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高速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影响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青少年的生命价值观受到重要影响。近年来,关于青少年自杀、他杀等忽视生命尊严与权利的各种现象接连发生,这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生命价值导向,而且会破坏他们的生命状态,形成残忍、麻木、冷漠等人格特质。面对当代青少年漠视生命的种种现象,正确引导青少年生命价值观形成就成为解决当代青少年生命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自信是文化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有助于个体理解和应对自身消极情绪。拥有文化自信的青少年将自身与文化群体相融合,并从中感受到他人和社会的精神支持,感受到自尊和幸福感。因此,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开展儿童青少年的生命价值观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生命价值观
2.1. 生命价值观
价值观是对个体或集体重要的、好的、有价值的事物,它能激励个体或集体的行为,使其行为朝着符合价值观的方向发展(Sagiv et al., 2017)。价值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自身经历经验密切相关,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是一种长期存在的信念,情感和态度。价值观影响人对事物的评判,好与坏、美与丑、对与错,既是态度,也是愿望,对人的行为有动机和导向作用。因此,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对其人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莉,2017)。
生命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的一种,指个体对生命存在形式的总的价值判断,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命体(以人为主)的全部生命活动对生命自身以及对生命其他生命存在物(包括他人和社会)的意义的自觉认识(Schwartz, 1992;胡月,樊富珉,戴艳军等,2016)。作为个体对生命的认识和看法,一个人的生命价值观不仅体现在对自己生命的看法上,也体现在个体对他人甚至是其他物种上。例如,一个真正热爱自己生命的人,也会珍视他人的生命,所以他们会在行为上表现出尊重与自尊,而不会轻易践踏他人生命。目前,生命价值观的类型包括六种,分别是:珍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积极进取的生命价值观、悲观与困惑的生命价值观、冒险的生命价值观、狭隘的生命价值观和矛盾的生命价值观(李若衡,杨静,2006)。
个体的生命价值观包含四个主要特性。一是主体能动性,即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发展过程的不同,个体生命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也有所不同。二是可塑性,人生的价值取决于他人生命价值的取向以及自己对人生价值的选择。由于个体生命的行为和思维习惯容易改变,因此生命价值观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按要求被塑造的。三是差异性。生命价值观的主体性决定了个体生命之间价值判断的标准与理念的差异,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正是因为主体的独特性导致其生命价值观产生差异性。四是对象广泛性。生命不仅仅包括自身,还包括自然界中的其他一切生物(成文倩,2023)。
2.2. 生命价值观的意义
生命价值观驱动着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是在正面维度指引与协调个体,使生命本身能够以进取的心态朝着有利于事态发展的方向努力,并在最后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相反,消极的生命价值观阻碍心理健康的发展,并对一切生命活动采取被动和懈怠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制约个体心理健康,阻碍个体发展,也不利于个体心理的发展(王思淼等,2024)。
目前,对生命价值观的研究成果较丰富,对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研究也在逐步开展,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不同方向阐释青少年生命价值观并总结出工作建议;二是目前我国青少年价值观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三是从国外青少年生命教育进行研究,尝试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来丰富和完善国内相关研究。
2.3. 中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生命价值观影响个体自我概念形成(Hitlin, 2003; Miles, 2015)。个体生命价值观的形成与个体的经历、个性特点、生活态度、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密切关系。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个体毕生处于成长和发展中,其中,青春期是个体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换言之,进入中学阶段的青少年会开始思考自我、人生、社会。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活着应该走向怎样的道路?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为什么会有社会存在?人和社会的关系要如何处理?面对这些又多又复杂的问题,青少年的生活由从前的无忧无虑变为充满困惑与迷茫,甚至有些中学生产生了极度自卑和消极厌世的心态(陈茉,2006)。需要明确的是,成长的烦恼所带来的价值迷失是人的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人之所以由青少年的幸福浪漫过渡到青年的迷茫困惑,一方面是由人的生理、心理发展成熟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所造成的。所以,良好的生命价值观能够给予充满迷茫和困惑的中学生正确的应道,让学生在探索自我概念中有正确的方向引导和积极的前进方向。
生命价值观影响人际关系。这种影响并不直接产生,而是需要通过亲社会行为(Craig & Mullan, 2011; Sagiv et al., 2017)。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涉及与他人的交往中。同时,大量研究发现,价值观对个体的社交有重要影响,尤其是以仁爱或自我提升为主的价值观会鼓舞个体产生亲近他人的行为,并让个体产生更多帮助、奉献、诚信等行为,进而提高个体快乐感和幸福感(Schwartz & Bardi, 2001; Sosik et al., 2009)。正确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是中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变化,如父母榜样作用削弱,交友中开始关注对事件相似的观点和看法,意识到性别差异并开始对异性感兴趣等。毋庸置疑,拥有正确的、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有助于中学生在面对人际交往的烦恼中选择利己且利他的、理智且正确的处理方法,让中学生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友谊,并使其人际关系呈现良性发展趋势。
2.4. 高中生生命价值观的研究现状
对于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教育状况,多数学者认为青少年生命价值观教育总体上是健康向上、乐观积极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青少年接受生命价值观教育不足,也存在部分学校和家庭逃避对高中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邢瑞清,2008)。其次,青少年通常有明显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倾向。当涉及到自己的利益或威胁到自己的利益时,自私现象更为明显。并产生人际关系紧张,极端的个人主义,对金钱的崇拜的问题(李凤堂,2016)。最后,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大部分还停留在书本层面,却缺乏真实的生活经验,且大部分资料对青少年有距离感,并不能真正唤醒他们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在塑造学生生命价值观方面,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首先是学校教育。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要让生命价值观教育渗透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如开展相关活动,设计更生活化的生命教育场景,营造良好的价值观风气等(秦晶晶,2020)。其次是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应多与孩子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并解答孩子的困惑。同时,家长也应该和孩子培养共同的兴趣,让亲子关系更有效地引导孩子成长(刘济良,2003)。最后是社会层面。学者们认为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短视频等大众媒体的影响在逐渐扩大,提出利用大众媒体的双面性,指引青少年对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有所建树(党晶等,2017)。
多元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深刻地影响着高中生的生命价值观。当高中生拥有文化自信时,就能更主动地了解我国优秀文化,就能更精确地识别和体验中华文化,并充满自信地感受、认识和表达自我,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3. 文化自信
3.1. 文化自信
人类在长期生活和发展的过程中,因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并在长久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将这些元素聚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各自的群体、族群、部落、民族、国家,人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感情作为物质形式的文化、制度形式的文化和精神形式的文化内容便印刻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当中,并作为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纽带把所有的社会成员联结在了一体(崔淑慧,2013)。因此,文化是孕育个体社会心态、信念与价值观的母体,也是定义身心疾病发生的背景与框架,更是保护心理健康资源和渠道。文化为个体提供生活可预期感、稳定感及价值认可,是增强个体生命价值感和意义感的整体性方案(周婷,毕重增,2020;毕重增等,2022)。
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信心,来源于个体对自己能力和表现之间的评估,即个体认为自己掌握了处理问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确信某个具体行动的过程是正确的,并且所有的结果都可以准确预测(Kamas & Preston, 2012; Wan & Rucker, 2013)。因此,自信展现了个体对环境、行动和想法的能力,以及实现精神和物质繁荣的保证。
文化自信建构于文化认知过程中的反省与体验,是文化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是文化边界凸显后对主题文化存在和发展趋势的认知,以及伴随这个过程而产生的自豪、焦虑、依恋等多重情感体验,有助于个体理解和应对自身消极情绪(毕重增,2020;毕重增等,2022;周婷,毕重增,2020)文化自信的内容十分丰富,凡是与文化有关的对象,包括风俗习惯、信念、信仰、器物、符号等,均会因为个体对其的解读和体验而产生和体现文化自信。
3.2. 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社会意识形式,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社会实践的底层语言。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中,文化时时刻刻都激发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觉醒和提升,重视文化自信的研究,意味着我们能从文化自信中攫取动力,让自己关注自身文化的命运,强化文化自觉,赋予个体积极的进取精神,并形成坚韧品性,进而促进文化自主、发展和创新(毕重增,2020;胡建,2020)中学生不仅能形成基本的文化感知,还能在文化中发现成长和发展资源,让自己成为茁壮成长的中国人。另一方面,中学生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多样的问题和选择。中华文化饱含智慧,对中华文化感到自信也能让中学生发现解决自身问题的哲理,或生成自己独有的问题解决方法。此外,在多元文化共生的主流背景下,文化自信能让中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不同文化并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强大力量,不被文化差异或本质化的直觉类属所左右,打破认知惯性,以自身文化经验、文化知识、自我调节为依托,去认识文化、评价文化、表达文化(Gelman, 2003)。
4. 文化自信对中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
研究发现,文化自信与个体主观幸福感存在密切联系,拥有文化自信的青少年将自身与文化群体相融合,并从中感受到他人和社会的精神支持,感受到自尊和幸福感(Cohen & Wills, 1985)。价值观是对诸如人性、自然、宇宙、生命和死亡等关键哲学问题的文化取向。价值观显著影响一个人的信仰和价值体系,进而影响态度、认知、偏好和行为(Watkins & Gnoth, 2011)。主观幸福本质上是一个信念和价值观体系的组成部分,它肯定了一个人与内在自我、他人和环境的关系。因此,文化自信可以影响个人的价值观,进而在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精神幸福方面发挥关键作用(Douglas et al., 2008)。
4.1. 文化自信与主观幸福感
文化自信表明个体如何看待自己与内在自我、他人和环境的关系质量,即个体的主观福祉的关键决定因素。研究发现,长期处于某一种文化中的个体,如果越认同此种文化,就越能感到幸福(郑雪,王磊,2005)。主观幸福包括自我接纳、生活目标和私人生活中的持续进步和成长感(Ryff & Singer, 2008)。所以对塑造正确且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故对自己所处文化自信的学生往往能够塑造出良好的生命价值观,帮助自身身心健康发展。
4.2. 文化自信与生命意义感
让生命有意义是每个人的毕生追求。意义感是人们对生命意义和目的的积极体验和感知,它涉及到人们对自己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重要性和意义的认知和体验。换言之,意义感能够帮助中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对文化积极态度可能使人们积极看待意义需求,促使个体主动获取意义感,并感受到更多生命意义。
4.3. 文化自信与生命价值观
目前,青少年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其它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青少年冷漠、疏离、嫉妒、自卑、逆反等等情感突出表现,有时还会出现自杀。面对这种严峻情况,研究青少年教育的生命价值观,有助于帮助青少年献身于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目标,奉献自己的力量,践行自己的生命价值。
文化自信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征程和民族复兴出现的命题。多元文化符号、生活方式及思想鼓励个体在多元文化中认识、选择、评价文化,构建文化自信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毕重增,2020;Markus & Kitayama, 2010)。个体与文化的联系越紧密,越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从心理内容来看,文化自信是个体在对文化高度认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可和肯定以及个体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自豪感和坚定信念(刘林涛,2016;周婷,毕重增,2020,2023)。
因此,文化自信意味着人们将与文化有关的价值观、信仰与实践内化,所以文化自信水平越高的个体,越能在日常生活事件中捕捉到文化信息,也越能按照文化的逻辑产生目标和行为,进而产生符合文化规范的生命价值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中学生拥有文化自信时,就有了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灵感来源和参考资源,也能拥有更符合文化内涵的生命价值观。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小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