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Insights on the Enhancement of Digital Literacy among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DOI: 10.12677/ve.2024.135264,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蒋一锄, 邓晨曦: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生态宜居学院,湖南 衡阳;黄 娜: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部,湖南 衡阳
关键词: 数字素养职业教育国际政策教师培训Digital Literac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olicy Teacher Training
摘要: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与教育现代化的融合进程中,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数字素养已成为促进职业教育革新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议题。文章立足全球化视角,深度对比与分析国际经验,系统解析了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策略与实践路径,重点探讨了其内涵、国际政策趋势及对高职教育的启示。最后,针对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建议,包括优化顶层设计、强化培训体系、完善评价机制、激发终身学习意识等,旨在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构建一个适应未来趋势的教师数字素养培养体系,提供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路径,以培养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glob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enhancing the digital literacy of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become a core topic for promoting innov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is paper,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conducts a deep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strategies and practical paths for improving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and focuses on exploring its connotation, international policy trends, and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inally, aiming at the improvement of the digital literacy of teachers in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article proposes a series of strategic suggestions, including optimizing top-level design, strengthening training systems, improving evaluation mechanisms, stimulating awareness of lifelong learning, etc. The purpose is to build a teacher digital literacy training system that adapts to future trends for China’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viding a forward-looking and practically guiding path to cultivate more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future society.
文章引用:蒋一锄, 黄娜, 邓晨曦. 比较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 职业教育发展, 2024, 13(5): 1699-1705.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5264

1. 引言

新一轮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演进,各行业正加速挖掘数字技术潜力,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教育领域亦紧跟步伐,我国教育部于2022年11月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指南,确立教师数字素养框架,助力教师队伍持续发展。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加速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凸显数字化转型在教育中的核心角色。鉴于教师是转型的关键力量,借鉴发达国家在教师数字素养培养上的先进经验,对于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数字素养、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

2. 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溯源与研究现状

() 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溯源

数字素养的概念涵盖多个维度,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所提出的内涵与要素不尽相同。1994年,阿尔卡来(Yoram Eshet-Alkalai)首次提出了数字素养的概念,随后,保罗·吉尔斯特在他的著作《数字素养》中正式引入“数字素养”这一术语,并指出其主要包括获取、理解与整合数字信息的能力。同时,国际组织如欧盟将数字素养定义为查找、检索、组织、管理和理解数字信息的技能[1]。在我国,学者们也对数字素养提出了不同的理解。综合而言,数字素养可以被视为一种综合能力,涵盖了对数字技术的意识、观念、使用与评估等多种要素。此外,数字素养在不同文化和专业领域中也会有不同的表达。

就教师数字素养而言,国外学者较早开始研究其内涵与要素,主要关注教师在专业环境中使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的熟练程度[2]。国内的相关研究在2015年开始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刘清堂、吴莉霞等学者构建了教师数字化能力标准模型[3];杨爽和周志强构建了包含5个维度和18个指标的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4]。总的来看,教师数字素养是一个复合的概念,涵盖了观念、知识、技能、方法等多个层次,反映了教师在数字时代的综合素养需求,表明了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数字化能力,并不断发展和更新其数字化能力,以更好地满足教育领域不断变化的需求,适应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和教育环境。

() 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研究现状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其教师在数字素养方面也必然具有独特的需求。尽管已经有一些研究关注中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但对于职业教育教师数字素养的深入研究仍然相对不足,当前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在内涵方面,李晓娟和王屹认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包括对各种数字技术手段和数字工具的了解、应用和创新[5];周如俊将数字素养划分为基础性素养、教学素养和发展性素养[6]。这些不同的内涵框架为研究职业教育教师数字素养提供了多样化的角度。在影响因素方面,卡塔内奥(Alberto A.P. Cattaneo)等人通过对1692名瑞士职业教育教师的数字素养进行评估,发现职业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的数字素养在某些子能力方面存在差异[7],这些差异可能与不同教育背景和需求有关。

总体而言,职业教育教师数字素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尽管已经有一些研究成果,但仍然有待深入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可以进一步更加细化地探讨不同专业领域职业教育教师数字素养的需求差异;其次,可以深入研究职业教育教师数字素养的影响因素与发展机制;最后,可以开展培养路径的实证研究,验证不同培养方法的有效性。

3. 教师数字素养相关政策的国际总览

() 教师数字素养的标准框架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简称为“ISTE”)于2017年发布了《教师教育技术标准》[8],此标准为美国教师的数字素养发展提供了重要框架。该标准要求教师扮演学习者、领导者、公民、合作者、设计师、促进者和分析师等7个角色,每一种角色对教师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学习者的角色强调教师应主动寻求机会,支持学生的学习,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而设计师的角色要求教师使用数字技术来设计教学活动。这一标准的重要特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学生置于核心地位,强调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从而推动教育改革。

2017年,欧盟发布《教师数字胜任力框架》(简称为“DigCompEdu”) [9]。这一框架反映了欧盟对于数字时代教育的深刻认识,强调了教师在数字化教育中的关键作用。DigCompEdu涵盖6个领域和22项基本能力,每个领域都有六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体现了布鲁姆学习目标分类理论。在DigCompEdu建立之前,欧盟对数字胜任力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使阶段划分更为细致,充分考虑了人文关怀和社会价值。它不仅使欧盟成员国能够根据教师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制定各自的能力框架,还提供了测量工具,以便评估教师的数字胜任力。这些工具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能力,还有助于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推动数字化教育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8年发布了更新版本的《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10]。该版本的框架划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层次,分别是知识获取、知识深化和知识创造。在知识获取阶段,注重数字技术资源的设置与整合,保障学生便捷地获取知识;在知识深化阶段,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发挥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支持学生在项目中学习;在知识创造阶段,教师能够设计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和环境,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持续进行反思性学习,将学校转变为一个以创新和持续学习为特色的社群。

() 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融合数字技术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习效果。因此,许多组织与国家均强调教师应提高自身数字化教学实践能力,将数字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欧盟的《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强调了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效地利用数字技术来辅助他们的工作[11]。这表明了欧盟对教师数字素养的高度关注,并鼓励教师主动探索数字技术在不同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发布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也明确要求教育者要创造数字环境,通过数据分析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这一标准要求教育者不仅要熟练掌握数字技术,还要善于将其融入课堂实践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此外,美国在2015年也提出教育者需要培养利用技术优化教学环境的技能[12]。这些政策表明,国际社会对于教师数字素养的认知已经转向了更加注重实践与创新,教师需要积极掌握数字技术,将其应用于日常教学当中,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求。

综上所述,教师不仅需要掌握技术本身,还需要在教学中灵活应用,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生学习效果,最终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国际组织和各国教育相关部门都提出了数字素养标准与框架,以鼓励和引导教师不断提升数字素养,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环境。

() 教师数字素养的终身学习与培养

终身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理念,贯穿人的一生,其目的是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促进个体的知识更新、技能提升和专业发展。这一理念的实践与推广对于教育体系和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推动教师终身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13]

在国际范围内,欧盟发布的《关于终身学习关键能力的建议》[14]明确提出了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其中便包括数字化能力,反映了现代社会对教师在数字时代中的重要要求,以及他们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识领域。同年,英国也积极响应终身学习的这一趋势,发布了《英国人工智能:准备、意愿和能力》[15],提出政府应满足教师终身学习的需求,例如通过教师培训确保他们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技术与教育手段,并将人工智能纳入学校课程,强调了教师在数字化时代中的教育角色,倡导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教师终身学习的相关要求,以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进一步强调了“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的目标,强调了终身学习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 教师数字素养的智能化转型

在人工智能引领的数字时代,教育领域的重点逐渐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时代所需的教育者必须具备智能教育素养。这一转变已经得到了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广泛认可,他们纷纷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机遇》[16],美国于2016年发布的《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17]以及英国于2018年发布的《英国人工智能:准备、意愿和能力》中均指出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人工智能素养,以适应智能时代的教育需求。我国也积极响应这一趋势。202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实施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提升教师智能教育素养”,这一通知标志着我国政府正式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此外,2022年《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进一步强调了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措施。这些政策反映了我国政府对于培养具备智能教育素养的教师的高度重视。

总之,当前国内外均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并都以政策之手加强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培养,确保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教育质量,并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和丰富性的教育体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智能素养培养将继续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议题。因此,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培训方法,确保教育体系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

4. 国际经验对职业教育教师数字素养培养的启示

职业教育数字化是当前中国教育的重要趋势,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国际化发展的关键。在此过程中,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数字素养对于实现教育系统的全面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鉴于数字技术的持续演进,教师需掌握基础数字技能外,更需深入理解数字化教育理论,以优化教学实践。职业教育的跨界特性要求多方协同,共同促进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因此,当前理论与实践界均聚焦于如何有效增强职业教育教师的数字素养,以应对时代挑战。

() 优化顶层设计,构建框架模型

数字素养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变得愈加重要,尤其是对于职业院校教师,其数字素养水平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数字素养框架模型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基础和重要一环。

在国家层面,政府应当充分考虑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特点,积极借鉴国内外成熟理念与经验构建职业教育教师的数字素养框架,以确保该框架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在省级层面,应因地制宜地制定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水平标准和培养规划,以便能够更具针对性地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这也有助于在确保标准化和可比性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需求的差异性。在职业院校层面,需要以不同的执行主体为出发点,根据教师数字素养的不同发展层次,制定具体的分层分类的评价考核标准、实施计划和行动方案,确保数字素养培训和提升能够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当中真正发挥出实际效用。总之,构建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框架模型需要政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共同合作,以确保框架的完整性、适应性和实用性,更好地满足数字化时代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需求,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 强化素养提升,健全培训体系

传统的教师培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资源分散、内容分散、师资孤立等,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因此,为了提高数字素养培训的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具体包括整合培训资源、满足教师实际需求、优化经费投入机制。

一方面,整合培训资源,增强培训实效性与针对性。在校内培训资源整合方面,应创建专门的数字化资源培训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和整合校内培训资源。这些资源应根据不同院系和专业的需求进行分配,以确保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例如,专业理论课教师应注重数字技术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而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师需要操作数字化场馆资源和数字化仿真实训室。这种针对性的培训可以更好地满足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在校际培训资源整合方面,应促进区域内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跨区域资源整合方面,教师数字素养培训需要企业的参与,因为企业是职业教育重要的利益相关主体。因此,企业和学校应该密切合作,共同建立教师数字化培训资源库,确保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共同推动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优化数字素养培训的经费投入机制。学校应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教师数字素养培训,确保培训的基本经费需求得到保证;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主体也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以支持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其中,政府在协调和引导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加强科学测评,完善评价机制

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的评价考核制度的健全与优化对于确保“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至关重要。“双师型”教师的特点在于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能够熟练运用实践技能。因此,数字素养的培训应涵盖数字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强调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然而,当前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培训过程中的监管和评价缺失。学校和企业之间由于存在一定的交流壁垒和规则壁垒,导致教师在企业的培训过程中也缺乏必要的监管和评价。此外,双方的评价考核制度也存在较大差异。

对此,应采取以下措施。其一,研发数字素养发展水平评价标准与工具。这些标准和工具应以深入的理论研究为基础,确保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评价标准应明确定义不同层次和级别的教师数字素养要求,评估指标应涵盖教师的数字资源使用情况、教学设计的数字化程度、数字教育工具的应用、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等多个维度,以便全面评估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其二,制定详细的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应与教师的数字素养标准相匹配,具体包括定期的数字素养自评和同行评估,以及对教师数字素养的现场观察和课堂评估。同时,鼓励教师参与数字化教育竞赛项目与科研课题等,并将其作为评价的一部分。这样的评价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自行鉴定数字素养发展的成效与不足,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其三,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教师对数字素养的重视程度。应奖励教师在教学中有效使用数字工具和数据分析技术的行为,肯定他们在数字素养培训和实践中的积极参与。这些激励措施可以从根本上推动教师培养数据意识、数据思维和数据习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数字时代的教育挑战。

() 激发主体意识,坚持终身发展

在教育领域,主体意识是一种理性自觉反应,教师通过它认识自己的数字素养水平,不断追求素养的提高,并以自我认知为基础,积极参与数字教育的发展。

一方面,教师应该在数字素养的提升过程中积极进行教育实践的反思。这种反思包括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进行深入的自我审视。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实现教学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教育的反思是一种智慧的行为,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另一方面,教师应正确认识数字技术的工具理性与职业教育的价值理性,将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同时,教师应在数字技术教育中被赋予更多的教学选择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数字化教学方法,创造虚实结合的实践场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数字工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将得到凸显,从而进一步激发其数字素养提升的积极性,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 总结与展望

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不仅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迫切需求与核心任务,更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对国际经验的深入剖析,针对我国高职教育实际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针对性与前瞻性的策略建议,旨在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内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探索出一条科学、可行的路径。展望未来,深化理论研究与本土实践融合,构建一套既科学又系统的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体系,将成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引领职业教育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XSP24YBC510)成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2022年度科研规划课题(ZJ2022B27)成果;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22B0977)。

参考文献

[1] 李玉婷, 王海福. 数字时代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研究[J]. 数字教育, 2022, 8(1): 48-53.
[2] Krumsvik, R.J. (2011) Digital Competence in the Norwegian Teacher Education and Schools. Högre Utbildning, 1, 39-51.
https://doi.org/10.23865/hu.v1.874
[3] 刘清堂, 吴莉霞, 张思, 等. 教师数字化能力标准模型构建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5(5): 14-19.
[4] 杨爽, 周志强.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构建研究[J]. 现代情报, 2019, 39(3): 59-68+100.
[5] 李晓娟, 王屹. 技术赋能: 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的要义、挑战及提升[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23): 31-37+45.
[6] 周如俊. 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 内涵溯源、框架构建和实践路向[J]. 江苏高职教育, 2023, 23(2): 11-20+72.
[7] Cattaneo, A.A.P., et al. (2021) How Digitalised Are Vocational Teachers? Assessing Digital Competenc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Looking at Its Underlying Factors. Computers & Education, 176, Article ID: 104358.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60131521002359
[8] 冯仰存, 钟薇, 任友群. 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新标准解读与比较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18, 28(11): 19-25.
[9] European Commission (2017) European Framework for the Digital Competence of Educators: DigCompEdu.
https://publications.jrc.ec.europa.eu/repository/handle/JRC107466
[10] UNESCO (2018) UNESCO ICT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
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265721
[11] European Commission (2020) 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 (2021-2017).
https://education.ec.europa.eu/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library-docs/deap-communication-sept2020_en.pdf
[12]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5) Future Ready Learning—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ttps://tech.ed.gov/files/2015/12/NETP16.pdf
[13] 何光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现代终身教育的发展[J]. 职教论坛, 2023, 39(1): 77-85.
[14] European Commission (2018) Council Recommendation 22 May 2018 on 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
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PDF/?uri=CELEX:32018H0604(01)&qid=1726834425558
[15] House of Lords (2018) AI in the UK: Ready, Willing and Able.
https://publications.parliament.uk/pa/ld201719/ldselect/ldai/100/100.pdf
[16] UNESCO (2019)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ttps://www.eduharbor.com/wp-content/uploads/2019/12/Artificial-intelligence-in-education-UNESCO.pdf
[17]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2016) The 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
http://large.stanford.edu/courses/2018/ph241/cheng1/docs/ai-eop-oct16.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