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剧理论视域下公费师范生隐讳学习现象的表征、归因与改进策略
The Representation, Attribution,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Implicit Learning Phenomena among the Publicly-Funded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ramaturgical Theory
DOI: 10.12677/ae.2024.1491782,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杨 莲:韶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韶关;陈浩坤*:深圳大学附属坂田学校,广东 深圳
关键词: 拟剧理论公费师范生隐讳学习自我价值Dramaturgical Theory Publicly-Funded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Implicit Learning Self-Value
摘要: 研究以粤北S大学的公费师范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深入探讨了在该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隐晦学习行为。研究表明,“低成绩陈述式”隐晦学习无论背后动机如何,学业成绩始终被视作衡量一切付出的终极标准;“低努力陈述式”型隐晦学习反映出一种对努力本身价值的矛盾态度;“低进度陈述式”隐晦学习凸显了竞争意识在学习者心中的地位。学习者可能因对学习成效的不满、受中庸之道思想的潜移默化影响、同龄人之间的竞争压力以及面对无意义学习负担的困扰,从而催生了隐晦学习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为此可以通过降低过高期待、正视自身能力、减少无用比较、接受失败可能等,以期促进青少年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s publicly-funded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t University S in Northern Guangdong, using Goffman’s dramaturgical theory to explore the common phenomenon of implicit learning behaviors among this group. The research identifies that “underperformance declarative” implicit learning, regardless of its motivations, consistently frames academic achievement as the ultimate measure of all efforts. “Low effort declarative” implicit learning reveals a contradictory attitude towards the value of effort itself, while “low progress declarative” implicit learning underscores the prominence of competitive consciousness in learners’ minds. Implicit learning may emerge as a complex social phenomenon influenced by dissatisfaction with learning outcomes, the subtle effects of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peer competition pressures, and the burden of meaningless study task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strategies such as lowering 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recognizing personal abilities, reducing unnecessary comparisons, and embracing the possibility of failure can help foster a positive learning mindset among adolescents and contribute to a healthy, harmonious campus culture.
文章引用:杨莲, 陈浩坤. 拟剧理论视域下公费师范生隐讳学习现象的表征、归因与改进策略[J]. 教育进展, 2024, 14(9): 1163-117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91782

1. 引言

在当代教育体系中,学习被视为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驱动力。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一种微妙而复杂的心理行为模式——隐讳学习,在大学生群体中成为一种常见现象。公费师范生既是学习者,又是未来的教育者,研究这一群体的隐晦学习现象有着特殊的意义。研究以粤北S大学的公费师范生为样本,以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为视角,揭示了不同类型的隐晦学习者如何在个体层面及集体环境中演变,并深入探究导致这一现象的多重因素。研究进一步提出了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旨在帮助学习者建立更健康的学习态度,促进教育公平与个人潜能的充分挖掘。这一研究旨在为教育实践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洞见,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与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2. 核心概念

2.1. 拟剧理论

拟剧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阐述的一种独特的社会学视角。戈夫曼将社会比喻为一个宏大的舞台,而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则被视为演员,在这个舞台上通过各种行为来展现自我。该理论深入探讨了个体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向他人表现自己及其行为的目的与动机,核心在于提出了一系列概念,如表演、前台、后台、剧组以及印象管理艺术,用以分类和深入分析人的社会行为模式[1]

2.2. 隐讳学习

隐讳学习是指科温顿(Covington)所提出的自我价值(self-worth)理论中兼具成功定向者和避免失败者特点的“高趋高避型”学习者,在对待学习和与学习相关的事情上表现出不乐意、不愿意、刻意向身边的人隐瞒学习行为,贬低自身学习效果的社会行为模式。“并未进行学习”“仅学习了很短时间”“学习的内容很少”“不在乎考试”隐讳学习者以诸如此类的符号装扮来打造个人前台(personal front)进行自我呈现,以在成功时彰显出更高的价值来说明自己的能力过人,在失败时粉饰自己的失利撇清失败与自身能力的关系,帮助自身筑造出一个有能力者的前台[2]

3. 隐讳学习的特点及演变过程

本研究分别对粤北S大学的9名学业成绩表现优异的公费师范生进行了深入访谈和为期6个月的非参与式观察。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见下表1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research subjects

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编号

性别

就读年级

就读专业

YB01

大一

小学教育

YB02

大二

汉语言文学

YB03

大三

音乐学

YB04

大四

小学教育

YB05

大一

体育教育

YB06

大二

数学

YB07

大三

小学教育

YB08

大四

音乐学

YB09

大三

小学教育

隐讳学习作为自我价值理论中“高趋高避型”学习者的其中一个主要表现特点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人同时兼具自然性和社会性,而人的社会性属性会使人更倾向于跟随身边的“大方向”进而自发运用形象管理增加符号,通过装扮调整自我呈现以融入主流“剧班”。若学习者未能认识到隐讳学习的危害且不进行抵制,他们可能会陷入由这种学习方式诱发的焦虑循环中,进而模仿他人构建新的社会角色,并开始类似表演的行为。随着采纳隐讳学习策略的个体日益增多,社会渐渐形成一种羞于公开学习的风气。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采用一些并不值得推广的方式来塑造自我形象,他们利用符号和装饰物来打扮自己,营造出一种拒绝学习或轻视学习的公共形象。根据学习者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本研究将隐晦学习分为低成绩陈述式、低努力陈述式和低进度陈述式三种类型。9名公费师范生的研究表明,隐讳学习现象的特点及演变过程如下:

3.1. 低成绩陈述式:隐藏于成就下的社交迷宫

在探讨学业表现时,一个引人注目的发现是,即使是在成绩优异的学生中,也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即刻意贬低自己的学业成绩。在访谈中,8位参与者不约而同地谈及自己在上个学期的“糟糕”表现,其中5位实际上在其所在年级中排名靠前。这种现象,被他们视为隐讳努力的一部分,实质上是一种巧妙的社会互动手段,旨在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对他人的慰藉。

他们认为,通过展示较低的成绩,不仅能够缓和紧张的学习竞争氛围,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同伴因成绩不佳而产生的挫败感。然而,这种策略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动态,容易引发一种错位认知。当一个人在交谈中透露自己的低分时,本意是为了宽慰对方,却不料可能引起对方内心的复杂情绪:既感到被轻视的伤感,也产生对对方虚伪表象的怀疑。

正如一位受访者YB01所言,“他们明明已经比我努力了,成绩也比我好了,却非要和我比着说谁差。我不想说我是更差的那一个,可他说他更差的时候让我觉得很讽刺,并且提醒我:比他更差的我更加的差。”这番话语生动展现了这种情境下,个体情感的微妙波动。在这样的交流中,尽管双方都在尽力维护彼此的感受,却因为未能洞察对方的真实意图,反而可能加剧了误会和疏离感。

当谈到这样做的目的时,他们说道:

我是为了和朋友们交流,想要拉近和大家的距离,才说自己成绩低的。(YB02)

当大家都在讨论自己考得很差的科目时,或者大家都在讲自己不努力的行为时,因为很想加入大家的话题,我就会挑一门考得比较差的科目参加讨论,以显得更合群一些。(YB03)

聊天的情景都是开放的,他们在聊最差成绩的时候我也在周围,自然而然就想加入话题。我又不认为自己比他更优秀,从来没有注意过可能有这种边界。(YB04)

由此可见,隐讳努力一方的自我认知和周围环境对其看法是有差异的,而在日常交往过程中,隐讳努力中的双方在交流中并不会提到这一点。根据双方的对比表述也可以知道,双方很少考虑到对方的真实意图。此外,表述低成绩式的隐讳学习还常常出现在群体聊天中,即为了融入群体展现出来的伪装愚笨的行为。

研究发现,大部分被试在访谈过程中,对隐讳努力现象都使用了“装”这个词。尽管对于“装”的具体目的描述有所不同,但归结起来都认为“装”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显得更好或阻止他人变好。因此,这个词代表了大部分被试对“隐讳努力”现象具有较为明确的价值判断,尽管根据一些被试的访谈资料来看,一些人并非出于某些使自己显得更好或阻止他人变好的目的。这和上文提到的错位认知体现了相同的可能性——双方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心理态度,可能导致人际交往间的冲突。

因此,这一现象不仅仅关乎成绩的公开与否,更深层地触及了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呈现、感知差异与情感共鸣的复杂交织。它提示我们在日常沟通中需更加细腻地体察对方的真正意图,避免无心之失带来的误解,促进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

3.2. 低努力陈述式——普遍存在的隐形竞技场

这一现象跨越了学习、工作乃至日常生活的多个领域,表现为多样的伪装策略。个体在他人视线中刻意营造一种未尽全力的表象,实则私下默默耕耘。具体行为模式包括但不限于:在众人学习时故作休憩,而在他人放松之际暗自用功;表面看似同时进行娱乐与学习,实则全神贯注于学业;或是对外宣称外出学习成效甚微,实则收获颇丰。据调查,多数受访者对此类现象表示高度认可,认为其在日常中极为普遍,甚至部分人在提示下回忆起曾目睹类似情境,尽管他们通常对此保持中立或不予干涉的态度。

1) 不受虚假表述影响的学习者。有些学习者能够穿透表面的言辞,直接关注他人的实际行为。对他们而言,观察到他人勤奋的痕迹足以成为自我激励的源泉,即便那个人的口头表达可能与此相悖。

“看到对方很努力就会激励我更努力啊,虽然他说的是假话,但我知道他在努力了啊”(YB03)这句话,凸显了这一类学习者对真诚努力的敏锐感知和对正向能量的吸收能力。

2) 主动低努力表述的心理动机。主动选择低努力表述的个体,往往怀揣着清晰且强烈的动机。例如,他们可能希望维护一种看似毫不费力便能取得优异成绩的形象(YB06),这样不仅能彰显个人智慧,还能避免被贴上“书呆子”的标签。同时,这种策略也能为可能的失败提供一个缓冲区,使得个人在成绩不尽人意时,可以归咎于不够努力而非能力有限(YB08)。此外,一些人选择低努力表述,是出于不希望激励他人,以保持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YB09)。

3) 被动低努力表述的社会情境。在被动情况下,低努力的表述往往是在特定社会环境或事件的催化下产生的。例如,当察觉到他人并未全力以赴时,个体可能会为了减轻对方的内疚感或避免给对方造成额外压力,而选择低调处理自己的努力程度(YB05)。又如,在集体讨论个人懒惰行为的场合,顺水推舟地加入其中,分享自己的“懒惰”经验,既符合当下气氛,又能避免显得格格不入(YB07)。

上述所有情境中,都潜藏着认知错位的风险。YB05这位天资出众的女生,仿佛总能在不费吹灰之力的情况下,稳居成绩榜首。她的生活丰富多彩,闲暇时光被各类娱乐活动填满,呈现出一种随性而不羁的生活态度。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成功模式,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周围同学的关注与羡慕。相比之下YB06和YB08,尽管学业成绩同样优秀,却始终处于班级中游。他并非不知疲倦的书虫,偶尔也会投身于娱乐之中,但他对学习的执着却在平日里得以体现——图书馆的常客身份便是明证。每当谈及他在图书馆度过的一天,YB06总以一种近乎自嘲的口吻回应:“我只是去图书馆了而已,一点都没有学习”,随即细数他观看的电视剧集和阅读的小说章节。这样的回应,对于倾听者而言,无疑构成了一种认知上的挑战——明明他每日勤勉的身影历历在目,为何他自己却这般轻描淡写?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个体自我呈现与他人认知间的微妙脱节。对于YB08而言,他或许渴望通过这种方式缓解学习的压力,避免被冠以“书呆子”的标签,同时也可能是出于对YB05那种轻松自在生活方式的向往。然而,他的坦白却可能无意中触碰到听者的敏感神经,尤其是对于那些将勤奋视为成功唯一路径的同学而言,这样的表述不仅难以理解,甚至可能引发轻微的挫败感或不解。

3.3. 低进度陈述式:时间管理中的隐蔽较量

在本次研究中,五名受访学生提及了一种独特的情境,即集体中普遍存在的“进度滞后声明”现象,表现为个体们普遍声称自己的任务进度落后,然而最终均能如期完成既定任务。其中,四名受访者主张此类现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隐晦的努力策略,即通过刻意隐瞒个人的实际进度,间接地掩饰了自己在任务执行过程中的实际付出程度。相反,一位受访者则持异议,认为该情境与隐匿努力行为关联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YB09——一名成绩优异、常居年级前列,兼具勤奋与偶尔懈怠双重特质的个体——分享了一次深刻的体验,表达了在遭遇同伴“进度滞后声明”欺骗后的强烈愤慨及随之而来的心理挫败感。在共同面对同一作业,拥有相同截止期限的情况下,某些同学明明已完成作业,却故意宣称尚未着手,这一行为直接导致YB09同学的信任受损,并最终发现自己成为唯一未能按时提交作业的成员。

这种“低进度陈述”模式往往与“低努力声明”交织,两者在本质上存在显著的交集。鉴于低进度陈述必然涉及对某项任务完成状态的报告,当这项任务转换为考试备考时,低进度的声明自然而然地与低努力表现相重合。例如,考试前夕,个别学生广泛传播自己尚未开始复习或复习未尽的信息,此举既传达了复习进度缓慢的信号,亦暗示了复习过程中努力投入的匮乏。由此可见,低进度陈述不仅是对任务完成状况的一种表面描述,更深层次地,它反映出个体间复杂的动力机制,包括但不限于自我形象塑造、人际竞争策略以及心理战术的应用,这些都构成了大学校园内独特的学习与交往景观。在探索此类现象的过程中,我们得以洞察学生群体内部的微妙互动,及其背后隐含的社会心理机制。

上述三类类型的隐晦学习是基于一系列深度访谈归纳得出的,它们集中展现了“隐讳努力”这一复杂行为模式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三种典型表现。首先是“低成绩陈述式”,无论背后动机如何,学业成绩始终被视作衡量一切付出的终极标准。其次是“低努力陈述式”,这反映出一种对努力本身价值的矛盾态度。学习者虽然内心渴望辛勤耕耘,却往往羞于将其公之于众,这种对勤奋价值的模糊认同,揭示了他们更倾向于被外界视为“智慧”和“能力出众”的个体,而非单纯的努力者。最后,“低进度陈述式”场景则凸显了竞争意识在学习者心中的地位,当面对共同目标或任务时,他们更倾向于强调个人的竞争优势,而非性质更为柔和的人际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低努力陈述式”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学习者常用“装”字概括“隐讳努力”行为,这一词汇的选择不仅直白地表达了他们对此类现象的清晰价值评判,同时也暗示着某种深层次的社会心理机制。

4. 隐讳学习现象的原因分析

4.1. 对学习成果的不满,自我效能感不高

钟情于隐讳学习的学习者对自身的能力有更高的期望,隐讳学习者希望自身所表现出的自我价值优于同龄人,其所能接受的最低自我形象也不落后于同龄人,因此他们更希望获得比同行的学习者更丰富饱满的学习成果,以完成其对成功的追求以及表现其能力的优越性,从而得到同行观众的肯定来维持其所希望构筑的自我形象。而提出更高的结果期待便可能接近甚至是超越自身当前能力的最高限度,导致其所期待的学习结果难以实现,无法完成内心希冀的剧本,未取得所期待的学习成果,在让学习者感到羞愧的同时,降低了学习者自我效能感,使得学习者不愿意暴露自己进行了努力的客观事实,从而促长了隐讳学习现象的发生。

4.2. 对自身能力的贬低,传统中庸思想的影响

传承至今的儒家中庸思想依旧是中国人的一种特殊行为符号对于基层知识分子的大学生而言受此符号的影响不可谓不深,中庸思想意在既无过,也无不及,不偏不倚,“两端执其中”。杜绝一切过激的行为,以恰到好处为处事原则。在此中庸思想的影响下隐讳学习者可能处于深谙中庸之道的翩翩君子与锋芒毕露的有能力者的角色形象冲突之中,作为演员的学习者难以把握两种角色形象内核冲突导致的前台冲突,便误解中庸之内涵不再取“其中”而是以更偏激的贬低取而代之,通过扮演弱势角色并刻意低调处理自己的行为举止,以此来调低他人对自己表现的预期。这样做,在取得成就时,会使得成果显得更为显著,价值得以突显。透过高价值的成果符号,破除了先前构建好的弱势前台形象,实现了由弱到强的角色蜕变,更有效地诠释了强者的角色[3]

4.3. 与同辈群体的比较,不可避免的同行竞争

隐讳学习者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其他同辈学习者中的佼佼者,但在同一个场域(同一所大学)背景下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学习能力差距有限,下足苦工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加之每日可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有限,隐讳学习者寄希望于通过增加学习时间等正面投入来达成优于其他同行者的表演难度大,为了能够完成表演促使同行的其他表演者和观众相信其所扮演的具有“优于其他人”符号的角色,他们不可避免地选择降低投入(努力)但增加收入(成果)来表演出期待的效果。通过不进行学习行为、不在乎学习结果的前台表演来掩饰背后的隐讳努力以在能力竞争中胜过其他同辈学习者,进而完成其所期待的表演。

4.4. 付出而不成的恐惧,无用学习的舆论压力

隐讳学习者兼具成功定向者和避免失败者特点,该群体对失败的恐惧甚于对成功的渴望。即便他们在前台竭力展现努力,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仍无法保证成功,失败如同悬顶之剑,始终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对于那些倾注心血于隐讳学习的人来说,无法忍受巨大的投入换不来预期的回报。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学习内容的功利化倾向,喜欢学习那些付出立马见效的内容,一旦隐讳学习者的投入未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就容易自我怀疑自身的学习是无用的,进而导致学习动机大打折扣,对于付出而无获、努力而无用的恐惧学习者,他们选择隐讳努力来降低可能出现的压力以进行期望的表演[4]

5. 隐晦学习的改进策略

针对隐讳学习现象出现的可能成因特向有此倾向或有此行为的学习者提供以下建议,以缓解其中压力,抑制可能愈演愈烈的隐讳学习风气。

5.1. 正视学习的成果,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己能够完成某些任务或行为的信心与信念,提高自我效能感能相应提高个体的自信心,更相信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提升自我效能感应正视自身取得的学习成果,将成果用于生活中构筑自我肯定的前台,正确看待自身的学习成果,相应调整学习目标脚踏实地完成学习任务,一步步审慎自身所获得的,将目光关注到自身已取得的结果和可能生成未来的而非专注于预设的结果,适当降低对结果的要求,以吻合自身能力现状,大方展示自身的学习行为与成果生成,逐步提高自我效能感,为观众展现一场自信优秀者的而非优越者的表演。

5.2. 相信自身的能力,避免贬低式的谦虚

自信是一种比贬低自身更值得提倡与更契合我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场域的符号装备,中庸思想的思想内核是适中、左右逢源而非贬低自身以突出谦逊。正确认识中庸思想正确面对传统思想的影响,在自我评价时避免低估自身能力和出现使表演虚伪化的贬低式谦虚,相信自身的能力正视学习的成果与取得的成就,坦然接受可能到来的赞美和肯定,瓦解以上两种角色形象内核冲突导致的前台冲突,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对待自身的优点与长处,做好优秀者的形象管理,不再追求那种戏剧性的由弱变强的转变,而是专注于维持优秀的常态化表现,为自己的角色注入坚定的自信。

5.3. 减少无用的比较,脱离被内卷的怪圈

大学生对“优秀”的定义多样,他们的自身学业发展和职业规划也比中学时期丰富得多,但是每一条道路总会有更“厉害”的人存在:想做科研,发现有人发表的论文更多;想玩社团,发现有人兴趣和专业水平更高,甚至“关系更硬气”;想找工作,却发现简历上证书和经验实在比不上别人等等。大学中的大多数比较是无用的比较,通过降低投入以凸显输出也许能在一时的比较中胜出,展现了自身能力的优越,但是大学生面对多种多样的人生道路选择,学习者用以比较的假想敌在更多的情况下并不会是长久的竞争对手,基于这样的场域下隐讳学习的表演就显得毫无作用[5] [6]

5.4. 接受失败的可能,拒绝对自身的否定

失败是可能发生的,但失败的发生并不意味着对自身努力的否定,付出而不成并不意味着毫无收获,教育的影响具有广延性,学习的回报并不一定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正确认识学习本身带来的、可能的、延时的、内在的、生成的而不是紧盯立马生效的学习结果[7]。破除隐晦学习的迷雾,大方表现自身的努力行为,不以学习为耻,以努力者的符号装扮自身,正视自身的成果取得,相信自身的能力,减少无用的比较,保持自己的独立表演,成为具有自我独立性的优秀表演者。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2年度韶关学院引进(培养)人才科研项目“小学优秀教师变化能力的形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417-9900064602)、韶关学院第二十四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强化教育实习效果的‘课堂内 + 课堂外’教育情怀培养体系构建——以韶关学院公费师范生为例”(项目编号:SYJY20231019)的阶段性成果。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欧文·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 第2版. 冯钢,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6.
[2] 陈琦, 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第3版.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181-183.
[3] 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M]. 第4版.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95-96.
[4] 刘冰丽, 苏立宁. 大学生功利化学习倾向的影响因素与消解对策: 基于结构方程的分析路径[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6): 129-133.
[5] 郭艳玲. 我国当代大学生“内卷”表征与归因研究——基于话语分析视角[J]. 煤炭高等教育, 2021, 39(5): 65-71.
[6] 王朝夷, 张莉莉. 大学生隐讳努力取向及影响——以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为例[J]. 品牌研究, 2018(6): 260-263.
[7] 杨莲, 朱传驰.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PPCT模型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 教学与研究, 2024(7): 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