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五因素模型的建构
The Construction of Five-Factor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Implicit Structure of Conscience
DOI: 10.12677/ae.2024.149176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海青*: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 曲阜;杨小钧: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北京
关键词: 良心内隐结构大学生良心五因素模型Conscience Implicit Structure College Students Five-Factor Model of Conscience
摘要: 为了探讨当代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采用广义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方法进行研究。首先,采用字词联想法收集数据,370名大学生以“良心”为靶子词进行自由联想,选出前60个高频词语作为分析单位,60名大学生对其进行项目分类后,得到良心的5个高阶簇。另请600名大学生对60个良心特征词组成的项目问卷进行评价,探索性因素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包含5个因素:爱人、明智、进取、义举和责任。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的五因素模型体现出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该模型的建构将有助于促进良心道德教育的开展。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implicit structure of conscience amo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 generalized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method was employed. First, the word associ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collect data, where 370 college students freely associated words with “conscience” as the target word. The top 60 high-frequency words were selected as the units of analysis. Subsequently, 60 college students categorized these items, resulting in five high-order clusters of conscience. Another 600 college students were invited to evaluate the item questionnaire composed of these 60 conscience characteristic words. The results of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implicit structure of consci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comprises five factors: loving, wisdom, progressiveness, righteous deeds, and responsibility.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the implicit structure of consci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reflects typical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model will contribute to advanc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science and moral education.
文章引用:李海青, 杨小钧. 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五因素模型的建构[J]. 教育进展, 2024, 14(9): 1001-101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91761

1. 引言

良心是道德范畴的核心概念,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表征。在中国,孟子首次提出了“良知”一词,在本研究中,我们认为“良知”和“良心”同义。何怀宏认为良心是人们一种内在的有关正邪、善恶的理性判断和评价能力,是正当与善的知觉、义务与好恶的情感、控制与抉择的意志、持久的习惯和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综合统一[1]。汪凤炎等人结合心理学、文化学、教育学与伦理学等多种学科对良心的研究,区分了广义的良心概念和狭义的良心概念,广义的良心涉及分辨善恶的智以及一种公正、善良、有责任的行为方式;狭义的良心涉及分辨善恶的智以及一种公正、善良、有责任的行为倾向[2]

良心有哪些成分构成?不同的学者,基于研究方法的不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而言,早在先秦时期,孟子主张将人的良心分成四种心理成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2]。李世平认为,良心由两种成分构成:为善的能力和仁义礼智,为善的能力可集义生发“平坦之气”,仁义礼智是良心自身的落实和显现[3]。汪凤炎等从心理学的视角来对良心的结构进行新的解释,将狭义的良心进一步划分为良知、良情和良意三个成分[2]。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而言,国内心理学领域对良心结构的研究一般采取问卷法,也有极少的研究使用实验法。如,李霞等研究发现,大学生普遍将是否履行个体基本道德义务作为判定有无良心的主要标准[4]。陈颖采用实验法探讨20~28个月儿童的模仿行为与良心的相关,结果发现,26~28个月的儿童的良心由认知、行为、情感三个维度组成[5]

西方心理学研究者对于良心的内涵及其结构的探讨始于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良心是超我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一个特殊的机构,能够进行自我道德评价和自我控制,良心起源于个体对社会生活的恐惧。在良心的结构问题上,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内疚感、焦虑等是良心的主要成分。之后,社会学习理论以及认知发展学派均对良心的内涵及其结构做了自己的论述[6]。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良心是儿童为了回避惩罚而习得的,而认知发展学派认为儿童良心的获得良心的关键在于儿童对道德规则的抽象理解,以及对假设道德两难问题的推理能力。由上可以看出,传统心理学理论在对良心概念进行界定时只强调了良心的某些方面忽略了其他方面。当前大多学者认为应该把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认知整合在一起来研究个体的良心,这种综合的理论模型得到了广泛的认可[7]。Aksan等人分别以33个月和45个月大的婴儿为被试,从良心的5个成分(内疚感、移情窘迫感、母亲的禁止行为内化、母亲的请求行为内化和成年人规则的内化)中测量了良心概念的两个潜在变量:道德情感和兼容性的行为规则,同时,通过纵向研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得出,良心概念的结构是非常稳定的,并且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更加稳固[8]。Kochanska及其同事在进行大量实证研究基础上,又结合了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提出了她的良心概念,即:良心是一种内部调节系统,是有内化而导致的调节过程[9]

纵观国内外心理学研究者对于良心的研究可以发现,尽管研究者们提出各种对于良心内涵及其成分的看法,但这些界定大多未能摆脱知、情、意、行这一框架。一方面,从知、情、意、行角度来界定良心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若仅仅在这个框架里对良心进行探讨,良心这个概念便只具有文化的普适性,缺少文化的相对性,因为任何一个心理学的概念都可以用这四个成分来进行解释。近年来,社会性概念的结构表征是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国内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涉及当代青年人“家”的结构[10]、“仁”观[11]和大学生父亲形象的心理结构[12]等多个主题。但是,查阅文献显示,尚未有应用此方法对于良心内涵进行建构的相关研究。鉴于此,本研究试图借鉴伦理学、文化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对良心的研究,采用广义的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建构大学生的良心内隐结构模型,旨在揭示大学生头脑中良心概念的表征。

本研究分为两个子研究,两个研究分别从当前内隐结构研究的不同范式出发,确保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构建的稳健性。研究1从项目分类的视角,从自由联想法入手,选出良心高频特征词之后让被试对其进行归类,初步探讨大学生心目中良心的内隐结构,以往多项研究证实该方法的有效性[10]-[12]。研究2从问卷评价的视角,使用研究1中得出的高频词编制良心评价问卷,被试评价后对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从研究范式和统计方法两个方面进一步确保研究1中构建出来的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的稳健性。

2. 研究1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基于项目分类的研究

2.1. 研究目的

研究1的目的是通过自由联想法和项目分类法,对大学生的良心内隐结构进行初步探讨。研究假设:大学生心目中良心概念的表征是分层的。

2.2. 研究方法与程序

本研究有两组被试:

第一组被试:370名曲阜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135人,女生229人,性别信息缺失6人;文科生213人,理科生149人,信息缺失8人。

第二组被试:60名曲阜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25人,女生35人;大一18人,大二17人,大三17人,大四8人。

本研究的材料为规格15 cm × 2 cm的纸条,本实验选取60个高频词语(联想频率在4.0%以上),每张纸条正面左端书写一个高频词语,纸条背面右端书写该词的编号(1~60),每60张纸条为一套,共6套。

本研究采用自由联想法和项目分类法,分两个阶段进行:

1) 第一阶段:预调查

采用第一组被试,以“良心”一词为靶子词,被试的任务是在不限制时间的前提下自由联想,依次写出自己认为能揭示“良心”这个概念内涵的词语不少于10个,要求词语之间不得重复,任务完成后收回问卷。

问卷共收集到4279个联想词,然后分别对所有联想词进行内容分析和频数统计。首先让3名研究者对收集来的词汇独立进行简化处理,得到三组简化后的良心联想词,本研究选择联想频率皆在4.0%以上的前60个高频词,结果见表1。经统计分析,三名研究者各自归类的前60个高频词之间吻合程度达到0.788 (评分者信度)。

2) 第二阶段:项目分类

采用第二组被试,以个别施测的方式,以印有60个高频词语的纸条(共6套)为工具,每一套配有指导语,要求被试根据自己对“良心”的理解,把60个词语按照其内在关联性进行分类。主试在每一被试完成分类之后,记录分类结果。所有的被试分类完成之后,研究者对任意两个词被归入同一类之中的次数(实为人数)进行统计,以之作为这两个概念的相似性测度,构建出一个60 × 60的相关矩阵,所得矩阵用SPSS19.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2.3. 结果

2.3.1. 系统聚类分析的初步结果

370名被试共提供联想词4279个,其中所选择的60个高频词累计频数为3759个,占总数的87.85%。对于每一个词,其联想频次(人次)是不同的,越多的人联想到该词,就说明它与“良心”概念的关系越近。本研究把联想到某个词语的被试百分比定义为该词的联想强度,本研究中把簇的强度定义为该簇内项目的平均联想强度(百分比),把累计频数定义为每一个簇所占的比重。数据分析时对于描述良心概念的词语进行了两次聚类分析。初步聚类中,在较低层级上,以上60个词被聚成9个基本簇(见表1),依平均强度来看,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善、忠、信、德、孝、利他、义、仁和爱己。

Table 1. The preliminary clustering analysis result of the 60 conscience-related words

1. 60个良心词的初步聚类分析结果

名称

项目内容

平均联想强度(百分比)

善良、无私奉献、尊老爱幼、有原则、知耻

30.59

忠诚、乐于助人、有理想

24.14

通情达理、守信

22.84

廉洁、诚实、有公德心、积极进取、和蔼可亲

19.62

孝顺、关爱他人、有修养、遵纪守法、是非分明、见义勇为、认真、谦虚

15.95

利他

舍己为人、大公无私、问心无愧、有责任心、重情义、知恩图报、公平、宽容大度、正直、自省、朴实、拾金不昧、自律、安分守己、文明礼貌、热情、有同情心、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团结友爱、慷慨大方、爱国、爱家、爱护环境、品德高尚、乐观、勤奋、勇敢

14.58

真诚、爱岗敬业、有正义感、懂得珍惜

13.65

仁爱、有爱心、勤俭节约、知错就改

12.63

爱己

自尊自爱

5.68

2.3.2. 系统聚类分析的最终结果

研究中所用的高频词的累计联想频数3759,其中各大类的累计联想频数为:德2912,爱289,义202,仁187,信169,其相对比重如图1所示。

Figure 1. Diagram of the proportion of each high-order cluster

1. 各高阶簇所占比重示意图

在较高层次上,9个基本簇被进一步聚类成5个高阶簇,5个高阶簇及其联想强度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① “信”簇(22.84%),是基本簇“信”延续下来的,共2个词语;② “爱”簇(19.53%),是基本簇“忠”和“爱己”合并而成的,共4个词语;③ “德”簇(17.11%),是由“利他”“孝”“德”和“善”四个基本簇合并而成,共46个词语;④ “义”簇(13.65%),是基本簇“义”延续下来的,共4个词语;⑤ “仁”簇(12.63%),是基本簇“仁”延续下来的,共4个词语。

3. 研究2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基于问卷评价的研究

研究1采用字词联想和项目分类进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当代大学生的良心概念进行了初步的建构。研究初步得出大学生良心概念的五个维度,表明大学生良心概念的表征具有层次性,证明了研究假设。但是,研究1的不足之处体现在,高频词汇之间的意义区分度不够大,每一个因素包含的特征词数量悬殊太大。如,高阶簇“德”包含46个特征词,这极大影响了良心内隐结构的有效性。鉴于此,本研究设计了研究2,进一步明确大学生良心的内隐结构。

3.1. 研究目的

研究2的目的是通过对良心特征词进行评定,进一步探讨大学生良心的内隐结构,从而建构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的五因素模型。根据研究1的初步结果,研究2的假设为:大学生的良心内隐结构包含5个因素。

3.2. 研究方法与程序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从曲阜师范大学选取在校大学生600名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554份,其中男生236名,女生318名。被试年龄介于18~26之间,平均年龄为21.5。

以本研究1中的60个高频词编制成评价问卷,60个词汇条目随机排列,采用Likert 7点计分,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看法,评价每一个词汇与“良心”涵义的接近程度,分值越高,表明该特征词汇越能体现良心的内涵。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使用AMOS20.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3.3. 结果

3.3.1. 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1) 项目分析结果

把554份有效问卷随机分成两半,一半用来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277人),一半用来做验证性因素分析(277人)。

本研究采用两种方法对问卷条目的区分度进行了分析。

临界比法。根据临界比法的计算过程,先求出各被试的问卷总分,将总分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得分前30%者为高分组,得分后30%者为低分组,再依照临界分数(高分组 ≥ 387,低分组 ≤ 336)将各项目在量表上的总分分成高低两组,最后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高低两组在每题得分平均数上的差异,结果显示,所有的项目均达到显著差异(p < 0.01)。

相关分析法。依据相关分析法计算出被试在各题项上的得分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以此作为鉴别力指数(D),删除不符合要求的项目。本问卷采用0.40为标准,大于0.40且与总分显著相关的题目予以保留。结果显示,所有的项目与问卷总分之间的相关达到显著性水平(p < 0.01),除却“孝顺”一项与总分的相关低于0.4以外(0.288),其他所有项目与总分的相关均大于0.4。鉴于在进行理论建构时,“孝顺”被看作良心的一个重要方面,故尽管该项目与总分相关不高,我们仍然予以保留。

2)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变量间的相关性是进行因素分析的先决条件,变量间的相关用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系数进行检验。对项目分析后的60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方差最大旋转,删除共同度和因素负荷小于0.40以及特征值小于1的项目,经过多次调整,最后剩余16个项目。

16个项目组成的评价问卷的KMO值为0.867,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值为2091.389 (df = 120),达到显著(p < 0.001),说明数据群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正交旋转最大变异法抽取因素,以特征值大于1为因素抽取的原则,结合碎石图,共抽取5个因素,其累积贡献率达到72.844%。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见表2

Table 2.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implicit struc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cience (n = 277)

2. 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n = 277)

项目

F1爱人

F2义举

F3明智

F4责任

F5进取

共同度

有爱心

0.803

0.799

宽容大度

0.798

0.731

尊老爱幼

0.780

0.694

关爱他人

0.780

0.728

见义勇为

0.831

0.814

舍己为人

0.806

0.732

拾金不昧

0.798

0.746

懂得珍惜

0.812

0.775

是非分明

0.798

0.742

自尊自爱

0.729

0.677

孝顺

0.796

0.711

有责任心

0.781

0.759

善良

0.771

0.777

积极进取

0.797

0.727

勤奋

0.725

0.683

安分守己

0.666

0.559

特征值

2.958

2.343

2.257

2.061

2.036

合计

贡献率(%)

18.488

14.642

14.106

12.883

12.726

72.844

3.3.2. 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了良心的5类因素,其稳定性如何?本研究同时对良心特征词的评定得分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采用组间连接法进行系统聚类,聚类数目选择5,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类(责任)包括有责任心、孝顺和善良3个项目;第二类(爱人)包括尊老爱幼、有爱心、宽容大度和关爱他人4个项目;第三类(明智)包括是非分明、懂得珍惜和自尊自爱3个项目;第四类(进取)包括积极进取和勤奋2个项目;第五类(义举)包括见义勇为、拾金不昧、舍己为人和安分守己4个项目。除了“安分守己”词汇在聚类分析中未能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完全相同,剩余15个词汇在分类上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完全相同,见图2

Figure 2. Dendrogram of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of conscience characteristic words

2. 良心特征词系统聚类分析树状图

3.3.3. 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系统聚类分析的结果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相吻合,为了进一步验证该结构的合理性,对另一半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本研究假设大学生良心的内隐结构可建构三种模型。模型一:单因素模型,即含有最少潜在变量的简单初级模型,假设16个题项受到同一个潜在变量的影响;模型二:二因素模型,即探索性因素分析中的因素2和因素3为1个潜变量,因素1、因素4和因素5为一个潜变量;模型三:五因素模型,由探索性因素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的结果得出。

运用AMOS20.0软件,对随机分成的另一半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此检验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4因素模型的拟合程度,结果见表3图3

Table 3. Main fitting indices of implicit struc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cience

3. 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的主要拟合指数

模型

χ2

df

χ2/df

NFI

GFI

TLI

CFI

IFI

RMSEA

模型一

879.800

104

8.460

0.589

0.676

0.557

0.616

0.619

0.164

模型二

730.885

103

7.096

0.658

0.725

0.638

0.689

0.692

0.149

模型三

215.075

94

2.288

0.899

0.910

0.923

0.940

0.941

0.068

Figure 3. Results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implicit struc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conscience

3. 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表3可以看出,五因素的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均优于竞争模型,且均达到测量学的要求。具体表现为:χ2/df的值为2.288;RMSEA为0.068;CFI、IFI等其余相对拟合指数的值也都在0.90以上(除却NFI = 0.899)。表明模型的拟合效度较好。

在验证性因素分析中,以五因素为潜变量,以各题项为显变量,分析结果见路径图(图3)。表明各个潜变量之间和观察变量之间有适当的相关和负荷,说明模型可以接受。

4. 总讨论

4.1. 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的五因素模型

研究1采用字词联想测验和项目分类法,对大学生心目中的良心概念进行了初步的建构。结果显示,在较高层次上,9个基本簇被进一步聚类成5个高阶簇:信、爱、德、义和仁。研究1的结果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维度框架,但是,研究1的不足之处在于,高频词汇之间的意义区分度不够大,如5个高阶簇中,仅“德”簇所占比重就达到了77.47%,这就无法真正区分中良心的有效维度。且被试在进行项目分类的时候,存在对字词之间意义理解模糊、难以区分的弊端,这也直接导致最后在对良心的各高阶簇进行命名的时候,只能结合良心概念的本质特征,并选取该簇的关键词的关键意义而命名。鉴于此,本研究设计了研究2,进一步明确区分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的各个维度。

研究2通过对60个高频词进行评价,经由探索性因素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了非常清晰的良心结构。因此,我们将主要依据研究2的结果对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的五因素模型进行探讨。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的5个因素分别为:爱人、明智、进取、义举和责任。

“爱人”因素主要由尊老爱幼、有爱心、宽容大度和关爱他人4个项目构成,该维度的累积贡献率达到18.488%,可见“爱人”是良心结构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代表的是一种对他人利益的普遍关心,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爱人”一词被孔子用来解释其核心思想“仁”,《论语》中有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是人们讨论“仁”这一重要概念的意义时最常引用的孔子的说法[13],孔子的“爱人”可被理解为对于人(他人或他者)的根本关切。通常而言,“爱人”的“人”是相对于“己”而言的,从“爱”这一活动的指向性来说,是行动者对他者而非自身的爱。当然,“爱人”的深处还要体认到“为己”,其实质内容在于行动者道德生命在深刻意义上的自我实现,这是儒家“仁者爱人”观点的基本内涵[14]。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只有在“自爱”的接触上,“爱人”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始于个体行动者的道德实践。这样,“爱人”不仅是单向度的向外,也会指向个体内心,这也是“良心”诸成分的一个重要基础。

“明智”因素主要由自尊自爱、是非分明和懂得珍惜3个项目构成,该维度的累积贡献率达到14.106%。在中国文化中,爱智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15]。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儒家、道家、墨家和佛家等各个流派对智慧的看法各有其特点。黄秉生认为所谓崇智文化根系是指在一个民族的思维中体现出较多的智慧性,在民族的心理中体现出较强的对智、巧的企求和崇拜[16]。总体上,中国文化强调智慧是实践之道,是对人对事的整体性把握与判断,是实践的指导,具有明显的伦理特征,它不是对事物的旁观者式认识和客观知识,而是实践的决断[17]。“明智”作为大学生良心的一个重要成分,契合了中国文化“重智”的传统,该因素中“是非分明”题项与孟子良心“四端”说相吻合。

“进取”因素主要由积极进取、勤奋和安分守己3个项目构成,该维度的累积贡献率达到12.726%。张岱年认为,“中华精神”集中表现在《易传》的两句名言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8]。从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而言,正是因为有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才得以有了团结奋进、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它不仅使中华民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文化,也能够激励中华民族复起,实现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个体角度而言,个人只有积极进取,才能够创造美好生活。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进取”因素涵盖了积极进取、勤奋等项目,体现出自强不息的中华精神对其良心结构的影响。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进取”因素中包含“安分守己”这一项目,可能对于大部分被试而言,这两者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这也直接导致在系统聚类分析的时候“安分守己”并未聚到“进取”类别里。在以后的研究中,可对这一点进行改进。

“义举”因素包含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和拾金不昧3个项目,该维度的累积贡献率为14.642%。在传统儒家文化里,义主导利,重义而兼顾利是其义利观的基本内涵与价值追求[19]

儒家的义利观是在其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产生的,涵盖了其对整个人生的看法、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对人的责任和人生理想等[20]。儒家传统的“义”观影响到当代大学生对良心的理解,他们高度认可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拾金不昧等行为。

“责任”因素包含善良、有责任心和孝顺3个项目,该维度的累积贡献率为12.883%。责任从本质上可被看作是个体对自身分内事务的体验及由此引发的相应的社会行为,它是社会成员乃至人类群体之间关系形态生成与维系的重要前提[21]。传统的儒家强调在关系伦理的价值体系中探求责任心理的现实定位,从而形成了以“孝悌”为核心,外推“礼义”以至整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的责任心理观[21]。反映在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中,“责任”因素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孝顺”,这种基于人最原初的血缘亲情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责任思想,推己及人,进而推至整个人类社会和大自然,才有可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普世道义责任。

综上,由对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的五个因素分析可知,当代大学生对于良心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至少从先秦时期的孟子开始,就有一些思想家从不同角度明确探讨良心或良知的问题,如陆九渊、王守仁等。以爱人、明智、进取、义举和责任五个因素构成的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的五因素模型继承了中国传统良心论的精髓,体现出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当代青年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建构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的五因素模型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从理论角度而言,该模型的建构对于拓展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深度、增强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生命力不无裨益。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的五因素模型与孟子、陆九渊和王守仁等人所倡导的良心论的核心精神是一贯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2]:一是在功能论层面,主张“心”(主体是良心)是认识世界的关键,万物万理只有被人心发现或发明,才能够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或隐或现、或大或小的作用;二是在认识论层面,主张直觉体认论,力倡个体在生命体验的层次上去体认良心,进而强调个体要自觉努力去体验良知,致良知;三是在修养论层面,重视对内心道德意识的开发。弘扬中国传统良心论的精髓有助于增强当代中国人尤其是当代中国青年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从实践角度而言,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的五因素模型的建构有助于唤醒或培育个体的良心,通过良好的道德教育培养造就大批具有高水平良心的个体,继而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西方传统对于良心心理结构的理论有多种,如理性直觉论、感情直觉论、经验论及调和论等[22]。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大都强调良心的综合性、直觉性和自足性,将良心看作一个包括了理性、情感、意志、信念等种种道德意识成分的整体,对良心采取一种直接的整体把握,并不深究其结构问题[23]。传统中西方的先哲更多强调良心的整合,本研究所建构的良心五因素模型使得良心的培育有了具体遵循,依据此通过他育和自育的方法唤醒和培育个体的良知水平,继而促进品德的学习和迁移。

4.2.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本研究应用字词联想、项目分类和特征词评价对大学生良心概念进行了初步的建构,这有助于心理学研究者在研究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上实现新的突破,发掘中国文化下中国人的特色心理与特色行为。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良心道德教育模式的建构,为良心道德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框架和有力的实证支持。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开展对良心心理机制、良心影响因素和良心德育育德模式的实证研究,如此,可以把有中国文化特色良心主题的研究落到实处,从而促使良心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5. 结论

本研究通过采用字词联想、项目分类和特征词评价的方法构建了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的五因素模型,五个因素分别是:爱人、明智、进取、义举和责任。大学生良心内隐结构的五因素模型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该模型的建构有助于促进良心道德教育的开展。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双视角下的智慧类型认知及智慧教育模式建构”(YJA190007)和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项目“道德智慧的内隐性及其培育机制”(20CJYJ07)的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何怀宏. 良心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 汪凤炎, 郑红. 良心新论[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1.
[3] 李世平. 孟子良心思想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复旦大学, 2012.
[4] 李霞, 李文虎. 《青少年良心评估问卷》的编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0, 8(4): 268-273.
[5] 陈颖, 邹晓燕. 20-28个月儿童模仿与良心的相关研究[J]. 当代学前教育, 2010(4): 4-9.
[6] 梁宗保, 张光珍, 陈会昌. 西方儿童良心发展的研究现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3(3): 117-121, 128.
[7] Grusec, J.E., Goodnow, J.J. and Kuczynski, L. (2000) New Directions in Analyses of Parenting Contributions to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Values. Child Development, 71, 205-211.
https://doi.org/10.1111/1467-8624.00135
[8] Aksan, N. and Kochanska, G. (2005) Conscience in Childhood: Old Questions, New Answe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1, 506-516.
https://doi.org/10.1037/0012-1649.41.3.506
[9] Kochanska, G., Koenig, J.L., Barry, R.A., Kim, S. and Yoon, J.E. (2010) Children’s Conscience during Toddler and Preschool Years, Moral Self, and a Competent, Adaptiv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6, 1320-1332.
https://doi.org/10.1037/a0020381
[10] 李海青. “家”的结构分析: 当代青年人“家”的内隐观研究[J]. 心理科学, 2008, 31(4): 1014-1017.
[11] 王立皓, 汪凤炎. 大学生“仁”观结构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6(3): 7-12.
[12] 吕慧超, 张庆林, 范丰慧. 大学生心中父亲形象的结构分析[J]. 心理科学, 2012, 35(1): 117-122.
[13] 伍晓明. “爱(与) (他)人”——重读孔子的“仁者爱人” [J]. 中国文化研究, 2003(4): 79-92.
[14] 王楷. 仁者自爱: 儒家传统的道德生命观及其哲学基础[J]. 孔子研究, 2012(5): 22-31.
[15] 汪凤炎, 郑红. 智慧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4.
[16] 黄秉生. 壮族文化根系与壮族文化生态美——壮族文化生态美研究之一[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25(2): 81-86, 103.
[17] 张汝伦. 重思智慧[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32(3): 1-9, 28.
[18] 李存山. 中国哲学的特点与中华民族精神[J]. 哲学研究, 2014(12): 36-44.
[19] 皮伟兵, 焦莹. 先秦儒家义利观新探[J]. 伦理学研究, 2011(6): 65-68.
[20] 杨清荣. 儒家义利观解读[J]. 道德与文明, 2005(1): 24-27.
[21] 任亚辉. 中国传统儒家责任心理思想探究[J]. 心理学报, 2008, 40(11): 1221-1228.
[22] 弗兰克∙梯利. 伦理学概论[M]. 何意,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23] 何怀宏. 良心与正义的探求[M].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