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融双高”背景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路径探究
Exploring the Pathway of Deep Integration between Party Build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Integration, Two Highs”
摘要: 高校党建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高校应重点把控的核心内容,高校党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主导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党建的“生命线”。本文从新时代背景和研究视角出发,在“一融双高”背景下探索高校党建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分析深度融合的现状和困境,探讨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构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Abstract: Party building and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core contents that should be controll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arty build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s a leading rol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hi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life line” of student party building. Starting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and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ignificant meaning of deep integration between party build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one integration, two highs”.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fficulties of deep integration, and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pathway of deep integration. It aims to build a new model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high-quality party building as the leading force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冯叶. “一融双高”背景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路径探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9): 1422-142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91816

1. 引言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在2023年工作要点中指出:推进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一融双高”[1]。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表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2]。加强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协同融合,形成同向同行、互为动力的协同育人机制,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及时解决的时代课题。

2. 高校党建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的价值意蕴

2.1. 有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要求

德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价值导向和高校培育怎样的人才、怎样培育人才,以及培养的人才为谁服务等核心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习近平总书记的阐述为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定位和时代要求。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将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实到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中,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理想信念,以提高政治素质为核心教育内容,并通过两者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作用,共同推动高校育人工作的高水平开展。

2.2. 有利于提高高校协同育人的成效

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熏陶最大程度上把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意识形态统一到党的主张上来,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升华与深化[4]。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虽然两者在教育方式上略有不同,但其教育内容有贯通性、教育目标有高度统一性,因此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把二者充分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模式才能提升党建工作及高校教育的整体成效,彰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从而指导学生更全面地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品质修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能兼备的合格人才。

2.3. 有利于展促进高等院校的科学发展

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发展,可以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与共同提升。一方面,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党建工作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人才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党建工作,可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入、更加有效地开展。同时,两者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教育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在党的指导思想引领下,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科学发展有机结合,既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又丰富了学校科学发展的理论内涵,也有利于打开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协调发展的新局面。由此可见,两者之间的这种协调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高等院校的整体教育水平,还有利于推动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3. 高校党建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的现状与困境

3.1. 融合机制不完善

目前,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从职能分工来看,学生党建工作主要由学校党委组织部负责实施,由党支部书记等党务工作队伍开展学生的培养、教育和考察等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来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实际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在缺乏科学有效的顶层设计的情况下,由于分属不同部门的业务,各自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党建工作的重心往往侧重于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和党员群体,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面向全体学生,这就容易形成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分割局面。另一方面,两个部门间的主导融合思想缺乏,联系与配合不够紧密,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育合力。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并未将二者紧密相互衔接,学生党建工作未能充分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仅限于“三会一课”,学生受众面窄;而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党建的重要作用,党员的凝聚力、荣誉感不足,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效果弱,以党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无法凸显。因此,虽然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实现的育人目标一致,但两者没有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共赢态势。

3.2. 融合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

当前,高校虽然着眼于“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建立,立足于党建工作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结合做了一些文章,但在融合思路和方法上还需进一步开拓创新,党建引领学生教育管理中心工作的效能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单调,缺乏和党建实质的有效互动,融合一体化的程度不够。很多高校的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仍以理论和政策讲授性为主,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或简单的活动组织上,缺乏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融合模式,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缺乏生动性、感染力和互动性。因此,正视两者的区别,同时又把握其内在的一致性,寻求共同的支撑点,既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效应和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学生党建更好地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功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建立创新性和实效性的融合模式,最终促进学生培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3.3. 有效载体和平台缺乏

大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的群体,他们接受新技术新媒体速度快,现如今网络平台也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虽然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手段,但部分高校在实际应用中仍显不足。一方面,部分高校未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党建和思政教育的宣传和推广,导致师生对网络资源的认知度和使用率不高。另一方面,网络载体和平台需要丰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来支撑其运行和发展,然而部分高校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建设上还存在不足。即使建立了网络平台,但存在着教育资源更新不及时、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互动性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网络载体和平台在提供教育服务时难以抓住焦点、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也影响了其使用效果[5]

4. 高校党建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

4.1. 加强融合体制机制建设

建立跨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在深度融合中的职责和任务,融合各种教育和管理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加强部门间协同。搭建协同创新教育平台,强化高校内部基地建设,提升党建工作团队与思政教育团队归属感与交流互动。创建制度化平台,针对协同创新平台蕴藏的内容、形式、功能与评价等进行合理约束,落实高校学生党建及思政教育工作的统一化管理。以此通过在人力资源上凝聚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分管和从事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和老师,相互之间畅通交流,主动沟通联系、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加快推进两支队伍的一体化协同发展。统筹和协调好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构建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切实增强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队伍交流互动的归属感、认同感,为两者协同育人提供有力支撑。

4.2. 创新党建引领思政教育新模式

以“融合”的理念构建“党建+”融合共建工作新模式,在思想引领、人才培养、平台创新、服务管理等方面全面激发基层党组织生机与活力。首先,发挥“党建 + 思想建设”的引领旗帜,加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育人主体的协同配合,在协同育人机制中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其次,促进“党建 + 专项工作”的相互贯通,通过党建引领,将党的先进理念和优良传统融入学生专项工作中,和学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及就业创业指导等专项工作相结合,在具体工作中渗透党建引领的龙头作用。同时,依托“党建 + 平台创新”的阵地优势,创立党建与教科研育人新模式,在师生科研团队中成立“师生联合党小组”,发挥党员在科研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建活动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最后,建立“党建 + 激励考核”的评估标准,在谋划创新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设定考核指标,根据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目标和要求,设定具体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如参与度、满意度、成效等;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包括量化评分、定性评价、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等,确保考核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同时形成激励机制,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措施紧密结合,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组织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馈和整改,形成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的双重机制。

4.3. 利用网络平台加强融合宣传

高校党建工作者与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手段,使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首先,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建立或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丰富平台内容,创新形式,提高互动性,使平台成为学生获取党建和思政教育资源的重要渠道。其次,丰富教育资源,加大网络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及时更新和丰富平台内容,满足师生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鼓励思政教师、专任教师级辅导员队伍积极参与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和吸引力。最后,提升对教育者网络素养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工作,推动党建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综上所述,在“一融双高”背景下,构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彼此配合、彼此推进、相互融通,能有效提升高校协同育人的成效,使得二者同向同行、协同创新,充分发挥党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龙头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党建的“生命线”功能,最终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学生党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构建协同发展的育人机制,实现内容方式的互鉴互用,必将加快高校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同向发展,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标准完成。

基金项目

陕西省西安医学院科研基金项目《“一融双高”背景下高校党建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FDY09。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EB/OL].
http://www.moe.gov.cn/s78/A12/gongzuo/yaodian/202302/t20230221_1046541.html, 2023-04-30.
[2]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2023-04-30.
[3]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34.
[4] 孙晓玲. 大学生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23, 45(S2): 127-129.
[5] 刘戈. 论高校党建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2): 26-27, 33.
[6] 文海燕. 互联网时代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评《新时代“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研究》[J]. 领导科学, 2023(1):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