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into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f Applie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e.2024.149180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曾 竹:萍乡学院人事处,江西 萍乡;陈林辉:萍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萍乡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工匠精神大思政课实现路径Applied Universities Craftsmanship Spirit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mplementation Path
摘要: 工匠精神所内嵌的精益求精、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理念对青年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思政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目的性、规律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掌握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的方法,打造以社会生活实践为主体,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两翼,以管理体系、教研体系、评价体系相融合的“一体两翼三融合”的育人新模式。
Abstract: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embedded in the spirit of striving for excellence, persistent focus, and relentless pursu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young college student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pirit of craftsmanship into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applied universities is a complex systematic project.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unity of purpose, regularity, and value, take charge of the two wings, and integrate the management system, teaching and research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into a new model of “one body, two wings, and three integrations” for education.
文章引用:曾竹, 陈林辉. 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思政课”的实现路径[J]. 教育进展, 2024, 14(9): 1363-136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91807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工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涵育新时代大学生的优质资源。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提出“大思政课”的重要论断。这就要求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以恢宏的视野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以微观的视角聚焦工匠精神的弘扬,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地将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

当前学术界围绕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工匠精神所内嵌的精益求精、执着专注、不懈追求的精神理念对青年大学生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已是学界共识。学者张社字认为工匠精神演化于“治事之学”“职官制度”“修业学馆”“劝课农桑”“学徒制度”“艺徒制度”“箕裘相继等,形成了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职业精神[3]。学者肖群忠也从在中华传统文化维度上将工匠精神定义为“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和“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对比西方精神文化,工匠精神从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以及基督教的新教伦理精神演化为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理念[4]。学者王景云认为工匠精神具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德艺兼修的人生追求和守正创新的时代光辉等时代内涵[5]。可见,工匠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精神和民族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同时,学界对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进行了充分讨论。学者张玉华认为开展工匠精神教育有助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这是思政课教学目标决定的重要任务,更是高职院校思政课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举措[6]。学者魏志玲认为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面临认知模糊、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和理想缺乏等困境[7]。学者孙凯宁认为从创设思政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良好教学条件、营造工匠精神培养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和加强思政课教师培养工匠精神的专业性和针对性等路径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8]

然而,相比已经得到广泛讨论的工匠精神内涵、困境和路径,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原则和方法未能有益探索,立足于重要原则和准确方法的构建路径没有得到学者足够重视。无论从学术研究还是现实需要来看,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传承,从学理上看,工匠精神与“大思政课”具有高度契合性,工匠精神与“大思政课”目标相吻合。基于此,本研究将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思政课”为研究视角,探究其背后重要原则和准确方法,试图找到一条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思政课”的前沿路径。

2. 原则:坚持目的性、规律性与价值性相统一

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是党和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恩格斯强调:“这样一种首先是纯学术性的著作怎样才能适用于直接的宣传呢?在形式和内容上需要作些什么修改呢?”[9]这两个问题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需要回答的问题。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思政课”需要遵循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与合价值性的基本原则,方能更好地提升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1. “培养什么样的人”:工匠精神与“大思政课”存在合目的性

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推动人才全面发展。工匠精神是推动人全面发展的“营养剂”。马克思指出:“一个完整的人占自己全部本质”([10], p. 194)这意味着人必须朝着全面发展。工匠精神并非只是熟练技艺的象征,更是一种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追求卓越的品质,内蕴着个人品德、态度、价值观等关于个人综合素质培养的诸多要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将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思政课”首要的是明确育人目标,即用“大思政课”涵养和培育具有“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11]工匠精神的时代新人,为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提供人才支撑。可以说,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学目的的追问、回答和践行,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思政课”的最终目的都是指向培养人,这是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思政课”教学实践的表征与行动。

2.2. “如何培养人”:工匠精神与“大思政课”存在合规律性

育人是一门科学,具有自身发展规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地推进,既是螺旋式上升的指向性规律,也是波浪式前进的反复性规律,不能“拔苗助长”,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如果不遵循其内在规律,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弘扬工匠精神都难以取得实效。“大思政课”的本质目的是立德树人,需要遵循教育的规律性,最为根本的是要遵循“三大规律”,即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如何实现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入,根本上还是要注重融入的实效性而非形式性。从根本上看,这适合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特点,实现了知识教育与价值引导相统一,尤其是把握学科特点结合工匠精神的显著特征,实现有机融入;也要契合思政课立德树人教学规律,教育者要求与受教育者需求统一起来,教师应主动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才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更符合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长效性。

2.3. “为谁培养人”:工匠精神与“大思政课”存在合价值性

教育是有立场,有原则,有价值指向的,不能有丝毫地含糊和动摇,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的政治方向。工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之一,不是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而是指“推之百世而不悖”的精神追求。“大思政课”需要弘扬怎样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基于大历史观下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传统工匠精神,能与“四史”教育结合起来,在五百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百余年的中共党史、七十多年的新中国史、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史尤其是改革开放时期以来并在新时代形成的工匠精神,凝聚出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共识,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使其既掌握一技之长,又具有崇高的工作荣誉感和使命感。工匠精神既有其共性,亦有其特性,中国人民需要的工匠精神必须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工匠精神,应该主动契合“大思政课”的应然指向。“大思政课”的坚定的价值立场是高校“为谁培养人”,帮助青年大学生“扣好每一粒扣子”,成为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胸怀“国之大者”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由此可见,两者具有共同价值追求,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3. 方法:推进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

工匠精神是培育人文素养基础和思政课课堂教学生动教材。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思政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要素,需要科学谋划、系统部署、精心组织,尤其是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要实现良性互动,顶层设计为基层探索指明方向和提供保障,基层探索的有益成果又可升华为顶层设计的可行方案,在实践中彰显工匠精神的育人价值,打造“大思政课”协同育人共同体。

3.1. 以战略思维提升顶层设计质量

顶层设计应是基于战略思维的全局设计、总体设计、统筹设计,具有引领性和指导性的“有为”设计,起到纲举目张、统领全局的作用,而不是为设计而设计的“虚假”设计、“无效”设计、“负效”设计。

首先,顶层设计要树立全局观、大局观。应用型高校要站在人才培养的全局,准确标定工匠精神在“大思政课”中的方位与功能,避免出现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整体性失调和重复性融入等突出问题,做到系统性规划、协同性部署、整体性推进,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点面结合、线体融通的良好格局。

其次,顶层设计要聚焦课程规划。“大思政课”归根到底还是要回归课程属性,课程设置规划是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的关键之举。当前高校课程中偶有与工匠精神直接相关的内容呈现,较多内置于案例和实践教学。应用型高校要认识到工匠精神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已然成为人才竞争中的关键要素,在课程整体规划中应该突出工匠精神在“大思政课”中的布局与融入。在现有课程体系之下,基于“大思政课”的时空广域性,推进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耦合,推进工匠精神进理论课堂,进实践课堂,进网络课堂,合理规划工匠精神融入各类课程。

最后,顶层设计要强化资源配置保障。人是第一要素,“大思政课”离不开“大师资”,要从现有师资队伍中,从优培养一批有工匠精神、懂工匠精神、教工匠精神师资队伍;注重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专任课教师的优势互补,积极吸引高校其他教育工作者的主动参与;高校书记、校长要带头上好“开学第一课”,主动邀请大国工匠等先进模范和理论专家进校园,构建多方参与的“大师资”。要打造教学一体化共享式大平台,建设一批优质的教育资源与有教学需求的教师共享,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不断优化教学资源质量。要强化资源保障支撑,为开展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推动大学生在实践课程时间和寒暑假、周末等时间走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去,“如盐融水”般地体悟工匠精神的魅力,在“大思政课”的实践中主动成为工匠精神的真实倡导者、有效传播者和积极实践者。

3.2. 以赋能思维优化基层探索生态

顶层设计是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的大方向、大原则,对基层探索具有指导性意义和纠偏性价值,但对于“何时融入”“何地融入”“怎样融入”“融入什么”等问题无法完全具体化,需要基层的主动创造和有效探索。“春江水暖鸭先知”,基层工作者身处实践的“水”中,对于实践活动的感受是具体的、直观的和丰富的,能为顶层设计“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时贡献基层智慧、基层方案。要充分认识基层实践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赋予基层实践主体以自由,充分发挥基层探索作用的生态,才能更好在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中,发挥基层工作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马克思指出:“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10], p. 194)基层探索的新鲜经验才能源源不断对顶层设计起到反馈和调节的作用,从个别的、偶然的、表象的个性中寻找普遍的、必然的、内在的共性,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最终形成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思政课”可行的推广方案。

首先,以“实”强调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中,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发展。因此,为了确保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思政课”的实际效果,必须突出实践性,即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的可行性及可及性。这意味着基层探索要注重实践、关注实际问题,将理论联系实际、推陈出新,通过实践不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适用性,形成理论的实践性基础。同时,也需要注重实践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以便将其推广到更广泛的实践中。

其次,以“新”凸显创新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2],基层探索注重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通过创新实践方法和探索实践内容,发掘和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为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方案。要鼓励基层工作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推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创新,为应用型高校“大思政课”的实施提供创新思想和实践经验。

最后,以“特”鼓励多样性。“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多样性是客观现实,将长期存在。”[13]工匠精神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在不同场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及其侧重点,基层探索应该鼓励多样性,注重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多方位探索,尊重和发掘不同人的思想和经验,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探索结果。同时,需要注意特殊性,关注个别、偶然的情况,推崇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群体提供适合他们实际情况的探索方案,以更好地满足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思政课”的多样化需求。

3.3. 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工匠精神蕴含着严谨专注、敬业奉献和卓越创新等诸多优秀道德品质,具有丰富育人资源和多元育人功能。工匠精神培育对应用型高校具有深远意义,要抓住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把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需要具备必要的程式予以保障,从教学样态、内容凝聚和情感激励三方面入手,使工匠精神内嵌的丰富育人资源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中得以彰显。

首先,从教学样态回答“如何融入”。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思政课”的教学样态丰富多样,既可以是思政教师对于思政课程的整体设计,也有思政教师在课程思政分层推展。思政课教师要履行“教书”职责,时刻注意知识积累和思想积累,从工匠精神中坚持“八个统一”的方法论把握思政课教育规律,才能使工匠精神更好地融入“大思政课”。

其次,从内容凝聚回答“融入什么”。工匠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行程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它们的价值和作用跨越时空,相互之间是共存的。学习、领悟和践行工匠精神,既是思政课程的重要教学任务,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教学内容。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要合理融入大国工匠精神教学内容,使大国工匠精神培育有理有据有料;另一方面在教学深度上,深度解读机械制造名人行动与名言,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职业精神,真正讲好蕴含有“工匠精神”的思政大课。

最后,从情感激励回答“怎样融好”。精神是创造、汲取、运用经验的先导和内在动力,精神奠定着经验的价值取向,精神还可以径直沉淀为经验。作为思政课教师,积极构筑师生情感互通的支点,在课堂和实践活动中善于发掘学生身上专注执着、耐心仔细和动手能力强等闪光点,使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自信,这既是“立德树人”的具体诠释,更是思政教师的工匠精神的教学实践延升。

4. 路径:构建“一体两翼三融合”育人模式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渐成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焦点。应用型高校应主动把握发展良机,积极将工匠精神高质量、多层次地融入到“大思政课”,不断探索形成以社会生活实践为主体,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两翼,以管理体系、教研体系、评价体系相融合的“一体两翼三融合”的育人新模式。

4.1. 构建以社会生活实践为主体的大平台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0], p. 501) “大思政课”的讲授要时刻与现实社会结合起来,用好“社会生活”这一载体。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大思政课”的大平台,应用型高校要围绕“工匠精神”培养,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向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自我认知、增强实践自觉。这个大平台既包括校内的实践,也包括校外的社会实践。在校内,大学生可以在主题班会、文化墙等校园文化营造中“致远大”,在劳动教育、志愿服务和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尽精微”。在校外,应用型高校与社会各界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走进企业、走入政府机构开展实习实训等校外实践,感悟工匠精神的魅力,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增强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这个大平台既包括物理世界的平台,也包括虚拟世界的平台。新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生一代”,网络社会生活是他们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混合现实、数字孪生等高科技的推进下,大学生网络社会生活正在得到不断丰富与发展,如何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让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成为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的最大增量,是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的现实关照点和重要着力点,应用型高校可以探索打造工匠精神的网络育人品牌,引导执着专注的网络学习行为和追求卓越的原创网络作品。

4.2. 构建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为两翼的大课堂

列宁指出:“工人特别容易明白和领会社会民主党的纲领,因为这个纲领所说的,全是每一个有头脑的工人看见过、经历过的东西。”[14]思政课必须紧扣“入脑入心”这个要求,尤其是“大思政课”建设更不能忽略这个要求。“大思政课”不能丢却了课堂讲授的主渠道,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依然要占领课堂主阵地,让科学理论和生动实践一同走进课堂。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应相互融合贯通。在思政课程中,要让学生从理论和思想上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力量和价值,达成学生从思想上认同和追求工匠精神的基本面。在具体的实践中,要将工匠精神合理融入到思政课的每一门课程中,专科院校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的课程中去,本科院校还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在融入过程中要注重逻辑性及学生的需求度,找准融入的切入点,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中结合工匠精神讲清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立场和观点。在课程思政中,要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各门课程的具体教学中,在大学生学习各自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双向培养,更为具体地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从具体实践上看,应用型高校应依托专业学科群,在编制各类课程标准中,将德育理念融入其中,挖掘可测量的元素要点,分布式融入专业课程,实现思政育人与工匠精神的融通,优化专业培养目标体系。

4.3. 构建管理体系、教研体系、评价体系相融合的大体系

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思政课”需要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育人体系,打造目标同向、推进同力的管理体系、教研体系、评价体系相融合的育人格局。其一,构建领导、组织和执行一体化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是开展“大思政课”的重要基础,建立以高校党政一把手(或分管校领导)同二级学院领导组成的领导机构,以学校教务处、团委、学工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组成等相关部门组成的统筹机构,以教学线、管理线、服务线的业务有关部门组成的执行机构,并充分调动一线教师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其二,构建“教学为主、科研反哺”的教研体系。教研体系是开展“大思政课”的重要保障。应用型高校需要建立起以教学为中心的教研机制,在教学中找工匠精神融入“大思政课”的问题,围绕突出问题在科研中出成果,最后再让科研成果上课堂,达到反哺教学的目的,促进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其三,构建否定性、成效性和提升性结合的评价体系。教育评价是教育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在评价体系中,需要注重发挥多元评价的作用,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总体而言,就是要以“否定性评价指标”确保方向性,凡是课程实施中涉及到政治红线和价值底线的一律给予否定性评价;要以“成效性评价指标”提高实效性,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鼓励广大师生在“大思政课”中充分发挥自身潜力;要以“提升性评价指标”助推发展性,“破”“立”结合,推动“大思政课”守正创新。

5. 结语

工匠精神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使命的应用型高校把工匠精神培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坚持目的性、规律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重要原则,坚持推进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方法,能够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综合素质优秀的青年人才。本研究以理论分析了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思政课”的原则,分析归纳工匠精神融入的方式方法,对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思政课”的路径构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现有研究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缺乏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不能准确把握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思政课”的教学成效,未能全面揭示工匠精神与“大思政课”关联的驱动机制。未来,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高校“大思政课”研究应从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角度深入研究,以期促进应用型高校“大思政课”教育内涵式发展。

基金项目

2024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红色文化育人研究)“数字化赋能江西红色场馆资源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研究”和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DJ28D)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杜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杜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44.
[2]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 [N]. 人民日报, 2021-03-14(1).
[3] 张社字. 我国职业教育“理论自信”的实现逻辑[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0(5): 47-53.
[4] 肖群忠, 刘永春. 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 湖南社会科学, 2015(6): 6-10.
[5] 王景云, 刘传. 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价值意蕴及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实践进路[J]. 成人教育, 2022, 42(10): 22-26.
[6] 张玉华. 高职院校思政课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的必要性、着力点与实施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5): 109-113.
[7] 魏志玲, 聂伟.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观的困境与突破[J]. 职教论坛, 2019(7): 161-164.
[8] 孙凯宁, 孙勇.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 教育与职业, 2021(24): 89-92.
[9]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94.
[10]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94.
[11] 习近平. 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0-11-25(2).
[1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24.
[1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460.
[14] 列宁. 列宁全集, 第7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