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单向度意识形态批判及其逻辑归宿
Marcuse’s Critique of Unidirectional Ideology and Its Logical Destination
摘要: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披露了发达工业社会下资本主义对人和社会的新型控制:新极权社会放弃以往旧极权社会的野蛮手段,通过温和的非暴力方式,即单向度意识对人进行全方位的操控,技术理性代替政治理性,虚假的需求代替真实的需求,人失去否定性成为单向度的人,无产阶级丧失革命意识成为“福利国家”的追随者,社会失去批判性成为单向度的社会。马尔库塞的单向度批判理论在每个时期关注的重点都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明确的逻辑归宿,即人的解放,大学生和大学教授等知识分子对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唤醒起着启蒙作用,无产阶级仍然是革命的主体力量,革命的途径由“大拒绝”、非暴力反抗转向艺术和美学救赎。
Abstract: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Marcuse revealed in his book One Dimensional Man, a new type of control of capitalism over people and society in developed industrial societies: the new totalitarian society abandons the barbaric means of the old totalitarian society and manipulates people in all aspects through gentle nonviolent means, that is, one dimensional consciousness. 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 replaces political rationality, false needs replace real needs, people lose their negativity and become one dimensional, the proletariat loses their revolutionary consciousness and becomes followers of the “welfare state”, and society loses its critical nature and becomes a one-dimensional society. Marcuse’s one-dimensional critical theory has different focuses in each period, but it has a clear logical destination, which is the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Intellectuals such as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professors play an enlightening role in awakening the revolutionary consciousness of the proletariat. The proletariat is still the main force of revolution, and the path of revolution has shifted from “great rejection” and nonviolent resistance to artistic and aesthetic redemption.
文章引用:马敏敏. 马尔库塞单向度意识形态批判及其逻辑归宿[J]. 哲学进展, 2024, 13(9): 2478-2483.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9368

1. 理论产生的背景:极权社会

马尔库塞亲生经历了二十世纪的动荡不安,殖民主义发展到极致,恐怖主义在全球盛行等等,对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悲惨命运有着更多的感悟。马尔库塞认为,盲目的生产、挥霍的商品、浪费的生产力、虚假的需求等等都是那个时代的罪恶之源,这些都引起了马尔库塞对这个时代的批判。他认为,“真正的社会批判理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因为正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才开始出现了社会批判理论。”[1]马尔库塞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新的历史变化相结合,从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现实中出发,找到时代的问题和世界的问题。二十世纪新的变化就是“德国纳粹实行的极权主义统治、苏联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以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单向度的人”[2],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极权主义。

与德国纳粹、苏联工业化残酷和恐怖的形式不一样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一种新型的极权主义统治,这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极权主义。二战结束后,美国发了灾难财并且迅速发展起来,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社会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变得越来越富足和惬意;另一方面,社会表面上的和谐、理性实际上是不正常的和非理性的。社会上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因为这些声音被压制了,压制了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否定维度和批判维度,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社会也变成了单向度的社会。旧极权主义往往是依靠残暴的武力手段来控制人,而新极权主义则是通过制造虚假需求、满足人的需求的温和手段,在精神和物质各个方面实现人的“自由”从而控制人,这种手段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马克思曾经设想过,“物质需要上的自由是取得其他自由的先决条件,但现在它已经变成一种产生奴役的力量,当人们的需要被满足时,他们的批判反抗的理性就会被消解,他们变成了统治阶级的消极工具。”[3]马尔库塞认为,人们的需求其实并不是他们内心所想的真实的需求,而是虚假的需求,这些虚假的需求是资本主义集团为了控制、奴役人而强加在人们身上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由也不是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是被资本家的科技、消费等所支配的。

2. 理论批判——单向度意识形态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将发达工业社会下的资本主义的异化精确概括为“单向度”,开创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研究的起点。其实早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和物化就已经呈现出“单向度”的趋势,而如今在技术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更加深入:发达的工业社会通过单向度意识形态对人进行操控,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

2.1. 意识形态新的控制形式:技术理性代替政治理性

马尔库塞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技术理性正在逐渐替代政治理性,技术秩序操控政治上和知识上的协调,具有批判性的思想、言论被更有生产效率和更合理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取而代之,发达的工业文明在不合理中建造属于自己的合理性帝国,这是一种可悲而又有前途的发展。

马尔库塞在批判西方发达工业社会时,技术理性批判是其主要理论武器。独裁主义国家实施的“有组织的恐怖”已经是过去式,并且成功转型为“福利社会”。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提高社会福利、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惬意和安稳来对人们进行全面地控制。“在当代,技术的控制真正体现了有益于社会集团和社会利益的理性,以致一切矛盾都是不合理的,一切对抗似乎都是不可能的。”[4]马尔库塞认为,新极权社会的特点就是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这样的技术就一定具有剥削人、压迫人、控制人的特征。“统治的既定目的和利益,不是后来追加的和从技术之外强加的;它们早已包含在技术设备的结构中”[5]。“技术中立性”是站不住脚的,今天的技术和技术应用必须结合起来评价,已经无法区分看待。技术的产生和应用本身就是伴随着统治者操控人、剥削人的欲望。科学技术和传播媒介之所以可以控制人们的思想,成为意识形态,是因为它们都带有资本主义的奴役性和工具性,通过隐蔽性的手段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奴役和控制人。

2.2. 单向度意识形态在社会各个领域的表现

在工业文明最发达的地区,社会控制已经潜化到各个角落,拒绝“随大流”的思想情绪显得是神经过敏和软弱无力。从现实生活到文化生活,从政治领域到思维领域,整个社会在这种单向度意识形态的控制下。

第一,在发达的工业文明地区,劳动阶级正经历着一个决定性的转变,曾经的社会革命力量的无产阶级逐步丧失其革命性,因此资本主义在政治领域联合无产阶级,将其政治对立面一体化。造成这一重大转变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1) “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降低了在劳动生产中所需的体力和强度和数量”。[4]马克思谴责早期的雇佣劳动和异化劳动对劳动者身体带来痛苦和不幸。现在虽然还存在着剥削,但这种身体上的压迫已经不明显了。(2) 劳动工具和劳动特点的变化改变了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态度,同时削弱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他们不再对抗资产阶级,恰恰相反,他们“渴望在技术型的或适合于用技术来解决的生产问题上积极发挥他们的才智”[4]。(3) “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极大弱化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意识,工人不再与已经确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矛盾”[4]。以技术的进步作为手段,工人因为机器生产而获得身体上的放松和时间上的自由,这种虚假的自由和平等使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根源消失在合理性的后面。“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4]

第二,在生活领域中,发达工业社会的人们一起分享“福利国家”的好处,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上极大的生产率和效能增加和扩大了舒适生活品质的可能,带花园的房子、随处可见的轿车、精致的餐食等等成为人们生活的灵魂。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所谓的阶级差别逐渐被消费生活磨平。虚假的需求把浪费变成需要、把破坏变成建设、把控制变成自由,发达工业文明有把一切不合理的变成合理的能力。人们正处在一种日子越过越好的状态之中,他们自觉追崇消费生活带来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进一步加强了单向度意识形态对人的控制。

第三,在文化领域中,技术理性使高层文化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作为与社会现实相矛盾的高层文化,曾经让人们的心灵、精神或内心世界得到洗涤。但是科学技术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将高层文化与商业模式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高层文化沦为商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被缩小,屈从于流行在当代工业社会发达地区的俗化趋势。在消费社会中,重要的不是商品的真实价值,而是它们的交换价值。马尔库斯认为发达工业文明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消除双向度文化的办法,不是否定和拒斥高层文化的价值,而是把它们全部纳入已经确定好的秩序,并且大规模地复制和利用它们。”[4]

3. 逻辑归宿——人的解放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社会的批判理论在不同时期关注的重点都不太一样,但是所有批判理论的落脚点都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就是人的解放。基于人的解放这一逻辑归宿,马尔库塞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出发,建构了一个新的革命理论。

3.1. 革命的主客观条件的变化

就革命的客观条件而言,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与当前的资本主义有根本区别,即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生产力的大爆发。发达资本主义时代是一个生产过剩的时代,巨大的生产力创造出无穷无尽的商品,人们即便没有购买需求,资本家也要替人们创造出需求。一方面为了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利用这些虚假的需求对人们实施非暴力统治。就革命的主观条件而言,工人阶级已经被同化。在工业机构里,“蓝领工人”队伍朝着“白领工人”转变,更多工人进入企业的管理层,这种趋势改变了无产阶级的结构,“与资本家一起管理工厂”的理念已经深深融入到工人阶级的意识中,最终的局面就是许多工人阶级丧失了革命意识甚至反对革命。

3.2. 革命的主体

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由于资本主义强大的同化作用,革命的主体已经不再是原来贫困的和从事体力劳动的无产阶级了”。[6]

马尔库塞指出,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基于他所处年代的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这一历史事实,如今资本主义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马尔库塞认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理论应该有所改动,革命主体不再是无产阶级而是大学教授和大学生等知识分子。工厂的工人与管理者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他们正被眼前的福利吸引,并主动融入进管理层,成为那个曾经剥削自己的阶层。作为曾经的革命主力,工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抗性和否定性正在逐渐丧失。同时,西方发达工业国家逐步建立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一方面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得到法律保护,另一方面工人的生存环境和劳动权利也得到保障。最重要的是,工人的工资变丰厚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人的生活水平、改善工人的生存状况,以往贫困的生活状态已不复存在。尽管如此,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解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另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持续着。马尔库塞认为,无产阶级的贫困不再是物质上的贫困,而是精神文化方面的匮乏。因此,马尔库塞将革命的希望寄托于那些能够自觉意识到自己被技术、消费、商品所异化,自己的人格被单一化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大学教授和大学生,他们是能独立思考的“新左派”。马尔库塞认为新左派起着启蒙受压迫群众的作用,唤醒无产阶级革命意识,新左派是唯一有对抗力量的强大组织。

但是在1977年BBC访谈录中,马尔库塞将新左派称为催化团体,而这些催化团体并不能取代真正的工人阶级作为革命的主体和代理人。他们是教育团体,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革命意识,尝试抵制既定的权力结构对意识的管理与控制等等,但他们不能代替工人阶级。马尔库塞在晚年还是回归马克思主义,把无产阶级作为否定维度的现实力量。

在马克思这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头脑,是无产阶级的批判武器,而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物质力量。”[7]虽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基本矛盾没有改变,即社会化大生产和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无人车间的出现,都只不过是劳动异化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形式。马尔库塞重新回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挖掘工人阶级作为革命主体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资本家通过支付工人工资购买工人的劳动,自此劳动就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第二,工人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使用生产资料生产产品,但是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不属于他们,属于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因此,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是具备无产阶级革命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工人阶级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体力量。

3.3. 革命的途径

面对技术控制的异化社会,马尔库塞其实也是无可奈何,只能尽其所能提出一些建设性方案。他提出了非暴力反抗,这种反抗的形式就是“大拒绝”和乌托邦。“大拒绝”就是在消费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拒绝资本主义的统治。马尔库塞认为有必要在文化上进行大革命。曾经的无产阶级革命建立在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受压迫的生活条件上,但是,在马尔库塞看来,这样的革命基础已经发生改变,革命的动力不在经济领域,而是在文化领域。因此,想要恢复社会的否定性维度就必须进行“文化大拒绝”,在文化领域中激发人们反异化、反压抑的革命意识。因此,他认为“新左派”运动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反抗不是暴力反抗暴力,而是非暴力反抗。

但是60年代学生运动的失败让马尔库塞意识到,革命不能仅仅依靠大学生、大学教授等知识分子,而应该借助艺术和美学救赎策略。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美学是目前唯一的具有革命潜能的方式,因为艺术和美学仍然具备幻想乌托邦主义的能力,即想象未来生活更加美好的能力,艺术家拥有对乌托邦幻想的能力使他们没有被完全淹没在单向度的社会里,并且超越了发达工业文明的现实。因此,有人认为马尔库塞走向了历史唯心主义。他们认为,马尔库塞对单向度的意识形态的批判与反思是深入的,但他依靠这种艺术和审美的救赎策略来恢复单向度人的否定性,从而实现人的解放,这就否定马克思主义物质基础对思想的决定作用,从而走向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

4. 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的价值

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在我们当今这个时代仍然是年轻的、有活力的,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能够为批判资本主义国家剥削行为提供理论指导,为我国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新思路,能够为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事业提供不竭动力。所以,我们应该辩证看待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充分肯定其理论的价值和积极意义。

4.1. 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伟大的贡献不是向世人提供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是方法论。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不断根据社会现实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而马尔库塞正是从时代问题出发,探究发达工业文明对人和社会的单向度控制,为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批判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研究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从而发展出异化理论。然而,我们在马尔库塞的著作中发现其单向度批判理论是植根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披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对劳动的异化,同时还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人与人的关系不再纯粹,而是附上了金钱和利益,万事万物都可以被明码标价,商品在一步步奴役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无孔不入,涉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然而,马尔库塞立足于发达工业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异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快速发展下,资本家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还创造出更多虚假的需求。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而且还将批判指向人的内心的单向度。早期资本主义是暴力的极权主义社会、血汗工厂,而发达工业社会对人的控制则是温和的消费陷阱。由此看出,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在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中也能找到继承和发展,这种发展是根据新的社会现实而产生的。

4.2. 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

在马尔库塞单向度批判理论中,他向我们全面地展示了一个完全单向度的社会。在资本主义积累了巨大财富的背后,存在着奴役人们的虚假需求、封锁人们的意识形态的技术理性,人们逐渐变得灵魂空虚、思想空洞。马尔库塞单向度理论抹掉了大众传媒的滤镜,展示出发达工业社会真实地泯灭人性的一面。

此外,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文明的社会阶层进行深入的研究。马尔库塞敏锐地发现,与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血汗工厂中的工人不一样的是,发达工业文明的工人阶级所处的工作环境和生存条件已经得到极大改善,工人的社会地位提高,社会福利越来越好,因此也丧失了革命力量,马尔库塞失望地认为他们已经无法承担革命主体的责任了,并把希望寄托在“新左派”,他们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等知识分子,他们是革命的新兴力量,能够唤醒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

5. 结束语

马尔库塞在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揭露了20世纪资本主义对人的新的控制形式,对人的异化和物化有了更加准确的概括,即单向度的人。从这一点出发,马尔库塞的理论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都是有启发意义的。但是,马尔库塞的革命理论是否具有现实意义还是值得讨论的。比如,马尔库塞主张的艺术和美术救赎策略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关于这一点,许多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尔库塞进行了批判。但是,马尔库塞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中介,即人们的意识。这种意识是强大的,即便无产阶级政治革命获得了胜利,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土崩瓦解,但是旧的意识仍然会死灰复燃,比如苏联社会主义的解体后资本主义的复兴。马尔库塞认为资本主义对人的操控已经渗透到人的意识形态,那么就必须通过美学和艺术在意识上解放人,这才是深层次的解放。我们认为,马尔库塞的艺术和美学救赎策略既是他的革命理论的创新点,也是他最大的理论缺陷,原因在于:如何通过艺术和美学救赎策略让受益人即资本家放弃对欲望的贪婪?如何放弃保护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呢?从这一点来说,马尔库塞的革命理论具有纯粹的美学意义,而不具备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陆俊. 马尔库塞[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41.
[2] 管月飞. 作为否定的解放: 马尔库塞的批判理论及其逻辑归宿[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48(3): 62-67.
[3] (英)阿道司·赫胥黎. 美丽新世界[M]. 宋龙艺, 译.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57.
[4] (美)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 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 刘继,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10+24+30-32+53.
[5] (德)哈贝马斯. 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 李黎, 等, 译. 上海: 学林出版社, 1999: 40.
[6] 周金华. 论马尔库塞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重构[J]. 江汉论坛, 2002(3): 28-32.
[7] 侯晓丽.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对资本主义“单向度意识形态”的解构视角研究[J]. 理论与改革, 2017(1): 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