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DOI: 10.12677/acpp.2024.139356, PDF, HTML, XML,   
作者: 田 昕: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华文化文化融合Principles of Marxism Chinese Culture Cultural Integration
摘要: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与中华传统智慧的结合逻辑,分析了它们在理念、价值观和行动上的相互作用。文章深入解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精髓,并探讨了这种融合对于增强国家文化自信、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以及引导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性。通过分析两者的契合点,揭示了这一结合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ogic of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core theory of Marxism and the wisdo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alyzing their interplay in terms of concepts, values, and actions. The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essence of Marxism and Chinese culture, discussing the importance of this integration in enhancing national cultural confidence, 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horizons of Marxism, and guiding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our society. By analyzing the points of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two, the paper reveals th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of this integration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our country.
文章引用:田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J]. 哲学进展, 2024, 13(9): 2400-2407.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9356

1. 引言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深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石和强大的精神动力[1]。它以其科学的视角和方法论,指导着我国社会不断向前推进。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和文化根基,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社会伦理智慧[2]。它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风貌,也为世界文化宝库贡献了宝贵的财富[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是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结合不仅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还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4]。本文旨在通过对两者结合的历史必然性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推动这一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以期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文化滋养。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解析

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通过研究古代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指出社会制度的更迭和社会形态的演变,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引起的[5]。唯物史观为我们认识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使我们能够从物质生活的矛盾运动中寻找社会发展的规律。

(2) 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阐述了这一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其劳动力的价值,这部分超过的价值即为剩余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一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马克思还分析了剩余价值如何通过资本积累转化为新的资本,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然而,这一过程也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即资本积累导致的贫富分化、经济危机等问题,最终指向了资本主义的不可持续性。

(3)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他指出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斗争最终会导致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6]。无产阶级专政是阶级斗争在新社会条件下的继续,它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要政治形式,也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保卫社会主义成果的重要手段。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政治理念和社会实践,以下是几个主要思想流派的内涵扩写:

(1) 儒家思想: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儒家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认为个人的品德修养是实现社会和谐与国家治理的基础。在《大学》这部儒家经典中,提出了“八条目”作为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阶梯,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7]。这一理念要求人们首先要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然后通过真诚的心意和端正的心态来修养自己的品德(诚意正心),接着通过修养个人品德来管理好家庭(修身齐家),最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并最终实现天下太平(平天下)。这一过程体现了儒家文化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2) 道家思想:道家文化以《道德经》为核心经典,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道家主张人应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干预,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8]。这种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最小的干预来达到治理的目的,让万物按照其自然属性自由发展。在现代社会,道家思想对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提醒人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应忽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持,而应寻求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 法家思想:法家文化在《韩非子》等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法家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法家主张法律应当明确、公正、普遍适用,并强调法律的权威性,认为即使是国家的统治者也应当受到法律的约束。法家的法治思想为现代社会的法律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它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公正性,对于建立和完善法治国家、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墨家思想:墨家文化以《墨子》为代表,提倡“兼爱”和“非攻”的理念。墨家主张消除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认为人们应当超越血缘和地域的界限,无差别地关爱所有人(兼爱),并反对无谓的战争和暴力(非攻)。墨家的这些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国际和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倡的兼爱非攻理念,对于解决当代社会的冲突、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差异分析

内在联系:

(1) 共同关注社会和谐: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公平正义与儒家文化中的“和谐社会”理念都强调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重要性。

(2) 实践性的强调: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也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两者都重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

差异:

(1) 历史观的差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解释历史进程,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多从道德修养、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待社会进步。

(2) 价值观的差异: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强调集体主义和阶级解放;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也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责任,但更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家庭、国家的和谐。

(3) 方法论的差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一套科学分析社会现象的方法,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更多提供了一种道德伦理的指引,强调道德教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2.4. 学术界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传统文化

在学术界,众多研究者已经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及差异进行了深入探讨。例如,张新科在2023年发表的文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神力量探析》中,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性,指出这两者并非相互矛盾或对立,而是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的关系。另一方面,李克明和尹晓燕在2022年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理路研究》中,深入剖析了这种结合的内在逻辑,并主张这种融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需求。

刘根旺和吴云志在2021年的文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出场逻辑与实践进路》中,专注于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起点、内在联系以及实际应用路径。他们强调,只有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向,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并开辟新的领域。而王寒冬在2022年的研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研究》中,深入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这两种思想结合的内在机制,他认为这种融合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

刘冬梅和王遵峰在2020年的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契合点研究》中,同样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的研究揭示了这两种文化和思想的融合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已经显现出了显著成效。例如,高长武在2022年的文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逻辑、价值追求及实践路径》中,系统地梳理了这种结合的理论框架、价值追求,并探讨了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路径。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3.1. 思想观念的契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共鸣

(1) 观念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共鸣

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核心地位,这与中华文化的“民为邦本”理念高度一致,共同强调了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主导作用。

(2) 正义与平等的追求:马克思主义与“大同”理想的紧密结合 

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对公平正义的坚定追求与中华文化中“大同”理想社会理念相得益彰,两者共同致力于消除社会不公,实现全人类的平等共处。

(3) 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思想契合的现实验证

核心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中华文化的道德精髓相结合,有效地指导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 社会的和谐发展:结合成果的展现

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为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提供了动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推动了社会正义的实现。

(5) 精神财富的深度挖掘:思想契合的社会价值

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观念上的契合,为社会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深入探索这一契合点,我们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为社会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3.2. 价值取向的共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

(1) 价值共鸣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通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和谐理念紧密相连。两者都强调了个人道德的完善和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公平与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仁爱和谐,在本质上都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这是两者内在契合的基础。

(2) 仁爱与和谐的融合:价值观念的深度共鸣

中华文化的仁爱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理念相结合,共同推崇人际间的关爱与互助,追求社会的和谐共生。这种价值观念的深度共鸣,不仅揭示了两者在伦理道德层面的共通性,而且展现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然而,中华传统文化更侧重于道德自觉和内在修养,而马克思主义则侧重于社会结构和制度层面的变革。

(3) 理论与实践的验证:价值取向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在理论和实践中相互呼应。通过社会变革消除剥削和压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价值共鸣在实践中的验证,不仅强化了其理论价值,也展现了两者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互补性。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一种道德自觉,而马克思主义则提供了实现这种道德自觉的社会路径。

(4) 社会发展的指导:价值共鸣的实际应用

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中华文化的道德价值,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与实践指南。这种结合在实际应用中,共同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然而,两者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存在着差异,例如,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变革,而中华传统文化则更倾向于通过道德教化实现社会和谐。

3.3. 实践路径的互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辅相成

(1) 理论指导与道德支撑: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补性

马克思主义通过其科学的理论体系,深入分析社会矛盾和经济关系,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策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以其深厚的道德理念,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和道家的“道法自然”,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奠定了道德基础。

(2) 相互支撑的实践路径: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补实践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中华文化的道德性相互支撑,共同推动社会进步。一方面,理论指导社会变革,确保了社会发展的科学性和方向性;另一方面,道德教育维护社会和谐,增强了社会稳定的道德基础。

(3) 创新与实践:互补路径的社会意义

这种互补不仅促进了理论的创新,也为应对现代社会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操作手段。通过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中华文化的道德价值,为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意义

4.1.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文化自信的重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奠定了增强文化软实力和重建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这一融合不仅加深了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为进一步发挥这一优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广泛推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通过教育体系、媒体传播和国际文化交流等多维度平台,向全球展现中国文化的创新成就和发展动态。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也是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提升。

(2) 大力支持和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设计理念巧妙结合,精心打造出既蕴含民族特色又契合国际审美的高端文化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能够传递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在全球文化市场中增强竞争力,为我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贡献力量。

4.2. 理论内涵的丰富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更加契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为了进一步丰富这一理论内涵,采取以下措施:

(1) 深入探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共通之处和差异,寻找两者融合的可能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过程不仅涉及理论层面的探讨,还包括实践层面的尝试和应用。

(2) 在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中设立专门的研究项目,鼓励学者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智慧,为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这些研究应着眼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如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

(3) 通过教育、媒体传播和国际文化交流等多种渠道,推广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成果,展示中国文化的创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4) 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国际标准的文化产品,以此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和文化市场的多元化。

4.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与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指导和充沛的精神动力。面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挑战,以下为具体实施建议:

(1) 在经济领域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同时融入儒家“和谐共生”的理念,推动经济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有效解决环境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2) 在社会治理层面,结合法家的法治思想和儒家的德治理念,构建一个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以此提升社会治理的整体效能,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

(3) 在教育领域,大力弘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4)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致力于保护和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借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推动文化创新,使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

5. 案例分析

在我国扶贫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展现了显著的成效。以下是具体的案例分析与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5.1. 理论指导与实践结合

在某贫困地区,政府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公平和生产力发展的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扶贫济困”理念,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政府工作人员深入贫困家庭,倾听需求,将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精神贯彻到扶贫行动中。

5.2. 具体成效与操作性建议

(1) 发展特色产业,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原理,政府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如特色农业、手工艺品制作等,以带动经济增长和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具体建议包括:制定产业扶持政策,提供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引导贫困群众参与产业经营,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2) 文化扶贫,提升群众素养:政府注重文化扶贫,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教育培训,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与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相一致。具体建议包括:建立文化扶贫项目,提供文化培训课程,开展文化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群众的文化自信心。

(3) “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政府实施“志智双扶”策略,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提供技能培训,提升综合素质,与道家文化中顺应自然、自我提升的理念相吻合。具体建议包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加强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5.3. 经验与启示

深入剖析扶贫案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作用,为扶贫事业奠定了理论基石,注入了精神动力。经验显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以及激发内生动力,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指导意义。面对社会发展问题,融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与生产力发展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扶贫济困”理念应运而生。通过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发展特色产业、文化扶贫、技能培训等举措,旨在提升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与生活质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可行的实践路径。

面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探讨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具体而言,在经济发展中,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理论,同时融入儒家“和谐共生”的理念,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解决环境与资源的矛盾。在社会治理方面,结合法家的法治思想和儒家的德治理念,构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在教育领域,弘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观,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在文化传承方面,保护和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推动文化创新,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支柱。

通过这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将更加紧密,为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这样的结合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社会问题,还能够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6. 结论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深入探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时代化进程,以此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篇大文章,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自觉地统一起来,做到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培元固本与守正创新相统一,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只有沿着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才能不断铸就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1] 张新科.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精神力量[J]. 学海, 2024(3): 17-24.
[2] 李克明, 尹晓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理路[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6(1): 70-80.
[3] 刘根旺, 吴云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出场逻辑、内在关系和实践进路[J]. 学术探索, 2024(1): 95-102.
[4] 王寒冬.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 42(3): 8-12.
[5] 刘冬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契合点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4, 45(4): 168-170.
[6] 刘遵峰, 宁建红, 马新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契合性[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25(2): 92-96.
[7] 周春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析[J].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4, 31(1): 153-156.
[8] 杨迎春.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逻辑、价值追求及实践路径[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4, 45(2): 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