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蓝色海洋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1]。在海洋强国思想的引领下,全国高等学校陆续成立海洋学院、增设海洋科学类专业,加强海洋领域研究;部分院校开设海洋科学基础课程,加强海洋知识的普及力度。这对于增强国民海洋意识和加快向海图强步伐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开始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每门课程的传授过程中,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让学生在掌握事物发展规律、丰富专业学识及技能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在此背景下,如何将海洋类课程教学与思政目标更好地融合,开展具有海洋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海洋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应解决的重点问题,目前已有不少海洋教育工作者对此开展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实践[3]-[6]。
《海洋科学导论》是海洋科学专业的通识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海洋基本概况,认识海水的基本性质和海水运动的基本规律,了解海洋对人类生活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为海洋专业理论研究和海洋领域科技创新奠定基础。本文以该课程教学为例,围绕课程思政理念,从海洋类课程的专业特色出发,探讨在海洋类课程中剖析思政目标需求,提炼课程思政元素,从而实现“如盐入水”式的思政教育融入,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海洋科学人才,为海洋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2. 思政目标需求
海洋科学是一门高度专业化、实践性强、跨学科门类多、国际化水平高、前沿性和创新性强的学科[7],这些特点决定了海洋类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紧密结合专业特色,注重实践性、跨学科性和国际化视野,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专业使命的复合型人才。
2.1. 海洋主权意识
海洋作为蓝色国土,拥有不可侵犯的神圣主权。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海洋国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围绕我南海诸岛礁主权问题、海域油气资源开发等,屡屡遭受其他国家的侵犯和挑衅,海洋主权意识教育刻不容缓。课程讲授过程中,应有效融入对海洋国土的主权意识教育,树立坚决捍卫蓝色国土的主权意识,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
2.2. 投身海洋事业的报国志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是一项使命光荣又道阻且长的艰巨任务,需要一大批胸怀大志、热爱海洋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为之不懈奋斗。这需要课程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树立建设海洋强国的远大志向,强化并坚定投身海洋事业的信念和决心。
2.3.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涵盖批判性思维、实验精神、科研道德和团队合作等多个方面。海洋科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前沿性较强的学科,强调科学精神的培养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方向。要将科学精神的培育融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和大局观念,面对未知问题时勇于探索、积极创新,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擅于团结协作,使其在海洋领域能够勇攀科学高峰。
2.4. 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海洋是全球气候的重要调节器,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接续空间。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是发展可持续海洋经济的基础。当前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开发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培养学生的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海洋类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海洋环境问题、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培养学生的海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深刻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紧密联系,树立“海洋生态文明”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5. 个人意志品格
目前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和开发比较有限,海洋研究探索和开发建设之路注定是一项光荣、艰巨、漫长的历史任务,这其中不乏各种艰难困阻、孤独痛苦,甚至能够威胁生命安全的险情险境。这要求海洋工作者具备坚如磐石的初心、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迎难而上的勇气等意志品格作为支撑,才能在海洋探索和开发之路持之以恒、且歌且行。
3. 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
为实现德才兼备的复合型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优化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和提炼思政元素,实现“盐溶于水”的思政教学设计。
3.1. 强化海权意识,树立家国情怀
通过南海岛礁建设、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科学调查等内容设计,融入“海洋国土”意识思政的教育,强化学生的海洋主权意识,树立坚决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和祖国领海完整的信念。例如,在进行海洋调查介绍时,结合我国科学家实施海洋调查遇阻的事例开展思政教育。我国科学家在国家权属海域进行海上科学考察活动时,有时会遇到其他国家船只、飞机的阻挠与干扰,面对他国挑衅骚扰,我国科学家不屈不挠、坚定实施海洋调查,完成海洋科学考察任务观测,“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借此强化学生们的海洋主权意识、家国情怀和科学探索精神。
在海洋观测介绍时,结合南海永暑岛海洋观测站的建设历程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南海永暑岛建设历经“竹棚式–钢桩式–碉堡式”三代高脚屋的更新迭代,期间曾多次遇到他国无端干涉和无理骚扰,在岛礁守备战士的日夜坚守和牺牲奉献下,如今永暑岛海洋观测站建成,这对于南海海洋科学研究、维护国土完整和海洋资源权益具有重大意义,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海洋国土主权意识和爱国奉献精神。海洋资源开发介绍时,通过引入我国在可燃冰开采等领域的先进技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海洋权益的重视。以大陆架划界、全球气候变化等国际事务为例,展现中国日益走向国际舞台中央,体现大国影响力和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2. 激发报国之志,强化海洋报国的使命感
课程授课对象是未来在海洋领域耕耘不辍、孜孜以求的海洋工作者,可以结合“海洋强国”战略的背景及目标、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历程、老一辈科学家投身祖国海洋事业和我国在海洋科考、资源开发的奋起直追等内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投身海洋事业、立志报国的决心,培养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家国情怀,引导其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比如,结合我国物理海洋学开拓者、海洋科学教育先驱赫崇本先生的人生经历进行思政教育。赫崇本先生从执教西南联大转而留美攻读海洋学,学成后放弃在美优厚条件毅然回国,创建中国第一个物理海洋学和海洋气象学专业,促成我国第一艘海洋调查船“东方红”号的建成,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海洋学家,是我国海洋科学人才培养和海洋事业发展的拓路者和奠基石。通过赫崇本海洋报国的人生经历,使学生要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意志和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们投身海洋事业、报效祖国的坚定志向。通过对比过去艰苦卓绝的海洋科考环境条件与如今先进的观测体系和调查手段,对比国家在海洋领域的重大计划、取得的斐然成就与面临的困难、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之处,使学生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担负起海洋强国的使命,继往开来,书写新时代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答卷。
3.3. 培养科学精神,勇于探索创新
海洋科学是一门跨学科门类多、创新性强、发展潜力大的学科。介绍海洋科学发展历程时,结合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艾克曼无限深海风海流、文圣常海浪谱等科学家的典型代表事迹,激励学生学习海洋前辈勇于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并提醒学生注重培养自身的科学思维,引导学生打牢海洋专业基础,养成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授课过程中,结合海洋领域时事和科研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拓展国际视野,了解国际科研前沿,善于合作交流,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通过海洋是二氧化碳重要的汇,对全球变暖具有缓冲作用,同时引起海洋酸化问题影响到海洋生物的生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事物的两面性。通过阐述厄尔尼诺现象,使学生理解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看待事物与问题的整体观和大局观,明白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要用发展和联系的眼光去探索研究问题。
3.4. 培养海洋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培养学生的海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海洋类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环境污染问题、珊瑚礁白化现象、红树林退化、海水富营养化导致的赤潮现象、浒苔现象等,生动直观地将一些海洋生态案例摆在学生眼前,唤起学生们保护蓝色家园的意识,认识到海洋环境污染具有源头广、持续性强、控制难度大的特点,意识到保护海洋环境的迫切性,思考“海洋生态文明”的核心要义;同时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宣传保护海洋精神,共同爱护海洋,履行作为海洋专业人才的使命和担当。
在海洋环流课程内容中,结合热度较高的“日本核污染排放”等时事问题,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以及“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结合我国休渔制度、纽芬兰渔场演变过程等典型案例,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课程内容,强调海洋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坚持海洋资源开发的持续性、协调性和公平性[8]。在世界大洋的热量和水量平衡中,引导学生思考各因子变量,进而认识全球变暖的严重性,引导学生对气候变暖、生态文明等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5. 培养坚强意志,塑造卓越品质
在讲授海洋调查相关内容时,可结合海上调查面临的复杂环境、艰辛历程甚至危险威胁,激发学生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坚强意志。结合海洋研究前沿热点,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和格局观念,瞄准国际竞争力和高水平目标培养科学人才。同时,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不仅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比如,在讲授海浪折射现象时,结合海角处海浪能量产生辐聚效应,海角岩石承受海浪的冲击和破坏更强,阐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朴素道理,要想“风景这边独好”,必须以坚如磐石的品质为基。比如大洋环流的讲解中,结合“鸭子舰队”借助海流完成全球漂流历程和价值升华的故事,使学生加深对大洋环流认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塑造坚守初心、勇于挑战、无畏风雨的坚韧品质。
4. 课程思政教学方式
海洋科学导论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多,要在保证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完成课程思政,达到“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目标,还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避免生搬硬套[9]。课程思政要像盐溶于汤中,产生微妙的化学反应,而不是物理焊接,更不是简单堆砌[10]。
4.1. 思政教学与专业内容结合
在授课过程中,在恰当的知识点处巧妙融入相应的思政内容,与学生在专业知识及思政教学内容上积极互动,建设有精神、有知识、有生命力的专业课堂[11]。《海流》一课中,通过南森北极探险考察发现海洋表面流向与风向不一致的现象,引出青年时期的艾克曼对于风海流理论的推导证实,通过将思政故事与风海流理论相结合,深化理论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通过将“鸭子舰队”的漂流传奇与大洋环流理论相结合,以实际事例启发学员对大洋环流理论的理解,提高授课效果。
4.2. 思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大量运用,可以借助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信息等方式生动形象地讲解知识,可将课程思政教学有机融入多媒体教学过程,实现“传道解惑”的同时,完成“立德树人”的思政目标。比如,在讲授海浪波动理论时,通过不同深度处海水质点的运动动画,形象地展示海水波动轨迹随水深呈指数衰减的现象,同时引导学生培养“海面巨浪滔天,深海平静如初”的深厚底蕴。在介绍海水营养盐分布时,可以通过图表展示我国近海海域的营养盐分布特征,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该如何做到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4.3. 思政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
海洋科学导论课程内容庞杂且复杂,教师需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全面覆盖这些内容,容易导致课程过于理论化,必须处理好有限的课堂时间与丰富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4]。在此利用线上平台,将部分内容素材和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部分与思政教学密切关联的拓展内容、最新研究进展、网络热点内容等思政素材,可通过雨课堂、智慧树等平台上传,作为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学生在平台上分享心得体会、参与讨论。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思政教学与线上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使得学生在深化知识实践运用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科学精神的熏陶和教育。
4.4. 思政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结合热点问题、联系实际,比如围绕钱塘江大潮成因、秦皇岛蓝眼泪的由来等实际现象,开展课堂讨论,将抽象的理论内容与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引导树立海洋环保理念。特别是在章节大作业中,设置开放性和启发性的研究性课题讨论,充分地结合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建设拓展外延到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辩证分析问题,培养科创精神。也可划分小组设计案例教学,提倡合作、沟通和协同解决问题,锻炼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 总结与展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如何在海洋类课程中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思政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关系海洋科学人才的教育质量,关系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的成败。本文根据海洋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政教学要求,结合海洋学专业特色,系统地梳理了海洋类课程思政目标需求以及相关思政素材的挖掘提炼方法,并阐述了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方法策略,可为新形势下高校海洋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