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域下“辅导员 + 班主任”学风建设模式研究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Counselor + Class Teacher” Style of Lear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摘要: 随着时代发展,当代大学生学习状态受诸多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出现内生动力不足,社会价值观偏差,家庭教育矛盾等问题。这对于作为学生成长成才中坚力量的辅导员与班主任在探索学风建设模式的过程中提出了巨大挑战,急需双方打通沟通渠道,加强协同联动。本文旨在针对学风建设存在问题阐述“辅导员 + 班主任”协同育人的必要性以及其实施途径。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learning statu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Some students have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endogenous motivation, deviation of social values, and contradic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This poses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counselors and class teachers, who are the backbone of students’ growth and success,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learning style. It is urgent for both sides to open up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strengthen coordination. This paper aims at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 style to explain the necessity of “counselor + class teache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its implementation.
文章引用:吴琪琪, 黄姣. 协同育人视域下“辅导员 + 班主任”学风建设模式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9): 1042-104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91767

1. 引言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风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外在形态。对于高校来说,优良的学风是立校之本,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与社会声誉,对于大学生而言,优秀的学风是成才之基,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发展与素质培养。辅导员与班主任作为学校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坚实力量,只有二者将学风建设融入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才能营造开拓创新的优良学风。本研究旨在协同育人视域下探究“辅导员 + 班主任”模式在学风建设中的有效作用。

2. 学风建设现状

学风建设是高校常态化工作之一。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高校学风建设有了显著的成效,营造了较好的学习氛围。大部分在校大学生都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制定针对性学习计划。但由于高校学风建设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进行,其受高校学生主观因素与时代变迁的客观因素双重影响影响,使得高校在学风建设方面也存在以下问题:

2.1. 学生内生动力不足

据杨子发与姜良杰调查发现,在其500名受访者中,42%学生表示有过上课迟到甚至旷课的情况,近80%学生认为“大学生生活很累,但是不知道忙什么”,上课、完成作业、参加考试处于被动状态[1]。没有足够的内生学习动力是导致此类现象的产生的重要原因。部分学生从较为紧张严格的高中学习模式过渡到较为轻松愉快的大学环境,还未将学习心态进行转换,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致使未具备转变能力的学生虚度学习生活,形成了涣散自由的学习习惯。

2.2. 社会价值观导向偏差

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所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部分学生在择业中倾向考编考公,在校期间更加关注学习绩点、考取资格证,将选拔性考试作为主要学习主要动机,使得学习功利性较重、难以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所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就业岗位的招聘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公平性,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对他们的就业心态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竞争压力,一些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显得盲目,这种盲目性反过来削弱了他们对学习的投入和热情。

2.3. 家庭教育矛盾激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注重家风、注重家教、重要家风”,这就说明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家长更是第一责任人。当代大学生基本是00后,他们从小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导致学生对于家庭这个“避风港”过度依赖,对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与细致的规划。在高中阶段由于父母的全方位看管与长时间观念输入,学生在学习中投入大部分精力,但这不意味着他们惰性已经消失。他们一旦脱离家庭进入相对自由的大学环境就会逐渐引伸出享乐主义,缺少艰苦奋斗精神,出现迟到、缺勤等不良学风现象。

3. 协同育人视域下“辅导员 + 班主任”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想要营造风清气正的学习氛围,必须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全员育人体系,实现多方协同联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协同育人理念强调在教育中实现多领域、多主体的有机结合,并且不同教育队伍在尊重育人工作中尊重彼此价值与存在的前提下,相互补充、渗透与补充,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专职辅导员与专业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力量,必须要积极联动,加强信息沟通,共同为学生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2]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实践,是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一项创新举措。其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属性,体现了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契合了新时代全面发展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遵循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加强辅导员与班主任协同联动做好学风建设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首先从全员育人角度,辅导员与班主任共同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为了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成长与学校服务,他们积极与学校各方面进行联动。辅导员主要与学校的职能部门进行联动沟通,加强学生在校的学习服务体验。班主任主要与任课老师进行积极地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业上的困难并积极解困助学。辅导员与班主任打通信息渠道,形成闭环,助力学生成长。学校的各个老师也在此闭环内,确保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学习环节都得到关注和指导,从而实现全员参与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辅导员和班主任双向协作,以专业课程为重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探讨研究专科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共同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体系,创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形态。在这种协同育人模式喜爱,第一课堂成为学生提高专业素养、提升政治觉悟的主渠道,第二课堂成为扩宽素养教育的衍生平台[3]

从全过程育人角度,专职辅导员作为学风建设的关键管理者与推动者,其角色要求深入贯彻学风管理与学业发展的专业理念,精准把握学期周期性的学术活动规律。具体而言,在学期初阶段,辅导员需组织系统化的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研讨会,运用教育心理学与认知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与学习目标,强化学习动机。进入学期中,辅导员应构建一套科学的学风监测与评估体系,融合行为分析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课堂参与度分析、学习行为追踪、宿舍环境考察及深度访谈等多元化手段,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心理变化。同时,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如教师节、校庆等,设计并实施融入专业知识的素质拓展项目与学科竞赛,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以赛促学,形成良性互动的学习氛围。至学期末,辅导员需运用教育管理学中的团队合作与领导力培养理论,指导学生骨干组织一系列以学习为中心、朋辈互助为特色的活动,如学科微课共创、学习笔记交流展等,这些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还促进了学生间的知识共享与经验传承,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社群的理念。此外,通过数据分析与反馈机制,对学期学风建设成效进行量化评估,为下一周期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专业班主任则作为班级管理与文化建设的核心,需将教育学、心理学及组织行为学等专业知识融入日常工作中。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班主任应致力于构建基于共同愿景与价值观的班级文化,通过增强班级成员的集体认同感与归属感,提升班级凝聚力与自我管理能力。在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下,班主任需精心设计一系列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学风建设活动,如专业研讨会、行业专家讲座、实践项目等,以促进学生阶段性发展。同时,运用领导力与团队动力学理论,引导班级成员在相互学习与支持中共同成长,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班级特色。辅导员和班主任在每一阶段各司其职又相互交流,将学风建设融入学生大学四年全过程。

从全面育人角度,可将学生的素养分为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层面,辅导员通过日常下寝室、下班级、下课堂掌握学生课前准备程度、课中专注程度、课后巩固程度情况对学情进行分析,据此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与思想状态以及时纠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与摆正学习懈怠心理,进而激发学习内生动力提高学风建设。班主任根据辅导员反馈的信息对学生进行精准帮扶,特别是“学困生”,摆正其学习状态,了解其学习困境,帮助其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式。人文素养方面,辅导员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弘扬优良学风,引导学生涵养品德。如开展经典阅读工程,通过随笔感悟、分享读书心得、评选读书之星和读书达人等活动,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能读书、会读书、爱读书的阅读习惯。此外,班主任对于专业发展比较了解,可结合不同专业技能水平的学生,构建专业培养长效机制,为学生搭建磨炼专业内功、展示职业风采的活动平台,锤炼专业基本功,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将浓厚的人文情怀内化为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操。

4. 协同育人视域下“辅导员 + 班主任”学风建设模式探究

“辅导员 + 班主任”协同学风建设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某些方面仍有待提高,例如:主体联动性、教育连贯性、平台有效性、资源整合性等[4]。以学生现实情况为基础,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探究。

4.1. 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调研联动

首先,需明确协同育人机制中各主体的核心职能,以确保教育生态的和谐与高效。在这一框架下,班主任与辅导员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通过精细化管理与全方位关怀,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辅导员则侧重于全面学风营造与问题响应,其工作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他们通过构建“课前–课中–课后”的全方位学风监测与反馈机制,确保学风问题的及时发现与有效解决。课前,辅导员需深入学生群体,通过谈心交流、寝室走访等方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学风建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课中,通过参与听课、与教师沟通,辅导员能够直观评估课堂教学效果,并据此形成问题清单,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课后,则通过与学生干部的密切合作,掌握学生学习成效的宏观情况,利用期中考试等评估手段,检验阶段性学风建设成果,并据此调整工作策略。班主任的角色聚焦于深度学业引导,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痛点”与兴趣“亮点”,实施个性化的学业规划指导。通过定期收集并分析辅导员反馈的学生课堂表现与学风调研数据,班主任能够更精准地识别学生的学习需求与障碍,从而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改进策略。在学期末,班主任还需系统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效与教学反馈,为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与前瞻性规划。在此基础上,强化班主任与辅导员之间的协同联动,实现信息共享与资源互补,是提升协同育人效果的关键。双方应基于学生学情的动态变化,坚持问题导向,共同分析学风建设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制定并实施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同时,积极发挥学生作为学风建设主体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

4.2. 搭建辅助平台,调动学习兴趣

辅导员与班主任应当紧密合作,高效整合各类优势资源,共同构建“学业辅导共同体”,旨在确保学业辅导体系既具备完善的制度保障,又蕴含深厚的教育内涵,同时实现广泛的学生覆盖。在此框架下,班主任需积极引领专业知识的普及与深化,以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及杰出校友为智力支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与学习兴趣,为他们铺设坚实的学业基础。辅导员邀请以优秀学长、学生家长的积极参与,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业帮扶网络。这一体系将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优势,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的指导与支持。针对当前学生高度依赖网络学习的现状,辅导员与班主任应敏锐把握互联网 + 教育的趋势,致力于营造“泛在学习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提升。为此,班主任需对网课内容进行精心筛选与整理,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创作出高质量的优课资源,供学生反复学习与深化理解。辅导员则应专注于学习平台的维护、更新与宣传工作,确保平台的顺畅运行与广泛传播,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风气。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辅导员需掌握相应的教育方法,保持对教育趋势的敏锐洞察,持续更新教育理念与手段,确保学风建设工作的时代性与实效性;班主任需较高的教育艺术,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将教育智慧融入日常教学中,促进学风建设的持续深化。更需要双方与时俱进、协同联动,实施精细化管理策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成长轨迹,提供精准化的教育指导与帮扶,避免将学风建设表面化、形式化、程序化,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教育力量的有效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做好日常教育和精细化管理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调研联动;搭建辅助平台,调动学习兴趣,开展具有成效的“辅导员 + 班主任”系统育人模式。二者不断引导学生从规范到自觉、从必然到自然,从而形成优良学风。

参考文献

[1] 杨子发, 姜良杰. 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2): 285-29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2051
[2] 陈晓凡.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的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研究[J]. 鄂州大学学报, 2023, 30(1): 20-22.
[3] 王海涛.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 124(6): 95-98.
[4] 刘会. 协同育人视域下“辅导员 + 班主任”引导学风建设研究——基于大学生学情分析[J]. 经济师, 2024(5), 187-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