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颜色词的概念隐喻对比分析——以《边城》与《呼啸山庄》为例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lor Terms—A Case Study of “Border Town” and “Wuthering Heights”
DOI: 10.12677/ml.2024.129837, PDF, HTML, XML,   
作者: 王文曌: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颜色词概念隐喻理论文化内涵Color Terms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ultural Connotation
摘要: 本研究基于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对比分析《边城》和《呼啸山庄》两部文学作品中的颜色词使用,探讨了中英语言中颜色词的隐喻相似性与差异。研究以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为主要方法,通过统计和分析颜色词的使用频次及其隐喻意义,揭示了文化、认知和思维差异在中西方语言中的体现。研究发现,中英颜色词的隐喻表达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语言使用中的文化特性,也深化了对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理解的认识。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中西方语言文化的进一步对比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证依据,同时也对跨文化语言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Abstract: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vestigates the metaphoric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color te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literary works “Border Town” and “Wuthering Heights.” Utiliz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s the primary methods, the study statistically analyzes and interprets the frequency and metaphorical meanings of color terms, revealing the cultural, cognitive, and conceptu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of color ter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exhibi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under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These differences not only reflec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language use but als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or further comparative studi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 cultures, while also offering insights for cross-cultural language teaching.
文章引用:王文曌. 中西方颜色词的概念隐喻对比分析——以《边城》与《呼啸山庄》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9): 649-65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9837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古今中外,颜色词一直是人类研究的兴趣和关注点。在众多已有的成果中,学者们有着广泛的研究角度和领域,如哲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生理学、心理学、物理学、神经学和遗传学等。一些语言学研究从大规模的角度调查颜色词的主要发展进程,一些研究特定语言中的颜色词,还有一些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颜色词对比。

国外对颜色词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英国学者和政治家格莱斯顿首次提出了颜色词的问题并进行了讨论。1867年,德国语言学家盖格首次提出了颜色词普遍规律的假设。人们区分颜色的顺序与光谱中颜色的顺序一致。相应地,一种语言中的颜色词至少分为六个阶段,依次出现。20世纪上半叶和中期,萨丕尔–沃尔夫提出了“语言相对论”的假设。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颜色词的理论研究上。

国内关于颜色词研究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总结:汉语颜色词、颜色词对比、对外汉语教学、英语教学和翻译。本论文将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汉语和英语颜色词进行对比分析。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颜色词具有隐喻意义。研究中英文颜色词隐喻意义的变化,有助于更本质地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并且对于跨文化交流以及文学作品的翻译和解释大有裨益。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中国扩大了对外开放的模式,提高了国际地位,使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变得更加普遍。对颜色词的研究有助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促进两者之间的更好交流。这项研究对英语教学也具有巨大的价值。它使英语学习者了解中英文之间的文化差异,更全面地学习英语知识,有助于尊重彼此的文化,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提高跨文化交流技能。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于1980年由拉科夫和约翰逊提出。这一理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表现特征,而是思维本质上就是隐喻性的。隐喻之所以成为隐喻,是因为一个领域与另一个领域的传统关联。它之所以是概念性的(而不仅仅是纯语言的),是因为隐喻的动机存在于概念领域的层面上(Lakoff & Johnson, 1980) [1]。隐喻的使用并不局限于文学、修辞和艺术,实际上,它在日常交流中无处不在(Lakoff & Johnson, 1980; Reddy, 1979)。诸如waste time 浪费时间、head of a state国家元首、face of watches表盘、warm color暖色等常见表达都是隐喻(Lakoff & Johnson, 1980)。

概念隐喻分为三大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和取向隐喻(Lakoff & Johnson, 1980)。本体论隐喻指的是人类对物质对象的经验,是作为实体和物质来看待事件、行动、感觉、概念等方面的基础(Lakoff & Johnson, 1980)。结构隐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允许我们摆脱定向和引用,并允许我们有可能构建一个与另一个保持一致的概念(Lakoff & Johnson, 1980)。取向隐喻是概念隐喻的一种,它为说话者提供了一种手段,使他们能够利用人的几个主要维度取向,如上–下、内–外、中心–外围等,产生一系列一致的目标概念(Lakoff & Johnson, 1980)。

2.2. 国内外关于颜色术语的研究

对色彩感知和色彩范畴的探索有着悠久的历史,相关的哲学思辨解释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认为人类的色彩感知过程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亚里士多德注重色彩成分的类型学。在他看来,色彩类别可以分为两类:简单色彩和复合色彩。这些关于色彩观哲学内涵的见解,为后续的学术探索和新的理论分支的建立奠定了哲学基础。

中国对颜色术语的研究有60多年的历史。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英语颜色词的分类和翻译方法;汉语颜色词的语义研究;汉语颜色词的文化联想意义;英语颜色词的跨学科和跨文化研究;颜色术语的认知语义研究;文学书籍中颜色术语的探索和应用;中英颜色术语的对比研究。柏林和凯在1969年出版的《基本颜色术语:它们的普遍性和进化》一书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基本颜色术语的概念,并提出了颜色术语普遍性和进化的理论(Berlin & Kay, 1969) [2]。这一理论指出,所有人类语言中都存在基本颜色术语,并且这些术语的数目和种类是有限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后续研究的广泛验证和支持(Brent & Paul, 1971; Rosch, 1975) [3] [4]。近年来,Sun (2018)对汉语中的基本颜色术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汉语的基本颜色术语与英语有显著差异,但在某些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共性[5]

Lakoff和Johnson (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这一理论在解释颜色术语的语义和认知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Pavlenko和Jarvis (2017)研究了双语和三语使用者的颜色参考,发现语言背景对颜色认知有重要影响[6]。这一发现与Pilling和Davies (2004)的语言相对性与颜色认知研究结果一致[7]。Gao和Sutrop (2014)对汉语的基本颜色术语进行了理论驱动的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了基本颜色术语的普遍性理论,并提出了汉语颜色术语的独特性[8]。Biggam (2012)在其《颜色的语义:一种历史方法》一书中,详细探讨了颜色术语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差异,强调了颜色术语在不同文化中的独特发展轨迹[9]

张培基(1964)是中国关注英语颜色词分类及其中英翻译的早期学者。在他的《英语声色词与翻译》一书中,他将英语颜色词分为两类:基本颜色词和材料颜色词[10]。刘云泉(1990)结合文学、社会和文化心理学等方面,主要从语法和修辞的角度分析了现代汉语颜色词,这在其1990年出版的《语言的色彩美》中有所体现[11]。此外,国内学者还有许多关于颜色术语研究的经典著作。从以上描述中可以识别出,颜色观点和颜色词的构造与演变与人类颜色认知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一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期到现在的21世纪,它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和人类认知能力的整个发展过程。相关研究是跨学科和多角度的,涉及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发展。尽管以上研究已获得许多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将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中英常用颜色词进行对比分析,并评价不同语境中颜色术语意义的相似之处和差异[12]

基于上述内容,本论文主要研究中英颜色术语的隐喻相似性与差异,因此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进行研究:一、中英颜色术语差异的因素有哪些;二、中英颜色术语的隐喻相似性与差异有哪些。

3. 研究设计

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边城》和《呼啸山庄》这两部作品中的颜色词隐喻使用,探讨中西方语言中颜色词的隐喻相似性与差异。研究设计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内容。

3.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首先,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收集了大量关于颜色词隐喻的相关理论文献,包括中西方颜色词隐喻的研究成果。这些文献为本文构建理论框架,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持和背景资料。

对比分析法:其次,本文采用对比分析法,通过系统地检索和分析《边城》和《呼啸山庄》两部作品中的颜色词使用情况,对比两部作品中颜色词的使用频次、语境及其隐喻意义。通过这种方法,本文旨在揭示中西方语言文化在颜色词隐喻使用上的差异。

3.2. 研究工具

WPS查找功能:笔者在网络上下载了两本书籍的电子版本,利用WPS软件中的查找功能,对《边城》和《呼啸山庄》电子版中出现的颜色词进行检索,统计每个颜色词的出现频次。这一操作能够帮助迅速识别并记录相关数据。该工具能够快速、准确地统计并记录文本中各个颜色词的出现频次,然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它难以捕捉颜色词在复杂语境中的隐喻意义,也无法识别同义词或上下文变化带来的隐喻差异。为弥补这些不足,本文在查找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手工分类与编码的方式,详细分析颜色词的隐喻含义。

手工分类与编码:在获取颜色词的频次数据后,通过手工分类与编码,对不同颜色词在各自语境中的隐喻含义进行标注和归类。手工编码能够弥补自动化工具的不足,特别是在识别隐喻的细微差异时,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3.3. 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围绕颜色词的隐喻意义展开,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颜色词的选取:本文在分析过程中,选取了在《边城》和《呼啸山庄》中频繁出现的六种颜色词:黑、白、红、黄、绿、蓝。通过对这些颜色词的分析,揭示中西方文学作品中颜色词隐喻使用的异同。

频次对比:本文通过对比《边城》和《呼啸山庄》中颜色词的出现频次,直观展示了中西方文学作品在颜色表达上的差异。如表1所示,《边城》中白色的出现频次达到270次,而《呼啸山庄》中黑色的出现频次为84次,这种差异反映了两部作品在颜色词使用上的显著不同。

在频次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结合颜色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对其隐喻意义进行深入探讨。例如,《边城》中白色的高频出现,可能象征着纯洁与宁静的意象,而《呼啸山庄》中黑色的高频使用则可能暗示着作品中的阴暗氛围和悲剧色彩。基于此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在颜色词隐喻使用上的不同侧重。

4. 结果与分析

4.1. 中英颜色术语差异的因素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造成中英颜色术语差异的因素很多。下面将详细介绍以下三个因素[13]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frequency of color words in “Border Town” and “Wuthering Heights”

1.《边城》和《呼啸山庄》中颜色词的出现频次对比

颜色词

《边城》出现频次

《呼啸山庄》出现频次

0

84

270

70

73

53

90

17

绿

16

11

6

13

首先为文化因素,不同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常常对同一个世界中的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形成这种感知差异的主要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信仰、价值观、世界观、态度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是,如黄、红、白等主要颜色术语的意义往往与国家的文化因素互相关联[14]。其次为认知因素,认知方式是指人类观察和调和世界的基本模式。人类的集体认知水平体现在语言中,常常以抽象词汇的形式体现。医学报告称,患有失语症的患者忘记了事物的名称,只能识别像深红色、浅红色、深蓝色和浅蓝色等不同颜色,但不能将它们区分为红色和蓝色。可以看出,颜色术语是经验抽象的结果。最后为思维的差异,中国民族注重整体性和直觉性思维。中国民族是注重思维的民族。理解事物时,往往从整体出发,注重总体状况,把握运动形式中的有机整体,不依赖逻辑分析,而是依赖直觉。中国文化强调相似性,其思维整体性、有意图性和模糊性。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则呈现出实际的实验性质,注重思维的严谨性,以数学和细致的态度对待客观事件。由于中英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表达同一事物时可能使用不同的颜色术语。例如,中文中的“红茶”在英文中则被称为“黑茶”(Black tea)。

4.2. 英汉颜色术语的相似性

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英汉颜色词有特定的相似之处。下面将介绍这两种情况的相似含义。

首先为同色词概念隐喻意义的相似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黑”主要指“像煤和墨水的颜色”。在《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中,“黑色”主要象征“颜色最深,如煤或夜”。“黑”不仅在汉语和英语中具有相似的基本意义,而且在隐喻意义上也相似。下面将对《边城》和《呼啸山庄》中的例子进行比较分析。

在汉语中,黑色的贬义隐喻含义是坏的、邪恶的、恶意的、反动的和腐败的[15],比如:黑云(black cloud)、黑暗(darkness)、黑白不分(unable to tell good from bad)。黑色还表示阴郁、不悦、伤心、有死亡意味。比如:黑脸(black face)、黑牢(prison)、黑纱(crape)、黒灾(disaster)。此外,它还可以表示一些违法犯罪行为,比如:黑市(black market)、黑价(black market price)、黑社会(Mafia)。在英语中,“黑”的贬义隐喻意义是坏的、讽刺的、荒谬的、邪恶的,如black art黑色艺术、black beast黑色野兽、black humor黑色幽默等。它也表达了怀疑、神秘和无情,这可以从《呼啸山庄》中的一些句子中得到说明。“…his black eyes withdraw so suspicious under their brows, …”(Bronte, 1847: 1)。这句话描述了希斯克利夫先生的第一印象。这表明他是不友好的,忧郁的。“…and that humoring was rich nourishment to the child’s pride and black tempers.”(Bronte, 1847: 23)。这句话表明了希斯克利夫坏脾气的原因。“A half-civilized ferocity lurked yet in the depressed brows, and eyes full of black fire, but it was subdued…”(Bronte, 1847: 51)。这句话显示,希斯克利夫带着光鲜的形象回来了,但他的眼神中仍然存在愤怒和侵略性。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白”主要主张“色如霜雪”。在《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中,“白色”的意思是“有牛奶的颜色,像盐或雪一样”。“白”在汉语和英语中不仅具有相似的基本意义,而且具有相似的隐喻意义。下面将对《边城》和《呼啸山庄》中的例子进行比较分析[16] [17]

在汉语中,“白”的褒义隐喻意义是纯洁、善良、清晰和吉兆,这可以从《边城》中的一些句子中得到说明。“……有一个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沈, 2017: 1) (By a narrow stream on the way to town was a little pagoda, below which once lived a solitary family: an old man, a girl, and a yellow dog (Kinkley, 2009: 1).)这句话描述了边城的景色和翠翠的家,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现了宁静和平和的乡村生活,令人向往。“翠翠注视那女孩,发现了女孩子手上还戴得有一副麻花铰的银手镯,闪着白白的亮光,心中有点歆羡。”(沈, 2017: 28) (Cuicui spotted a pair of bracelets on the girl, made of interlaced trands of sliver. They flashed a shiny white light and made Cuicui feel a little envious (Kinkley, 2009: 35).) 这句话描绘了小女孩银手镯闪烁耀眼的光芒,令人赞赏。“……先是咝咝的流泻白光,慢慢的这白光便吼啸起来……”(沈, 2017: 18) (…setting them off with fuses that extended into an open field. First came a white light with a sizzle. Slowly, slowly, the sizzle changed into a great howl… (Kinkley, 2009: 31).) 这句话展示了中秋节期间放烟花的欢快喜悦场面,也展示了小村子里温馨愉悦的生活。在英语中,“白”的褒义隐喻意义是干净、善良、正式[18],如white room洁白的房间、white lie善意的谎言、white wedding神圣的婚礼等。这也可以用《呼啸山庄》中的一些句子来说明。“I never feel hurt at the brightness of Isabella’s yellow hair and the whiteness of her skin…”(Bronte, 1847: 50)。这表明她皮肤白皙,给人一种圣洁的感觉,也很容易被人所喜爱。“and I only see two white spots on the whole range of moors: the sky is blue, and the larks are singing, and the becks and brooks are all brim full”(Bronte, 1847: 72)。这句话描述了美丽的风景,让人感到放松和快乐。

“绿色”和“green”的隐喻意义有相似之处。绿色在视觉上让人想起植物,所以“绿”和“green”都有环保和健康的隐喻意义。例如,“绿色食品”是指安全、营养、无污染的食品;“绿化”是指种植树木、花草,使环境美观卫生,防止水土流失;“绿色革命”指的是环境保护革命。

“红”和“red”的隐喻意义有相似性。“红”和“red”都表示好心情。当一个人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时,他的脸往往会呈现红色,所以人们经常用红色来表示良好的精神状态。例如,汉语中的“泛红的脸颊”;“red blood”在英语中是指一个人充满活力。此外,它们可以象征愤怒。在汉语中,如果一个人生气或对另一个人生气,可以用“红脸”来表达。相应地,“red faced”在英语中也可以表示愤怒。中国人和英国人都选择用红色的东西来提醒人们危险,比如消防车和警示灯。因此,汉语和英语都用“红色”来表示危险,如汉语中的“红灯”、“红牌”;英语中的“red alert”和“red flag”。

其次为不同颜色词概念隐喻意义的相似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红色”主要指“像血一样的颜色”。在《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中,“红色”主要表示“具有血一般的颜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白”主要指“像霜和雪一样的颜色”。在《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中,“白色”主要指“有牛奶的颜色,像盐或雪一样”。虽然“红”和“白”在汉语和英语中的基本意义不同,但它们的一些概念隐喻意义是相似的。下面将对《边城》和《呼啸山庄》中的例子进行比较分析。

“船身上绘着朱红颜色的长线……”(沈, 2017: 11) (with upturned ends and a long vermilion stripe painted on the hull (Kinkley, 2009: 12)。“头上缠裹着红布的包头,手上拿着两支小令旗……”(沈, 2017: 11) (The red-turbaned cox sat in the prow waving two little signal flags left and right, directing the motion of the boat (Kinkley, 2009: 13).)。“拢案以后,团总儿子一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拿出了小红纸包,递给了老船夫”(沈, 2017: 22) (When they got to shore, the one who looked like the militia captain’s son drew a red envelope with money in it from his embroidered waist pouch and gave it to the old ferryman (Kinkley, 2009: 27).) 在这些句子中,红色元素被用来表达端午节热闹喜庆的气氛。结婚时,用装钱的红包来表达结婚的喜悦。

中国人崇尚红色,所以红色被用来表达喜悦和庆祝。在传统的中国婚礼上,人们也习惯穿红色的衣服,用红色的装饰品[19]。因此,有许多单词和短语使用“红色”来象征快乐的事件和庆祝活动。英国人崇尚白色,因为白色象征着纯洁的爱情和好运。当他们结婚时,新娘将穿着白色的礼服,戴着白色的花环和长长的面纱,手里拿着白色的花束。如果有客人到英国人家里过夜,主人会为客人准备白色被褥以示欢迎。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黄色”主要指“像向日葵一样的颜色”。在《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中,“蓝色”主要指“晴天天空或大海的颜色”。尽管黄、蓝在英汉语言中的潜在含义不同,但它们的一些概念隐喻意义是相同的。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们将对一些英汉词汇进行比较和分析。

汉语中的“黄”和英语中的“蓝”都有王权和高贵的隐喻意义。在中国文化中,黄色是皇帝的专属服装颜色,象征着王权的高贵,受到普通百姓的崇拜和敬畏。例如,“黄袍加身”指的是一个人升为皇上。在英国文化中,“蓝色”通常与高贵的家庭联系在一起,说明了王室力量的慷慨和道德。例如,“blue blood”指的是拥有皇室血统。此外,汉语中的“黄”和英语中的“蓝”都有色情和不雅的隐喻,如汉语中的“黄书”、“色情电影”、“黄色笑话”。同样,在英语中,“blue movie”指的是色情电影,“blue joke”指的是色情笑话。汉语中的“黄色”和英语中的“蓝色”也表示不健康。例如,汉语词汇“面黄肌瘦”和“黄脸婆”都是描述不健康的人;“blue baby”在英语中是指由于先天性疾病而皮肤呈蓝色的婴儿。汉语中的“黄”和英语中的“绿”都有缺乏经验和无知的隐喻意义。黄色在汉语中多用来形容年少无知。与“黄色”的意思相对应的是英语中的“绿色”。例如,“黄口小儿”形容年轻无知的人,多用于嘲笑和责骂;“黄毛女孩”指的是深色头发的女孩,是对年轻女性的蔑称或蔑视。

在英语中,人们用“green”来形容由于年轻而缺乏经验,例如“green hand”来形容没有经验的新手,“as green as grass”来形容经验浅薄的人。汉语中的“黄”和英语中的“绿”都有金钱和财富的隐喻意义。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黄金作为财富,所以“黄”有黄金的意思。例如,“黄货”指的是黄金或金饰,“黄白”指的是黄金和白银。因为美钞是绿色的,所以人们在英语中用“绿色”来象征财富。例如,“green back”指的是美元钞票,“green pound”指的是绿色英镑,“green welly brigade”指的是热衷于到乡村观光的富人。

汉语中的“红”和英语中的“绿”都有嫉妒的隐喻意义。在中文里,“红了眼”指的是看到别人有名、有利或好的东西时的嫉妒。在西方的传说、故事和电影中,仙女、龙、怪物和恶魔通常都是绿色的。莎士比亚在《奥赛罗》中首次使用了“green eyed monster绿眼怪物”这个短语,后来在《威尼斯商人》中又使用了“green eyed jealously”这个短语。因此,“绿”有嫉妒的意思。

4.3. 中英颜色术语的差异

经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汉语和英语颜色术语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差异。下面将介绍不同的含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黄色”主要指“像向日葵一样的颜色”。在《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中,“黄色”主要指“具有黄油或鸡蛋中间部分的颜色”。“黄色”在汉语和英语中具有相似的基本意义,但隐喻意义不同。下面将对《边城》和《呼啸山庄》中的例子进行比较分析。在汉语中,“黄”色的隐喻意义基本上是原始的。他们代表着高贵、财富、财富和能力,如下文《边城》中展示的句子。“黄泥的墙,和乌黑的瓦,……”(沈, 2017: 5) (Walls of yellow earth and pitch-black tiles, neatly placed there for all time and in harmony with the surroundings on every side… (Kinkley, 2009: 5).) [20]。自古以来,“黄”色就成为深受中国人尊敬的颜色。在古代的五行中,最中心的是土。因为土地是黄色的,所以古人很尊重黄色。中国人的祖先被称为“黄帝”。古代皇帝把黄色作为皇室的专属颜色,例如,皇帝的衣服被称为“黄袍”,皇帝戴的帽子被称为“黄冠”。因此,黄色是尊严和权威的象征。

在英文中,“黄色”的隐喻意义主要是负面的。它们代表懦弱、警告和卑微,这可以通过一些英文词汇来说明。以“yellow belly”为例,它指的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懦夫。以“yellow card”为例,足球裁判出示黄牌以示玩家违规。例如,“yellow dog”显示某人的行为是不光彩和不可接受的。而“yellow journalism”,它暗示新闻报道以一种使事实看起来比实际情况更糟或更震惊的方式来呈现。在中文中,“绿色”的隐喻意义有一些负面含义。它们代表卑贱和低下,这可以通过一些词汇条目来说明。以“绿衫”为例,它指的是在古代中国,低级别的官员会穿着绿色的官服。以“绿头巾”为例,它展示了在唐朝,李逢命令囚犯戴绿头巾以示羞辱。此外,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个词“绿帽子”,通常用来表示妻子对丈夫不忠。在英文中,“绿色”的隐喻意义主要是正面的。它们代表着财富、温暖和安全。以“greenback”或“green pound”为例,美国和英国的国家银行票据大多使用绿色,因此它们常常代表金钱。

5. 总结

由于历史、地理、文化习俗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民族对颜色的理解各异,这导致了英语和汉语在颜色表达和语义解释上的差异。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边城》和《呼啸山庄》两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颜色词隐喻,揭示了中西方语言文化在颜色词使用上的显著不同。这些发现不仅反映了各自文化的独特性,也深化了对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理解的认识。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中西方颜色词的隐喻表达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表现出独特的差异,这为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这些研究成果在跨文化语言教学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敏感性。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研究对象仅限于两部经典文学作品,样本的有限性可能限制了研究结论的普遍性。未来研究可以扩大样本范围,分析更多的文学作品,以验证和扩展本研究的结论。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探索颜色词隐喻在其他文化背景下的表现,以揭示更多可能的语言与文化关联。通过这些后续研究,学者们将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颜色词隐喻在不同文化中的运用,从而为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支持。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 Berlin, B. and Kay, P. (1991) Basic Color Terms: 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 Hickerson, N.P. (1971) Basic Color Terms: 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 Brent Berlin, Paul Ka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s, 37, 257-270.
https://doi.org/10.1086/465174
[4] Rosch, E. (1975)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of Semantic Categor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04, 192-233.
https://doi.org/10.1037/0096-3445.104.3.192
[5] Sun, V.C. and Chen, C. (2018) Basic Color Categories and Mandarin Chinese Color Terms. PLOS ONE, 13, e0206699.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06699
[6] Pavlenko, A., Jarvis, S., Melnyk, S. and Sorokina, A. (2016) Communicative Relevance: Color References in Bilingual and Trilingual Speakers.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20, 853-866.
https://doi.org/10.1017/s1366728916000535
[7] Pilling, M. and Davies, I.R.L. (2004) Linguistic Relativism and Colour Cogni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5, 429-455.
https://doi.org/10.1348/0007126042369820
[8] Gao, J. and Sutrop, U. (2014) The Basic Color Terms of Mandarin Chinese: A Theory-Driven Experimental Study. Studies in Language, 38, 335-359.
https://doi.org/10.1075/sl.38.2.03gao
[9] Biggam, C.P. (2012) The Semantics of Colour: A Historical Approa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17/cbo9781139051491
[10] 张培基. 英语声色词与翻译[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64.
[11] 刘云泉. 语言的色彩美[M].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0.
[12] 陈家旭.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3] 董艳玲. 英汉语言中颜色词的不对应[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S2): 115-118.
[14] 高媛. 中英颜色词文化对比与翻译——以红、黄、蓝三色为例[J]. 现代交际, 2015(3): 65-66.
[15] 杨丽娜, 赵东月. 汉语颜色词“黑”的使用及其文化内涵[J]. 语文建设, 2012(20): 63-64.
[16] 沈从文, 著. 张茵, 导读. 董一菲, 主编. 张金波, 执行主编. 边城精解速读[M].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7.
[17] (英)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M]. 呼和浩特: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2.
[18] 韩凯华. 从认知角度看颜色词“白/white”的隐喻用法[J]. 语文建设, 2012(8): 24-26.
[19] 张清常. 汉语的颜色词(大纲) [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1(3): 63-80.
[20] Kinkley, J.C. (2009) Border Tow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