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DOI: 10.12677/ae.2024.1491801, PDF, HTML, XML,   
作者: 张红英: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初中语文合作学习阅读教学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Cooperative Learning Reading Teaching
摘要: 合作式阅读教学的有效应用,可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打造多元互动,灵活高校的课堂、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和谐发展,进而推动构建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生生交流互助,教学活动立体丰富的新型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笔者通过实习观察,教师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资料,并结合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发现了合作式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旨在针对这些问题进一步探究合作式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及有效应用的方法。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合作式阅读教学的理论,发展学生批判和创新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感受阅读作品的内涵美。
Abstract: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reading teaching can promote the change of teachers’ concepts, strengthen students’ sense of cooperation, create multiple interactions, flexible college classrooms, and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nowledge, feelings, intentions, and actions, and then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cooperative inquiry learning model with democratic and equa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 student-student exchanges and mutual assistance, and three-dimensional and rich teaching activities. Through practical observation, teacher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s, etc., combined with the data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the author found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ve reading teaching, and this paper aim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and effective application methods of cooperative reading teaching 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 This research is conducive to further deepening the theory of cooperative reading teaching, developing students’ critical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exercising students’ language expression ability, cultivating students’ self-study ability of actively thinking and actively exploring, and further feeling the connotation beauty of language and reading works.
文章引用:张红英. 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9): 1314-132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91801

1. 引言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但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长期存在,学生方面也暴露出文学积淀不足,急功近利思想严重等问题。当代社会,个体与自然,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的合作不断加强,因此,合作学习在教育界备受青睐,合作式阅读教学也成为专家学者的探究热点,但关于合作式阅读教学实际课堂实施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笔者选择该题目研究。其研究意义如下,首先,有助于转变教学观念,找准教师定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打造多元互动,灵活高效的课堂,最后,有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和谐发展[1]

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以及合作学习的概念,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究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现状,从教师、学生、评价方式、小组构建角度分析合作式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关优化策略。为有效改善合作式阅读教学的现状,笔者详细分析和介绍了四种合作学习的方法,流程及应用策略。

2. 国内外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古有《诗经》记载:“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及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等言论,近代又有陶行知倡导的“小先生制”,以上记载无不渗透着合作学习的理念。上世纪80年代合作学习进入我国后,逐渐走进国内专家学者的视野,教育家王坦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六个基本理念,并在其著作中详细阐述了中国传统教育与先进的合作学习理念的结合以及二者结合后怎样应用于实践对课堂教学加以指导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合作学习教学法开始在部分中学进行实践和应用,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群体。

2.2. 国外研究现状

十九世纪20年代,合作学习的理论先驱——道奇提出了竞争与合作理论,并界定了三种目标结构。上世纪60至70年代是合作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阶段。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Slavin (1991)提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二十世纪70至80年代,合作学习的研究获得显著进步,如:70年代初,合作学习热潮在美国兴起,西方教育研究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出合作辩论,共学式,小组调查法等多种应用方法,合作学习逐渐走出形式化误区。随着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英美等国的广泛应用,以上探究结果也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2.3. 合作学习的概念

教育名著《学记》中记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2],这是最早的合作学习观。美国学者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是不同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老师根据小组的整体表现进行打分,并给予奖励的一种课堂教学技术。”[3]裴娣娜认为:“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基本形式,有效运用教学中动态因素的互动,以小组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最终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4]我国著名学者王坦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为了发展良性互动的课堂教学关系,实现学生间的高效沟通、交流合作,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行的教学行为及相关活动。”[5]总而言之,合作学习是以共同目标为导向,以合作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和全体成员之间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成员间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显著成效在于能有效激发学生活力,调节课堂氛围,转变师生角色,提高学生成绩。从合作学习的类型出发,其主要包括旨在促进教师间合作的师师互动型合作学习、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的师生互动型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型合作学习以及全员合作学习四种类型[6]

3. 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和分析

为调查合作式阅读教学的应用状况,笔者在实习期间,与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初中部的十五位语文老师进行了交流,并随机抽取该校初一至初三年级共10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3.1. 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教师访谈情况分析

3.1.1. 访谈对象

本次访谈的主要对象是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初中部在校的15位语文老师。

3.1.2. 典型访谈结果与记录

提问:除了语文学科知识,您对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有了解吗?

其中有十二位教师表明对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有系统性的学习,教师A接触过心理学的知识,但是没有系统性学习,教师G对朗诵,书法活动比较感兴趣,常组织相关活动,教师B表示他系统地学习过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

提问:在合作式阅读课堂中,您遇到过那些困难,是如何处理的?

教师C:我带的是初一年级的孩子,小升初的孩子,对初中的学习生活饱含热情,所以课堂上较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他们通常是兴奋劲儿较足,喜欢探讨的氛围。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存在不明白教学目标和讨论内容的情况,通常我会有选择性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及时给予指导。

教师E:刚开始采用合作式阅读教学方式时,学生热情高涨,但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学生逐渐出现倦怠感,合作讨论流于形式。问题太简单学生提不起来兴趣,问题太难又会产生畏难情绪。在之后的课堂中,我会精心挑选一些有探讨价值,具有层次性又符合学生实际认知能力的问题。

教师H:初三的学生面临升学压力,教学内容多围绕考试内容展开,学生易出现疲惫期,课堂上不够活跃,且毕业班课程压力繁重,我偶尔才会采取合作式阅读教学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应调整状态,不断反思总结,多观摩,去探究新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掌握该教学方法。

提问:您认为合作式阅读教学中存在哪些不足?请谈一谈您的建议。

教师D:最主要的问题是部分学生的依赖性较强,分工合作意识缺乏,导致组内分工不明确。我建议在组织合作学习之前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合作意识,锻炼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能力,提高合作效率。

关于语文老师是否在阅读课堂内实施过合作学习。15位教师都表示采用过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有十位教师表示自己多次采用合作式阅读教学的方法,5位教师表示其使用的次数相对较少。

根据访谈结果,我们发现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次数较多,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如何有效提高合作式阅读教学的应用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3.2. 调查问卷及其分析

3.2.1. 调查目的

目前,合作式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广泛,实践表明,合作式阅读教学能够为语文阅读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但深入调查发现,合作式阅读教学模式仍存在各种问题。本文通过对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期待发现更多问题,并提出具体优化策略。

3.2.2. 调查对象

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随机抽取的一百名学生。

3.2.3. 调查统计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有效回收100份,包括初一至初三三个年级。初一年级23人,初二年级41人,初三年级36人。提交有效问卷的学生中有55个女生,45个男生,其中语文学习成绩较差的有12人,成绩优秀的有32人,成绩中等的有56人。该调查问卷主要从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组织过程,评价角度,小组构建,实施效果与反馈五个方面设计[7]

3.3. 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究

3.3.1. 教师角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首先,针对教学组织过程设置的七个问题,10%的学生表示语文阅读课上,老师没有组织过大家进行合作学习;18%的学生表示课堂上老师提出的教学要求不明确,任务陈述不清。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前,11%的同学表示对教学内容和目标不明确,综合学生对教学实施效果的反馈,可知教师未给予学生及时的引导。8%的学生反馈教师设置的问题过难,反映出教师确定的任务或问题缺乏层次性。

其次,部分教师思维狭隘,合作学习虚于形式。61%的学生对该教学模式持喜爱态度,但调查可知,11%的学生表示不能掌握合作式阅读学习的方法和步骤。13%的学生表示教师在布置完问题之后,无所事事,39%的学生表示老师只是偶尔询问小组讨论情况,此类问题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最后,教师忽视探究过程,问题的解决落实不到位。33%的学生表明老师提出问题后立即展开小组讨论,且缺乏对讨论过程和学生个体的指导性评价,对课堂遗留问题,仅有53%的同学表示老师每次都会落实解决,8%的学生表示老师不会落实解决。造成如上现象的原因是,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法的影响,教学观念未跟上时代步伐,对合作学习的实质认识不清。也有部分教师在“升学率”的束缚之下,片面关注学生成绩,将阅读课形式化。教师关于合作学习的理论知识储备不足,课堂上,教师并没有针对教学目标给学生提出具体的操作建议,存在对活动本身描述不清楚的现象,导致学生无法把握重点。

3.3.2. 学生角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首先,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中国学生习惯传统的讲授法,54%的学生表示其更喜欢听老师讲授,且只有26%的学生表示每次都能通过小组合作,及时解决提出的讨论问题。11%的学生表示合作式阅读学习过程中很少有深刻收获,3%的学生表示基本没有深刻收获。长期如此,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在合作式阅读学习过程中,常常是思维活跃的学生主动思考,组内部分学生因此产生依赖思想,合作学习意识不足。其次,学生专注力不足,易受干扰。据实习期间观察,笔者发现部分学生把合作学习当成闲聊时间,不遵守课堂规则,对组内讨论情况漠不关心。

造成如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从小处在被父母,长辈溺爱的环境中,这使得很多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如在合作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不积极主动承担分配的任务,不擅长倾听和交流,导致合作效率低下,未真正发挥合作式阅读学习的积极作用。

3.3.3. 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首先,评价方式不科学。由针对评价方式设置的问题可知,23%的学生表示在回答完问题后,老师很少评价;5%的学生表示老师偶尔才会给予学生细致的评价,8%的学生表示老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后持无所谓的态度。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存在不评价和偶尔才会对学生进行细致性评价的情况,同时也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

其次,评价方式单一。据实习观察,笔者发现活动过程中的评价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主体,未形成组内成员互评,生生互评等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造成如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师自身关于评价方式的知识储备和认知不足,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也没有意识到评价语言自身就具有诊断问题和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其次,部分教师面对中考压力,片面追求课堂效率,节约时间,更热衷于整体性评价的方式。

3.3.4. 小组构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针对小组构建设置的问题可知,小组构建的模式单一,未考虑个体差异。63%的学生表示其所在班级采取的是前后桌,周围同学,临近搭配的原则,19%的学生可自主选择,5%的学生按照成绩分配小组,12%的学生表示所在小组成员搭配不合理且32%的学生表示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该组织形式易导致小组之间差异过大,无法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不利于形成互帮互助的团体,阅读以及表达水平高的人常成为小组专属发言人。

造成如上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关于小组构建的研究以及理论知识不足,低估了小组构建本身的重要意义和复杂性,一线教师多是自己摸索,同时又存在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懒于组织的现象。

4. 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化策略和有效应用

4.1. 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从教师角度出发,首先需要师生参与,增强师生间的对话和交流,落实问题的解决,共同构建高效课堂。其次,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平。最后,教师需明确教学任务,要综合考虑客观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选取具有探讨价值且有层次性的问题,合理安排探讨的时间及次数。

从学生角度出发,首先要注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遵守合作学习的规则,主动思考,乐于分享且善于倾听。其次,激发学生参与合作阅读的兴趣,可通过在班级中打造小型图书角,定期张贴优秀文章的方式营造阅读氛围,培养学生阅读与交流的习惯。最后,通过培训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提高合作过程的有效性。

从评价方式的角度出发,首先要做到多元评价结合,包括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理念,给予学生客观,公正且全面的评价。其次,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个体,教师的评价要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发展性的评价原则。

从小组构建的角度出发,首先需关注小组的组建优化,在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生水平,学生特质,课堂秩序等因素的基础上划分小组。其次是组员分工优化,落实成员责任,引导学生自主评估组内成员的能力,进行任务和角色分工,当学生熟悉合作学习的模式之后,组内成员可轮换职位和任务,教师也应及时对搭配不协调的小组进行调整。最后是成员培训优化:第一,引导组内成员共同制定专属小组的学习制度。第二,通过培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第三,积极反馈合作学习成果,进行奖励[2]

4.2. 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4.2.1. 从师师、师生、生生角度出发

1) 教师相互学习

新课程标准强调合作学习,不仅在于学生,也在于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难免会存在个人知识和能力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情况,因此要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如:合作备课和互相听课,评课。

首先是合作备课,通常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同学科教师共同备课,交流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重难点的把握和处理方法,合作备课的过程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新思路,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是互相听课,评课,该方式不仅有助于新老教师吸收学习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也有助于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形成良好的教学作风。

2) 师生相互合作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教学前要做到备课程、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方法。其次,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感知阅读内容,深化理解,从而达到高效合作学习,主要介绍如下两种方式:

首先是激发学生兴趣,构建互动课堂。语文阅读课堂,包括学生,教师,教材三方面,要有效运用课堂互动教学策略,将三者结合起来。第一,教师要承担起引导的作用,带领学生从教材内容出发,感知文本内容,把握阅读内容本身传递的知识和情感。同时应注意学生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教师需激发学生的分享欲和互动热情,共同打造师生,生生完美互动的阅读课堂。

其次是创设情境教学,营造群体互动氛围。据实习观察,我发现课堂上学生多处于被动输入的状态。我们更倡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热情,营造群体互动氛围,加强团队精神。

3) 生生相互合作

生生互动,是合作式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智力,情感和个性的发展。生生之间,不论是扮演角色,互问互答,合作竞争等行为互动,还是观点碰撞下产生的思维互动,互相鼓励中的情感互动,都有利于学生在分工,交流中彼此启发,运用集体的智慧完成共同目标。

4.2.2. 从合作学习的方式出发

1) 分组讨论式合作学习

分组讨论式合作学习即基于文本内容,学生特质,教学环境等因素,将学生划分成小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拟定预习提纲,精心准备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展开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应用过程如下:首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小组分配。课前教师精心设计学习题纲和有层次性,启发性的问题[8]。其次是小组内自学讨论,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疑难点,老师将学生的难点和自己预设的问题有效结合,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探讨。最后,组织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回顾,并给予学生多元化评价和反馈。

笔者在实习期间旁听过指导教师讲解《伤仲永》这篇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是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我在学习之后对本节课的分组讨论环节进行了补充,具体如下:第一课时,在导入课文,解释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结构并把握大意。其次,让学生熟读课文,把握方仲永才能发生变化的几个阶段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设置思考问题,如:方仲永由天资聪颖的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诠释了什么观点?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方仲永的悲剧带给你的感悟有那些?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并展示讨论成果,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进行反馈。

2) 问题导向式合作学习

问题导向式合作学习是指教师基于文本内容精心设置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合作学习小组为组织形式共同探究问题的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其具体应用过程如下:

首先,在问题导向式合作学习实施前,教师通过情境导入等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引入文本内容中,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导入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质疑,探究性强的问题可作为本次合作学习的难点。其次,对探究性问题进行解决,在合作解决问题之前,需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查阅书籍,对问题的本质有初步感知,在此基础上具体针对疑惑点,开展小组交流。最后,针对各小组探讨的结果,组织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整理归纳,预留反思和修订答案的时间,深化学生对相关问题的认知。

实习期间,笔者在讲解刘慈欣先生的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时,主要采用了问题导向式合作学习的方式。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讲述奥巴马和刘慈欣之间因为《三体》这本书产生的其妙缘分,引出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营造轻松活跃的阅读气氛。其次在疏通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探究性问题,如:文中的“眼睛”是什么,为什么要“我”带着“她”的眼睛去旅行?旅途中“我”带着“她”的“眼睛”做了哪些事情?最后,提出发散性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如:根据当前的科技水平,小姑娘被营救的希望渺茫,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0年后,科技工作者研制出了能进入地心的地航飞船。你成为了该艘飞船的领航员,进入了地心,并成功找到了“落日六号”,完成了和它的对接,请你设想一下之后会发生哪些故事呢?此类问题,有利于学生在问题导向式合作学习过程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3) 表演式合作学习

表演式合作学习,通常指在学生深入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改编,并以合作小组为单位,依据学生特点和兴趣选定角色,演练后走上讲台进行表演的一种合作学习方式[9],具体应用过程如下:

首先是准备阶段。第一,表演式合作学习是一个集体活动,在活动实施前,教师需认定一个问题,并据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第二,在带领学生共同分析人物角色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兴趣或特点进行角色分配。活动开始之前,需进行全员培训,让学生把握表演式合作学习的具体步骤,并对学生观众进行培训,避免一部分学生沉浸于看热闹的状态。

其次是表演的实施过程,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学生揣摩好角色后登台表演,在表演中感知人物心理,领悟角色形象。第二,学生根据大家的表演,共同探讨对相关阅读问题的理解,并对表演情况进行评论和总结。第三,其他小组也可以通过分析回顾,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表演,诠释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组织学生再次评价。第四,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结果概括归纳,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实习期间,笔者在讲解《散步》这篇课文时,进行了如下实践:首先创设情境,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给学生播放王琪的歌曲《万爱千恩》,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引出亲情这一话题,进而导入《散步》这篇文章。在扫清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后,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理解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第二节课,在回顾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剧本编排,预设主题并拟定剧名,如《亲情》《责任》《三代人》,撰写相关人物形象说明。让学生选定人物角色,准备表演,指导学生对表演中的细节进行揣摩。最后教师根据观察,选择一组同学登台表演,表演结束后让学生针对表演者,表演过程进行评述,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物角色和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 辩论式合作学习

辩论式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围绕特定话题展开辩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活动开始时精心设计辩论话题,学生以合作式阅读学习小组为单位,发散思维,表达看法,协作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反向思维的能力[10]。其具体应用过程如下: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拟订正反两个方向的话题,当确定好探讨目标后,教师可通过举手表决的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支持的一方观点,也可以采取分组模式,让学生分别代表正方观点和反方观点。

学生确定好所代表的观点后需要广泛搜集资料,寻找可支撑自己论点的材料,继而先由正方小组代表发言,反方紧接着陈述自己的观点,正反双方的支持者分别进行辩护。最后教师针对双方观点进行点评总结。在整个辩论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明了辩论步骤,积极参与,高度重视合作辩论的各个环节。

实习期间,笔者和指导教师共同组织过一堂以中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利与弊为主题的辩论课,我主要负责整个辩论活动的策划。以下为具体策划步骤,首先,整个辩论活动包括辩论赛细则、比赛须知、辩手要求、评分标准,比赛流程五个部分。在辩论开始前,先讲解相关规则,并预留五分钟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然后正反双方组长分别陈述观点,接下来进入辩论环节,正反双方开始一辩,二辩和三辩,辩论结束后正反双方就辩论进行小结,每人一分钟。最后是自由辩论,双方各五分钟,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场外解说员和裁判。接下来是共计五分钟的互问互答环节,所有问题需紧扣辩论话题,最后五分钟,老师总结大家的表现,进行颁奖。

5. 结语

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有助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转变,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多方面和谐发展,打造多元互动,灵活高效的课堂。从班级整体而言,合作式阅读教学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从教师角度而言,合作式阅读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推动着教师向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但是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仍存在局限,本文通过对合作式阅读教学在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中的应用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优化策略,希望这次研究,能够为合作式阅读教学的有效应用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参考文献

[1] 朱铭.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杭州师范大学, 2019.
[2] 滕双山. 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17.
[3] 董蓓菲. 小学语文小班化合作学习实践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5.
[4] 裴娣娜. 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J]. 学科教育, 2000(2): 1-6.
[5] 王坦.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J]. 课程·教材·教法, 2005, 25(1): 30-35.
[6] 石金田. 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19.
[7] 胡水清.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18.
[8] 刘凯. 合作学习视角下初中学习小组建设现状调查与优化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17.
[9] 朱华. 高中语文课堂表演式教学法探究[J]. 语文建设, 2009(12): 37-39.
[10] 罗曼兰. 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昌: 南昌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