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阳新布贴传播路径研究
Study on the Communication of Yangxin Butier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DOI: 10.12677/jc.2024.125193,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赵坤伦*, 柯细香#: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阳新布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翻译措施Yangxin Butie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mmunication Strategy Translation Measures
摘要: 阳新布贴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和传统技艺,展现了独特的民间艺术魅力。尽管近年来对阳新布贴的关注有所增加,但其全球传播依然受到传播途径单一和文化差异的限制。本文通过对目前研究现状的全面分析和阳新布贴文化馆和阳新布贴制作室的实地调研走访,旨在全面评估阳新布贴的当前传播现状,识别主要痛点,并提出综合性的传播策略和翻译措施,为阳新布贴的国际推广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以提高其全球认知度和文化影响力。
Abstract: As China’s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Yangxin Butier carries abundant local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presenting unique folk art charm. Although attention to Yangxin Butier has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its global communication is still restricted by single communication channe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visits to Yangxin Butier cultural centers and production studios, this paper aims to assess the current communication status of Yangxin Butier, identify the main difficult points and propose comprehensiv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and translation measures to provide targeted suggestions and solutions for the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Yangxin Butier, thereby enhancing its global recognition and cultural influence.
文章引用:赵坤伦, 柯细香. 全球化背景下阳新布贴传播路径研究[J]. 新闻传播科学, 2024, 12(5): 1276-1283. https://doi.org/10.12677/jc.2024.125193

1. 引言

阳新布贴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代表了丰富的地方文化和精湛的手工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不仅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具有潜在的国际影响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普及力度:“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鼓励新闻媒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专栏等,支持加强相关题材纪录片创作,办好有关优秀节目,鼓励各类新媒体平台做好相关传播工作。”[2]然而,面对全球化的大环境,阳新布贴的国际认知度和传播效果仍存在诸多挑战。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阳新布贴的传播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系统化的传播策略和翻译举措,旨在提升其全球影响力和文化传播效果。

2. 阳新布贴传播现状

阳新布贴,这一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品,其传播现状呈现出一种既传统又现代、既保守又开放的复杂态势。

首先,从传统的传播方式来看,阳新布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主要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农村妇女之间代代相传。这种方式虽然保持了技艺的原始性和纯粹性,但也面临着传承人数减少、技艺失传的风险。然而,近年来,阳新县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如举办培训班、开设工作坊等,培养了一批年轻的阳新布贴传承人,为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传承人不仅继承了老一辈艺人的精湛技艺,还积极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对阳新布贴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生活方式。

其次,从现代的传播方式来看,阳新布贴开始借助数字媒体和移动媒体平台,实现了较为广泛和快捷的传播。通过视频展示和在线销售等方式,阳新布贴逐渐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此外,阳新县还充分利用各类展览、文化交流活动等平台,加大对阳新布贴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这些活动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上了阳新布贴,还为其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

同时,阳新布贴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一方面,由于制作难度大、费时费力,且实用性相对较弱,阳新布贴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有限;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审美观念的变化,阳新布贴的传统形式和内容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更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此外,阳新布贴的传播现状还存在地域性局限和效果不佳的两大问题。在国内,虽然一些地方通过展览和推广活动提升了布贴的知名度,但整体覆盖面和影响力依然有限。国际上,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阳新布贴的认知度较低。当前的传播渠道主要依赖传统媒体和少量的展览活动,缺乏系统化的传播策略和专业化的翻译支持,导致阳新布贴的全球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为了阳新布贴之传承、国内和国际传播,有必要研究其蕴含的文化翻译内涵,探索翻译举措和走出国门的可行路径。

3. 阳新布贴传播痛点

阳新布贴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的痛点,深刻揭示了其在全球化背景下以及现代传播环境中的挑战与局限,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3.1. 传播渠道的局限性

阳新布贴的传播现状凸显出对传统媒体和地方性展览的过度依赖,数字媒体的使用远远不够。这种传播模式的单一性严重制约了其影响力的扩散。在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日益多元化,而阳新布贴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现代数字媒体的力量,导致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曝光度受限。这种传播渠道的局限性不仅限制了布贴艺术的受众范围,也削弱了其与现代受众的有效互动,进而影响了其市场潜力的挖掘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3.2. 文化差异与认知鸿沟

全球化背景下,语言和文化差异成为阳新布贴国际传播难以逾越的障碍。阳新布贴作为具有深厚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其背后的历史、民俗、审美观念等对于国际受众而言往往较为陌生。这种文化差异导致国际观众在理解和欣赏阳新布贴时存在认知上的鸿沟,难以产生深层次的共鸣和兴趣。此外,缺乏有效的文化阐释和解读机制,也进一步加剧了国际传播中的理解障碍,限制了阳新布贴在全球范围内的接受度和传播效果。

3.3. 专业翻译人力和物力资源匮乏

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专业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阳新布贴在翻译工作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缺乏专业的翻译团队和专业的翻译人才和配套的物力支持,这直接导致了信息传递的失真和误解。专业翻译人才的缺失不仅无法准确传达布贴艺术的细节和文化内涵,还可能引发国际受众的误解和偏见,从而影响其对阳新布贴的整体认知和评价。这种翻译上的不足不仅损害了阳新布贴的国际形象,也阻碍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拓展和深化。

3.4. 系统性传播战略规划缺乏

阳新布贴在传播策略上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执行,是当前面临的一大痛点。传播活动的零散和无序不仅无法形成持续有效的传播效应,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缺乏明确的长远发展目标和详细的执行计划,使得阳新布贴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传播环境时显得力不从心。系统性的传播战略规划不仅能够整合内外部资源,形成合力,还能够根据市场反馈和受众需求及时调整传播策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因此,构建和完善系统性传播战略规划对于阳新布贴的传播和发展至关重要。

4. 阳新布贴传播新策略

为了有效提升阳新布贴的传播效果和全球认知度,需要综合考虑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文化适配的精准性以及传播策略的创新性。以下是针对阳新布贴传播现状和痛点提出的综合性建议:

4.1. 多元化传播渠道:拓宽阳新布贴传播的全球视野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当代,阳新布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亟需构建一套多元化、立体化的传播体系,以有效跨越地域界限,接触并吸引全球范围内的文化爱好者与潜在受众。以下是对多元化传播渠道的深入阐述:

4.1.1. 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平台的深度融合

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作为长期以来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权威性和公信力不容小觑。阳新布贴应继续深化与这些传统媒体的合作,通过制作高质量的专题报道、纪录片和系列文章,深入挖掘并展现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同时,面对新兴数字媒体平台的崛起,如社交媒体(微博、微信、Instagram、Facebook等)、博客、在线视频平台(YouTube、Bilibili等),阳新布贴的传播需积极拥抱这些新兴渠道。杨红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和图文成为非遗传播的主要形式。非遗数字化传播的主体和客体愈加多元化、内容愈加开源化,更多机构与个人将非遗视为可广泛共享的文化资源[3]。2022年文化遗产日,抖音发布的《2022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总数达3726亿,获赞总数为94亿,抖音视频覆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99.74% [4]。不仅是国内,根据2022年6月8日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发布的《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海外短视频平台上的影响力报告》,TikTok平台上的非遗相关内容视频播放量已经突破308亿次[5]。通过精心策划与制作,发布富有创意与深度的内容,如阳新布贴制作技艺的纪录片、艺术讲解视频、互动式图文故事等,利用大数据分析与算法推荐机制,精准触及并吸引目标受众群体。此外,开展线上直播、问答互动等活动,增强受众的参与感与黏性,进一步拓宽阳新布贴的传播广度与深度。

4.1.2. 创建互动性与沉浸式的数字平台

为了提升阳新布贴的文化体验与传播效果,应积极探索并应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构建高度互动性与沉浸式的线上展示平台。这些技术能够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使观众仿佛置身于阳新布贴的制作现场,近距离观察并感受其精湛的工艺与独特的艺术韵味。通过设计丰富的互动环节与场景,如虚拟试穿、模拟制作等,让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阳新布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此外,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与认证每一件阳新布贴作品的数字身份,既保护了创作者的权益,也提升了作品的收藏价值与传播信誉。

4.1.3. 加强国际艺术节与博览会的参与度与影响力

国际艺术节、博览会以及文化交流活动是全球文化交流与展示的重要舞台。应积极参与并策划相关的阳新布贴活动,通过现场展览、工作坊、互动体验区等形式,向国际观众全面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制作工艺。在活动策划中,应注重文化故事的讲述与情感共鸣的激发,通过故事讲述、现场演示、观众互动等方式,让国际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了解阳新布贴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同时,加强与国际知名文化机构、艺术院校及设计师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阳新布贴的创新设计与跨界融合,提升其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通过这些努力,阳新布贴将在全球范围内赢得更广泛的认可与喜爱,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2. 文化适配与本地化翻译:跨越语言与文化的桥梁

在全球文化交流的广阔舞台上,阳新布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国际化传播不仅依赖于精湛技艺的展示,更需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障碍,实现深层次的文化共鸣。为此,实施精准的文化适配与本地化翻译策略显得尤为关键。

4.2.1. 组建顶尖翻译与文化适配专业团队

为了确保阳新布贴的艺术精髓与文化内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准确而深刻的传达,有必要构建一支由资深翻译专家、文化学者、布贴传承人和布贴制作人组成的团队。翻译专家或相关人才需具备较强的翻译能力即深厚的中外语言功底、广泛的文化视野以及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能够深入理解布贴艺术的技术细节、历史渊源、审美特征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团队成员还需具备高度的文化敏感性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根据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进行精细化的翻译本地化调整,确保翻译内容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目标受众的语言习惯与审美偏好,从而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达与文化价值的准确传递。简而言之,翻译专家或人才需要具备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工具使用能力、翻译知识能力、翻译策略能力、心理生理因素六种子能力组合而成的翻译总能力。这六种能力中前五种通过心理生理因素发挥语言和文化转换作用,而其中翻译策略能力居于核心地位起关键作用[6]-[8],此为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研究小组提出的PACTE翻译能力模型。如图1所示:

Figure 1. PACTE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

1. PACTE翻译能力模型

因而,翻译人才团队培养需要基于上述翻译能力模型宏观六要素,再结合微观的翻译策略三元图[9],三元图涉及音译、意译和直译策略,以及三种策略的变换和组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方能助力培养高质量的翻译传播人才和团队。

4.2.2. 开发全方位多语言宣传材料

为了拓宽阳新布贴的国际影响力,必须打造一套全面覆盖、精准投放的宣传材料体系。这包括但不限于多语言版本的宣传册、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在材料制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专业翻译与本地化原则,确保所有信息内容均经过精心翻译与审校,既保持原作的精髓与风格,又符合目标市场的语言规范与文化背景。同时,还应注重宣传材料的视觉设计与排版布局,使其在保证信息准确传达的同时,也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进一步吸引并留住国际受众的目光。

4.2.3. 整合全球文化交流与翻译活动

除了传统的宣传手段外,阳新布贴还应积极整合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教育活动资源,通过举办外语讲座、外语工作坊、多语展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加深国际受众对布贴艺术的理解与兴趣。这些活动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背景与受众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策划与调整。例如,在讲座中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与故事叙述方式,使听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布贴艺术的独特魅力;在工作坊中外语教育者、外语口译和笔译者引导参与者亲手体验布贴制作技艺,增进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尊重;在展览中设置外语互动环节与多媒体展示设备,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艺术体验。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阳新布贴将不仅作为一件艺术品被展示与欣赏,更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传播与传承。

4.3. 建立国际合作网络:拓宽国际视野,深化全球影响

在全球化的今天,建立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对于阳新布贴艺术的国际化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加强与国际文化机构的紧密合作、开展跨国艺术项目以及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奖项评选,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宽阳新布贴的国际视野,深化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互联网时代能高效便捷地为“非遗”带来流量,也是能传播和弘扬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10]

4.3.1. 强化与国际文化机构的战略伙伴关系

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阳新布贴艺术,我们需积极寻求与全球各大文化机构、艺术组织和学术机构的深度合作。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们可以共同策划和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布贴艺术展览、研讨会和文化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为阳新布贴提供一个展示自身魅力的国际舞台,还能够借助合作机构的专业资源和国际网络,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传递给更广泛的国际受众。同时,这种合作模式也有助于提升阳新布贴在国际文化领域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为其未来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3.2. 携手跨国艺术项目,共绘国际艺术新篇章

为了推动阳新布贴艺术的国际化进程,我们应积极寻求与国外艺术家和文化创意团队的跨国合作。通过共同开发跨国艺术项目,我们可以将阳新布贴艺术融入国际艺术创作和展览中,实现文化元素的交流与融合。这种跨国合作不仅能够为阳新布贴带来新的创意灵感和表现形式,还能够借助国际艺术家的专业背景和影响力,提升其国际化程度和全球知名度。同时,通过参与国际艺术展览和交流活动,阳新布贴还能够与国际艺术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和合作,为其未来的国际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3.3.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奖项评选,提升国际声誉

为了进一步提升阳新布贴的国际声誉和地位,应该积极申报各类国际文化奖项。通过参与国际奖项的评选过程,我们可以向世界展示阳新布贴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争取获得国际评委和观众的认可与赞誉。一旦获奖,阳新布贴将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国际曝光和宣传机会,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国际奖项的获得也将为阳新布贴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和发展资源,为其未来的国际化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4.4. 创新传播策略:引领布贴艺术的新时代传播风潮

在数字化与全球化交织的当下,创新传播策略成为推动阳新布贴艺术广泛传播与深入人心的关键。通过实施数据驱动的市场分析、开发互动式教育平台以及优化内容创作与传播,我们能够更加精准、高效地传播阳新布贴的艺术魅力,吸引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与参与。

4.4.1. 精准洞察:数据驱动的市场分析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数据已成为洞察市场、理解受众的重要工具。我们将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市场分析工具,深入挖掘目标受众的需求偏好、兴趣点及行为模式。数据分析可以精准定位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与需求,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传播策略。这种策略不仅能够提高传播内容的相关性和吸引力,还能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确保每一份投入都能获得最大的回报。

4.4.2. 互动体验:开发互动式教育平台

为了打破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需要积极开发互动式教育平台,为全球受众提供沉浸式的布贴艺术学习体验。通过在线课程和虚拟工作坊等形式,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布贴艺术的基础知识、创作技巧及文化内涵。平台将注重互动性与参与性,鼓励受众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分享作品、交流心得。这种互动式教育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受众对布贴艺术的兴趣与热情,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布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4.3. 品质为先:优化内容创作与传播

在内容创作与传播方面,秉持“品质为先”的原则,致力于打造具有视觉吸引力和情感共鸣的高质量内容。通过运用先进的摄影、视频制作及图文编辑技术,精心策划并制作一系列关于阳新布贴艺术的精彩作品。这些作品将不仅展现布贴艺术的独特魅力与精湛技艺,还将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同时,采用精确的传播策略,确保这些内容能够精准触达目标受众。通过多渠道、多平台的联合推广,让阳新布贴的艺术之声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5. 结语

综上所述,拓宽阳新布贴传播的全球视野的多元化传播渠道、跨越语言与文化桥梁的文化适配与本地化翻译、拓宽国际视野深化全球影响的国际合作网络建立、引领布贴艺术的新时代创新传播风潮这四种策略都涉及到语言和翻译,结合具体翻译方法诸如归化异化,结合具体翻译策略诸如直译、意译、音译,或者直译组合、音意组合、直译音组合等等。翻译工作做好了,这四种传播策略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阳新布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传播潜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元化传播渠道、精准的文化适配和翻译措施、国际合作网络的建立以及创新的传播策略,这一切举措都离不开语言的翻译,翻译阳新布贴文化内容,就是翻译传统文化,这是传播的核心要义。掌握了核心要义,一切传播举措的实施结合有效的翻译政策、翻译措施和翻译策略,便有了对外传播的基础,有望助力解决当前的传播痛点。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阳新布贴的全球认知度和文化影响力,实现其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认同。未来应继续优化这些策略,促进阳新布贴在全球范围内的保护与推广,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基金项目

此文为2024年校基金特别专项“国家级非遗阳新布贴翻译研究”、2024年MTI精品课程“理解当代中国阅读与写作非遗文化篇”和2024年湖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国家级非遗阳新布贴译路传播研究”系列成果之一。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25.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024-07-2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 2021-08-12.
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2024-07-26.
[3] 杨红.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意义更新与趋势分析[J].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5): 102-107.
[4] 郭彦伟. 抖音2022非遗数据报告: 濒危非遗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60% [EB/OL].
https://www.ihchina.cn/art/detail/id/28643.html, 2024-08-02.
[5] 周娜赟, 司徒锦仪, 蔡妤枫, 等. 七万条视频数据背后的非遗故事: 活在网上, 火在当下[EB/OL].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272994, 2024-08-02.
[6] PACTE (2003) 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 In: Benjamins Translation Library,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43-66.
https://doi.org/10.1075/btl.45.06pac
[7] PACTE Group (2005)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Meta, 50, 609-619.
https://doi.org/10.7202/011004ar
[8] PACTE Group (2008) First Results of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Experiment: “Knowledge of Translation” and “Efficacy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n: Kearns, J., Ed.,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Training: Issues, Methods and Debates, Continuum, London, 104-126.
[9] 方梦之. 翻译策略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23.
[10] 马程婉.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传承的新思路——以阳新布贴为例[J]. 西部皮革, 2024, 46(8): 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