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包豪斯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以香港中银大厦为例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Bauhaus on Modern Design in China—Taking the Bank of China Tower in Hong Kong as an Example
摘要: 包豪斯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学院,其“形式追随功能”、简约实用、艺术与技术统一的设计理念对世界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香港中银大厦在设计上体现了包豪斯理念的精髓,通过几何美学与功能性的完美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融合以及光影效果的巧妙运用,展现了现代主义设计与中国传统元素的和谐共存。本文探讨了包豪斯设计理念对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通过香港中银大厦的案例,为理解包豪斯理念在现代设计中的价值提供了新视角,揭示包豪斯设计理念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与影响。本文分析表明,包豪斯理念推动了中国现代设计理念的普及,促进了设计风格的多元化,并提升了中国设计的国际影响力。然而,也需注意其对人文关怀和审美需求的潜在忽视。因此,本文强调在借鉴包豪斯理念时,应融合本土文化,关注人的需求,以实现中国现代设计的持续发展。
Abstract: As the most influential design school in the 20th century, Bauhaus’ design concepts of “form follows function”, simplicity and practicality, and the unity of art and technology have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world’s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design of the Bank of China Tower in Hong Kong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the Bauhaus philosophy, through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geometric aesthetics and functionality, the innovative fu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lever use of light and shadow effects, which demonstrate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odernist design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elem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Bauhaus design concepts on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China, and through the case of the Bank of China Tower in Hong Kong, it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of Bauhaus concepts in modern design, revealing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and influence of Bauhaus design concepts in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China. The analysis of this paper shows that the Bauhaus concept has promoted the popularization of modern design concepts in China, facilitate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design styles, and enhanced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design. However, attention should also be paid to its potential neglect of humanistic concerns and aesthetic needs. Therefore,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at when borrowing from the Bauhaus concept, it should integrate local culture and pay attention to human need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design.
文章引用:林嘉雯. 浅析包豪斯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以香港中银大厦为例[J]. 设计, 2024, 9(5): 115-121.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5540

1. 引言

包豪斯作为20世纪最为著名而且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学院,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论及实践都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观念对于世界的设计风格包括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都是十分深刻的。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近现代中国的建筑设计呈现出多样化风格,包豪斯始终传达的设计理念和精神对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以贝聿铭指导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为例,结合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来分析包豪斯对现代中国建筑设计所产生的影响。

2. 包豪斯设计理念概述

包豪斯精神摒弃了复杂繁琐的无谓装饰,追求自然和简约的线条,也是我们现代设计常常提到“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包豪斯的设计风格以“形式追随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设计理念为主导,主张设计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并存,且同时追求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包豪斯风格的建筑设计在摒弃了繁琐的装饰的同时,主要倡导简洁、明快的线条和色彩,更是旨在体现出材料的真实质感展现。此外,包豪斯还注重跨学科合作,将艺术、工艺、技术等多领域知识融合于设计中,推动了设计教育的革新。虽然这种设计和建筑的风格在现在看来是常见而又普遍的,但是在过去那种盛行雕梁画栋的时代里,却是非常特别和独树一帜的存在。“忠于质材”是包豪斯的另一个理念,包豪斯追求让每一种材料发挥出其独特的性质。比起装饰性,包豪斯所传达的理念是更注重设计的功能性与实用性的,是在于让设计和工业生产方式相结合。

3. 香港中银大厦设计中的包豪斯

3.1. 香港中银大厦的文化内涵

香港中银大厦在当时有着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香港中银大厦建设的契机是香港回归在即,中英两国就香港主权进行谈判,当时香港的楼市低迷,人心惶惶。国务院决定兴建香港中银大厦,一是为了稳定香港的民心、鼓舞士气,二是为了促进房地产行业,三是为了让香港和世界看到中国的强大形象。中银大厦位于繁华地段,而且地理位置又非常特殊,因此它不仅有很强的实用性,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了体现出中国人的雄心,中银大厦特意建造得特别高,也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整个香港最高的建筑。香港中银大厦作为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其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精神文化。

3.2. 香港中银大厦几何美学与功能性的结合

香港中银大厦坐落于香港中西区的金钟花园道1号,整栋大厦建筑的设计师是中国著名美籍华人贝聿铭,大厦从1982年开始规划,1985年动工修建,1989年建成并投入运营[1]。香港中银大厦曾经是整个香港最高的建筑,建设初期,一方面由于资金并不充裕,另一方面是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欠佳,所以中银大厦从开始设计到银行开始营业足足经历了七年之久。

长期以来受到包豪斯的第三任校长密斯·凡德罗深厚的影响,“删繁就简”也同样成为了贝聿铭对于建筑设计的追求。在他看来,建筑物的设计只有经过精简才能够更加体现出简洁美观和实用高效的特点。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建筑的材料进行创新与改造,使建筑物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香港中银大厦底部是一个正方的平面,贝聿铭建造大厦时将两个对角相连,连线成四个三角形[2],再向上建造出四个三棱柱,且每个三棱柱的高度不同,错落有致。四个棱柱的结构,不仅仅令建筑极的造型具现代感,而且在实用性上也有很好的体现,这样的造型设计可以抵挡高流速的风,从而解决因为香港的地形原因和气候原因而造成的多台风的隐患。大楼整体由外部的钢柱作为支撑,此外,整个建筑的内部则不需要传统的承重的梁和柱子,大的钢柱侧边连接的是斜着的钢柱,形成一个个的三角形,这样的做法将使用面积最大的利用,从而大大增加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性。从另一角度看,这种设计也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的减少钢材的使用,从而进一步解决资金短缺和结构困难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做到了包豪斯理念传达出来的“设计服务于人”,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工艺和装饰。

香港中银大厦的下部是三层楼高的石质墩座,其目的是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建筑的上部被反射玻璃覆盖,矗立在天际线,倒映着变化莫测的风云。中银大厦的各个外立面由许多的钢条和玻璃组合而成,除此之外,大厦亦通过梯度退台的造型和方式,形成由下至上逐渐缩窄的外观和造型。它严谨的几何形态也充分体现了包豪斯的理念,尤为重要的是从香港中银大厦上展现的出现代主义设计,以及它所强调的简洁、严谨和标准化也就不言而喻了(见图1)。

Figure 1. Geometric design of the building structure of the Bank of China Tower, Hong Kong

1. 香港中银大厦建筑结构的几何设计

3.3. 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

香港中银大厦的造型以竹子为灵感,寓意中国内地和香港都可以像竹子一样突破重重障碍、生机茁壮、节节高升,也象征着锐意进取的中国精神。香港中银大厦的屋顶和外墙的设计也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其屋顶的曲线和建筑立面的格栅相映成趣,亦形成了独特的现代中式风格。

中银大厦外观分为两个庭院,庭院也体现了包豪斯推崇的简单的几何元素,到处都是三角形的元素,庭院的形状也是一个三角形的下沉花园,植物的装饰有高低之分,整体设计结合了典雅的中式风格和现代的简约风格,使空间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同时又不失传统文化的韵味,让人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也体现出包豪斯理念和中国元素完美的结合。

中银大厦外部庭院的花草和假山瀑布,除了是中国元素的体现,花草和水流也同样调节了祥和的气场(见图2),改变了中银大厦的风水格局。所谓风水,可以说是人类心理的一种投射,让人舒适的布局设计能带给人精神安慰,达到趋吉避凶的效果,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Figure 2. Flowers, plants and rockery waterfall in the external courtyard of Bank of China Tower, Hong Kong

2. 中银大厦外部庭院的花草和假山瀑布

3.4. 香港中银大厦设计中光影效果的运用

贝聿铭善于运用光线来设计,例如著名的卢浮宫金字塔,这也是他被称为“光线大师”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最能体现贝聿铭这一特点的要数位于3楼的营业厅、17楼的宴会厅以及70层的七重厅,以上楼层的内饰和外观都运用光线来打造出了更强烈广阔的空间感,让光线和空间完美融合。最大程度利用自然光,贝聿铭在大厦内部设计了大量的天窗和开放式空间,以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光,减少对人工照明的依赖,同时也为内部空间创造了宜人的氛围[3]。光影之间的变化和流动也为建筑和空间增添了活力,更具有动感,使人在其中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莫测变幻。形成了一种开放而又不失私密性的空间感受。这种设计手法不仅提升了空间的品质,还体现了贝聿铭对于人性化设计的深刻理解。

同时也巧妙地利用反射玻璃幕墙,使得大厦在不同时间和天气条件下,都能呈现出丰富多变的光影效果。这不仅增强了建筑的艺术表现力,还赋予了它更多的生命力。特别是在夜晚,当灯光亮起时,中银大厦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香港的夜空之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也进一步地契合了包豪斯理念中以人为本的宗旨,让自然融入设计并服务于人。

中银大厦的设计亦使其成为香港天际线的一个重要标志,凭借其独特的外形和高度(在建成时是亚洲最高的建筑)使香港中银大厦成为整个香港城市的视觉焦点(见图3)。

Figure 3. Bank of China Tower, Hong Kong

3. 香港中银大厦

3.5. 香港中银大厦的设计理念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维护传统与追求创新并非矛盾。中银大厦的建筑师贝聿铭深谙传统的价值,却从不拘泥于旧有的形式,拒绝为了守旧而牺牲设计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中银大厦在设计中巧妙地融入了传统元素,同时极具现代感,传统与创新和谐共生。设计师贝聿铭将建筑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放在了第一位,这更加符合人们对建筑空间的需求。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上,中银大厦的设计并没有盲目复古,更没有让“传统”成为大厦设计的绊脚石。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将建筑的结构、建筑所需要的费用问题、地理环境、人文特点都考虑在内,不过分地追求中国传统和繁琐的装饰,而是一直将建筑的实用性放在第一位,再将中国的现代设计与包豪斯造型理念相融合,而不是盲目追求装饰与传统。在保留包豪斯注重功能、实用、简约的核心价值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建筑语言。这种语言不仅让中银大厦本身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感,也使其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文化意义。

4. 包豪斯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

包豪斯以先进的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使中国现代的设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到现在,包豪斯一直对中国艺术设计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工业时期的设计符合大工业化的需要,降低生产成本,使中国的设计也紧紧跟上世界设计发展的潮流[4]。中银大厦所体现的简洁化、标准化原则以及几何构型的运用,与包豪斯所倡导的设计理念存在许多共通之处。

4.1. 推动中国现代设计理念的普及

包豪斯的设计强调功能主义、简洁化、标准化和理性化的理念,这些理念在香港中银大厦的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银大厦以其独特的几何形状、优秀的结构系统加上现代化的建筑材料的运用,更是将现代主义设计的精髓体现的淋漓尽致。这种设计理念的普及,进一步地推动了中国现代设计从传统的装饰性设计向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的设计风格的转变。

4.2. 促进设计和建筑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包豪斯在教学上注重实践与创新,这一传统对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设计院校纷纷借鉴包豪斯的教学模式,加强设计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5]。这种教育模式也为香港中银大厦等现代建筑的设计,提供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支持,进而从根本上促进了中国现代设计行业的发展。

4.3. 促进设计风格的多元化

包豪斯的设计理念虽然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风格,但幸运的是,在其影响下的中国现代设计却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设计风格。相反,中国的设计师在吸收理解了包豪斯理念的同时,特别注重融入本土文化和传统元素,更进一步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设计风格。香港中银大厦就是在保持现代主义风格的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和本土乃至香港的文化内涵,更全面地展现了中国现代设计风格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4.4. 提升设计的国际影响力

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其影响下的中国现代设计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香港中银大厦作为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其设计理念和风格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这不仅提升了中国现代设计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中国设计师在国际舞台上展示才华提供了更多机会。这些影响不仅促进了中国现代设计行业的发展,也为全球设计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

5. 包豪斯设计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现如今,中国正经历着快速的城市化的进程,对现代化建筑设计的需求非常大。包豪斯设计强调功能性和简洁性,这与中国在建筑领域追求高效、实用和创新的目标相一致。例如,包豪斯风格的建筑可以在设计时充分考虑空间的使用效率,同时保持简洁的外观,这对中国的高密度城市环境特别重要。

包豪斯风格的室内设计注重简约、实用和舒适,这与现代中国家庭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不谋而合。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壮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市场对简约而功能性强的室内设计需求也在增加。包豪斯的设计理念能够为现代住宅和办公空间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包豪斯设计不仅是一种设计风格,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代表着现代化、理性和创新。在中国,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包豪斯的设计理念也成为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设计理念也为中国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创作灵感。但有一部分中国现代设计由于过分推崇包豪斯理念,过分和盲目追求简约的风格,从而忽视了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设计师应该首先为使用者考虑,例如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设计,就贯彻了“以人为主,物为人用”的原则。

中国设计师在吸收和借鉴包豪斯理念,推动现代设计理念的普及和促进设计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应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关注人的需求和情感体验,以及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不能单纯地去生硬的模仿,而忽略了自己本身的特色和优势。只有学习包豪斯的成功之处并结合中国现代设计的需要,大胆创新,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的设计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可以使中国现代设计迈向世界,站得更高,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功。

总体而言,包豪斯设计在中国的应用前景非常积极。随着中国在设计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包豪斯设计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 结语

通过对包豪斯设计理念在香港中银大厦中的应用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深远影响。香港中银大厦作为包豪斯理念在中国的一个重要实践案例,以其独特的几何美学、功能性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成为了现代主义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这一案例不仅展示了包豪斯理念在实践中的巨大潜力,也为中国现代设计从古至今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包豪斯以其“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简约与实用的设计哲学以及跨学科合作的精神,为中国建筑设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总之,包豪斯设计理念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它不仅推动了设计理念的普及和风格的多元化,还提升了中国设计的国际影响力。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包豪斯理念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创新并融合本土特色,为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注 释

①图1来源:https://www.jmhdezhdez.com/2014/03/blog-post.html#google_vignette

②图2来源:明周【九大建筑之七】香港中银大厦 奇妙数字1.33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E8%A8%AD%E8%A8%88/%E8%B2%9D%E8%81%BF%E9%8A%98-%E4%B8%AD%E9%8A%80%E5%A4%A7%E5%BB%88-%E5%BB%BA%E7%AF%89-240220

③图3来源:iStock https://www.istockphoto.com/hk/%E7%85%A7%E7%89%87/corporate-buildings-in-hong-kong-at-night-gm495242349-41285210?searchscope=image%2Cfilm

参考文献

[1] 侯心羽, 杨语声, 周小儒. 浅谈香港中银大厦的文化内涵[J]. 大众文艺, 2014(24): 85.
[2] 肖丽. 高层办公建筑内部空间活力营造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大学, 2016.
[3] 清华建筑每日一图(28)|香港中银大厦[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4465867610034888&wfr=spider&for=pc, 2024-07-21.
[4] 俞进军, 朱瑞波. 包豪斯对现代中国设计的影响[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6(3): 145-147.
[5] 冯聪. 从包豪斯的设计实践教学谈在中国设计教育中的应用[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齐鲁工业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