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董氏奇穴虽有别于传统的十四经穴,但其基于传统的经络系统演变发展而来,有所创新,独具特色。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周围组织发生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肩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针对肩周炎的治疗,农泽宁教授经过临床实践,基于董氏针灸奇正相通理论、全息律理论,运用董氏奇穴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肾关穴,配合动气针法治疗肩周炎,效果显著。该文将通过一则案例介绍农泽宁教授基于董氏针灸学治疗肩周炎的经验。
Abstract: Although Dong’s extraordinary acupoint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fourteen meridians, they are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eridian system and are innovative and unique.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refers to the chronic non-specific inflamm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tissues of the shoulder joint.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 is shoulder pain with limited mobility, which affects the daily life of patients. Professor Nong Ze-Ning has gone through clinical practice in the treatment of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Based on Dong’s theory of Qi-Zheng interlinked acupuncture and holographic law, Professor Nong Ze-Ning uses Dong’s extra points, such as lateral Sanli point, lateral Sanli point and Shenguan point, to treat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with dynamic acupuncture. The effect is remarkable.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Professor Nong Ze-Ning’s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 based on Dong’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rough a case.
1. 引言
农泽宁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国针灸、针刀临床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第二批广西名中医,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预防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擅长针灸、针刀治疗风湿痹痛、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面瘫、中风偏瘫、失眠、月经不调、痛经、痤疮、荨麻疹等[1]。农泽宁教授在临床治疗肩周炎经验丰富,疗效显著。
肩周炎是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关节囊等发生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影响日常生活[2],又称为“五十肩”、“冻结肩”、“肩凝症”。该病发病年龄在40~60岁,50岁左右高发,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3]。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是软组织退行性、炎症性病变、慢性劳损等造成的肩周软组织损伤,诱发的无菌性炎症反应[4]。通过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组织粘连、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组织的修复和再生,从而缓解疼痛和改善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治疗包括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局部类固醇注射、水力扩张、手术等策略[5]。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肩周炎列为针灸适宜病种,针灸能有效减轻肩周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6]。
2. 病因病机
中医学将肩周炎称为“肩痹”,属痹证范畴。《说文解字•疒部》:“痹,湿病也”。可见与“湿”有密切联系。痹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其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阐述了它的病因为外感邪气。痹有闭阻之意,《中藏经》言“痹者,闭也”。《证因脉治•痹症论》说:“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痹不仁……”。其指出了经络闭塞,引起的肌肤、关节疼痛、麻木、重着等。《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引用《黄帝内经》三气杂至理论,提出:“三气杂至,壅闭经络,血气不行,不能随时袪散,故久而为痹”。《景岳全书》云“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突出其病机为经络闭阻、气血不行。《素问•百病始生篇》:“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故该病内因为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因为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7]。病机:经络气血闭阻不通,经脉关节失于濡养。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3. 董氏奇穴之奇正相通理论与全息律理论
3.1. 奇正相通理论
“奇正”源于《道德经》:“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常法为正,变法为奇。董氏奇穴又称之为“正经奇穴”,奇穴即不属于传统十四经穴,其虽为奇穴,却与正经相通,其原著亦称《董氏正经奇穴学》,其不少穴位分布与正经穴位重叠或接近,属于同穴异名现象;例如灵骨穴位于合谷后1寸,大白穴与三间穴相符,故两穴经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处[8]。因人体十二正经中同名经相互感应,属性相同,它们的功能有相似性和互补性,故其疗效机理与十四经穴相通,功效与主治与正经穴位又不尽相同,在传统功效基础上又有发挥,因而称“奇正相通”[9]。
3.2. 全息律理论
在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每一个局部均与全体相关,每一个局部均能反应全体,局部包含着整体,这就是全息论的观点。《灵枢•本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素问•六节藏象论篇》:“心者,通于夏气,肺者,通于秋气……”是天人相应,五脏与五季的对应。《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指出了尺肤与脏腑的全息对应。经络腧穴也有全息对应关系,《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难经•六十八难》云:“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腧主体重节痛……”五腧穴治疗疾病也体现了全息律思想[10]。1973年,张颖清教授发现第二掌骨侧穴位群,提出“穴位全息律”“生物全息律”等理论,并创建了“全息生物学”。生物全息理论提出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其核心是自然界万事万物在时间与空间上存在关联[11]。生物全息理论阐明了部分是整体的缩影,可以根据部分来反映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各自均对应整体的某一部位,它们在整体的分布规律相同[12] [13]。生物全息理论认为,每个点的组成在平行或垂直于生长轴线的每一经线或纬线上相似程度大,因此同一经上的腧穴往往存在相同的主治效果,但每个腧穴位于人体不同的局部位置,独立且完整,因此,根据其局部的全身组织和器官的全息分布规律,又有一些特殊的治疗效果[14]。
董氏奇穴的穴位合乎全息理论,董公强调任一局部皆能治疗全身疾病,因某一穴位或局部根据全息律理论,可对应某一脏腑或某一局部甚或整体,例如“水金穴”与“水通穴,可治疗肺肾疾病,治疗咳嗽、气喘等。董氏针灸太极全息观,其总体分为大太极(肘膝太极),中太极(腕关节踝关节太极),小太极(局部太极),微太极,全身又有许多太极[15]。所以董氏奇穴与全息理论是密切相关。
4. 董氏特色针法之动气针法与倒马针法
4.1. 动气针法
动气针法首见于杨维杰的《针灸经纬》,根据董景昌先生临证针刺后嘱患者活动患处总结而来[16]。所谓动气针法,就是动而得气之义。动气针法是施针者在进针得气的同时,嘱患者活动患处,也可在留针期间一边捻针,一边令患者继续活动患处,其出针和留针由治疗效果决定[8]。动气针法选穴采用董氏对应取穴,交经缪刺,左边有病而右边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针刺健侧对应穴位,嘱患者活动患处,将精气导引到患侧,平衡手足同名经的阴阳,恢复患侧经络功能,为古代导引术与针刺的结合。动气针法是针灸“治神”理论的集中体现与应用,动气针法操作过程中,医者和患者会有意无意地专注于针下至患处,进入主动或被动“治神”状态,提高针刺疗效[17]。现代研究发现,患者在运动针刺时,通过兴奋运动和感觉传导途径,产生一种“运动针感”,激活高位中枢,加强其对低位中枢的调控,对正常运动功能重塑[18];有效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关节囊滑液分泌,抑制或剥离病损组织肌肉粘连,抑制疼痛。
4.2. 倒马针法
倒马针法也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针法,其名为“倒马”,一是因为董氏认为马有四条腿,如果只使用二条或三条腿,就会出现站立不稳而倒下的情形;二是因为马跑得很快,以马命名有速效之意[19]。其针刺方法为:先于某穴施针,同经邻穴再刺一针,即两针并刺的倒马针,在邻穴再加一针,形成三针倒马,可强化疗效;在正经穴位的针刺中亦可仿用此倒马针法[8]。《灵枢•官针》云:“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也”。倒马针法两三针并列,类似古代的傍针和排针刺法,其治疗效果并非只针对单一的脏腑和局部疾患,而是能够通调上、中、下三焦,对全身脏腑整体进行协调,进一步达到强化临床疗效的作用[20],亦是凭借全息作用,全体互应。
5. 验案举隅
患者,女,60岁。2024年4月30日初诊,主诉:右侧肩部疼痛3月余。现病史:患者自述3月余前或因劳累致右侧肩部疼痛,呈持续性酸痛,无向他处放射,受凉和劳累后加重,伴活动受限,抬肩及后伸时明显,不能做解、扣内衣等动作,热敷和局部按摩后症状可稍缓解,未行系统治疗。刻下症见:患者右侧肩部疼痛,伴活动受限,纳可,寐一般,入睡困难,二便调。舌质暗淡,苔薄腻,脉沉细。查体:右侧肩前区压痛明显,右肩外展试验(+),摸背试验(+)。西医诊断:右肩关节周围炎。中医诊断:肩痹。治则:通经活络,舒筋止痛,补益肝肾。治疗方法:毫针刺法。针刺取穴:侧三里穴(左)、侧下三里穴(左)、天皇副穴(左)。操作:嘱患者取仰卧位,取穴部位常规消毒后,使用0.25 × 40 mm规格毫针,单手进针法,直刺1~1.5寸,行平补平泻手法,同时嘱患者活动右侧肩关节,留针30 min。
2024年5月4日二诊:患者右肩部疼痛较前减轻,右肩关节活动度较前改善,舌暗淡,苔薄腻,脉沉细。针刺处方在原基础加阳陵泉穴(左),操作方法同前。
2024年5月9日三诊:患者右侧肩部疼痛基本缓解,右肩关节活动受限明显改善,可完成解、扣内衣动作。舌质淡,苔薄,脉沉细。继二诊针刺处方治疗。
2024年6月随访,患者病情恢复,未复发。
按语:患者为女性,60岁,因劳累或受凉后诱发加重,人体正气不足,感受外邪,或经筋受损,阻滞经络,经络闭阻,气血不行,局部产生瘀滞,发为本病。患者发病以肩关节疼痛为主,肩前区压痛明显,后伸及外展活动受限,为手阳明经及手少阳经证。肾关穴位于胫骨内侧,天皇穴(阴陵泉)下1.5寸。其经足太阴脾经线,是表里经取穴。肾关穴是补肾之要穴,据太极全息定位理论对应肩颈部,治疗肩臂疼痛及肩不举有特效[15]。侧三里穴位于胫骨前缘,四花上穴向外横开1.5寸,侧下三里穴位于侧三里穴直下2寸。侧,指侧面,可治疗侧头部、侧胸部、侧腹部等身体侧面的病痛。两穴位于足少阳经与足阳明经之间,偏近于足少阳经,基于奇正相通理论,可治疗少阳经与阳明经病证,谓同名经同气相求。期间配合动气针法将精气引至患处,从而速治疾病。两穴又形成倒马针法,二诊加上阳陵泉穴,与侧三里、侧下三里构成大倒马针法,可加强疗效。阳陵泉又为足少阳胆经穴,交会穴之筋会,与肝经相为表里,《针灸大成·标幽赋》载:“筋会阳陵泉……此言经络血气凝结不通者,必取此原、别、交、会之穴而刺之”。《素问·痿论》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五藏生成》曰:“诸筋者,皆属于节”。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的筋肉附属部分,联络四肢末端,结聚于骨骼和关节部,有约束骨骼、通利关节、保护脏腑经络的作用,能够维持机体正常运动功能。其论治核心在于“筋骨调衡,以筋为先”[21]。
6. 结语
肩周炎是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外邪,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董氏针灸是董氏祖传针灸绝学,是独具特色的针灸体系,源于传统针灸经络,具有取穴少、见效快等特点。针对肩周炎的治疗,农泽宁教授基于其奇正相通理论、全息理论基础,将倒马针法和动气针法相结合,达到通经活络,舒筋止痛,补益肝肾的作用。其疗效显著,可为临床治疗肩周炎提供新思路,供广大医者交流学习。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