引申是词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小”的贬义性也是由“层级”义逐渐发展来的;其次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认知等也会影响词义的发展,这些都会使得词义义素增多,而这也是词义扩大的一种方式。

2. 词根义的影响

“小学生”一词的贬义色彩演变与一些以“小”为词根的词语相似,例如:小人物、小人、小姐、小妈等,在这些词语中“小”字都具有了贬义或层级义,如“小人物”中代表了一种底层、不起眼,与“大人物”是相对的。段纳(2006)表示:汉语大多数复合词的感情色彩都由构成它们的词根义显示,这些有感情色彩的语素在构词时产生很强的感情色彩义[5]。色彩义有贬义就有褒义,“小”本身有“微小”义引申出来的“可爱”义,如:小猫、小狗、小朋友等,因此感情色彩的变化可以引起词义的演变基本规律之一,词义的变化会引起这个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

4.2. 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思维认知

“小学”一词的本义在社会发展中逐渐不再使用,在此基础上产生并延续下来的是“小学堂”的含义,即学生上学的场所。在人们的主观认知中,“小学”就已经变成了比初级更低的一种教学学生的地方,也以此来区分学生的等级;“小学”在古代的含义本指王公贵族上学的地方,具有“高级”义,但在当今却成了低级的代名词,这也是由于人们主观上认为“小”比“大”更具有“低级”的含义。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事物的不断出现,会产生新的概念,这些记录语言的词义会随之扩大,人们的认知程度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而人的认知便是造成词义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4.3. 语境的影响

段纳(2006)说,有的词语会因为长期使用的环境或使用环境变化为消极环境而具有消极色彩义[5];同样地,崔娟娟(2021)也曾指出,词汇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说话人对事物的态度,在网络中存在词语感情色彩贬义化的倾向[6]。“小学生”一词由一个表达小学学生的中性含义转变为对具有某些行为的群体的批判,也是受到了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扈明雪(2023)指出: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时,始终要依靠一定的语言环境。一个词的特殊含义如果能在一定的语言使用中引起人们的共鸣而达到约定俗成,那这个词就极有可能会引起词义的发展以及情感色彩的转变[7]

5. 结论

根据上文对“小学生”一词的分析,可以将“小学生”贬义色彩的发展路径整理如下:

本文分别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对“小学”和“小”的词义及词性演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小学生”一词的贬义色彩大多来自于“小学”和“小”词义演变中具有的贬义性。同时从语言的内部变化、社会发展、人们的思维认知和语境的影响出发,结合当今网络作为最大媒介的时代背景,大致分析了“小学生”一词之所以贬义化的原因。在网络信息盛行的时代,一些本身表达中性含义的词语逐渐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含义,这对于词语背后本身的文化是一种冲击,我们在适当使用这些消极化的词语时,也要清楚地明确其本身具有的概念,而这些不好的词语含义也会逐渐随着社会发展和语言运用环境和群体的变化而消失。

基金项目

江苏师范大学2024年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项目号:2024XKT1972。

参考文献

[1] 王灿龙. 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 当代语言学, 2005, 7(3): 225-236.
[2] 徐复. 古汉语大词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
[3] 李行健.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1442.
[4]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119.
[5] 段纳. 试论词义感情色彩的存在方式及其演变[J]. 语文学刊, 2006(14): 108-110.
[6] 崔娟娟. 词汇网络化过程中感情色彩的变化[J]. 名作欣赏, 2021(24): 100-102.
[7] 扈明雪. 古今词义演变研究说略[J]. 汉字文化, 2023(9): 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