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混合课堂互动效果影响因素探究
Explor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raction Effectiveness in Blended Classrooms for English Majors
DOI: 10.12677/ass.2024.139866,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胡 俊: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外国语系,湖北 武汉
关键词: 英语专业混合课堂互动效果影响因素English Major Blended Classroom Interaction Effects Influencing Factors
摘要: 文章探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互动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对象为湖北省武汉市某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和教师,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和访谈等方式,系统分析了影响混合课堂互动效果的多个维度。研究发现,教师在混合式教学平台操作能力上表现良好,乐于采用创新教学方法,但专业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和词汇量有待提升。学生在技术掌握和社交合作方面表现良好,但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特别是自我管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内容在准确性上表现良好,但趣味性和互动性不足,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教学环境方面,学生对线上平台功能和线下物理环境满意度较高,但课堂氛围有待改善。研究指出,提升英语专业混合课堂互动效果需要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训、优化教学内容、改善课堂氛围以及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多维度的共同努力。
Abstract: This paper delves into the application of blended learning mode in English major teaching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ts interaction effects. Focusing on college English majors and teachers from a university in Wuhan, Hubei Province, the study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multiple dimensions that impact the interaction effectiveness in blended classrooms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questionnaires, symposiums, and interviews.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eachers exhibit proficient operational capabilities on blended learning platforms and are willing to adopt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yet their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particularly in oral expression and vocabulary, requires improvement. Students perform well in technological proficiency and social collaboration but lack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ies, notably in self-management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Content-wise, materials are accurate yet insufficient in terms of interest, interaction, and clarity of learning objectives. Regarding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students are generally satisfied with online platform functionalities and offline physical settings, though classroom atmosphere needs enhancement. The study underscores that enhancing the interaction effects in English major blended classrooms necessitates concerted efforts across multiple dimension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training, optimizing content, improving classroom atmosphere, and foster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ies.
文章引用:胡俊. 英语专业混合课堂互动效果影响因素探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9): 703-708.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9866

1. 引言

在“互联网+教育”的浪潮推动下,MOOC (大型开放在线课程)作为一种新兴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内迅速崛起并广泛普及。这一趋势催生了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巧妙地融合了“线上自主学习”的灵活性与“线下面对面教学”的互动性,赢得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可,混合学习正在成为高校课程教学的“新常态”[1]

互动是混合课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语言类课程尤其重要,而混合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缺乏互动,这极大限制了混合教学的发展[2]。当前国内外关于混合课堂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方面,对混合式课堂互动效果,尤其是英语专业混合课堂互动效果的关注度有待提高。研究表明课堂互动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3]、教学能力、专业素养[4]、情感激励、教学内容的质量、趣味性、目标明确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投入[5]、技术掌握和社交合作;教学环境的线上平台功能、技术支持、物理环境和课堂氛围等,这些研究中质性的研究较多,量化研究或者混合研究较少。本研究将采取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以全面深入地探究英语专业混合课堂互动效果的影响因素。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某应用技术型高校英语专业在读大学生和英语专业课教师为研究对象,大一至大四学生人数共450名,英语专业教师9名。通过问卷星向所有学生发放问卷,筛选出有效问卷407份,问卷有效率为90.4%。除了问卷调查之外,分别召开了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各一次,每次座谈会参加人数为8人左右,对3位学生和两位教师进行了一对一访谈。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文献研究法作为理论基石,辅以访谈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课堂观察法、案例研究法。首先使用访谈法和德尔菲法收集了来自学生群体、教师群体以及教学研究领域的专家意见,编制《英语专业混合课堂互动效果调查问卷》,旨在通过系统的问题设置,了解影响英语专业混合课堂互动效果的各个细微层面。其次,通过直接观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具体情况,获得了关于混合课堂互动效果的直观认识,进一步验证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最后,为更深入地理解混合课堂互动效果的内在机制,选取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剖析,揭示出影响互动效果的具体情境和因素,为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提供了有力依据。

笔者通过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分析,识别出了众多具体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将这些因素进行归类,形成“因素集”或“目标集”,即影响英语专业混合课堂互动的指标,一级指标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确定了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Table 1. Indicators affecting interaction in blended classrooms for English majors

1. 影响英语专业混合课堂互动的指标

维度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教师

教学能力

创新设计

有效互动

熟练操作

情感激励

即时反馈

鼓励参与

专业素养

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

专业情感

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自我管理

批判性思维

信息检索

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

技术掌握

工具使用

沟通技巧

社交合作

团队协作

在线参与

教学内容

目标明确性

目标清晰

内容切实

内容质量

准确无误

生动有趣

教学环境

线上环境

平台功能

技术支持

线下环境

物理环境

课堂氛围

3. 研究分析与主要发现

通过对数据的综合分析,了解了高校混合式教学运行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也发现了一些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分析调查问卷、访谈等资料可知,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因素主要情况如下。

3.1. 教师方面

由于该校英语专业所有教师都接受过超星学习通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技能培训,在调查中,教师维度的得分较高,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比较认可,尤其是教师对混合式教学平台的操作熟练程度,学生给出了较高的评价,这可能与教师的年龄以及经历有关,该校英语教师的平均年龄为39岁,较为年轻,对于新技术的适应和掌握能力较强。结合对学生和教师的访谈了解到教师们比较乐于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翻转课堂、在线互动讨论、多媒体教学等,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教师方面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问题,问卷和访谈数据和结果显示,部分同学对英语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认可度有待提升,学生普遍期望英语教师能在听说读写各方面展现出高水平的语言能力,成为他们语言学习的楷模。然而,现实情况中,部分教师在某些语言技能上表现不足,如口语表达不够流利自然,词汇量不够,影响了学生对其专业能力的认可。许多英语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教学能力,但他们的母语并非英语,或者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缺乏持续的英语环境,导致教师在口语流利度和词汇量上的提升受到限制,难以达到母语者的水平。教师之间的专业发展机会存在差异,一些教师可能因资源有限、工作繁忙,难以获得足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来提升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导致部分教师在语言技能上落后。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可能过于注重语法、阅读、写作等书面语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口语和听力的训练,导致教师在口语表达方面缺乏足够的实践和提升。

3.2. 学生方面

学生在技术掌握和社交合作方面的情况较好,但是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其中自我管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问卷中的得分较低,而这两项对混合课堂互动效果具有显著影响。批判性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更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有见地的观点,从而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而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则能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为课堂互动提供更多的准备和素材。在对学生和教师的访谈中有学生反映,不知道什么叫批判性思维能力,更没有体会到它在学习中的作用。通过对英语专业课堂的教学案例进行研究也发现,教学的重心倾向于知识的灌输与应试技巧的强化,这一过程虽然确保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对考试的能力,却无形中忽视了对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的培养,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这一核心能力的塑造。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分析评价、逻辑推理及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模式往往侧重于答案的标准化与唯一性,限制了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挑战既有观念的空间。同时,学生自身也陷入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惯性之中,缺乏主动探索未知、勇于质疑权威、深刻反思学习过程的习惯。这种学习方式的固化,不仅削弱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内化,更阻碍了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自然生长。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与学术问题时,往往难以做出独立判断与理性分析,从而限制了其个人成长与未来发展的潜力。

3.3. 教学内容方面

问卷和访谈显示,混合式教学的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内容准确性较高,但是内容的趣味性有待提高,尤其是线上学习视频,缺乏多样化的呈现方式,难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视频互动性也不够强,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收信息,缺乏参与感和代入感,部分视频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关联度不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鸣。学习的学习目标有时候也不够明确,虽然部分教师会在课前线上环节明确展示本小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导向,但遗憾的是,大多数老师并未采取这一做法,学习目标的不明确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方向感,不清楚自己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和技能,从而难以有效规划学习时间和策略。此外,不明确的学习目标还可能使学生在面对大量学习材料时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降低了学习的动力和互动的积极性。

3.4. 教学环境方面

学生线上环境中的平台功能的评分平均值为3.6 (满分4分),技术支持的分数均值为3.5 (满分4分),结合访谈得知,学生对英语专业混合课堂线上学习环境的满意度较高,认为线上平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视频课程、电子书籍、练习题库等,这些资源不仅覆盖了课本内容,还拓展了许多课外知识,有助于拓宽视野和提升学习兴趣。在遇到技术问题时,学生能够迅速通过平台内的帮助中心、在线客服或技术支持团队获得解决方案。这种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保障了学生线上学习的顺利进行,减少了因技术问题导致的学习中断。学生对线下课堂的物理环境也较为满意,认为学习的物理场所光线充足,通风良好,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施,一些创新设计的教室还提供了灵活的学习空间布局,如可移动的桌椅、小组讨论区等,这些设计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探究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氛围这个指标上给出的分数不高,平均分为3.3 (满分4分),通过访谈得知,学生认为在部分课程里,教师主导的时间较多,而学生主动发言和参与讨论的机会有限。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降低了课堂的活跃度,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部分在课堂上会面临语言表达的焦虑,担心自己的发音、语法或词汇使用不当会引来嘲笑或批评,这种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发言欲望,从而影响了他们课堂互动的参与度和效果。

4. 结语

本研究通过系统性地问卷调查、学生与教师座谈会及一对一访谈,深入分析了影响英语专业混合课堂互动效果的多个维度,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教师方面:教师普遍具备较高的混合式教学平台操作能力,且乐于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堂的互动性。然而,部分教师在专业能力,特别是口语表达和词汇量上仍需提升。因此,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培训,特别是口语和听力训练,对于提升混合课堂互动效果至关重要。学生方面:学生在技术掌握和社交合作方面表现良好,但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尤其是自我管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待提高。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的培养不足,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探索未知、勇于质疑权威的习惯。因此,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增强课堂互动效果的重要途径。教学内容方面:混合式教学的线上和线下教学内容在准确性上表现良好,但趣味性不足,视频互动性弱,且部分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方向感和参与感,影响了其学习动力和互动积极性。因此,优化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明确学习目标,是提高混合课堂互动效果的有效策略。教学环境方面:学生对线上平台功能和线下物理环境的满意度较高,但课堂氛围有待改善。单向的教学模式减少了学生发言和参与讨论的机会,而语言表达的焦虑则进一步抑制了学生的互动参与。因此,改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和参与讨论,同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心理支持,是提升混合课堂互动效果的关键。

综上所述,提高英语专业混合课堂互动效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包括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训、优化教学内容、改善课堂氛围以及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推进高校混合式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基金项目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2023年教学研究项目“英语专业混合课堂互动效果评估与提升策略研究”(编号:X2023016)。

参考文献

[1] 冯晓英, 孙雨薇, 曹洁婷. “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 学习理论与教法学基础[J]. 中国远程教育, 2019(2): 7-16+92.
[2] Dafydd, M. and Hyoungjoo, L. (2021) How Do Students Perceive Face-to-Face/Blended Learning as a Resul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19, Article ID: 100552.
https://doi.org/10.1016/j.ijme.2021.100552
[3] 姚春林. 基于语言社会化理论的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影响因素研究[J]. 外国语言文学, 2023(4): 110-120+136.
[4] 束义明, 张丽霞, 李浩东. 高校课堂教学互动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7): 232-233.
[5] 胡科, 刘威童, 汪潇潇. 混合式教学课堂中生师互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 高教探索, 2021(3): 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