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建设理念与教学改革实践路径——基于与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课程教学衔接视角
The Construction Idea and Practice Path of Teaching Reform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for History Major in Normal Universities—Based on the Teaching Perspectiv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History Outline (I)” in High School
摘要: 高师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与高中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高师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建设应在与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有效衔接的基础上,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和实用理念,从教学内容的专题化、学术化、史料化,教学方法创新化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Abstract: There are both connec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urse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for history major in normal universities and the compulsory cours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History Outline (I) in senior high schools.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with the teaching of the Outlin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History (Part 1) in senior high school,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History major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should establis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and practical ideas of the curriculum, and carry out the teaching reform from the aspects of thematic content, academic content, historical data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文章引用:杜云南. 高师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建设理念与教学改革实践路径——基于与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课程教学衔接视角[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9): 748-75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9871

1. 引言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一级学科中国史下设的7个二级学科之一,这门学科介绍中国境内自人类产生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的历史。高校本科历史学专业均设有《中国古代史》课程,高师历史学本科教育专业设为必修课程。《中国古代史》课程作为传统课程,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形势下,随着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出台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于教育教学,面临诸多教学改革。

2.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高师历史学专业课程建设、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改革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高师历史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亟需改革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有学者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1] [2]阐述了课程改革,也有的探讨了高师历史专业课程“三•五”教改模式[3],有些学者则从专题式讲授方法提出改进中国古代史课程,以提高教学效果[4]等。

二是课程思政的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工作思路和保障措施,强调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具体到历史学专业,许多高校通过挖掘中国古代史中的思政元素,构建有条理、关联性强的教学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也有的从现代影像史学技术的应用,增强教学的情境感和人文关怀,探讨有效地贯彻课程思政的理念[5]。浙江大学通过多措并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为了适应新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技术的发展,高师历史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进行创新。这包括利用现代技术,如无人机航拍技术来增强历史空间感以及探索多维度跨学科融合式教学[5]。同时,也有强调实践技能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学科教育实习模式的积极探索[6]

四是课程评价和学生能力培养。此类研究不仅关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还涉及到课程评价模式的改革和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包括建立学生能力考核机制,加强实践教学的硬件建设以及正确处理基础课与实践课之间的关系等[7]

总体而言,高校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以及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显示了一个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还包括对教育理念、评价体系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全面考虑。这些改革和探索为历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动力。目前,学界从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衔接视角来研究高师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改革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成果还很欠缺。本文拟就与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衔接视角,根据实践教学经验,阐述高师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建设理念与教学改革实践路径,以此抛砖引玉。

3. 高师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与高中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断裂和衔接

从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衔接视角来研究高师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改革,首先需要认识到高中历史教学与高师历史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断裂和衔接问题。这种断裂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上的巨大差别,这些差别直接导致了两阶段历史教学在教学方法、目的、手段等方面的不连贯性。

3.1. 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目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择性选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必修课程为《中外历史纲要》,采用通史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外历史发展大势,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采用专题史的方式,让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选择修习的课程[8]。高师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是建立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对具有高中历史学习经验的大学生进行更为专业和深入的学习与训练。这门课程也是高师历史学专业的核心或者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课程讲述中国从先秦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发展状况及研究状况。有的学校设144学时,有的学校设共72课时,分两学期进行,第一学期讲先秦至南北朝部分,第二学期讲隋唐至明清部分。

两相比较,《中外历史纲要(上)》作为高中必修课程,内容相对基础,重点在于构建学生的历史知识框架,培养基本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而《中国古代史》作为高师历史学专业课程,内容会更加深入和专业,涵盖更丰富的历史细节和学术讨论,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历史研究能力。

3.2. 教材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以往有统编版、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及北师大版,还有上海地区使用的华东师大版等,各版教材各有所长。自2020年开始,很多省份进入新高考模式,统编版教材的使用逐渐扩展到全国。统编版教材是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教材,统编的必修课程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分上下两册,用于高中一年级,是高中历史学科学习的基本内容。该教材框架是以通史的叙事框架,展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再以专题的形式呈现不同时段的历史。上下两册共24个专题,上册为中国史,其中古代史6个专题,近代史5个专题,现当代史3个专题;下册为世界史,10个专题[9]。中国古代史内容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的重要部分。相比以往的教材,统编高中新历史教材内容呈现出学术性强、知识密度大、内容涵盖广与高度概括的新特点[10]。这些特点应引起高师历史学专业教师的重视,并做出相应的教学应对。

目前,国家对高校《中国古代史》课程教材的使用没有指定版本,各高校一般根据各自的专业背景与学生需求来选择这门课程的教材。较受高校欢迎的教材有:赵毅和赵轶峰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白寿彝《中国通史》、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等。这些教材一般都以通史的形式叙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在内容上,相比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阐述要详细得多,但二者存在一定的断裂和衔接之处。尽管国家没有统一高校《中国古代史》课程教材,但自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2020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都强调教材“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因此,高校使用的教材也应体现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这一点与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设计意图是一脉相承。

3.3. 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

在教学目标上,高中阶段历史课程教学立足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目标是在普及历史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以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国家情怀[8],使其能够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其设计意图体现了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而高校更突出对大学生历史学科文献和史料专业知识素养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历史知识,提高其历史研究和分析能力,为未来的学术或教育工作打下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高师院校历史学科专业教师可根据本专业背景和学生状况,选择性地教授《中国古代史》知识内容,并采用更多的学术研究方法,如文献研究、史料分析等,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独立研究。高中阶段的《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重点在于应对高考升学,教学基本不能脱离教材,为了让学生掌握牢记知识点,教学方法可能更侧重于讲授和讨论,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参与度。

4. 高师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建设理念

高师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是历史学科人才培养中的基础课程。它不仅能揭示中国传统社会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展示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古代文明,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为今天的安邦治国以及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均有重要意义。基于前述高师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与高中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之间的联系区别,要想高质量地推进高师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新时代的《中国古代史》课程建设应遵循以下理念:思政性理念和有用性理念。

4.1. 思政性理念

课程思政性理念,即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价值观的引领与塑造。其理论依据主要源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及党的教育方针,强调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及国际视野。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学校的价值引领与塑造工作,尤其自2010年以来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11] [12],实施了诸多实践探索。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提出“课程思政”理念,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导高校教育教学改革。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3]。自此,课程思政成为各类型各层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这些重要会议与文件,都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也是各个学科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

《中国古代史》课程介绍了从夏商周至清鸦片战争前夕的历史经验和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是我国思政教育的源头活水。因此,高师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建设首要理念就是凸显课程思政性。具体可在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中,教师结合教材中隐含的思政教育内容,增设“思政教育目标”,从家国情怀、人生价值观、学科素养三个方面为学生实现价值引领和品格塑造。教师可在每章节教学中深度挖掘家国情怀、个人品格、科学思维培养方面的思政教育元素。例如在讲授“大唐盛世”时,确立的思政目标为:能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正确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学习唐朝前期的繁荣气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以此引领课堂教学。

4.2. 实用性理念

各个学科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只有立足实用、了解现实,学科才能生存,才有生命力不断发展。因此,高师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也应以实用性作为课程教学指导方针。所谓的实用性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将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或者历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能力、转化为创新创业资源的能力。以地方高师历史学专业为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围绕以下方面构筑课程的实用体系。首先,培育学生的对某个历史领域的研究能力,如在课程授课中将某个教学知识点多个的学术动态呈现出来,学生们可根据这一知识点多个学术动态结合个人兴趣与未来发展方向,建立学术研究的切入点,从而培育学生在今后的从教生涯中能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其次,培育学生中国古代史的从教能力,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以培养中学历史教师为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师范专业认证标准,通过中国古代史课程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史部分内容的中学历史课程的从教能力、师德素养是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再者,要以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能力与创新性发展能力为课程教学目标,着力培养学生依托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进行文化创意与文化资源开发的能力,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5. 高师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从前面叙述可知,高中历史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课程教材是通史的形式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高师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教材内容一般也以通史的形式介绍从夏商周至明清时期历史发展脉络和重要历史事件。两者教学内容体系既有时间序列的通史内容,又涵盖了诸多历史领域的专题内容,教学内容都具有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所以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课程内容与高师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有诸多交叉重合。那高师历史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如何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避免出现教师炒“冷饭”,学生厌学,得不到知识的深化和专业提升的现象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路径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5.1. 专题化

在教学内容上,高师历史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内容要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呈现出专题性与整体性,突出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民族史等专题的贯通,专题内容突出在宏观与微观、精细化和微观化、历时性与共时性、整体与具体并重的基础上构建教学内容体系。譬如,就中国古代史中的“中外文化交流史”这一小专题,教学方案可做如下安排:

教学目标:熟知中国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史实。能够运用这些史实为中学生讲授中外文化交流历史;探讨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理解汉文化对东亚地区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

课前准备:指定原始史料学生预读,如《汉书·西域传》、《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游记》等,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和分析其中相关史料。线上学习“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平台”上的《海上丝绸之路》课程相关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介绍中外文化交流起源和发展,包括其历史背景、地理路线和主要文化交流现象。其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如唐代玄奘西行取经、元代马可·波罗的东游、明代郑和下西洋、传教士利玛窦在华活动等。

互动式教学方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讨论。

跨学科整合方面:结合地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分析文化交流对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如文化交流与冲突、贸易不平衡等问题。

研究性学习方面:鼓励学生选择一个与丝绸之路相关的研究主题,进行独立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

课后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小组展示、研究报告等多维度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通过这个案例,大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以及影响,还能够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这种专题化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也能够加深他们对中国古代史的理解和认识。

5.2. 学术化

学术化即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化。首先,高师历史专业中国古代史教师手头一定要有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时空下的内容要进行参照,明确高中阶段分别讲授了什么内容,以及讲到什么程度,然后根据高师历史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备课,补充没有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扩展历史专业学生的史学眼界。其次,高师历史专业中国古代史教学应补充史学界研究的新成果新突破。具体做法教师根据自己的学术积累和专业特长,在授课内容中介绍相关学术研究新成果,提出教学内容涉及的学术问题,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以此拓展学生历史思维和视野;也可就某些专题组织学生展开研习讨论,如笔者在讲授“两宋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时,将学生分成小组,提前两周布置学生完成线上学习“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平台”上的《海上丝绸之路》课程第1章“东方的启航”内容,了解两宋时期的东亚海丝贸易状况与历史,线下查找关于两宋时期海丝贸易的相关研究文献,了解两宋时期海丝贸易研究动态。上课时指定某个小组学生以课件或报告形式进行汇报两宋时期海丝贸易研究动态,教师给予总结提升与评价。这样的学术汇报旨在让学生学会就“两宋海丝贸易”专题学会检索研究文献,了解总结这一专题学术研究现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兴趣。

5.3. 史料化

与作为通识教育的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上)》课程教学相比,高师历史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是专业教学,应该突出该门课程的专业化特征。那么,如何在通史类课程《中国古代史》教学中既能为学生梳理出从先秦至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和重要历史现象,又凸显专业化特征,同时还能够透射出高师历史学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的独特性?笔者认为,这种专业化体现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基本史料搜集与整理、阅读、判断、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也应该是高师历史学教育教学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基本区别之一。具体做法就是要中国古代史专业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对历史专业学生进行史料发掘、训诂考据、辨伪纠谬等历史学基本功的训练,以及如何对史料进行筛选整理,并进而解读史料推演立论的历史思维能力;强调训练历史专业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探寻第一手史料的能力以及在尽可能占有史料基础上展开历史问题的研究与理解。

5.4. 创新化

专业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高师历史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要做到创新,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只有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会设计出创新的教学方案,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其次,做到教法与学法的创新。目前,教学改革研究几乎集中“课程思政”、“以学生为中心”、“数字化教学”、翻转课堂等热门话题。高师历史学专业《中国古代史》课程要做到创新教学,也必须将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具体可尝试以下做法:(1)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课前两周布置学生学习指定学习线上相关课程内容,如“中国大学MOOC”、“粤港澳大湾区在线开放联盟”、超星等平台上的相关课程内容,线下课堂教师就学生线上学习内容进行强化巩固、讨论、拓展。(2) 课堂讨论。教师将学生分组就教学内容中的某个知识点进行讨论和研究,对授课中难点问题尤其是具有思政育人的专业知识,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现场讨论。(3) 分组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就教学某些知识内容合作制作课件,并尝试在课程上讲授,以此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和合作沟通能力。(4) 课外实践:对于授课重点问题或者专业技能训练,采取课外作业方式来强化学习;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发掘身边的历史遗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

本文为广东省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指导委员会重点课题(2022ZXKC485)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晓焰, 编. 高校历史学师范专业课程与教学改革[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21.
[2] 庄华峰, 编.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
[3] 张守权. 高师历史专业课程“三∙五”教改模式探讨[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1(2): 56-57.
[4] 邢铁, 谷更有. 高师院校中国古代史课的专题式讲授新探——以唐宋历史为例[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24(4): 27-31.
[5] 刘文祥, 冯敏华. 课程思政背景下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影像史学运用——以江汉大学《中国古代史(下)》课程为例[J].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 33(3): 65-67.
[6] 李斯琴. 高师院校历史学学科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探索[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 20(1): 107-108.
[7] 张保同. 高师院校历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学生能力培养[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0(10): 113-115.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3.
[10] 董均坤. 浅谈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的内容特点与应对策略[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24(9): 62-64.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 2010-07-2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011-10-29.
[12]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001).
[13]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