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民增收视角下的农业产业链流通模式研究——以内蒙古为例
Study on the Circulation Model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Chai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 Income Increase—Taking Inner Mongolia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ss.2024.139862, PDF, HTML, XML,   
作者: 杨雅鑫: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关键词: 内蒙古农产品流通模式农民增收Inner Mongolia Circulation Mo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摘要: “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与农民问题息息相关的是关于农民增收的问题。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泱泱农业文明数千载余年,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是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内蒙古农民收入的现状为着眼点,立足于农户增收视角下的农业产业链流通模式现状,分析影响其流通变现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Abstract: The core issue of the “three rural issues” is the peasant issue, and the issue of increasing peasants’ incom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easant issue. China is a big agricultural country, and th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has been flourish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achieving a steady increase in peasant income is an important issue related to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armers’ income in Inner Mongolia, analyzes the dilemma affecting their circulation and re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文章引用:杨雅鑫. 基于农民增收视角下的农业产业链流通模式研究——以内蒙古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9): 672-68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9862

1. 引言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城乡居民消费的升级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冷链物流市场快速增长,但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滞后,存在明显的短板,已不能适应农产品市场的流通需求。陆刚、乔寒、董晓娟在对河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现状进行调研总结的基础上,从规划布局、技术标准、信息化建设、创新模式和构建冷链物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河北省冷链物流建设的对策和建议[1]。林锐清针对我国农产品物流链发展现状与问题着重分析了农产品物流链的发展现状,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2]。冯质雷以新时期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为研究基础进行了深入探析并提出了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创新对策[3]。李明,刘金泉,杨志刚等在综合分析内蒙古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从政策、区位和土地、气候和种质资源、科技制度体系几方面论述了蔬菜产业的发展优势,揭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困境,并提出一部分的解决措施。最后提出蔬菜产业发展策略,打造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带动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实现高质量发展[4]。同时,在政策上也有一部分的支持,内蒙古自治区冷链物流发展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21〕46号)精神,推动全区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5]。内蒙古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占地面积大,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环境适宜不同的农作物和牲畜生长,其次,内蒙古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带,气候比较适宜,故其是个农业发展前景较好的地区。

2. 内蒙古农业和农民收入结构现状

2.1. 内蒙古农业发展现状

根据2014~2022年的数据统计又由图1所示,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经历了一段小幅度扩张阶段,随后进入了一个逐步收缩的过程,于2019年达到最高峰888.6万公顷。如图2所示,2014~2022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逐渐趋近稳定状态,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95.2万公顷,而经济作物播种总面积在2017达到峰值之后,播种面积逐渐减少,峰值时期达到223.3万公顷。

内蒙古的粮食总产量主要在2017和2018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如图3所示,2017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为3254.5万吨,第一次突破3000万吨的大关,此后虽在2020年有一点起伏,内蒙古的粮食总产量仍然保持在3000万吨以上,甚至在2021年内蒙古的粮食总产量达到3840.3万吨,2022年达到3900.6万吨,直逼4000万吨。但内蒙古的经济作物产量在2016年达到最近几年的最大值2305.02万吨,从2017年开始下降,至2018年达到低值1988.31万吨,而后波动起伏至2022年达到最低值1743.9万吨。

最近两年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呈现一个波动下降的趋势,根据上述分析的粮食播种面积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发现经济作物产量在2017年和2021年急速下降的情况,加之据图4相关数据所示,内蒙古农业机械的总动力正在逐年增加,内蒙古的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正在进一步的提高,进而推测经济作物产品在流通领域的流通变现能力可能陷入瓶颈,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

Figure 1. Total sown area of crops in Mongolia in 2014~2022 (unit: 10,000 hectares)

1. 2014~2022年内蒙古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单位:万公顷)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

Figure 2. Inner Mongolia 2014~2022 total sown area of grain and cash crops (unit: 10,000 hectares)

2. 内蒙古2014~2022粮食以及经济作物的播种总面积(单位:万公顷)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

Figure 3. 2014~2022 Grain production and cash crop output in Inner Mongolia and their annual growth rate (unit: 10,000 tons)

3. 2014~2022内蒙古粮食产量和经济作物产量及其逐年增速情况(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

Figure 4. 2018~2022 total power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machinery in Inner Mongolia (unit: 10,000 kilowatts)

4. 2018~2022内蒙古农牧业机械总动力(单位:万千瓦)

2.2. 内蒙古农民收入结构

农民的收入水平不仅是关乎农民自身生活水平的问题,更反映着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粮食和经济播种面积和产值的变现情况严重影响着粮食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以及农民的积极性,甚至关乎着国家粮食安全、国人身心健康、物价基本稳定以及经济稳定发展,日益凸显的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关注以及提升其收入水平的紧迫性,这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议题。

根据图5相关数据可知,2014至2022年内蒙古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展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2014年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9441元,2022年已经达到19,641元,9年期间增长约108.04%。但通过观察这些数据只能观测到农民收入增加的绝对值变化,农民收入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还需要观测内蒙古收入结构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具体分析。但是上述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内蒙古当地农业政策、农村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政府扶持等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

Figure 5. 2014~2022 Changes in disposable income of farmers in Inner Mongolia (unit: yuan)

5. 2014~2022内蒙古农民可支配收入变化情况(单位:元)

关于构成内蒙古农民收入四要素上,如图6所示,四个收入要素在这几年均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其中2014年内蒙古农民的经营净收入为5451元,至2022年已达到10,718元,9年增长96.62%;2014年的工资性收入为2151元,至2022年已达到3795元,9年增长76.43%。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

Figure 6. Inner Mongolia 2014~2022 changes in farmers’ income structure (unit: yuan)

6. 内蒙古2014~2022农民收入结构变化情况(单位:元)

2014年的转移净收入2071元,至2022年已达到4628元,9年增长了123.47%;2014年的财产净收入为389元,至2022年达到500元,9年增长28.53%。由此可见,内蒙古农民收入构成中近些年增长最快的是转移净收入,其次是经营性收入。转移净收入是国家补助、土地红利等国家财政政策的扶持,侧面反映我国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对农民收入问题的高度关注。

2.3. 农业产业链流程

一般来说,农业产业链发展一般可以简化为以下几个步骤,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根据前文数据简易分析得知,农产品的前期生产的专业化以及规模化正在逐步的提高,财政支农的比例最近几年也在大幅提高,所以为了提高农民将农产品的流通变现能力,本文的论文焦点集聚在农产品的流通环节。

3. 内蒙古发展农业产业链流通优势

3.1. 国家、地方政策扶持

自2012年起,内蒙古自治区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指导思想,致力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共生。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进一步强化了对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支持,通过提供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助力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该规划纲要旨在促进区域内的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同时也注重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鼓励采用现代化、绿色化、智能化的农牧业生产方式。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2021) (国办发2021) 46号文件的发布,促进了内蒙古加快推进冷链物流的高质量发展的脚步,结合自治区实际,至2025年,全区冷链物流运输的比例达到70%,流通环节腐损率降至8%。致力于建设5到6个国家级的冷链物流基地,并完成6到8个产销冷链的配送中心以及500个产地保鲜设施,通过上述举措,将打造一个以国家冷链物流基地、产销冷链配送中心和终端冷链物流设施组成的三级冷链物流设施网络体系,确保农畜产品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内以最佳状态到达消费者手中,减少因物流不畅造成的浪费,同时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智能化、绿色环保和便捷化的冷链物流服务,旨在打造一个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冷链物流系统,这不仅能够有效支持内蒙古的农畜产品市场,还能够为自治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

3.2. 地理位置、区位优势

内蒙古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区域,与东北三省等8个省份相接壤,并且与蒙古国和俄罗斯共享长达4200公里的边界线,共计19个通商口岸,承载了中蒙之间95%的陆路货物运输量,以及中俄间65%的陆路货运量,使其成为连接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三国的重要物流枢纽,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同时,内蒙古我国四大农业大省之一,拥有超过1亿亩的肥沃耕地,现有耕地926.67万hm2,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666.67万hm2以上的纪录有六年之久,人均耕地面积在全国首屈一指,加之内蒙古具有寒冷、夏季温差大、光照充足、病虫害较少等独特优势,为内蒙古的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3.3. 科技体系优势

内蒙古自治区已经构建了一个层次清晰、特色突出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向高端、标准、智能、规模、市场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作为我国较早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省份之一,内蒙古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农业科技进步和解决生产难题中的作用,显著推动了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内蒙古初步形成了以学科研究推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带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再反哺产业的良性循环机制,为内蒙古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也增强了农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为实现自治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 内蒙古发展农村产业链的困境

4.1. 供给端与多样化需求市场衔接不畅

农产品产销有效衔接对于促进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均衡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以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内蒙古的农产品产销对接不紧密,不稳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生产不出去、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已经成为制约农户收入增长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农产品质量和多样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农产品的销售模式也在不断地改变,比如订单销售、直销配送、农超对接销售等。营销模式的改变给企业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例如,因本地产销不平衡而导致的区域性、季节性、品种结构性过剩或短缺,以及因不了解现代化营销方式而导致菜农卖不出去等问题。因此,如何遵循现代市场规则,如何借助现代化信息化技术与手段,实现全产业链经营,是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

4.2. 流通环节成本高,质量问题突出

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效率和成本问题突出,而批发市场占据流通主导地位。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大致会经历生产、批发、零售几个环节,中国的生鲜产品的多链流通链条无论从时间、流通效率、保鲜方式等方面均不能与生鲜产品的鲜销售形态相匹配,导致大量生鲜产品因运价、运力、交通基础条件、产品保鲜等方面的问题,造成大量的生鲜产品亏损。在农产品集中投放市场时,受仓储、运输等条件的制约,存在着物流不畅、加工能力不强、产销脱节严重、损失较大等问题,这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在农产品流通各个环节中,由于物流标准化体系不够健全,导致一系列的质量隐患,这些问题不仅危及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还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福祉,构成了重大的公共健康风险。此外,由于国际市场上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要求严格,标准化不足的问题使得一些出口产品频繁遭遇技术性贸易障碍,这对农户的利益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可能导致产品的进口许可被撤销,严重影响了相关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贸易机会。

4.3. 冷链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

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需要更高的技术,如保鲜、防腐、防损等,这是农产品流通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项技术,农产品含水量高以及货架期短,容易发生腐败,这对物流的流通周期和保鲜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有的渠道建设与技术都还不够完善。根据中物联冷链的统计,我国目前的流通腐损率约为11%,蔬菜腐损率超过20%,水产品流通腐损率为8%,流通腐损率为10%。而在国外,水果和蔬菜的腐烂损失率通常低于5%。

首先,内蒙古的冷链物流目前整体规划不够强导致出现了集约化程度低,资源利用率较低,发展受限等一系列问题,各网点未形成合力,同时,冷链技术复杂,需要多部门之间的合作,导致标准体系众多,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就会造成各环节信息衔接不畅,造成资源的重复利用。

4.4. 劳动力和高技能人才的匮乏

尽管目前涉农部门已经建成了农业信息网络,但是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乡、村之间存在着网络断层,而且农村的信息队伍还没有完全组建,无法对农产品市场交易信息进行有效的采集、加工、整理和发布,所发布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的时效性较弱,信息的品质也较低,不能很好地发挥出对市场信息的引导和服务作用,让农民更难获得更多的信息,更高的成本,更低的效率。另外,由于受教育水平不高,在信息辨识和分析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在生产决策上也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

内蒙古的大学每年有400多名相关专科,本科,专业硕士,学术硕士。但是,因为工资低,工作条件艰苦,大多数本科生和硕士生在毕业后都会选择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者转行做其他的工作,只有一小部分人留在公司为工业发展服务,其余的人基本选择转行。这就导致了高水平、高技术人员与产业的实际需要存在一定的距离。

4.5. 农产品销售流通标准化程度低

当前,内蒙古大部分农产品的流通规范在某些环节,即便有相关的规范,也因缺少强制性规范而受到极大的限制。比如肉类食品、冷藏车辆等,就有将近200个有关冷链的标准,但是实际执行的却很少。在内蒙古,农产品流通领域缺乏全面且有效的标准体系,这一现状对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现代化升级构成了重大障碍。标准的缺失或应用范围有限,不仅限制了区内农产品流通效率和品质控制能力的提升,还直接影响了内蒙古融入国家统一市场体系的步伐。

5. 内蒙古发展农村产业链的对策

5.1. 加强政府统筹规划

首先,内蒙古要做好全面的规划,建立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提高产业发展的空间与模式,增加工业产值,增加就业,“链主”是决定整个农业产业链是否强大的关键。农业企业作为构建农业全产业链的主体,其规模小,竞争力弱,自主创新能力差。内蒙古要在资金、人才和营商环境等方面给予配套的政策支持,使公司的“身板”变得更硬,而企业本身则要苦练内功,抓住机遇,不断壮大。其次,根据内蒙古各盟市的农业产业型企业进行具体划分,进一步优化细化相关政策,特别关注流通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等不确定因素,构建金融服务体系支持农村产业的稳定发展。

5.2.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首先最大化利用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及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等8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在农业产业链模式发展创新的战略领导作用。其次,充分利用内蒙古的大学以及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的学术科研资源,强化团队建设,致力于打造重量级科研平台并培养大批高端科技人才。

5.3. 完善基础服务设施

国家发改委的冷链物流发展战略为内蒙古自治区冷链物流产业的规划与发展指明了方向。遵循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内蒙古应当加速冷链物流产业集群的构建,通过精细化的数据分析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冷链物流网络的高效运行。

加强数据驱动的资源整合与布局规划,收集内蒙古自治区农产品的产量、本地需求以及外销数据,了解市场供需状况。整理现有冷链物流企业冷库的规模、位置、利用率等信息,评估现有冷链物流能力。基于上述数据,分析冷链物流的供需匹配情况,规划冷链物流网络布局,确定冷库新建或扩建需求,考虑交通网络的连通性,同时推动冷链物流的产业构建。

5.4. 提高信息化水平

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信息技术,构建全面的农业数据平台,集成遥感、生活需求、产品质量检验等数据资源,为全区农业多个环节提供智能化的决策支持,促进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导向,强化农产品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强化特色产品、精品产品、品牌产品、深加工产品在网上的占有率,实现产品营销方式和供给方式的创新,促进市场需求的进一步释放。

5.5. 创新流通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对地方收购交易、产地批发、销地批发以及零售这四个层级的流通方式进行优化和完善,确保蔬菜资源能够高效地从田间地头流向本地市场,实现物流的顺畅无阻。其次,农业企业要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商业发展模式,如线上销售、冷链物流、无人配送车、智能机器人配送等以提升整个行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此举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包括农户在内的所有参与者都将从中受益,实现真正的共赢发展。同时,这些创新举措也将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更便捷的购物体验,促进整个行业向着更加绿色、智能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陆刚, 乔寒, 董晓娟. 河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 保鲜与加工, 2023, 23(11): 71-75.
[2] 林锐清. 我国农产品物流链发展现状与问题[J]. 甘肃农业, 2023(4): 68-71.
[3] 冯质雷. 新时期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创新发展研究[J]. 商展经济, 2023(22): 34-37.
[4] 李明, 刘金泉, 杨志刚, 等. 内蒙古蔬菜产业现状和高质量发展策略[J]. 北方园艺, 2023(16): 138-144.
[5]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自治区冷链物流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J].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3(1):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