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电影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不仅能够提供娱乐,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尊重和交流[1]。然而,电影的这种跨文化传播功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效的语言转换,尤其是字幕翻译。字幕不仅仅是语言的简单转换,还是文化交流的桥梁,非母语观众能够通过字幕理解并欣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电影。良好的字幕翻译能够传达原作的情感、幽默以及隐含的文化含义,而翻译的不当可能会导致信息的误解或文化意义的丢失,从而影响电影在不同文化中的接受度和影响力。因此,字幕的翻译工作不仅是语言技能的体现,更是对文化敏感度和创造力的考验。
为更好地理解字幕翻译的重要性及其对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影响,本文将以经典影片《死亡诗社》为例,通过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研究字幕翻译如何实现词汇、句法、篇章和文体层面的对等,以确保目标语言观众能够获得与原始观众相似的观影体验,提高电影的观赏性。
2. 综述
国外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研究起步较早,如今英语影视作品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观众基础,这也促使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并深入研究字幕翻译,最近十年国内学者对影视字幕翻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2]。早期钱绍昌、张春柏和麻争旗的研究较为有影响力。钱绍昌认为影视语言的特点在于其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3],即字幕翻译应当简洁明了、流畅易懂,以便观众能够轻松理解其中的含义。张春柏提出影视翻译的即时性和大众性却规定了影视翻译必须以目的语观众为中心,适当照顾到观众的语言水平。即影视翻译需以意译为主,也就是奈达所提倡的功能对等[4]。麻争旗认为影视剧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影视剧翻译的特殊性,译者必须进行转化,使不顺、不美、不生动的话转化为听起来舒服、顺耳、生动的话[5],这也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不谋而合。受三位学者的启发,近十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对字幕翻译的语言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归纳、扩展和研究。其中,功能对等理论对字幕翻译的指导作用广受关注,本文将以电影《死亡诗社》为例,具体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实际应用,希望能为字幕翻译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3. 功能对等理论
尤金·奈达(1964)在《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明确区分了“形式对等”与“动态对等”两个概念[6],从而在翻译理论中引入新的思考方式。奈达认为,翻译不应仅仅追求源语言文本与目标语言文本在字面上的直接对应,而应更加注重如何在两种语言之间实现功能上的对等。他指出,动态对等即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达成基本一致。由于“动态对等”这一术语可能引起误解,奈达(1969)后来采用了“功能对等”替代[7],更准确地描述翻译理念。功能对等的实现,涵盖四个主要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以及文体对等,核心是译文措辞通顺自然,内容达意传神,读者反应相似[8]。
4. 《死亡诗社》字幕译例分析
美国电影《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由彼得·威尔(Peter Weir)执导,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这部电影讲述了1959年,新英格兰的一所保守的男子预备学校中,富有创新精神的英语老师约翰·基廷(John Keating)运用独特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生活和诗歌的热爱,鼓励学生勇敢追梦、表达自我。这部电影探讨了教育、个人成长、勇气和自我发现的主题,虽然电影最后以悲剧结尾,但却引发了观众对于生命意义和追求梦想的深刻反思。
《死亡诗社》主题深刻,情感丰富,要想传达其内涵,字幕翻译工作尤其重要。高水平的字幕翻译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的故事情节,感受电影传递的思想情感,反之则会成为传播的障碍[9]。高水平字幕可以弥补语言文化差异,让目标观众理解、接近电影故事与内涵。本文分别从词汇对等、句法对等、语篇对等、文体对等四方面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对电影字幕翻译的指导作用。
4.1. 词汇对等
英文与中文无法一一对应翻译,因此在词汇方面,译文可根据故事情节、人物心理、文化差异选择合适的词汇,达到功能对等。
例1:原文:Oh, well. Welcome to Hell-ton.
译文:好吧,欢迎来到“地狱学院”。
电影《死亡诗社》中,主人公们称自己的新学校为“Hell-ton”,这个词汇源自“Hell”(地狱)和学校名“Welton Academy”的结合,是学生创造的新词,把学校比作“地狱”反应了学生认为学校纪律极其严格、学业压力巨大,像地狱一般,“地狱学院”一词是学生的自嘲说法,目标读者看到这个译文也不禁发笑,取得与英语观众相同的效果。“地狱学院”在目标语言中保持原文的双重含义和情感色彩,即表面上是戏称学校为地狱,实际上却隐含了对这所学校传统氛围的不满。译文体现了功能对等的原则,不仅仅在文字层面上寻找对应,而且更深层次地传达原文深层次的信息,让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够有与源语言读者相似的感受和理解。
例2:Whether it’s proud, whether it’s silly, anything.
译文:不管是趾高气昂还是憨态可掬,都可以。
在电影《死亡诗社》的这一场景中,基廷老师在户外教学,通过观察三个学生不同的走路方式得到启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步调,这里的“步调”象征着个人的信仰。由于人们往往容易随大流,因此,在生活中坚持并维护自己的信仰和独立性显得尤为重要。
译文中“proud”不仅指自信的步伐,也暗指坚定的信仰,译文中的“趾高气昂”既保持了原意,又贴合中文的语境和表达方式,传达了一种自信而骄傲的态度。同样,“silly”虽然常带有贬义,暗示着愚蠢或不合逻辑的行为,但在这里更多指外在上看似不严肃甚至可笑的信仰。选择“憨态可掬”作为译文,不仅避免了直接的贬义,而且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表达了基廷老师的深刻教诲,即鼓励学生们按自己的节奏前行,坚持独立的信仰,不盲目从众,即使这种自我在他人眼中可能显得愚蠢甚至可笑。译文采用归化的翻译方式,用词文雅,符合基廷老师作为英语老师的文学素养,目标观众从译文中可以感受到基廷老师的宽容之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4.2. 句法对等
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固有的语法和句型差异。为保证译文的可读性,更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句法对等涉及到句型结构、语序、时态、语态、语法关系等方面的对应。在确保准确传达原文意义的同时,也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例3:You just signed your expulsion papers, Nuwanda.
译文:你这下一定会被开除了,努旺达。
在电影《死亡诗社》中,查理(别名努旺达)因不满卡梅隆向学校管理层告密,将尼尔的死推卸到基廷老师身上而动手将其打倒时,卡梅隆告诉查理他的行为将导致被开除的后果,用了一句指责性的话语:“You just signed your expulsion papers, Nuwanda.”这句话直译为中文是“你刚刚签署了开除单,努旺达”,显然这样的直译并不符合中文的表达方式和语境感受。译文将原文的主动语态转换为被动语态,译为“你这下一定会被开除了,努旺达”,不仅更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也加强了句子的情感色彩和情景的危机感。中文中,使用被动句式可以更有效地传达事件的消极意味,与原文中卡梅隆预示查理将面临的后果相契合。这种句法调整体现了翻译中句法对等的灵活应用,即在保持原文意义和情感基础上,适当调整句子结构,以达到与源语言相似的效果,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意,又顺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例4:Did they wait until it was too late to make from their lives even one iota of what they were capable?
译文:难道他们蹉跎了岁月,浪费了才华,等到垂垂老矣一事无成时才想奋斗吗?
这句台词的场景是基廷老师第一节课上采取非传统的教学方法,带领他的学生们离开了常规的教室环境,前往教室外的大厅。大厅里挂了许多历届学生的黑白相片,这些面孔展现了过去的青春和希望,但现在他们都已经逝去。基廷老师用这些相片作为一个有力的视觉教材,借此让学生们反思生命的意义和时间的流逝,同时引出贯穿整部电影的一句话“把握当下(Carpe diem)”。
原文句子结构复杂,由一个主句“Did they wait...?”和一个宾语从句“until it was too late to make from their lives even one iota of what they were capable”构成,宾语从句中还包含一个时间状语从句“until it was too late”。译文根据意思把英文原文切分为中文的三个小短句,复杂的语法关系得以简化,原意也更明了。分译技巧不仅可用于拆译长句,也可用于拆译短语,甚至还可用于拆译单词[10],原文“until it was too late”分译为“蹉跎了岁月”,“to make from their lives”分译为“浪费了才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iota”一词的释义为“an extremely small amount”,在电影中意为极小的成就,即“一事无成”,采用分译法既译出原文的意思,又保证句子通顺,目标观众得以感受到基廷老师对学生的谆谆教诲以及把握当下的重要性。
4.3. 语篇对等
语篇对等强调在翻译时,不仅单个词语或句子之间需要达到一定的对等关系,而且在更宏观的层面上,整个文本或语篇的结构、风格、语气和信息传递等也应该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保持相似度或一致性,电影《死亡诗社》中主要体现在文化对等和语气情感对等。
例5:Meeks. Another unusual name.
译文:米克斯,又一个不寻常的名字。
电影注释:Meeks又有温柔之意,《新约圣经》中有云“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
基廷老师指出“Meeks”是一个不寻常的名字,此时电影右下角注释指出:Meeks又有温柔之意,《新约圣经》中有云“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这一引用不仅丰富了角色的象征意义,也为不熟悉圣经的观众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信息,弥补文化缺失。另外,当电影第二次提到“Mr. Meeks, time to inherit the earth. (米克斯先生,承受土地的时候到了)”时,通过注释,观众了解到这不仅是对角色名字的呼唤,也是对名字深层含义和圣经引文的巧妙回应。
此外,影片在其他情节中也采用了注释来补充文化和文学背景。无论是基廷老师引导学生在操场上朗诵惠特曼的《欢乐之歌》,尼尔准备出演《仲夏夜之梦》中的“帕克(Puck)”角色,还是查理为了奉承女生而朗诵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她在幽美中行走》,电影都给出了注释加以解释,不论观众对此电影文化背景有多少了解,都能够享受和理解影片的深层意义。因此译者应充分考虑译语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欣赏需求,添加特定语境的注释[11]。这种在翻译和呈现过程中的文化对等处理,不仅弥补了文化知识的差异,也增强了电影作为跨文化作品的普遍吸引力和教育价值。
例6:Friends of my dad’s. They’re probably in their 90s or something.
译文:他们是我爸的朋友,估计一个个的都老掉牙了吧。
电影《死亡诗社》中,诺克斯此时正向朋友解释自己为什么无法参加晚上的学习小组,因为他需要去参加在丹布利家举行的晚宴。丹布利家族作为杰出的校友,其家庭成员无疑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人物。然而,诺克斯使用“老掉牙”这一表达,在中国,“老掉牙”通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非常老,或者是某种事物、观点、玩笑等非常陈旧、过时。此处的称呼带有一种幽默、戏谑甚至是轻微贬义的色彩,译文既显示了诺克斯对权力的不懈态度和反叛精神,也预示了他在后来的派对上做出的非传统行为。译文在语气情感对等的层面上,成功地捕捉并传达了原文的轻松和幽默感,同时也深化了观众对诺克斯角色性格和故事情节发展的理解。
此外,当诺克斯在晚宴后得知深爱的女生已经倾心于丹布利时,他内心的愤怒、嫉妒与不解如潮水般涌现。他用一句带有讽刺的话“The guy could eat a football (那家伙是个大块头)”贬低丹布利的外在形象,暗示丹布利只是个外表强壮的“大块头”,缺乏其他吸引人的品质,同时也把丹布利称为“jerk(混蛋)”,直接展现了他对情敌的强烈厌恶和反感。这些充满个人情感的描述,不仅深化了观众对诺克斯角色的理解,也触动了观众的情感,还能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产生共情,体会到他面对爱情挫折时的无奈和心痛。
4.4. 文体对等
奈达认为“内容第一,形式第二”,这并非意味着只重视内容而忽略形式。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在实现信息内容的准确传达的基础上,也应努力在形式上达到尽可能一致。然而,当形式和内容的对等无法同时满足时,内容对等应当置于首位。
例7:You can push it, stretch it, it’ll never be enough.
You kick at it, beat it, it’ll never cover any of us.
From the moment we enter crying to the moment we leave dying,
It’ll just cover your face as you wail and cry and scream.
译文:任你扯,任你拽,它永远都不够盖。
任你踢,任你捶,它根本盖不住谁。
从我们呱呱坠地,到我们悄然逝去,
只在你哀号恸哭时,它才把你的脸遮蔽。
电影中,基廷老师的作业是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原创诗歌,而主人公托德无从下笔,于是基廷老师为了帮助托德突破写作障碍,采用一贯新颖的教导方法,邀请托德到讲台上,让他闭上眼睛,旋转身体,释放思维,让想象力自由飞翔。托德在老师的引领下,成功迸发出灵感,创作出诗歌。
这段翻译不仅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内容,而且在形式上也力求与原文保持相似的节奏和押韵模式。原文通过“it”重复形成紧凑的押韵结构,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译文中虽然“it”无法直接押韵,但通过巧妙的词语选择和排列,用重复和对仗结构“任你扯,任你拽”和“任你踢,任你捶”成功地模仿了原文的节奏和紧迫感,有效地再现了原文的韵律,电影晕眩的画面结合节奏紧凑的诗歌,观众也不禁跟着紧张起来,达到了与英语观众相同的反应。同时,第三句翻译“从我们呱呱坠地,到我们悄然逝去”既保留了原文的押韵“crying”和“dying”,又成功地传达了诗歌的深刻主题:生命的脆弱。
5. 结语
本文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对电影《死亡诗社》的字幕翻译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证明了功能对等理论对中英字幕翻译的意义。由于时代背景、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字幕翻译在词汇层面要精选词汇译出原文的内涵和风格;句法层面通过改变句子结构、语态等保证译文的可读性;语篇层面从宏观上把握好译文整体的文化内涵、语气情感等的表达;文体层面上保证内容对等的前提下尽量实现形式一致。译者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翻译能力和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应生动流畅地传达原文本的信息、精神和风格,让目标观众获得与源语观众一致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