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证融通”背景下工业机器人技术课改探索与应用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urse and Certificate Integration” Teaching Reform in Industrial Robotics Technology
DOI: 10.12677/ae.2024.149177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祝惠一, 朱 峻, 徐文俊, 魏小华, 徐建亮: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浙江 衢州
关键词: 1 + X证书制度工业机器人课证融通教学改革1 + X Certificate System Industrial Robotics Course and Certificate Integration Teaching Reform
摘要: 本文在“1 + 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深入探讨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现状、问题与改革措施。文章首先分析了技能型人才的市场需求与供给情况,指出了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必要性。随后,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产教融合、教学评价体系等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建议。文章强调,通过革新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环节和评价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sues, and reform measures of the “course and certificate integration” teaching reform in the industrial robotics technology specialty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1 + X” certificate system pilot. It initially analyzes the market demand and supply of skilled talents, highlighting the necessity for curriculum content to dock with vocational skill standards. Subsequently, a series of teaching reform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rom perspectives including curriculum system, teacher team building,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at by innovating teaching models, course content, practical teaching links, and evaluation systems, the vocational skills and employability of students can be effectively enhanced, providing talent 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robotics industry.
文章引用:祝惠一, 朱峻, 徐文俊, 魏小华, 徐建亮. “课证融通”背景下工业机器人技术课改探索与应用[J]. 教育进展, 2024, 14(9): 1069-107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91771

1. 引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工业4.0时代,工业机器人技术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对工业机器人领域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1]。据最新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人才需求量将达到百万级别,然而目前该领域的专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亟需通过教育改革来填补这一缺口。为响应这一需求,中国教育部积极推进“1 + 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旨在通过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机结合,培养更多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1 + X”证书制度强调专业课程学习与职业技能等级认证的融合,即“课证融通”,以提高教育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在此背景下,工业机器人“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2] [3]。教学改革需紧密结合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更新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师资队伍的“双师型”素质,并深化校企合作,形成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改革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也将为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本研究将深入探讨“1 + 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工业机器人专业“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分析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和教育实践,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策略,以期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进一步推动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工业的创新发展[4]

2. 技能型人才需求及改革的必要性

(一) 从人才供给视角分析:供给总量逐年增加,供给质量稳步提高

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深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将迎来显著的发展阶段,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总量与结构将得到显著改善。据预测数据显示,自2019年至2035年,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总量将由当前的1.85亿人稳步提升至约3.43亿人。从供给结构的维度来看,预计至2035年,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供给量将超过1.45亿人,期间年均增长将突破470万人。同时,中级技术技能人才供给量亦将显著增长,预计2035年将超过1.56亿人,期间年均增长将超过420万人。然而,初级技术技能人才供给量在2035年预计仍将不足5500万人,期间年均增长仅为25万人。由此可见,未来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将持续增长,这一趋势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的职业教育结构优化调整目标高度契合[5]

(二) 从人才需求视角分析:需求总量显著增加,需求结构日趋多样化

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旺盛,特别是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关键领域,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增长态势。据预测,2019年至2035年间,技术技能人才的总需求量将由1.99亿人显著增长至3.56亿人。从需求结构的角度来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预计到2035年,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超过1.4亿人,期间年均增长将超过450万人。同时,中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亦呈稳步增长趋势,预计2035年需求量将超过1.4亿人,期间年均增长近350万人。相对而言,初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则相对较低,预计2035年需求量将不足7200万人,期间年均增长仅为120万人。这一趋势表明,未来时期,我国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6],这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相契合[7]

(三) 从人才质量视角分析:需求不断提升,培养方式需变革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日新月异,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企业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技能操作转向了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包括创新思维、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多方面能力。同时,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传统的技能培训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急需进行培养方式的变革。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等。为了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质量,我们需要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加强与企业、行业的紧密合作,共同设计培养方案,确保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紧密相连。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为了应对未来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项目式学习、在线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8]

(四) 从供需缺口视角深入剖析:缺口率逐步收窄,结构性短缺问题依然显著

从供需缺口角度审视,如图1所示(数据说明:2019~2035数据是预测数据,预测依据为《中国技能人才抽样调查数据(2005)》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2019年至2035年间,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总量缺口预计介于1246万人至1402万人之间,年均缺口约为1300万人。值得注意的是,从缺口率的变化趋势来看,技术技能人才的缺口率正呈现逐步缩小的态势。具体而言,缺口率自2019年的7%预计将逐渐降低至2035年的3.85%。这一变化充分表明,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深入实施,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明显加快,技术技能人才的增长不仅在满足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存量短缺问题,显示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缺口率正逐渐收窄,部分行业的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状况有望得到缓解。

从供需的结构性匹配来看,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劳动者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经过详细计算,我们发现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在2019年至2035年期间始终处于短缺状态,年均缺口超过700万人,且整体呈现出缺口逐年增大的趋势。同时,中级技术技能人才在此期间也面临短缺问题,年均缺口为690万人,但缺口呈现出明显的缩小态势。相比之下,初级技术技能人才市场则已呈现供大于需的局面,年均过剩约100万人。这一现象表明,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技术技能等级越高的劳动力缺口越大,中级技术技能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正逐渐得到缓解,而初级劳动力市场已趋于饱和,并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这反映出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层次的需求正在不断升级,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这对我们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Figure 1. The counted and predicted data

1. 统计和预测数据

(五) 从政策导向视角审视: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人才培养路径更加清晰

在政策层面,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技术技能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优化技术技能人才结构的战略目标。例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政策的实施,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支持。这些政策不仅明确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路径和措施,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清晰的指导。

同时,市场也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驱动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市场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对技术技能人才数量的需求上,更体现在对技术技能人才质量、结构等方面的需求上。市场的这种变化,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导向,推动着职业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因此,未来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应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原则,既充分发挥政策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又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的结构和方式。通过政策与市场的双重作用,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9]

3. “1 + 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合”现状与问题

(一) 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深化

教育内容与劳动市场需求的脱节,凸显了课程体系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的紧迫性。根据教育目标的系统化理论,课程改革应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通过引入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同步更新。此外,借鉴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课程应鼓励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探索学习,以增强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 师资队伍建设的专业化与实践能力双向提升

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依据教师专业发展连续体理论,改革应关注教师从新手到专家的转变过程,通过持续的专业培训、企业实践和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根据成人教育理论,应重视教师的自我导向学习,鼓励教师根据个人职业发展需求,主动寻求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三) 产教深度融合与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产教融合是解决教育与产业脱节的有效途径。根据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改革应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共同设计课程、共建实训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实现教育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此外,根据协同教育理论,应鼓励企业参与教育过程,通过校企共同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四) 教育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与终身学习理念的融入

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和终身学习理论,改革应建立一个以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同时,注重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通过项目式学习、在线学习等现代教育技术,改革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持续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4.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1 + X”课证融通的措施

(一) 提升“课证融合”意识

针对意识淡薄的问题,改革措施应包括加强政策宣传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和工作坊,提升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对“1 + X”证书制度的认识。同时,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激发学生内在动机,强化他们对职业技能发展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提升的需求。

(二) 精准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

1) 革新教学模式

新的课程改革从各个专业角度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标准,学校教育不再是重视理论知识弱化技能的场所,随着时代的需求,而是更应该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理论知识能保证实践能力的提升,实践能力能更好地诠释理论知识。企业实践教育映射出学校教育中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一方面不能出现实践能力强于理论知识的情况,导致学生实践基础不牢靠。另一方面则不能出现强化理论,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情况。所以教师在培养现今社会对人才需求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要确保自己理论体系更新的同时做到实践能力也得到提升,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改革的新的教学模式中,引入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在突出职业技能等级目标的“课证融合”的大背景下,以形成一体化教学模式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结果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表1),为“1 + X”制度下的工业机器人教育改革助力[10]

Table 1. Teaching reform of “curriculum certificate integration”

1. “课证融通”教学改革

序号

职业技能等级

技能标准描述

课程名称

课程内容

对接点分析

教学方法

评价标准

1

初级 技能

掌握基本的工业机器人操作和编程

工业机器人基础

机器人系统组成、基本操作、安全规程

确保学生理解机器人基础概念和操作流程

理论讲授 + 模拟操作

理论测试 + 操作考核

2

中级 技能

能够进行工业机 器人的常规维 护和故障排除

机器人维护与故障排除

维护流程、故障诊断方法、常见问题处理

强化学生对机器人维护和故障排除的实践能力

案例分析 + 实操演练

实操考核 + 故障排除项目

3

高级 技能

能够设计和优化工业机器人工作站

工作站设计与优化

工作站布局、路径规划、效率优化

培养学生的设计和创新思维,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项目驱动 + 团队合作

项目报告 + 设计评审

4

专家级 技能

掌握工业机器人集成系统的开发和管理

机器人系统集成

系统集成原理、项目管理、团队协调

提高学生在复杂项目中的领导力和协调能力

模拟项目管理 + 企业合作

项目管理报告 + 系统集成案例

2) 革新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习的重点,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应用知识,教学内容都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的质量。在“1 + X”证书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改革与研究中,革新教学内容是改革技术的重中之重。从大框架上看,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是一个中心,在中心上细分出各个教学模块的合成项目,将项目与模块设定为教学内容,作为实践教学与专业项目培训的内容(表2)。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其他课程围绕整个中心课程散开。以点面结合的方式编织成一个教学全系统,最终实现所有教学内容向技能转变,技能在教学基础上得以提升、达标。

Table 2. Systematic and modular curriculum system

2. 系统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序号

课程模块

课程名称

教学内容

技能对接点

教学方法

评价方式

预期技能提升

1

基础理论

工业机器人原理

机器人基础构造、运动原理

理解机器人基本组成和运动方式

理论讲授

书面考试

基础知识掌握

2

编程与操作

工业机器人编程

编程基础、语言、操作技巧

掌握机器人编程和操作流程

模拟编程

实践操作考核

编程与操作能力

3

维护与故障排除

机器人维护与故障排除

维护流程、故障诊断

学会机器人日常维护和故障排查

案例分析

故障排除模拟

维护与诊断能力

4

系统集成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

系统集成原理、应用案例

理解系统集成概念和方法

项目驱动

系统集成项目

系统集成能力

5

创新与研发

工业机器人创新设计

设计原理、创新方法

培养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

研讨与设计

设计作品评审

创新设计能力

6

实践应用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应用

工作站布局、流程优化

掌握工作站应用和优化技巧

实地操作

工作站优化报告

应用与优化能力

3) 革新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多以教师设定理论知识解答为标准。而基于“1 + X”工业机器人技术改革的新的教学评价应该是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传统课程评价相互融合。以职业技能标准为结果导向,细化每一项课程要求,突出基础与专业技能的课程权重。在最后的评价系统中,不能以教师认定的评判标准作为唯一标准,要从学生自评、学生交叉评价等方面着手,建立多结构多层次的评价体系(表3)。例如:在工业机器人专业实训课程中,教师提前细化所有职业等级评价标准,分为教师评价栏、学生自评栏、学生互评栏、按照每个细化项对照人选进行评价,统计综合总分。教师可以通过统计分析评价栏,改进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通过不断完善课程,最终达到职业技能评价标准。

4) 革新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1]。在“1 + X”证书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革新实践教学环节,以更好地满足行业需求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首先,我们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和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其次,我们可以构建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训、实习等多个环节(表4)。通过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最后,我们还可以加强实践教学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实践成果和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Table 3. Multi-structure and multi-level evaluation system

3. 多结构多层次的评价体系

评价项 目编号

课程名称

评价内容

教师评 价标准

学生 自评要点

学生 互评要点

职业技能 等级标准

评价 比重

评价 方法

评价目的

1

工业机器人原理

理论知识掌握

考试/测验成绩

理解程度自评

同伴理解程度评价

基础理论知识点

30%

笔试/口试

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

2

工业机器人编程

编程技能掌握

实践操作评分

编程能力自评

编程作品互评

编程技能等级要求

40%

实践操作

评估学生编程技能的熟练度

3

机器人维护与故障排除

故障排除能力

故障排除案例分析

解决问题能力自评

故障排除效率互评

维护与故障排除技能点

20%

案例分析

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

系统集成项目完成度

项目完成质量评分

项目贡献自评

项目协作互评

系统集成技能要求

50%

项目报告

评估学生完成综合性项目的能力

5

创新设计与研发

创新设计能力

设计创新性评分

设计创新性自评

设计实用性互评

创新设计技能点

60%

设计展示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计能力

6

工作站应用与优化

工作站优化方案

优化方案实施效果评分

优化方案自评

方案实施互评

工作站应用技能要求

70%

方案评审

评价学生对工作站应用与优化的掌握

Table 4. Practical teaching links of industrial robot technology innovation

4. 革新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

序号

实践 模块

实践内容

企业合作案例

实践目标

实践教学方法

评估与反 机制

预期成果

1

基础 实训

机器人基本操作与编程

企业基础操作流程

掌握机器人基础操作

示范操作 + 模拟编程

操作考核 + 同行评价

操作熟练度

2

系统 维护

机器人维护与故障排查

设备维护企业案例

学会机器人维护与故障排除

故障模拟 + 案例分析

实践报告 + 专家点评

维护与诊断能力

3

系统 集成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

系统集成企业合作项目

理解系统集成流程和方法

团队项目 + 现场实施

项目评审 + 企业反馈

系统集成能力

4

创新 研发

工业机器人创新设计与研发

企业研发案例

培养创新思维和研发能力

创意研讨 + 原型开发

设计竞赛 + 技术评估

创新设计能力

5

工作 站应用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布局与优化

工作站优化企业案例

掌握工作站布局和流程优化

实地操作 + 方案设计

优化方案评审 + 效率测试

应用与优化能力

6

实习 经历

企业实习与岗位实践

企业实习安排

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岗位实习 + 职业指导

企业评价 + 实习报告

职业适应能力

(三)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 强化双师素质,提升专业团队教师专业技能

在“1 + X”证书制度下,专业团队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12]。作为保证学生获得“X”证书的基础条件,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是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需要强化双师素质,使理论教师和专业教师能够充分配合,共同为学生的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助力。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首先,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其次,注重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通过实训、实践等方式,让教师熟练掌握相关技能;最后,加强教师的教研能力,鼓励其开展教学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双师素质提升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合理规划教学、严格制定教学实施方案及管理,将教学、教研、培训、实训等方面融合。例如,可以启动“双师”教研,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学校可以积极引进企业培训或实训机会,派遣教师和学生定期前往企业实训,拓宽学生实训路的同时,也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通过强化双师素质,我们可以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进一步推动“1 + X”证书制度的有效实施。

2) 启动“1 + N”成长共同体,创新团队项目

“1 + N成长共同体”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旨在将学生与教师设定为一个创新团队,共同围绕学生的职业需求展开教学活动。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可以针对整个工业技能考核需求选择教师及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启动“1 + N”成长共同体,可以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权,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潜能。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和教学目标;其次,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实践操作、项目设计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后,建立评价体系,对学生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此外,还可以结合“1 + X”证书制度的特点,将“1 + N”成长共同体与课程及实训、取证及竞赛等方面相结合。例如,可以设计一些与工业技能考核相关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通过比赛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和教师的指导效果,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 深化产教融合,提高校企合作实效性

1) 针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紧密度不够的问题,我们应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深化对产教融合内涵和特征的认识。产教融合不仅仅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简单合作,更是一种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的理念。因此,我们需要构建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实现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互利共赢。例如: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的长安汽车的实训基地,就是高校与名企业合作的方式,实训基地能深化“产教融合”,为学生顺利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为学校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能力强的学生。

2) 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是提高校企合作实效性的关键。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共同开发课程。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结合企业实际需求,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二是共建实训平台。学校可以依托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优势,建立实训基地或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实践环境和机会。三是共享教学资源。学校和企业可以共享彼此的教学资源,如师资、教材、设备等,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3) 政策激励和项目资助也是推动校企合作的重要手段。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同时,可以设立校企合作项目,引导学校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4) 深化产教融合、提高校企合作实效性还需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学校和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合作机制和管理制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校企合作项目的监管和评估,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五)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推动教育质量迈向新高度

1)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需要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体系。这意味着评价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应当涵盖学生学习成果、教师教学水平、课程质量、实践环节等多个方面。具体而言,可以设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评价指标,如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针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竞赛、学生评教等方式进行评价,以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2) 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是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手段。第三方评价机构具有客观、公正、专业的特点,能够为教育质量提供客观、准确的评价结果。通过与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合作,可以定期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第三方评价机构还可以为学校提供改进教育质量的建议和方案,推动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3) 完善教育评价体系还需要注重过程评价和反馈机制的建设。过程评价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以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反馈机制则是指将评价结果及时、准确地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以便他们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13] [14]

5. 结束语

随着“1 + X”证书制度的深入推进,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正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本研究提出的“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策略,旨在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师资队伍的强化、产教融合的深化以及评价体系的创新,培养适应新时代工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我们坚信,通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教育质量,最终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不仅是对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

基金项目

校级课程群建设《书证融通》项目(SZRT202204),浙江省“十四五”第一批教学改革项目(jg20230252, jg20230250)。

参考文献

[1] 杨晓霞, 冯正强. 人工智能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嵌入——基于工业机器人应用的证据[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4(2): 153-158.
[2] 刘娣, 刘坤, 温秀兰. 应用型本科工业机器人控制课程教学改革[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4): 161-162.
[3] 黄亮雄, 林子月, 王贤彬, 肖霞. 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来自跨国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4, 45(2): 41-69.
[4] 陈林涛, 朱衡绅, 蓝莹, 向金山, 薛俊祥. 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与BYOD模式的“工业机器人”课程教学改革[J]. 农业工程, 2022, 12(8): 112-118.
[5] 刘炜杰. 1 + 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研究[J]. 职教论坛, 2019(7): 47-53.
[6] 蒋正炎, 檀祝平. 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路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 34(11): 47-52.
[7] 唐以志. 1 + X证书制度: 新时代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的创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16): 36-38.
[8] 史洪波. 职业教育1 + X证书制度的背景、意蕴与实践——基于教育筛选理论的视角[J]. 教育与职业, 2019(15): 157-160.
[9] 吴闯, 崔慧丽, 孙基桔, Al Muaalemi Haithm Yahya. 机器人竞赛驱动新工科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 塑料工业, 2022, 50(10): 182-184.
[10] 陈柏, 叶可, 吴洪涛. “机器人+”背景下工业机器人技术创新发展方向[J].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23, 52(2): 1-3.
[11] 王青, 王宇璐. 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23, 42(2): 115-124.
[12] 李新生. 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产教关系发展的逻辑, 困境与策略[J]. 职业技术教育, 2023, 44(4): 38-46.
[13] 李贤政.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性评估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16): 59-66.
[14] 刘春光, 谢剑虹.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价值意蕴, 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 2023, 44(22): 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