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的词义演变及其类词缀化
Semantic Evolution and Affix-Like Formation of the Word “Bao”
DOI: 10.12677/ml.2024.129839, PDF, HTML, XML,   
作者: 冶海者, 沈淑花: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关键词: 词义演变类词缀化“包”“显眼包”Semantic Evolution Affix-Like Formation “Bao” “Class Clown”
摘要: 本文以“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历时与共时研究方法,探究“包”的词义演变及其类词缀化的形成与发展,揭示类后缀“包”进化的动因。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语词汇的演变规律,更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类词缀在现代汉语词汇构成中的重要作用。
Abstract: Taking “bao” (包)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volution of its meaning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ts affix-like formation through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research methods, revealing the driving forces behind the evolution of the suffix-like “bao”. This not only helps us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ary patterns of Chinese vocabulary, but also facilitates our further recognition of the significant role played by quasi-affix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ese vocabulary.
文章引用:冶海者, 沈淑花. “包”的词义演变及其类词缀化[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9): 666-67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9839

1. 引言

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3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中,“显眼包”一词占据一席之地,具有一定流行程度与广泛的社会认可度。值得注意的是,“显眼包”并非凭空而生的新词,而是植根于既有的语言土壤之中,作为“显眼”、“现眼”等传统词汇与“包”这一新兴类后缀巧妙结合的产物。在此过程中,方言词“现眼”的融入为其增添了地域色彩与民间智慧,而“包”作为类词缀的广泛应用,则进一步推动了该词的流行与泛化,展现了语言演变中创新与传承的和谐共生。因此,深入探究“包”的演变机制,不仅是对“显眼包”这一具体流行语成因的剖析,更是对当代语言发展趋势、社会文化心理变迁的一次深刻洞察。

本文将从“包”的词义演变入手,借助文献资料及BCC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中的语料,深入剖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具体含义。进而,聚焦于“包”的类词缀化现象,探究其类词缀化的灵活性,感受这一现象对于丰富汉语词汇、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的积极作用。最后,本文将探讨类后缀“包”进化的动因。

2.“包”的词义演变

“包”,会意字,出现时间较早。甲骨文之,像人腹中有子的样子。小篆之,外边是“勹”,字形从巳,像幼子尚未形成形,从勹声,“勹”为“人”字是变体象形,本像人曲身有所包裹之意,会胎胞之意,表示妇女因怀孕而曲身的样子。“巳”在“勹”的中间,像胎儿尚未成形的样子。隶变后楷书写作“包”。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包”定义为:“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凡包之属皆从包。”王筠句读:“据《玉篇》,知包为古胞字。”褢,后来通常写作懐(今怀字)。《众经音义》引作:“儿生褢衣者曰胞。”包从勹,表示包裹之义,从巳,巳字古文字形体(见于西周金文)像未出生的小儿形象,二者在一起表示胞衣之义。由此可见,“包”的本义为胎胞,即胎衣。

《诗经·召南·野有死麕》记载:野有死麕,白茅包之;(《周易·姤》)记载:包有鱼,无咎,不利宾。这说明西周时代应已有包字。先秦至两汉的典籍中也有含“包”文史记载。例如:

(1) 包九夷,制鄢、郢。(《谏逐客书》)

(2) 五官掾献橘数包。(《后汉书·杨由传》)

(3) 草木渐包。(《尚书·禹贡》)

魏晋至明清时期,“包”字词义被进一步引申。典籍中有如下记载:

(4) 河水分流,包山而过。(《水经注》)

(5) 总括汉、泗,兼包淮、湘。(《江赋》)

上述例句均为“包”的引申义。例(1)中“包”表示“囊括”之义,用作动词;例(2)中“包”作量词;例(3)中“包”通“苞”,表示“草木丛生,茂盛”,用作形容词;例(4)中“包”的意义由“裹”这一义项引申而来,表示“包围、围绕”,用作动词;例(5)中“包”表示“包括、包容”之义,同样用作动词。

除此之外,《康熙字典》对“包”字的释义提供了音训信息,说明了其发音及字形来源。例如,它注明“包”字在《唐韵》中读作“布交切”,在《集韵》中读作“班交切”,并且说明其发音源自“苞”字。换句话说,它解释了“包”字的发音和字形演变背景。收录《说文解字》中对“包”字的解释的同时,又赋予了“包”新的义项。以楚大夫申包胥之后以及汉代大鸿胪包咸为例,增加了“姓”这一义项;又以《山海经注》中的记载:“吴溪南,太湖中包山下有洞穴,号为地脉”,增加了“山名”义项。

由是,可以归纳出古代汉语有关“包”的8个义项:1. 裹,引义为包围、围绕;2. 包括、包容。又引申为囊括;3. 量词;4. 通“苞”。草木丛生、茂盛;5. 通“庖”。厨房;6. 姓;7. 山名;8. 地名。

除此之外,《说文解字》中指出:“包”引申指用东西包裹起来。又引申指包含、包容。又引申指保证、担保。如“包换”、“包退”。“包”还有做的意思。如“包饺子”。用作名词,指包好的东西。如“行李包”、“邮包”。也指装东西的袋子。如“书包”、“钱包”。又形容像包一样带馅的蒸熟食物或其他物体。如:“豆包”、“沙包”。

现代汉语中,“包”作为类词缀的应用愈加频繁。如:

(6) 那几个抢座位的淘气包也不好意思地从地上爬起来,坐到各自的位子上去了。

(7) 啊,我发现我手上长了个冻包儿。

(8) 大幕拉开之后,只见蓝天白云之下,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一座座白色的蒙古包在娇阳下闪闪发光。

(9) 放映一场,公家包场是25元,私人的喜事,优待!只要20元。

(10) 杭州成功男青年求包养,帮转!

(11) 你跟我上一次旧书店吧。包你满意。

(12) 冯由会计室出来,手中拿着个白布包儿。

例(6)中“包”的实词意义已减弱,有了指人的意义;例(7)是在原义“装东西的袋子”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疙瘩”义项;例(8)是在原义“裹”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例(9)是在原义“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扩大词义的结果。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规范,“包”字可以归纳出以下几条新的义项: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称具有某种特点的人;2. 物体或身体上鼓起来的疙瘩;3. 毡制的圆顶帐篷;4. 把整个任务承担下来,负责完成;5. 约定专用;6. 包养。

通过古今对“包”字词义的对比,可以发现“包”字曾经具有“胎胞”、“山名”和“地名”等意义,但这些用法如今已经不再使用。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趋向双音节化,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有了更具体的专有名词来指代山名和地名,因此这些旧有的义项逐渐消失。单音节词“包”展现了其丰富的多义性,但同时也面临着意义承载过重以及同音词混淆的难题。在词汇的演化历程中,为了提升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那些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意义逐渐被边缘化,直至被更为精确、具体的词汇所取代。这一过程体现了语言系统自我优化、减少歧义的自然趋势。

通过深入探索“包”字词义演化的历程,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该字在义项上的广泛而深邃的丰富性,还能洞悉其灵活多变的衍生方式,其中最为显著且常见的便是引申。随着词义的逐步扩展和义项的不断增加,一个有趣的现象悄然发生——词性也开始发生变化,这让“包”字在表达中展现出更加多元和细腻的面貌,为我们理解和运用这一汉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3. “包”的类词缀化

“类词缀”是指一种介于词根和词缀之间的语素,它在构词过程中发挥类似于词缀的作用,但其语义还未完全抽象化,仍保留了一定的词汇意义。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在词汇构造中起到词缀功能的语素,但不像词缀那样完全去掉了原有的具体意义。吕叔湘(1979)首次提出“类词缀”这一术语时,便精辟地指出:“此类元素虽趋近于前缀或后缀,但仍需冠以‘类’字以示区别,原因在于它们的语义尚未全然虚化,偶而仍能以词根之姿显现。”[1]沈光浩(2011)的研究则进一步明确了“类词缀”的界定标准:“即意义层面的类化与泛化、结构层面的附加性质,以及功能上的类推潜力和强大的构词能力。”[2]基于上述理论框架,本节聚焦于“包”这一语素的类词缀化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在现代汉语的广阔语境中,“包”作为基本语素,频繁现身于复音节词汇之中,其角色灵活多变,时而以稳固词根的身份出现,时而又展现出类似词缀的特质,这便是所谓的“类词缀”现象。为全面剖析“包”在词汇发展过程中的语义变迁,本文采取分门别类的方法,依据“包”在复音词中所处的不同位置,细致划分其表现形态,以期揭示其作为类词缀的独特魅力与演变规律。

(1) 词前

a. 包办、包保、包庇、包藏、包产、包场、包抄、包车、包饭、包房、包费、包袱、包工、包公、包谷、包管、包裹、包含、包涵、包伙、包机、包间、包金、包举、包括、包揽、包罗、包米、包赔、包皮、包票、包容、包探、包头、包围、包席、包厢、包销、包养、包银、包月、包孕、包蕴、包扎、包装、包桌、包子、包租

b. 包乘制、包打听、包干儿、包工头、包青天、包圆儿、包围圈、包心菜、包身工

c. 包袱底儿、包袱皮儿、包藏祸心、包打天下、包罗万象

(2) 词中

a. 背包袱、背包客、抖包袱、放包袱、荷包蛋、面包车、面包圈、皮包骨、皮包商、漆包线、软包装、甩包袱、土包子、卸包袱、硬包装

b. 大包小揽、胆大包天、狗胆包天、归里包堆、皮包公司

c. 病包儿、受气包儿

(3) 词后

a. 敖包、背包、承包、打包、掉包、顶包、豆包、发包、分包、钢包、鼓包、荷包、红包、挎包、坤包、礼包、拎包、麻包、、面包、脓包、皮包、蒲包、钱包、三包、沙包、山包、手包、书包、怂包、掏腰包、套包、提包、土包、外包、箱包、心包、腰包、邮包、转包

b. 急救包、兼容并包、蒙古包、汉堡包、手提包

c. 熊包、抓包、烧包、草包、跟包、怂包、淘气包

首先,当“包”位于分类中的第一类时,可以将其划分为类前缀和非类前缀两类。其中,类前缀通常出现在一些复合词的开头,而非类前缀则可能出现在其他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在c项所列举的多数情况中,它们多属于成语范畴,这里面的“包”字作为词根,承载着特定的语义内涵,其地位稳固且难以轻易被其他字词所替代或泛化使用,体现了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独特的精确性和固定性。与之相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第二类的b项和第三类的b项中。

通过对(1)部分的a、b两项经过细致归纳与整合,我们不难发现在“包”字所承载的丰富义项中,共有4个义项显著地展现出作为类前缀的特征:

1) 裹,引义为包围、围绕;包抄、包裹、包围、包扎、包装、包金、包围圈、(围绕)

2) 包括、包容。又引申为囊括;包涵、包容、包庇、包藏、包蕴、包括、包含、包孕、包罗

3) 把整个任务承担下来,负责完成;包饭、包费、包房、包工、包管、包赔、包办、包产、包租、包桌、包席、包销、包养、包月、包票、包银、包揽、包举、包机、包伙、包乘制、包打听、包干儿、包工头、包圆儿、包身工、包打天下

4) 约定专用;包保、包场、包车

然后是“包”位于(2)类a项时,这些词一般是背/包袱、抖/包袱、放/包袱、皮包/骨、皮包/商、漆包线、甩/包袱、土包子、卸包袱、的复合结构。其中动宾式背/包袱、抖/包袱、放/包袱、甩/包袱中的“包袱”一词由“包衣服等用的布”或“包裹着衣物的包儿”通过隐喻比喻某种精神负担,特别是在相声表演中,专指经过细密组织和铺垫后达到的喜剧效果。由此可以观察到,“包”字在特定语境下的实际含义已显著淡化,然而,鉴于此类用法数量有限,且缺乏广泛的类推能力与强大的构词潜力,在这些词汇结构中,“包”更多地是作为词根存在,而非类词缀。以“荷包/蛋”、“面包/车”及“面(粉)”等为例,它们均属于偏正式结构,其中“包”保留了较为具体的含义,未能跨越到类词缀的范畴。在“面包/圈”这一组合中,“包”被赋予了“形似疙瘩”的具象意义;而在偏正式结构中,如“硬/包装”、“软/包装”、“背包/客”、“皮包/骨”、“皮包/商”及“漆包/线”等,“包”则保留了动词的实质含义,展现出其动词词根的活性。

进一步观察,(2)部分中的c项构形“X包儿”,与(1)中的a、b项在结构特征上呈现出相似性,并且同样展现出一定的构词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包”作为类后缀的一种用法。

最后,在(3)部分的a、b两类构形“X包”中,我们再次发现了与(1)中a、b项及(2)中c项相似的模式,且这些构形均表现出了较强的构词能产性。基于此,我们可以确信,这些情形下的“包”确实属于类后缀的用法。

通过系统地整理与归纳,我们可以根据“包”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义项,将其类后缀用法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类,以便更清晰地理解其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演变与运用。

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称具有某种特点的人[X包1]:草包、怂包、淘气包、显眼包、熊包、烧包。

2) 量词,用于成包的东西[X包2]:一包糖,一包衣物。

通过上述三组包含“包”语素的词汇的比较,可以观察到现代汉语中“包”存在类词缀化的现象,且类词缀化程度较高。

4. 类后缀“包”进化的动因

(1) “X + 指人语素”框式结构的类推

通过对上述三组包含“包”语素的词汇进行深入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汉语中,“包”正经历着显著的类词缀化现象,且其类词缀化的程度相对较高。接下来,我们探讨类后缀“包”进化的主要动因之一——“X + 指人语素”框式结构的类推作用。

从前文分析可知,“包”作为指人语素时,其词缀化特征尤为明显,这一现象与现代汉语中某些已经成熟或正处于演变阶段的指人类后缀语素紧密相关。在“X + 指人语素”的框式结构中,“包”通过类推机制,被广泛应用于构建新的词汇单元,这些词汇往往带有特定的职业、身份或角色含义。这种类推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也促进了“包”作为类后缀的进一步发展和稳固。因此,我们可以认为,“X + 指人语素”框式结构的类推是推动“包”类词缀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之一。如:由“手”语素作为类后缀构成的“高手”“杀手”“新手”“助手”“扒手”等;由“族”作为类后缀构成的“月光族”“啃老族”“上班族”等;由党作为类后缀构成的“手机党”“淘宝党”“自拍党”“熬夜党”等,都在体现着“X + 指人语素”这一框式结构。

在当前的网络语境下,一系列相似的“词语模”[3]迅速涌现并相互交织影响,极大地促进了指人类后缀的强化与多元化发展。周湘娴(2022)指出:“这些指人语素一般作为常项在其前面加上可变成分‘X’而形成整体指代某类人的词语,这种词可看作框填式词语——[×] [指人语素]。”[4]“这样的形式可以作为模板担当允许具体语句进入的功能。”[5]这种构造模式,即框填式词语,乃是构式语法领域中半开放式图式构式的一种生动体现,它巧妙地将词汇的形式与语义特征相融合,创造出了既灵活又富有表现力的新词汇。

具体到“X包”这一结构中,“包”作为后缀,被赋予了“附加于动词、形容词后,用以描绘具有某种显著特征的人”的语义功能,这一特点恰好契合了框填式词语的语义要求。因此,我们见证了诸如“淘气包”、“显眼包”、“草包”、“怂包”等大量新词的涌现。这些词语在网络空间中的高频使用与广泛传播,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进一步推动了“包”作为后缀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与稳固。这种基于框填式结构的词语创新,无疑是语言活力与创造力的生动展现。

(2) 由于广泛的套用和模仿,“X”这一可变成分的范围不断扩展,使得“X包”这一表达形式越来越固定,通常用来描述“具有某种特点的人”。比如,可以用“受气包”来指代一个忍气吞声的人。

(3) “X包”与“包X”的内部组合能力

除了由“X包1”演变而来的构式“X包”外,深入探讨词语内部的原因,还可以发现“包”作为一种类词缀的组合能力。具体来说,“包”作为量词的语义特性,决定了它只能与数词搭配组成数量词。因此,在“X包2”构式中,“X”只能是数词,这限制了其变化形式,所以此构式词性单一且数量有限;“X包1”最初表示的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人,中心词是“人”。因此,“X”可以是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具有广泛的语义范围和较强的类推能力。这种结构的可生成性越来越强,使得“X”作为类后缀的虚化可能性不断提升。

5. 结语

通过对“包”字纵向语义的历时考察,我们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包”字词义动态演变的轨迹,明确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的多样表现形式。这一过程揭示了基本词汇所蕴含的丰富语义内涵。与此同时,结合共时层面的细致分析,本文系统地整理了“包”字作为类词缀的主要表现形式,并深入探讨了其类词缀化现象的形成机制。强调了流行语中框填式结构对“包”字类词缀化进程的显著作用。这种框填式结构不仅为“包”字赋予了新的词汇生命,还促进了其作为类词缀在流行语中的广泛应用与传播。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2] 沈光浩. 现代汉语类词缀的界定标准与范围[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34(3): 109-113.
[3] 李立冬. 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X体”研究[J]. 语文学刊, 2021, 41(5): 24-30.
[4] 周湘娴. 基本词“手”的语义演变及类词缀化[J]. 今古文创, 2022(35): 116-119.
[5] 骆蓉. 框填式流行语的认知构式解读[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6(4): 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