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象”思维谈祖国医学的方法论
The Methodolog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ng Discussed Based on the “Xiang-Thinking”
DOI: 10.12677/md.2024.143052, PDF, HTML, XML,   
作者: 庹时翠:安龙县招堤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贵州 安龙;遵义市中医院脾胃病科,贵州 遵义;刘信艳, 张 春, 杨 琳:遵义市中医院脾胃病科,贵州 遵义;陆廷飞*: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象思维中医学世界观方法论Xiang-Think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orld View Methodology
摘要: 象思维也叫取象思维,它是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认识事物的基本思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思维方式。“象”通常指客观事物表现于外在的现象、形象。一切可以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能触及的、可感知的,都是“象”。天地之间,万物以“象”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类比、象征等方法,根据两类事物在某种属性上的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这样的逻辑推理就是“象思维”。仝小林认为,象思维,是中国文化的主导思维形式,也是传统中医药产生和发展的主导思维形式。象思维的形成过程,是由观象、比象,到意象、抽象,从形而下的发现,到形而上抽提,再回到形而下去验证,往复循环,不断试错、纠错,逐步完善,形成相对真理。因此,研究中医的象思维,能为世界打开中华文明宝库提供一把钥匙。仝小林通过阳光的作用与中医运用温阳药物相类比治疗抑郁、“苦酸制甜”食物和药物治疗糖尿病等例子,仝小林展示了中医“象思维”在实际运用中取得的有效成果和治疗意义。这就是中医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础。
Abstract: Xiang-thinking is also called image-oriented thinking, which is the basic thinking of understanding things i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represented by Zhouyi. It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ay of thinking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Xiang-thinking” usually refers to the objective things expressed in the external phenomenon, the image. Everything that can be seen, smelled, heard, touched, and perceived is an “Xiang-thinking”.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all things are expressed in the form of “Xiang-thinking”. Through analogy, symbol, etc., according to the two types of things are similar in certain attributes, they may be identical or similar in other aspects, such logical reasoning is “Xiang-thinking”. Tong Xiaolin believes that Xiang-thinking is the dominant thinking form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leading form of thinking for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Xiang-thinking is from view, comparison, to image, abstract, from the metaphysical discovery, to the metaphysical extraction, and then back to the shape to the verification, cycle, continuous trial and error, error correction, gradually perfect, the formation of relative truth. Therefore, the study of Chinese thinking can provide a key for the world to open the treasure hous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ong Xiaolin used the effect of sunshine and the use of Chinese medicine to treat depression, “bitter sour and sweet” food and drugs to treat diabetes, Tong Xiaolin demonstrated the effective results and therapeutic significance of TCM “Xiang-thinking”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is is the basis of the TCM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文章引用:庹时翠, 刘信艳, 张春, 杨琳, 陆廷飞. 基于“象”思维谈祖国医学的方法论[J]. 医学诊断, 2024, 14(3): 365-370. https://doi.org/10.12677/md.2024.143052

1. 引言

祖国医学诞生于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时代,必然要求助于古代先进的哲学思想,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为中医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那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各种思想交相辉映,其中对中医影响最大的就是“象思维”和“天人相应”的世界观[1]-[4]。《周易·系辞》[5]中说:“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又说“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6]。”《黄帝内经》完全接受了以上观点,进一步提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观点。此后出现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化学说”,是在“天人相应”这个世界观指导下形成的方法论。人生活在地球上,必然受到“天”和“地”的共同影响,在中医学中,天地不是独立的概念,而是统一的。“天”代表时间,太阳东升西落就是一日,月亮朔望交替就是一个月,春夏秋冬轮回一次就是一年。“地”代表方位,东南西北中,就是五个方向。《冠子·环流篇》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这里的斗柄指的是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不断的旋转,当其斗柄指向东方时,春天到来了;当其斗柄指向南方时,夏天到来了;当其斗柄指向西方时,秋天到来了;当其斗柄指向北方时,冬天到来了。这样就把时间和空间统一在了一起。东方代表春天代表风,南方代表夏天代表火,西方代表秋天代表燥,北方代表冬天代表寒[7]-[9]。《素问·天元纪大论》[10]-[12]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之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耀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张仲景在《伤寒例第三》中说:“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也。”说明这些都不是生搬硬套的,而是有其天文基础的,所以中医学是彻底的时空医学。

2. 祖国医学的方法论

2.1. 气一元论

每一种哲学都必须回答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构成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古代哲学家认为“气”构成是世界的本原,其他的物质都是“气”的不同状态。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然》中谓“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善言气者,必彰于物。”气是世界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13]。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内经》称气的运动为“变”、“化”。《素问·六微旨大论曰》:“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不论是动植物的生育繁衍,还是无生命物体的生化聚散,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和变更、凋亡,无不根源于气的运动。那么气是怎么运动的呢?气的运动表现为:升、降、出、入,《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14]。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15]。”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可以统一于气,气的升、出就是阳,气的降、入就是阴。气的生发状态就是木,气生发到顶点就是火,气的肃降状态就是金,气肃降到极点就是水,气升降不明显的状态就是土。气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是可以对气进行预测的。《素问·六节藏象论》讲到:“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我们可以看到,在黄帝的再三追问下,岐伯才把推算气的方法讲了出来,还说是“上帝所秘”。在两千多年前,这的确不是一般人所能明白的。我们现在语言中的“气候”这个词语也来源于此。岐伯讲到,五日称为候,三候称为气,也就是15天为一个节气,6个节气为一个季节,4个季节为一年。时间现在我们拿出手机就可以精确获得,但是在古代,时间的获得是很困难的,对我们这样的农业国家来说,时间更是非常重要。什么时候播种关系到一年的收成,所以“授时”是天子的责任。汉民族早已脱离“观象授时”的年代,制定出了精确的历法,不再需要每天去观察日晷、月相和北斗七星,24个节气能很好的指导国家进行农业生产。对于我们人体健康也是一样。《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讲到:“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岐伯曰[16]-[19]: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岐伯曰[20]-[22]: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也就是说到了一定季节就应该出现相应的气候变化,例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23]。如果到了相应季节而实际气候仍然和上一个季节的气候相似,例如春应温而仍寒,夏应热而仍温,秋应凉而仍热,冬应寒而不寒。或者到了相应季节而实际气候超过常度,例如春应温而热,夏应热而变成了酷暑,秋应凉而寒,冬应寒而变成了严寒。这些都是异常的气候,异常的气候就会导致人体健康出现问题。

对此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提到:“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多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这一段文字,不但具体解释了《内经》有关原文,也说明了张仲景对气候的高度重视。

2.2. 气与阴阳学说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24]。人体之气按阴阳特性可分为阴阳两类,把对人体具有温煦推动作用的气称之为阳气,把对人体具有营养滋润作用的气称为阴气。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是生命运动的根本规律。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构成了阴阳的矛盾运动,成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中医的阴阳学说与矛盾论不能混为一谈,阴阳虽然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但是它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有着根本的区别。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对立都是矛盾。强调的是对立,而阴阳学说强调的是统一。

阴阳学说最初来源于《易经》[25],《易传·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就是气,气可以分为两仪,也就是阴阳,根据阴阳含量的多少,又可以分为太阳、太阴、少阴、少阳,也就是四象。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为了更好的解释人体,引入了阳明和厥阴,将四象发展到三阴三阳。根据阴阳含量的多少分别为:一阴一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至此,中医的阴阳学说已经可以用来全面的解释人体和自然界的关系。首先三阴三阳将人体的十二条主要的经络联系起来就是经气运行的顺序。

2.2.1. 气与三阴三阳的关系

《阴阳离合论》总结到:“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也就是说,在春季的时候,阴应该开始收敛,所以厥阴为合;在夏至过后,阴应该开始生发,所以太阴为开;在秋季的时候,阳应该开始收敛,所以阳明为合;在冬至过后,阳应该开始生发,所以太阳为开;少阴少阳为枢机。

2.2.2. 三阴三阳与时间、气候、经络的关系

三阴三阳的本质是什么呢?我们讲构成世界的本源是气,三阴三阳的本质就是六种不同状态的气:风、寒、暑、湿、燥、火,我们称之为“六气”。《六微旨大论》曰:“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本标不同,气应异象。”三阴三阳又与时间和六气联系在一起,《天元纪大论》中讲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也就是说,一年四季正常的气候变化应该是:风→热→暑→湿→燥→寒,也就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也称之为“主气”[26]。我们重点关注的是每年异常的气候变化,也就是“客气”。

六气本来是自然界正常的气候特征,但是当出现的时间不对,或者强度过大,就变成了“六淫邪气”[27]。六淫邪气侵犯人体各有偏性,那就是同类相犯。寒邪侵犯膀胱经,就出现太阳病,表现为“头项强痛而恶寒”;燥邪侵犯胃经,就出现阳明病,表现为“胃家实”;火邪侵犯胆经,就出现少阳病,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湿邪侵犯脾经,就出现太阴病,表现为“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时腹痛”[28];热邪侵犯心经,就出现少阴病,表现为“但欲寐”;风邪侵犯肝经,就出现厥阴病,表现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29]。可以看到,厥阴病的表现最多样,也符合“风”的致病特点。

3. 运气学说与客气

《伤寒论》的主导思想就是运气学说,如果不懂五运六气,就无法理解。因为年代久远,经过多次校订,我们看到的《伤寒论》和张仲景写的原著可能已经有很大不同,所以更加需要我们用运气学的方法去伪存真。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伤寒论》编写的顺序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也就是按:三阳→二阳→一阳→三阴→二阴→一阴,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难道真的是病邪由表入里吗?客气指每年变化的气,随每年的地支不同而变化,如客人一样,来来往往,每年不同,所以称之为“客气”,反映着不同年份特殊的气候特征。客气亦分做六步,这六步气的次序,不是按主气五行相生的顺序排列,而是从阴阳先后次序来排定的,即先三阴,后三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由此大家可以发现,客气的顺序刚好和《伤寒论》六经的顺序相反,所以《伤寒论》可以说是一部治疗六淫邪气致病的著作。

4. 结论

中医很多治法依据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而提出,进而上升到哲学高度。因为既然是自然现象、有效,就一定有科学的内涵,只要找到恰当的研究方法、手段,就有可能揭示其致病原理,既为现代科学所认同,又走出与现代科学不同的道路。对于象思维在现代的发展,仝小林认为,过去中医对于疾病演变的动态判断并不显著,尤其慢性疾病没有办法观察。但结合当下科学技术,将通过以象思维抽提出来的中医理论,进行进一步科学验证,把经验变为能够用实验验证的东西。象思维具有原创优势,是中医自主创新的先导,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倘能将观象、比象、抽象系统整合,必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李志勇, 唐仕欢, 杨滨, 等. 论中医象思维的形成与发展[J]. 中国中药杂志, 2022, 47(22): 5991-5996.
[2] 唐仕欢, 黄璐明, 杨洪军, 等. 论象思维对中药药性形成的影响[J]. 中医杂志, 2009, 50(6): 485-487+491.
[3] 陈晓楠. “同气相求”理论内涵及其临床应用探讨[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4] 姚梅. 《黄帝内经》哲学思维数据库建设及相关文献剂量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贵阳: 贵州中医药大学, 2012.
[5] 郭蕾. 天人相应论的思想文化基础[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2(4): 6-9.
[6] 李建国. 《周易》与《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的比较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7] 谢光璟, 徐波, 夏婧, 等.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杂合以治”临床治疗思想探析[J]. 中医杂志, 2023, 64(24): 2485-2489.
[8] 叶振韬, 李奕祺. 从《异法方宜论》论导引的当代价值[J]. 亚太传统医药, 2023, 19(10): 6-10.
[9] 杨洪娟, 郭恩绵. 郭恩绵用“异法方宜论”辨治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经验[J]. 辽宁中医杂志, 2018, 45(8): 1606-1608.
[10] 梁月豪. 马来西亚气候变化特点与外感热病证型的关系[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11] 谢薇, 汪剑. 由“三焦气化”浅议“治下焦如权”之法[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 39(5): 30-33.
[12] 申瑞华. 《四书》修身思想对促进《黄帝内经》养生实践的意义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13] 罗娟娟.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医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14] 陆曙, 陶国水, 顾植山. 基于《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的临证处方策略[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 35(2): 565-568.
[15] 申飞宇. 《黄帝内经·素问》英译史初探[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20(2): 117-120.
[16] 刘锋. 论《黄帝内经》之邪气理论[D]: [博士学位论文]. 成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
[17] 李俊龙. 中医本科生二十四节气水平[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4(11): 73-80+69.
[18] 孙源梓. 伤寒例医学思想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19] 李笑宇. 中医“和法”的理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中医学院, 2012.
[20] 穆俊霞. 《素问释义》的文献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1.
[21] 王永炎, 张华敏. 象思维视角诠释天道时空与人道顺天道[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7, 24(8): 1-3.
[22] 张蕾. 宋臣校定本《伤寒论》的文献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
[23] 范逸品. 寒疫理论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
[24] 王键, 张光霁. 中医基础理论[M]. 第三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25] 魏书航. 运用五运六气学说研究伤寒六经实质[D]: [博士学位论文].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26] 李宗菊, 唐婷玉, 陈意, 等. 从六淫邪气致病论治妊娠咳嗽[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33(6): 570-572.
[27] 曹思佳.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中医六淫术语英译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22, 18(5): 194-197.
[28] 唐旭, 何仙童, 姜青松. 中医外感性疾病的“邪气”究竟是什么? [J]. 医学争鸣, 2020, 11(3): 68-71.
[29] 陈麒. 理中通络化浊汤治疗脾胃虚寒痰湿瘀阻型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效果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 2021, 19(19): 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