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为了科学探讨智慧内涵,在研究路径上,主要有两种,一是“自下而上的建构”,即先做实证研究,再基于实证结果进行理论概括;二是“自上而下的建构”,即先做理论探索,再对其进行实证研究[1]。路径虽有差异,但实质类似:都是“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在实证方式上,目前主要有三种范式:智慧特征评定、智慧者提名和智慧实验研究[2]。总体而言,研究者们在探讨智慧内涵时大多使用智慧特征评定和智慧者提名的研究方法,应用严格的心理学实验室实验来进行的智慧研究近几年刚刚兴起,尚未在智慧心理学研究中形成主流[3]。
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文化,汪凤炎和郑红基于中国古籍中的文字学证据和先哲的相关言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知而获智”智慧观,“知而获智”智慧观主张从知识的角度定义智慧,且蕴含佛教“转识成智”的思想,是一种经典的中式智慧观[4]。杨世英综合运用理论分析、问卷调查、自传体叙事、文本分析等多种方法探讨中国人的智慧观,结果发现,仁爱、同情、谦逊等人格特质是中国人建构智慧概念时的重要维度,她主张“智慧的历程理论”,即,智慧是经由认知上的整合,经由行动实践之后,于现实生活中发挥积极的影响力而展现的一系列历程,认知整合、行动实践和积极影响是构成智慧的三个重要因素[5] [6]。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汪凤炎等构建了“智慧的德才一体理论”,即主张智慧是个体在其智力与知识的基础上,经由经验与练习习得的一种德才一体的综合心理素质,良好品德与聪明才智的合金是智慧的本质;依据智慧包含的才能的性质不同,可以将智慧分为人慧和物慧[7]。
已有的智慧心理学的研究运用智慧特征评定、智慧者提名、智慧实验、语义分析等方法为智慧概念的界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囿于智慧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公认的智慧内涵出现。为了进一步明确智慧的本质内涵,特别是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人们对于智慧的理解,有必要另辟蹊径,尝试应用新方法来探讨智慧。截至目前,尚未有研究从古代汉语词频的角度探讨智慧内涵。鉴于智慧在中国文化中地位的重要性、内涵的丰富性和古今的延续性,从中国文化心理学角度,借鉴概念分析的方法,挖掘和梳理古代汉语中智慧语料,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汉语中智慧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建立起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观,从而深入揭示智慧的本质,同时也为智慧的概念化和测量、智慧发展、智慧应用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另外,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内涵,也可提高世界范围内智慧心理学研究的生命力和活力。
2. 方法
2.1. 语料库选取
在古代汉语语料库选取方面,充分考虑所选语料库的权威性和古籍资料收集的全面性,本研究选取的语料库有三:(1) 中国基本古籍库。该语料库分为4个子库、20个大类和100个细目,共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民国的历代名著和各学科基本文献1万种,总计收书约17万卷,版本12,500多个,全文17亿字,影像1200万页。(2) 瀚堂典藏数据库。全库集成管理15,000多种古籍,超过4000万条记录与海量清晰图片直接对应,汉字总量超过40亿。(3) 古代汉语语料库。它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开发(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该语料库包含自周至民国时期的共201,668,719个字符的语料。
2.2. 语料库检索
从上述3个语料库中检索与“智慧”相关的语料,主要的检索方式有两类:① 直接以“智慧”“智惠”“知慧”“知惠”4个检索词进行检索;② 使用古汉语中与“智慧”内涵完全相同的词语“仁且智(知)”和“智(知)且仁”进行检索。使用如上两种方式进行检索之后,初步检索出的原始语料共计9164条。对原始语料进行简化,其标准有三:第一,删除语义指代为姓名、地名、官名等与智慧内涵无关的语料,如“高智慧、汪文进反,庐江豪杰亦举兵相应”[8];“智慧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万山中突出,蜿蜒秀丽,下有水曰智慧江,流入义江”[9];第二,删除佛经中的“智慧”语料,因为佛经中的“智慧”有其独特的内涵,与世俗意义上的智慧分别属于不同的话语体系,限于本研究旨趣,对这一部分语料不作分析;三是对表述不完整的语料进行补充。经标准化整理之后,形成正式古代汉语智慧语料库。
2.3. 内容分析
参照已有研究,结合“汪氏语义分析法”,使用标准化程序对“智慧”语料进行内容分析,具体步骤如下:① 建立类目,结合“智慧”文献的总体特征,通过小组讨论和专家分析法确定具体类目,并明确各类目的含义、归类标准及典型范例;② 单元归类,分析单元是以“智慧”为主题的语句,由1名古代汉语专业博士生和1名心理学专业博士生两人各自独立地对智慧的内涵进行归类,原则上每一个分析单元只能有特定的一种归类,计算时以归类次数为单位。对于难以确定含义或归类的个别语料,请教古代汉语专家后决定;③ 信度评估,分别计算2位归类者的相互同意度,求出归类者信度和研究者信度。信度,其中,n是指参与内容分析的人数,亦即编码员人数;相互同意度是在需要分类的单元中,一致赞成或不赞成归入某个类目的单元数所占的比例[10]。
3. 结果
3.1. 古汉语智慧语料库概况
经过标准化整理之后形成的古汉语智慧语料库涉及文献总数1453部,简化后的语料3391条,涵盖经、史、子、集四部,其中子部所占比例最大,集部次之。智慧语料在四部中的条数和比例如图1所示。
就智慧语料所涉及的领域而言,在哲科、思想、宗教领域检出频率较高,在政治、军事、文学、医学、术数、科技等领域亦有所涉及。除却秦、辽两个朝代,智慧语料在其他各个朝代均能检索到。按照时间进程,检索到的智慧语料涉及的文献数目如图2所示,智慧语料数目如图3所示。
Figure 1. The proportion of wisdom corpus in the four categories of Confucian classics, history,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图1. 经史子集四部中的智慧语料比例
Figure 2. Number of documents retrieved from different dynasties
图2. 不同朝代检索到的文献数
3.2. 古汉语中智慧的两种用法
对古汉语智慧语料库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古汉语中所使用的“智慧”一词一般有两种用法,一是指代个人所拥有的某种特质或某项才能,其内涵近似等于“聪明才智”“才能”“智谋”“智巧”“智力”等,与道德无关,大多数情形下是一个中性词,少数情况下作贬义词;二是指代一种德才一体的综合心理特质,此时的“智慧”内涵融合了儒家“仁”与“德”的观念,强调智慧者应做到“仁且智”,作褒义词,常用来指称圣人所拥有的良好心理素质。若分别探讨古汉语中“仁”与“智”的重要性,“智”的重要性可能远不如“仁”。以“中国基本古籍库”中“仁”与“智”出现的频次为例,“仁”出现的频次(n = 853,379)约为“智”出现频次(n = 301,044)的2.83倍,其中“仁智”或“智仁”同时出现的频次(6322次)约占二者总频次的1.10%。“智慧”一词整合了“仁”(美德)与“智”(才能),故“仁且智”是智慧的
Figure 3. Number of corpus retrieved from different dynasties (in items)
图3. 不同朝代检索到的语料数(条)
本质。总体来看,除却佛教典籍中对智慧的论述,古汉语中智慧的内涵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指“聪明才智”“智谋”“智巧”等,当智慧指代此义时,一般不涉及道德、是一个纯粹的认知领域的概念,一般作中性词,少数含有贬义;二是指代一种德才一体的综合心理特质,当智慧指代此义时,智慧所代表的内涵是才能与美德的合金,是一个整合的概念,即“仁且智”,一般是褒义词(见表1)。
Table 1.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connotations of wisdom in ancient Chinese
表1. 古汉语中智慧内涵分析结果
内涵 |
检出次数及比例(%) |
信度 |
实例 |
纯粹聪明才智 |
2250(66.35%) |
0.95 |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孟子·公孙丑)百万之徒逃北而遂坏,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史记·卷六)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強志倍力,久服轻身不老(神农本草经·卷一)心智慧不以端计教,而反以事奸饰诈(群书治要·卷八) |
德才一体素质 |
790(23.30%) |
0.91 |
若使之治国家,则此使不智慧者治国家也。国家之乱,既可得而知己(墨子·尚贤中)人,物也,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论衡·辨崇)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荀子·子道) |
注:表中检出次数为2位编码员均同意的次数;检出比例为检出次数占智慧语料总数的百分比;下同。
3.3. 古汉语中高频智慧语料
以智慧语料库中的重复语料作为研究文本,统计其在该库中出现的频次,总结出频次位于前十位的智慧语料(见表2)。智慧语料库中位于前十位的高频语料出现的总频次为372次,占该语料库总条目的10.97%。分析古汉语中的高频智慧语料可以发现,其所表达的智慧内涵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有1条智慧语料明确指出智慧的本质是“德才一体”(第5条,“仁且智,夫子既圣矣”);有8条智慧语料中的“智慧”一词指代纯粹的“聪明才智”;另有1条智慧语料中的“智慧”,既可以指代纯粹的“聪明才智”,又可以指代“德才一体的心理素质”(第4条,“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这表明,古代中国人在使用“智慧”一词时,多用其“聪明才智”的含义,实则是用“智慧”一词指代“聪明才智”,此时,“智慧”与“聪明才智”“名异”而“实同”。高频智慧语料中虽仅有1条明确对“仁且智”进行的论述,但却直指智慧本质,反映出古代中国人的智慧观,即仅凭小聪明不足以称智慧,真正的智慧“必仁且智”。
Table 2. Analysis results of high-frequency wisdom corpus in ancient Chinese
表2. 古汉语中高频智慧语料分析结果
排序 |
高频语料 |
检出次数及比例(%) |
1 |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
121 (3.57%) |
2 |
食谷者智慧而夭(巧)。 |
58 (1.71%) |
3 |
智慧出,有大伪。 |
53 (1.56%) |
4 |
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 |
30 (0.88%) |
5 |
仁且智(知),夫子既圣矣。 |
30 (0.88%) |
6 |
智慧不能去其恶,威力不能全齐爱。 |
26 (0.77%) |
7 |
古人遗智慧而任度量,须考绩而加黜陟。 |
17 (0.50%) |
8 |
民多智慧则巧伪生。 |
13 (0.38%) |
9 |
疾生而智慧衰,智慧衰则失度量。 |
12 (0.35%) |
10 |
今者无端读书史,智慧只足劳精神。 |
12 (0.35%) |
注:表中的检出次数,包含该语料以“智慧”“智惠”“知慧”“知惠”进行检索的所有条目。
4. 讨论
4.1. 古汉语中智慧的内涵
一方面,把智慧界定为纯粹的“聪明才智”,与之相类似的词语还有“才能”“智谋”“智巧”“智力”等,当“智慧”表达上述含义时,与道德无关,一般作中性词,少数情形下作贬义词。表1显示,在古汉语智慧语料库中,有66.35%的智慧语料所表达的智慧内涵均属于这一类。如,《抱朴子·外篇》中说:“且夫远古质朴,盖其未变,民尚童蒙,机心不动,譬夫婴孩,智慧未萌,非为知而不为,欲而忍之也。”[11]此处的智慧可指代纯粹的“智力”“才智”,作中性词使用。由表2古汉语中的高频智慧语料可以看出,古人在使用“智慧”一词时,纯粹的“聪明才智”被看作是其主流内涵,有9条高频智慧语料表达的智慧含义均指纯粹的“聪明才智”。如,韩非子在谈及智慧时说:“故欲利甚于忧,忧则疾生;疾生而智慧衰;智慧衰,则失度量;失度量,则妄举动;妄举动,则祸害至。”[12]大体而言,先秦时期的智慧内涵不出“聪明”一词所涉及的范围,到隋唐之前,智慧延续先秦时期的定义,多指个人特质或认知能力。直到今天,人们在界定智慧时仍然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智慧论述的影响,倾向于把“智慧”定义为聪明、才智、智谋、智巧等,如《辞海》《辞源》《新华字典》和《韦氏大词典》等中对“智慧”的解释。从这个角度而言,“智慧”与“聪明才智”是“名异实同”的一对概念。
另一方面,把智慧界定为一种德才一体的综合心理特质,即智慧的本质是才能与美德的合金,是一个整合的概念,作褒义词使用。如王充在《论衡·辨崇》中说:“夫倮虫三百六十,人为之长。人,物也,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13]此处所提及的“智慧”为“万物之长”的“人”所特有的,王充秉持“人贵论”,把荀子的“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之贵也”[14]进一步解释:“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13]。事实上,上述王充所提及的“知”“知慧”既包含了“聪明才智”,又加上了“仁义道德”,即涉及到了德才一体的智慧本质。为了进一步凸显真正的智慧既包含“智”,也包含“仁”,古人经常把“智”与“仁”结合在一起,使用“仁且智”来表示“智慧是一种德才一体的综合心理特质”之义。如,《孟子·公孙丑下》中说:“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15]此处的“仁且智”表达的就是真正的“智慧”之义。由此可见,包含了“仁且智”一体的智慧,体现出智慧的本质内涵。
综上,古代汉语中对智慧内涵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指代纯粹的聪明才智、才能、智谋等,与道德无关,一般作中性词,偶尔作贬义词;另一种指代德才一体的综合心理特质,作褒义词。其中,后一种对智慧的理解涉及智慧的本质,也是古代先哲所秉持的智慧观。
4.2. 古汉语中智慧内涵多样性原因
古汉语中的“智慧”一词很早出现,也写作“智惠”和“知慧”等,而且,单独一个“智”或“知”字也能表达“智慧”的内涵。由上文对古汉语智慧语料库中的智慧语料分析可知,中国先哲在使用“智慧”一词的内涵时,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界定智慧:一是指纯粹聪明才智,强调智慧的“才能”成分;一是指德才一体的心理素质,强调智慧的“才能”成分和“美德”成分的整合。这两种智慧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同的,智慧的“聪明”之义,在古汉语中往往以“小智”“小知”“小慧”或“下智”来指代,历来遭到摒弃;而智慧的“德才一体的心理素质”之义,在古代汉语中一般以“大智”“大知”“大慧”或“上智”来指代,历来受到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必仁且智”的智慧观,即真正的智慧不仅仅是“聪明”,其本质是德才一体的。古汉语中智慧的两种内涵均被广泛使用,这种在古汉语中对某一概念阐释的多样性与中国人思维的模糊性密切相关。然而,古汉语中智慧内涵的多样性并不影响我们了解中国先哲所力倡的德才一体的智慧观,因为汉语的情境性使得我们可以从对上下文的分析得出正确。
综上,古代汉语中智慧内涵虽然多样,但具体到某一语境中,则可以清晰界定其边缘。纯粹的“聪明才智”并不是真正的“智慧”,中国先哲力倡“德才一体”的智慧观。
4.3.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自迈入21世纪以来,智慧心理学领域涌现出一种新兴的研究动向,即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深入剖析智慧内涵。这一视角强调,尽管智慧的概念跨越文化界限展现出共通性,但不同文化土壤孕育的智慧观念亦各具特色。本文构建了古汉语中的智慧语料库,初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智慧的心理学内涵。中国文化作为智慧的宝库,其深邃的智慧理念在心理学层面的系统探索尚处于萌芽阶段,本文旨在对此进行初步且尝试性的挖掘。展望未来,智慧心理学的研究应进一步深耕中国传统文化,提炼其智慧精髓,致力于构建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具有创新性的智慧理论体系。此举不仅旨在深化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层次,更是为了赋予其更强的生命力与活力,推动中国心理学学科的繁荣发展。通过这一努力,我们能够为构建智慧中国贡献心理学领域的智慧与力量,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和谐发展。
5. 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古汉语智慧语料库,基于词频对智慧的内涵进行了概念分析。古汉语中的“智慧”内涵丰富,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种指纯粹的聪明才智,另一种指代德才一体的综合心理素质。中国传统的智慧观力倡“真智慧”,强调真正的智慧“必仁且智”,其本质是德才一体。中国先哲对智慧阐释的多样性与其思维的模糊性和汉语的情境性密切相关。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双视角下的智慧类型认知及智慧教育模式建构”(YJA190007)和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道德智慧的内隐性及其培育机制”(20CJYJ07)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