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工作坊(Workshop)教学,以其独特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学习环境[1]。该模式起源于包豪斯学院,常采用小团队工作方式,强调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通过交流、讨论和分享解决实际问题[2]。在中国,工作坊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工作坊教学在不同学科和领域的应用,以及其在教学改革、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本研究通过CiteSpace知识可视化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工作坊教学”主题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时间线视图分析等方法,揭示工作坊教学研究的年度分布、作者分布、机构分布、研究热点和演进趋势。从而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参考和启示,以促进工作坊教学模式在中国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和持续发展。
2. 数据与方法
本文选取的主要研究工具为CiteSpace知识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6.3.R1 Advanced)。CiteSpace是一款用于学术文献分析的信息可视化工具[3],可以分析和探索特定领域研究成果的整体状况以及该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4],具有作者合作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机构合作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等功能[5]。
运用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工作坊教学”为主题搜索,文献来源选择“期刊”“学位论文”,通过筛选后得到有效文献896篇,导出格式为Refworks。在CiteSpace中,采用数据格式转换工具,将CNKI导出文献进行格式转换,并建立以“工作坊教学”为主题的数据处理项目,时间跨度为“from 2006 to 2024”,共19年,时间切片分析间隔为2年。
CiteSpace依据网络结构和聚类的清晰度,提供了模块值(Modularity Q,简称Q值)和平均轮廓值(Mean Silhouette,简称S值)两个指标作为评判图谱绘制效果的重要依据[6] [7]。一般而言,Q > 0.3就意味着划分出来的视图结构是显著的,当S > 0.5意味着聚类是合理的,S > 0.7意味着聚类是高效率且可信度高的[8]。本研究中,工作坊教学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的Q值为0.9173,S值为0.9844,说明图谱结构显著,聚类效率高且令人信服。
3. 研究进展概况
3.1. 年度分布
从图1可见,工作坊教学研究相关文献从1996年开始出现,但在最初的十年里发展缓慢,直到2006年开始才持续每年有新增发文量,并且在2018年到达峰值。据此,我们可将工作坊教学研究分为三个阶段:1) 探索尝试阶段(1996~2009),该阶段发文量少,仅19篇,占样本文献的2.12%;2) 快速增长阶段(2010~2018),该阶段发文量显著增加,共发文489篇,占样本文献的54.58%,仅2018年一年就发表101篇;3) 平稳发展阶段(2019~至今),该阶段发文量逐年递减,这一阶段共发文388篇,占样本文献的43.30%。
Figure 1. “Workshop Teaching” articles by year
图1. “工作坊教学”历年发文量
3.2. 作者分布
伴随着对工作坊教学的持续关注,该主题研究队伍逐步扩大。张宇、陈秀春、孙晓芸、张皞珺、曾丽馨、王菲、邓娇娇、陈洁等是近年来“工作坊教学”研究的高产作者(发文量超过4篇)。部分作者之间存在良好的合作关系,如张宇、严佳薇、雷佳慧、邓钰娟、徐媛媛、姜华、周博、范悦进行过两次及以上合作(图2)。
Figure 2. Author co-occurrence in “Workshop Teaching” articles
图2. “工作坊教学”发文作者共现图
根据普赖斯定律中核心作者的计算公式[9],即M = 0.749 (Nmax) 1/2 (M指论文数量,Nmax指对应年限中论文发表数量最多作者的论文数量),当论文数量在M篇以上且核心作者撰写的论文达到该领域全部论文的50%时表明核心作者群已经形成。本研究中,工作坊教学研究相关文献的Nmax为6,计算得到M为1.83,即发表2篇以上的作者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对样本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发文2篇以上者有121人,发文275篇,占样本文献的30.69%,表明“工作坊教学”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3.3. 机构发布
表1统计了发文量最多的20个研究机构,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发文量超过15篇。这表明我国工作坊教学研究已受到多部门、多机构的广泛关注。
Table 1. Top 20 organizations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articles on “Workshop Teaching”
表1. “工作坊教学”发文量最多的20个机构
序号 |
机构 |
数量 |
序号 |
机构 |
数量 |
1 |
华东师范大学 |
11 |
1 |
江南大学 |
7 |
2 |
南京艺术学院 |
10 |
2 |
中山大学 |
7 |
3 |
华南理工大学 |
9 |
3 |
大连理工大学 |
6 |
4 |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8 |
4 |
东南大学 |
6 |
5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
8 |
5 |
河北工业大学 |
6 |
6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
8 |
6 |
南昌工程学院 |
6 |
7 |
福建师范大学 |
7 |
7 |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
6 |
8 |
广东工业大学 |
7 |
8 |
同济大学 |
6 |
9 |
广西艺术学院 |
7 |
9 |
北京师范大学 |
5 |
10 |
黑龙江大学 |
7 |
10 |
福建医科大学 |
5 |
依据普赖斯定律,工作坊教学研究样本文献的Nmax为11,M为2.48,即发表3篇以上的机构为该领域的核心机构。样本文献统计显示共有一级署名机构633个,发表3篇论文以上的90个,共发论文385篇,占样本文献的42.97%,表明工作坊教学研究的核心机构群也尚未形成。此外,研究机构之间以及不同机构的作者之间合作较少,研究较为分散。
4. 研究热点与趋势
4.1. 热点关键词
高频关键词常常被用来确定一个领域的研究热点[10]。在CiteSpace中选取节点类型为关键词,阀值c、cc、ccv分别设置为(1, 1, 10)、(1, 1, 10)、(1, 1, 10),结合寻径网络算法(Pathfinder)和整体网络修剪(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s)两种方式对知识图谱网络修剪,生成工作坊教学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3)。关键词共现图谱中,节点越大表明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节点间的连线越多代表关键词间相互联系越紧密[11]。图3中,共有942个节点、1369条连线,其中,“教学模式”的节点最大。除此之外,“实践教学”“翻译教学”“教学改革”“翻译能力”“人才培养”“翻译”“教学实践”“应用”“翻转课堂”等关键词尤为抢眼,说明这些关键词是工作坊教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Figure 3. Keyword co-occurrence in “Workshop Teaching” articles
图3. “工作坊教学”关键词共现图谱
4.2. 热点聚类
选取Log-likelihood ratio (LLR)算法对每个聚类进行自动标识,生成工作坊教学研究关键词共现的聚类视图(图4)。图4共包含20个研究主题,按文献数量排序,依次为聚类#0工作坊、聚类#1教学模式、聚类#5翻译能力、聚类#8翻译教学、聚类#4实践教学、聚类#3教学改革、聚类#6改革、聚类#10应用、聚类#2设计教育、聚类#9护生、聚类#14翻译、聚类#11护理教学、聚类#13教学、聚类#15设计思维、聚类#7教学方法、聚类#17实践、聚类#18教学研究、聚类#12创意写作、聚类#16课程设计、聚类#19团队合作。
Figure 4. Cluster view of keyword co-occurrence in “Workshop Teaching” articles
图4. “工作坊教学”关键词共现聚类视图
4.2.1. 高频研究热点一:工作坊教学的多学科应用
工作坊教学适用于需要动手实践、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的各种教育领域。① 艺术设计学科,包含聚类#2“设计教育”、聚类#13“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聚类#17“广告设计”“美术教育”“艺术工作坊”等热点关键词。例如,杨洋(2016)基于北京审计数字博物馆设计工作坊的案例,探讨了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12]。② 外语学科,包含聚类#0“外语学习”、聚类#4“科技英语”、聚类#5“翻译工作坊”“口译教学”、聚类#8“英语专业”“生态翻译”等热点关键词。例如,闫欣(2018)基于英语专业翻译工作坊的教学实践,讨论了工作坊模式在本科翻译教学中的应用[13]。③ 医护,包含聚类#0“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聚类#3“临床专业”、聚类#9“护士培养”“护理教育”、聚类#11“护理教学”“临床实习”等热点关键词。例如,罗丽霞、张广清(2011)综述了学生参与式教学和工作坊形式在实验教学和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及其优势[14]。④ 建筑园林,包含聚类#10“风景园林”、聚类#14“表现与建造”“夯筑工艺”、聚类#18“建筑设计教学”等热点关键词。例如,张晓瑞、郑先友(2009)分析了短期研讨班和强化训练等工作坊教学模式在建筑学专业教育中的应用[1]。⑤ 文学创作,包含聚类#12“创意写作”“诗歌写作”等热点关键词。例如,宋波(2011)探讨了如何应用写作教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见,工作坊教学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多个领域和学科的教学中[15]。
4.2.2. 高频研究热点二:基于工作坊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聚类#0“参与式教学”、聚类#1“以学生为中心”、聚类#3“教学改革”、聚类#5“教师混合式远程学”、聚类#7“教学方法”“美育理念”、聚类#10“校企合作”、聚类#11“翻转课堂”、聚类#15“改革实践”、聚类#19“团队合作”“实践创新”等热点关键词表明,工作坊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一项创新,并衍生出了双师制、项目导向学习、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多种形式。方景荣(2018)研究了如何通过组建校内项目工作室、校外实践基地、校外项目工作坊等途径,改革传统的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16]。王高洁(2018)以创业投资与管理课程为例,探讨了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开放式创业工作坊课堂教学模式改革[17]。崔琰(2020)聚焦于如何通过项目导向学习来改革工作坊教学方法,通过月球基地设计项目的案例分析,展示了任务提出与分解、头脑风暴、文献调研、设计制作、交流展示和改进提高等项目式教学的必要步骤[18]。翁奕城(2020)讨论了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拟定设计任务书、选择合适的设计基地、安排教学进度和公开评图等,并与知名设计公司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19]。可见,工作坊教学模式具有多样化和灵活性,能够与多种教学改革方法或实践互相嵌合。
4.2.3. 高频研究热点三:工作坊教学的实践效果
从聚类#4“实践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聚类#6“教学实践”“实验教学”、聚类#11“技能培训”、聚类#13“临床实践”“设计实践教育”、聚类#14“实践课程”等热点关键词可以看出,工作坊教学以实践和互动为主要特点,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葛桦(2011)探讨了实践教学工作坊的设计与应用,认为它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并鼓励教师不断完善和创新这一教学模式[20]。聚类#1“教学效果”、聚类#3“问卷调查”、聚类#15“创新能力”、聚类#16“情域能力”“职业素养”“职业态度”等热点关键词表明,工作坊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职业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实践效果备受肯定。张春柏、吴波(2011)基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实践总结了工作坊模式的教学改革效果,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21]。廖旭梅(2017)通过对文华学院学习指导工作坊的学生的追踪调查得出,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共同体模式对促进自主学习有显著效果[22]。闫欣(2018)讨论了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实践结果,采用工作坊模式的班级在翻译水平、表达能力、翻译速度和期末考试成绩上都有显著提高[13]。潘婷婷等(2021)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调研结果,验证了工作坊教学模式在就业指导教学中的有效性,显示出学生参与度高、体验感强、教学效果好的特点[23]。黎宁钦、廖锦元(2023)将116名医学影像学学员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雨课堂 + 工作坊”的参与式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法,结果显示,试验组在理论成绩、技能成绩、教学满意度、床思维、理论知识、沟通能力和循证能力方面均高于对照组[24]。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坊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工作坊模式在不同教育层次和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实证基础。
4.2.4. 高频研究热点四:工作坊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
从聚类#2“教学能力”、聚类#3“师资培训”、聚类#16“教师培训”等热点关键词可以看出,工作坊教学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质量的提升。鲁帅(2013)以“七色彩虹”和“漫步者”两个班主任工作坊的实践为基础,探讨了工作坊作为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新路径,发现班主任工作坊通过多元活动满足班主任的知识和情感需求,改变了班主任的生存状态,并激发了班主任的生命活力[25]。孙玉红、李广(2018)基于东北师范大学的实践案例,探讨了职前卓越教师工作坊在高校培养小学卓越教师的作用,认为这种模式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26]。秦鑫鑫、武民(2018)以上海市B区的Magic Math工作坊为例研究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机制,其结论是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提升教师专业技能、认知能力及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27]。郭绍青(2023)介绍了南昌市智慧教育示范区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方面的实践探索,讨论了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28]。
4.2.5. 高频研究热点五:工作坊教学的教育技术与数字化
聚类#4“数字媒体”“智媒时代”、聚类#6“互联网”“数字创新”、聚类#11“视频教学”等热点关键词表明,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如何将数字化技术和在线平台融入工作坊教学中,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改变教育模式和提高教学效果。梁艺(2017)探讨了“互联网+”音乐混合式工作坊在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29]。黎宁钦、廖锦元(2023)探讨了“雨课堂 + 工作坊”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培)中的应用效果[24]。李神英(2023)以南昌市智慧教育示范区智慧研训平台为例探讨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师工作坊智能研修模式的建构[30]。
4.3. 热点演进
按时间片段统计工作坊教学研究前沿关键词时序图谱,如图5所示。关键词突现性指某时间段内该关键词突然上升或下降的频率,通常代表某一研究领域的转变方向[7]。如表2所示,在2006~2024年工作坊教学研究中,按突现年份先后排序,依次为“教学方法”“工业设计”“课堂教学”“教师角色”“翻译”“翻译能力”“翻译教学”“设计教学”“课程设计”“课程设置”“隐性知识”“创新”“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通过对图5、表2的分析发现,工作坊教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大致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Figure 5. Keyword time co-occurrence in “Workshop Teaching” articles
图5. “工作坊教学”关键词时间共现图
Table 2. Top 15 keywords with the highest emergent intensity
表2. 突现强度最高的15个关键词
关键词 |
首次出现年份 |
突现强度 |
突现起始年份 |
突现结束年份 |
2006~2024年 |
教学方法 |
2006 |
2.5 |
2006 |
2013 |
▃▃▃▃▃▃▃▃▂▂▂▂▂▂▂▂▂▂▂ |
工业设计 |
2008 |
1.58 |
2008 |
2013 |
▂▂▃▃▃▃▃▃▂▂▂▂▂▂▂▂▂▂▂ |
课堂教学 |
2011 |
1.7 |
2011 |
2013 |
▂▂▂▂▂▃▃▃▂▂▂▂▂▂▂▂▂▂▂ |
教师角色 |
2011 |
1.68 |
2011 |
2013 |
▂▂▂▂▂▃▃▃▂▂▂▂▂▂▂▂▂▂▂ |
翻译 |
2011 |
3.79 |
2011 |
2015 |
▂▂▂▂▂▃▃▃▃▃▂▂▂▂▂▂▂▂▂ |
翻译能力 |
2010 |
3.92 |
2012 |
2017 |
▂▂▂▂▂▂▃▃▃▃▃▃▂▂▂▂▂▂▂ |
翻译教学 |
2010 |
3.56 |
2012 |
2013 |
▂▂▂▂▂▂▃▃▂▂▂▂▂▂▂▂▂▂▂ |
设计教学 |
2012 |
2.1 |
2012 |
2013 |
▂▂▂▂▂▂▃▃▂▂▂▂▂▂▂▂▂▂▂ |
课程设计 |
2012 |
1.89 |
2012 |
2015 |
▂▂▂▂▂▂▃▃▃▃▂▂▂▂▂▂▂▂▂ |
课程设置 |
2012 |
1.88 |
2012 |
2015 |
▂▂▂▂▂▂▃▃▃▃▂▂▂▂▂▂▂▂▂ |
隐性知识 |
2012 |
1.63 |
2012 |
2017 |
▂▂▂▂▂▂▃▃▃▃▃▃▂▂▂▂▂▂▂ |
创新 |
2014 |
1.73 |
2018 |
2019 |
▂▂▂▂▂▂▂▂▂▂▂▂▃▃▂▂▂▂▂ |
艺术设计 |
2013 |
1.57 |
2020 |
2023 |
▂▂▂▂▂▂▂▂▂▂▂▂▂▂▃▃▃▃▂ |
教育 |
2021 |
1.92 |
2021 |
2024 |
▂▂▂▂▂▂▂▂▂▂▂▂▂▂▂▃▃▃▃ |
人才培养 |
2011 |
2.8 |
2022 |
2024 |
▂▂▂▂▂▂▂▂▂▂▂▂▂▂▂▂▃▃▃ |
4.3.1. 探索尝试阶段(1996~2009)
关键词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高职院校”“网络”“教学方法”。这一阶段突现性最高的关键词为教学方法(突现性为2.5),突现起始年份为2006年,直到2013年才结束突现。这一阶段的代表性研究(被引频次最高)是《基于工作坊的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31]、《基于网络和工作坊的非文学文本汉译英仿写教学法》[32],被引频次分别在896篇文献中排第三和第十六。研究者们尝试将工作坊教学模式应用于不同的教育环境中,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并开始利用网络技术来辅助教学。
4.3.2. 快速增长阶段(2010~2018)
关键词如“翻译能力”“翻译教学”“创新”“课程改革”“课程设计”“翻转课堂”“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临床带教”“护理”“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创业”“培养模式”。这一阶段衍生了三个突现性最高的关键词(突现性大于3),分别是聚类#5中的“翻译能力”、聚类#14中的“翻译”、聚类#8中的“翻译教学”,突现起始年份为2011年、2012年,并在该阶段内结束突现。此外,突现性较高的关键词还有“课堂教学”“教师角色”“设计教学”“课程设计”“课程设置”“隐性知识”“创新”等,且绝大多数都在该阶段内结束突现。代表性研究(被引频次最高)是《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33]、《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翻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21]、《工作坊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34],被引频次分别排第一、第四和第五。研究者们开始广泛关注工作坊教学模式在各个专业领域的应用,如翻译、艺术设计、医疗护理等,同时也强调教学创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新技术融入教学中,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研究领域也更加多样化。
4.3.3. 平稳发展阶段(2019~)
关键词如“教育”“校企双师”“课程思政”“情景模拟”“数字创新”“雨课堂”“赛教结合”。这一阶段突现性最高的关键词为“人才培养”(突现性为2.8)、“教育”(突现性为1.92)、“艺术设计”(突现性为1.57)。代表性研究(被引频次最高)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和对策建议》[35]。研究者们更加关注教育的质量,探索如何通过校企合作、课程思政等方式提升工作坊教学效果,同时也在继续探索数字化和技术创新在教育中的应用,如数字创新、在线教育平台“雨课堂”等。
总体来看,这些趋势反映了工作坊教学模式从初步探索到深入应用,再到追求质量和创新的发展历程。研究者们不断尝试将新的教育理念、技术和方法融入工作坊教学中,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工作坊教学研究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观察该领域研究热点和演进轨迹。工作坊教学研究的主要热点如下:① 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多学科应用,重点研究工作坊教学模式在不同教育领域和学科中的应用;② 教学改革与创新,探讨工作坊教学模式如何作为教学改革的策略,包括课程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如何利用新技术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③ 实践效果,重点评估工作坊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包括学生学习体验、参与度、学习成效以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④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工作坊教学如何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和继续教育的工具,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⑤ 数字化,分析如何将数字化技术和在线平台融入工作坊教学中,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改变教育模式和提高教学效果。
工作坊教学研究可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探索尝试阶段(1996~2009)、快速增长阶段(2010~2018)、平稳发展阶段(2019~)。研究趋势分析显示,工作坊教学研究从关注教学方法和应用,逐渐过渡到强调教学创新、课程设计、信息技术融合,以及教育质量的追求。特别是,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如人工智能、数字化平台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正在成为推动工作坊教学发展新的动力。截至目前,核心作者群和核心机构尚未形成,表明工作坊教学研究领域仍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不同学者和机构已广泛关注工作坊教学,但学者之间、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尚不频繁,研究活动相对分散。
未来,工作坊教学研究将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向:① 建立有效的效果评价和及时反馈机制,确保教学活动能够适应学生的需求并持续改进,并围绕如何利用教学评价数据进行定量的教学效果评价研究;② 关注工作坊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探讨如何利用新兴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包括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升教学互动性和学习体验;③ 重点探索工作坊教学模式在不同教育层次(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不同学科领域(如语言、艺术、医护等)的适应性,分析如何根据不同教育层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调整工作坊教学策略、如何强化工作坊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些未来的研究重点将有助于提升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创新性,同时也将促进教育领域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