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纵观人类历史,教育之盛与国家之兴同频共振,教育之强与国家之盛相辅相成。农村教育现代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我国教育全面现代化的“最后一公里”,乡村振兴、教育先行[1]。教育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动力,亦是其不可或缺的支柱[2]。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瞻远瞩,将教育列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党的十九大确定了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决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深化教育改革”予以重要定位,重点增强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把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进行布局,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本文聚焦于浏阳市大瑶镇杨花村,深入剖析其乡村教育的发展脉络、瓶颈及成因,旨在为乡村振兴提供具体的实践路径,助力乡村繁荣。
2. 调研的基本情况
“医脉乡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杨花村,通过实地调研、线下问卷调查、与当地政府干部、教育工作者、村民深度访谈等方式,广泛搜集第一手资料。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率高达92.5%,走访人次达273次。在调查期间,针对因文化水平不足或生理等原因难以自主填写问卷的村民,我们团队将采取人性化的方式,以无偏见、中立的语言逐句宣读问卷内容,向村民细致解读,由他们自主口述答案,再由团队成员代笔记录,确保问卷的公正与真实。
3. 杨花村教育现状分析
3.1. 杨花村基本信息概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建设日新月异,杨花村作为浏阳市大瑶镇的一个偏僻小山村,总面积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0亩,林地4000亩。该村辖6个片区,1144户,5269人,党员117人。杨花村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并孕育出清末民初蜚声九州的文化名人杨花“刘氏四兄弟”——“刘善浤、刘善涵、刘善渥、刘善泽”、原子能专家吴桂刚、机床专家刘蒲生等一系列杰出的杨花榜样。自杨花确立“教育强村、文化兴村”的发展思路以来,不断探索乡村文化教育的创新,并建立了一座具有地标性的建筑——江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式杨花书院。杨花书院是长沙市首批开放而独具特色的乡村“复兴少年宫”之一,它犹如一个发光体,不仅点亮了山里娃的阅读梦想,也点亮了文化振兴、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3.2. 杨花村教育发展现状
3.2.1. 杨花村文体活动发展现状
自2008年始,杨花村秉持“教育为本,文化先行”的发展理念,紧跟教育现代化潮流。近年来,杨花村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勇探乡村教育文化创新之路,构建文化地标——杨花书院,并以此为基地,开展多元文体活动。正月初一的环村长跑、篮球竞技,暑假篮球联赛、九九重阳、敬老典型表彰,以及老年人“十佳菜园”“十佳爱卫奖”评选等活动,村民们积极投身于各类文体活动之中,体现了高度的公民参与意识和行动能力。村民们普遍认为,该村不仅注重传统学术知识的传授,更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与实践机会,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见表1相较于单一的学术深度,孩子们对球类运动、绘画艺术与手工艺品制作更感兴趣。这些兴趣点映射出村民追求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生活哲学,亦彰显杨花村在推动文化多元、鼓励个性发展上的不懈努力。球类运动点燃村民竞技激情,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绘画与手工活动则成为表达自我、培育审美情趣的桥梁。这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世界,也为杨花村营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社区环境。
Table 1. Statistical summary of villagers’ participation in interest activities in Yanghua Village
表1. 杨花村村民兴趣活动参与情况统计汇总表
项目 |
小计(人数) |
比例(%) |
专业文化 |
26 |
8 |
球类 |
67 |
19 |
书法绘画 |
49 |
14 |
音乐舞蹈 |
42 |
12 |
手工 |
63 |
18 |
阅读 |
40 |
12 |
礼仪文化 |
19 |
6 |
其他 |
37 |
11 |
根据对杨花村教育现场调研情况数据分析,经常参加文体活动的村民占26.49%,偶尔参与活动者占比49.73%,未参加的有23.78%。如表2所示,杨花村文体活动参与度总体呈现中等偏高的态势,由此可知杨花村整体的文化氛围较好。
除此之外,93.51%的村民都普遍认同这些活动对个人成长与社区氛围的积极促进作用,只有6.49%的少数村民认为活动没有太大帮助,如表3所示。经调研结果显示,杨花村村民对杨花村与各大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及相关文化教育活动的支持率高达90.81%,暂时持无所谓态度的占8.11%,仅有极少数持不支持态度如表4所示。众多村民深切地认识到,文体活动在多方面均展现出了其不可估量的价值:活动开展不仅强健了村民的体魄,还极大地促进了团队合作精神的培育;同时,这些活动激发了村民们内在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乡村生活注入了无限活力。更有村民将这一理念提升至“文化强村”的战略高度,凸显了文体活动在乡村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Table 2. Participation in various cultural and sports activities held in Yanghua Village
表2. 杨花村举办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的参与度
频率 |
小计(人数) |
比例(%) |
经常参加 |
49 |
26.49 |
偶尔参加 |
92 |
49.73 |
没参加过 |
44 |
23.78 |
有效填写人次 |
185 |
100 |
Table 3. Effect feedback of cultural and sports activities in Yanghua Village
表3. 杨花村文体活动的效果反馈
|
小计(人数) |
比例(%) |
有帮助 |
173 |
93.51 |
没有太大帮助 |
12 |
6.49 |
有效填写人次 |
185 |
100 |
Table 4. Villagers’ support for the social practice and related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carried out by Yanghua Village and major universities
表4. 村民对杨花村与各大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及相关文化教育活动的支持情况
是否支持 |
小计(人数) |
比例(%) |
支持 |
168 |
90.81 |
暂时持无所谓的态度 |
15 |
8.11 |
不支持 |
2 |
1.08 |
有效填写人次 |
185 |
100 |
3.2.2. 杨花村学校发展现状
杨花村内共设有1所小学、1所幼儿园,当地小学幼儿园教师与学生人数如表5所示。约60%为年轻本科教师,余40%为年纪大的专科老教师,年轻教师居多。近年来杨花乡中心完小为了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在基础设施方面建设图书馆、舞蹈室、多媒体教室、电脑室等教学设施设备,在课程安排方面设立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舞蹈、美术等相关科目,在兴趣爱好方面设立了乒乓球、合唱团、非洲鼓等活动,基础教育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率先在全市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发展模式。
3.2.3. 杨花村教育基金设立情况
湖南省、市(州)教育基金会第二十一次研讨会上获悉,2020年湖南教育基金总量已达26.05亿元,惠及湖南近380万名师生、4800所学校。其中,湖南省教育基金会基金总量达2.6亿元。2010年,杨花村成立了湖南省首家村级教育基金,现基金规模达180万元。累计奖励从村走出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约173人。该教育基金有一次性缴足认捐、模拟认捐两种募资方式,其中以模拟认捐方式最为主要。新颖的模拟认捐方式为认捐人可自愿认捐一万元,第一年只需按认缴金额的8%缴纳上来,往后认捐者可依据当年自身或企业情况调整认捐比例。
Table 5. Number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Yanghua Village Primary School, Dayao Town, Liuyang City
表5. 浏阳市大瑶镇杨花村小学幼儿园教师与学生人数
|
教师(人数) |
学生(人数) |
小学 |
15 |
260 |
幼儿园 |
5 |
60 |
合计 |
20 |
320 |
教育基金设有多种助学帮扶申请途径,每年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评估,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帮扶。教育基金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帮扶;二是对本专科、硕士、博士的教育激励;三是设立有“学习之星”、“进步之星”、“劳动之星”、“文明之星”等奖项,对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中小学生进行表彰与奖励。
3.2.4. 杨花村杨花书院发展情况
杨花书院,这片占地三亩余的文化绿洲,不仅是当地村民长期的学习读书之所、形象展示之所、文化浸润之所、更是思想碰撞之所、儿童启蒙之所、家风传承之所、对外交流之所。这一江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式杨花书院,融合了早教“儿童之家”和综合读书、藏书室于左右两厢。前栋一层有书画室,后栋有五层,一、二层布置乡村历史展览馆和大瑶名人馆,三至五层预留作博物馆。目前,书院已全面启用一系列信息化、多元化文化及休闲空间,包括但不限于综合读书室、少儿读书室、书画室、婴幼儿亲子活动室和运动室、科创空间。并特别增设了古琴研习工作室,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及兴趣爱好的公众需求。据深入访谈所得,去往综合阅览室的人数偏多,作为长沙市图书馆的分馆,杨花书院目前藏书已过万册,这一综合场所为杨花的教育文化发展注入了永不枯竭的源泉。
根据表6所知32.26%的村民经常前往书院,62.37%的村民会偶尔前往书院,极少人没有去过书院。其中有52.97%的村民认为杨花书院目前在硬件设施、管理制度、环境、和图书种类,仍有待完善。
Table 6. Statistical table of improvement proposals for Yanghua College
表6. 杨花书院改善建议统计表
建议 |
小计(人数) |
比例(%) |
完善硬件设施 |
30 |
11.54 |
增加图书种类 |
60 |
23.08 |
完善制度 |
42 |
16.15 |
改善环境 |
30 |
11.54 |
目前情况较好,暂无建议 |
87 |
33.46 |
其他 |
11 |
4.23 |
有效参与人数 |
260 |
100 |
3.2.5. 杨花村法制教育发展现状
法治教育是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实基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
杨花村依托杨花书院这一独具特色的平台,打造一个沉浸式普法研学基地,围绕书院建设有宪法广场、民法典广场、模拟法庭和法治剧场等,宪法广场与民法典广场相映成趣,模拟法庭与法治剧场相辅相成,各式普法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如普法宣传宣讲、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进校园、法庭程序介绍、法治剧场表演等各式活动。此外,杨花村还设有“夜话会”、议事厅、人大代表联络站等群众与党员干部面对面交流的活动与制度形式,议题小到农田建设、日常村民矛盾,大到学习最新法律法规,利用农闲时光,以零距离的接触方式,为村民提供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村民们的法律意识、法治建设参与度,同时可以增强村民们的法治获得感。
据调查研究表明如表7所示,有45%左右的村民了解并参与过村中举办的各类法治教育活动,有2%左右的村民了解各类法治教育活动但未参与过,有52%左右的村民不了解且未参与过各类法治教育活动。
Table 7. The awareness and participation of legal education in Yanghua Village
表7. 深入探访杨花村村民法制教育知晓度与参与情况
了解程度 |
小计(人数) |
比例(%) |
了解并参加过 |
84 |
45.41 |
了解但没有参加过 |
4 |
2.16 |
不了解也没有参加过 |
97 |
52.43 |
有效填写人次 |
185 |
100 |
4. 杨花村教育中的问题与分析
4.1. 教育资源偏向于城市
村内教育资源匮乏,中学教育尚属空白,无法满足当地中学生的教育需求,难以承载乡村学子的求学梦想,为追求更佳教育,家长多数选择将小孩送往县级及以上地区求学,致使杨花村学子外流,教育事业步履维艰。
4.2. 师资匮乏,乡村教育面临挑战
杨花村基础教育受地理环境、职业发展、薪资福利等多重因素制约。与大多数农村师资现状相同,乡村教师需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观念,以满足当前教育发展趋势的要求。其次,乡村学校在人员配置上过分依赖编制内人员,教师流动性低,导致乡村教师队伍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优秀教师难以驻留,优秀师资难以吸引。师资配比失衡,“一师多科”任务繁重,且个人提升上无法较好的满足,从而间接影响乡村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4.3. 城乡差距大,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薄弱
城市中的学校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杨花村学校条件有限,相比城市中的学校缺乏相应的设施设备和教学场地,学校周边的环境也难以协同学校共同促进学生发展。除此之外,当前的乡村学校存在着信息技术和教学实践脱节的困境。由此可以看出,杨花村学校基础教育发展所具备的资源远远不及城市学校,无论从师资条件、教育环境,还是信息化支持,都与城市学校存在差距。在素质教育方面,学校因条件所限,难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内容,如兴趣爱好、技能培训等,导致学生素质发展受限,进而影响乡村振兴的全局发展。
4.4. 法治教育普及率与重视程度较低
各类法治教育活动在开展前的宣传阶段不到位,村民了解法治教育活动的途径受限;另外在杨花村,村民大部分时间忙于烟花产业、农业等方面的经济建设,没有空闲时间参与法治教育活动;大部分村民文化水平较低,对讲座等集中式普法所使用的法律语言难以准确理解;认字识字能力不强,对于法律宣传单的内容不能很好地识别了解,对普及的法律也不能正确运用,难以形成基本的法治观念;维权需求很少主动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3],法律意识较为匮乏,认识不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
5. 对策与建议
5.1. 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鼓励更多师范类毕业生返乡,需制定合适的乡村基础教育人才引进计划与补贴政策,吸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扎根于乡村,参与基础教育事业。乡村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到综合水平较强的学校进行培训学习,并针对不同年级的教师给予不同形式的培养支持。
5.2. 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是城乡一体化和教育公平发展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本质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4]。在增加硬件设施、加强专业培训、促进城乡交流、支持资源推广、鼓励家庭参与五大方面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
5.3. 丰富图书资源,完善管理制度
丰富图书资源,完善管理制度,强化信息化管理,可以招募一些图书爱好者帮助管理阅览室。并结合杨花村及浏阳市的地域特色,文化传统重点收藏相关领域的图书资料,建立特色馆藏。
5.4. 加大宣传力度,干部带头学法
加大法治教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公告宣传、广播宣传、干部走访宣传、村民相互宣传等多种形式齐头并进,也可以设置符合实际的奖励措施,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开展党员干部带头学法、到群众中讲法、普法报告会、普法讲座等活动,提高村民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6. 结论
乡村教育现代化强调以现代化的先进理念助推乡村教育发展,扭转乡村教育发展不充分[5],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在脱贫攻坚战中充分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科学把握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践行教育现代化解决乡村教育资源、基础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带动乡村振兴,达到“教育强村”的目的。使乡村教育更符合时代发展的基本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解决相关问题中不断前进和发展乡村教育现代化。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