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存在主义视域下的《无姓之人》解读
Interpretation of Mr. Nobo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artre’s Existentialism
DOI: 10.12677/jc.2024.125196, PDF, HTML, XML,   
作者: 王 月: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重庆
关键词: 萨特存在主义自由选择《无姓之人》人生价值Sartre Existentialism Free Choice Mr. Nobody Value of Life
摘要: 电影《无姓之人》通过回忆和想象的方式构建多维时空并以多重时空的组合来展现人的自由选择与人生意义。影片探讨的个体存在和自由选择等主题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紧密相连,引发了人们深刻的共鸣与反思。本文以萨特的存在主义为理论基础,对电影《无姓之人》中所体现的个体自由选择,人生价值等萨特存在主义哲学问题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影片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探讨导演在对电影艺术创作以外真正想要向世界表达的中心思想,这对于未来电影的发展与创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 The film Mr. Nobody constructs multidimensional time and space through the way of memory and imagination, and shows people’s free choice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time and space. The themes discussed in the film, such as individual existence and free choice,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Sartre’s existentialism philosophy, which has aroused people’s deep resonance and reflection. Based on Sartre’s existentialism theory,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interpretation of Sartre’s existentialism philosophical issues such as individual free choice and life value embodied in Mr. Nobody, analyzes the film’s 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lores what the director really wants to express to the world beyond the artistic creation of the film.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reation of future films.
文章引用:王月. 萨特存在主义视域下的《无姓之人》解读[J]. 新闻传播科学, 2024, 12(5): 1295-1299. https://doi.org/10.12677/jc.2024.125196

1. 引言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为“存在先于本质”,即个体精神自由比客观现实存在更加重要,人的本质是个体在不断选择的过程当中来塑造的。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对研究电影《无姓之人》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无姓之人》是2009年比利时导演雅克·范·多梅尔所执导科幻爱情片,作为一部经典的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电影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艺术电影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以萨特存在主义思想对电影《无姓之人》进行解读,找出影片主题与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契合点分析电影的叙事方式、人物塑造以及电影的主题思想的表达,同时通过“荒诞世界”“自由选择”以及“他人即地狱”等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解构电影当中所呈现的现实社会问题,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深思。

2. 电影《无姓之人》概述

电影《无姓之人》以118岁的男主人公尼莫·诺伯迪为主角,讲述了尼莫从出生前、儿童时期、青少年时期到老年时期的整个人生选择历程。作为地球上最后一位未死亡的自然人,老年尼莫在心理医生的一次次催眠及采访中不断回忆自己人生。影片将回忆与幻想交织,衍生出尼莫不同的人生选择历程。在尼莫的回忆当中,九岁的尼莫在车站面对父母的离异,不知如何选择,他不停地望向父亲和母亲,在这纠结的过程中尼莫开始幻想跟随他们的不同人生轨迹。尼莫在不同的人生节点遇见了三个不同的女孩,分别是安娜(Anna),埃莉斯(Elise)和吉恩(Jean),在与三个人的感情纠葛当中,尼莫经历了孤独、绝望等多种情绪后最终死亡。

《无姓之人》这部影片中荒诞世界、个体存在和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思想尤为明显。影片通过碎片化和跳接的叙事手法,形成多个时空,将回忆与幻想交织在一起,以一种超现实的方式再现事件,塑造了拥有多重身份的主人公形象。影片中尼莫不同的人生选择,体现了人在荒诞世界中自由意志的作用。同时,尼莫与三个不同女孩之间的感情纠葛更深刻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个体与他人关系的冲突。个体在他人的注视下会失去自由与本质,感受到孤独、不安和焦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绝望。个体通过反抗和超越,最终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导演通过对尼莫在极限环境下的选择,将萨特存在主义思想中的“世界是荒诞”“他人就是地狱”“自由选择”等核心观点融入其中。

3.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理论

战后德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爆发,整个德国陷入了极端的迷惘、焦虑、恐惧的情绪当中。资产阶级陷入自我怀疑当中,悲观主义笼罩整个德国,这为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养料。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作为当代西方影响深广的哲学流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让–保罗·萨特的哲学思想充分地吸收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柏格森、胡塞尔、尼采等人的思想观点,同时他还结合伦理道德和心理学上的观点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他的文学著作《想象力》《恶心》《墙》当中均有展现,并且他在1943年出版的《存在与虚无》系统的建立了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纵观萨特的整个哲学体系,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就在于他所提出的的存在主义的“人学”和由此产生的存在主义价值观,作为一个唯心主义主义的哲学家,他认为哲学中所提出的“存在”其重点在于个人精神的自由,而非客观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在《存在与虚无》这本著作当中可以将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概括为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他人即地狱;自由与责任等多个核心观点[1]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首先将人的本质归结存在,同时把“存在”分为了自在存在(Being-In-Itself)和自为存在(Being-For-Itself)。其中“自为存在”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存在,而“自在存在”则是自我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的存在,是自我意识,是无意识的存在,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当中将“自为的存在”描述为一个荒诞的世界,除了“我”之外的外部世界充满了荒诞与偶然。自在的存在依附自为的存在才能够存在,即“存在先于本质”。其次,萨特在《存在与虚无》当中还深入地探讨了他人与个体的关系,萨特在《存在与虚无》第一章“他人的存在”中提出,“他人就是没有任何东西把他人对我表现为一个具体的、自明的在场,我完全不能从我之中抽出他,而他则既不能被怀疑,也不能成为一种现象学还原或任何别的‘悬搁’的对象”[2]。萨特认为他人与自我是对立的,冲突是他人存在的意义,个体总是将他人看作是“客体”,从而剥夺了他人的主体性。萨特看来刚生下的“我”是没有本质的,是在不断地自由选择、行动、思考后确立了人的本质。萨特说:假如上帝不存在,在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可能性上萨特给予了否定的回答:“认为那么世间至少有一种存在物可以证明存在先于本质,这一种存在物在于受任何概念予以规定之前就已经存在,而这一存在物就是人”[3]。萨特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强调人的本质是自由,他认为人的精神自由是一切存在的出发点,自由意志贯穿整个选择过程。

4. 电影《无姓之人》中的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4.1. 以回忆为起点的荒诞世界

“absurd”一词义为荒诞,原意是指音乐中的不和谐音。在哲学领域主要是指:“个人和生存环境的不协调,有不合逻辑、道理、常规等含义。”[1]。存在主义哲学家们认为世界是荒诞的、无趣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荒诞的”这是存在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在萨特看来偶然(Contingence)与荒诞(Absurd)相同,荒诞主要源自个体存在的偶然性和无目的性,以及个体对这种无意义状态的自觉感知。萨特在其著作《恶心》当中以主人公安东尼·洛丁很孤独的一生表现出人物在荒诞世界中所产生的所有痛苦、焦虑情绪。萨特认为“世界的荒诞”是客观存在,人的自我意志受到荒诞世界中的种种束缚和制约,表现出人生的不幸和痛苦,从而产生痛苦、孤独、不安、恐惧等各种负面情绪。

影片中当中老年尼莫的“回忆”是开启精神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当个体开始回忆,荒诞世界的大门随之打开,在这个世界当中,时空开始随意变换,自我身份被重构,命运也可以被改写。在电影《无姓之人》中导演多梅尔采用多重时空的虚化变换,利用顺序、倒叙、插叙的手法来建构出了118岁尼莫的回忆世界以及九岁尼莫的想象世界。在电影中表现为荒诞离奇的各种情节。例如尼莫的父母相遇时是因为尼莫的父亲踩到一片树叶滑倒,从而遇见了尼莫的母亲。在尼莫所幻想的平行世界当中,自己分别和安娜、埃莉丝、吉恩三个人相爱、结婚、生子,在第一段恋情中,尼莫与安娜分别多年后相遇,但最终安娜的联系方式被雨冲刷掉而失去与尼莫的联系,这场大雨也是因为尼莫选择穿的牛仔裤而引起的“蝴蝶效应”,在和埃莉丝的第二段感情纠葛当中,埃莉丝与尼莫从没有相爱过,对于埃莉丝,尼莫始终是处于一种爱而不得的情感状态。在第三段感情中,尼莫与吉恩则是年少的尼莫对于埃莉丝的报复。通过这三段悲剧式的爱情,展现了由爱所带来的痛苦与悲伤,正如萨特所说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

4.2. 以冲突为中心的现实焦虑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深入探讨了与他人的关系。在萨特看来,“他人对一个人的自由既是限制又是条件,既是否定又是否定之否定即更高层次的肯定”[4]。“他人即地狱”出自萨特戏剧《禁闭》中男主角所说,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主要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层个体就是与他人之间的“冲突”——“冲突是为他存在的原始意义”,当我们将他人看作是“物”时,这是实际上是对他人自由的一种否定。第二层含义为他人对个体的束缚和限制,第三层则是个体对他人的恐惧和不安。萨特认为,在实现自由的过程中要懂得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在实现自由的同时要懂得反抗。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实现自由的过程中“他人就是地狱”。

影片《无姓之人》中,男主尼莫与多个角色之间都有着复杂的关系。其中尼莫与父母的关系深刻地体现了“他人就是地狱”的含义,父母的期待变成了对尼莫自由选择的束缚。在车站,尼莫一边跑向火车上哭泣的母亲,一边回头望向呐喊的父亲,面对双亲之间的期待,尼莫感到为难,这种期待的束缚让尼莫陷入痛苦和难以抉择。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第三卷第三章中提出:“对待他人第一种态度:爱、语言、受虐色情狂。”[2]。在萨特看来:爱情就是冲突,他人的注视、性爱都是对自由限制,没有真正的爱情,只有憎恨、性虐待等。在尼莫的三重感情也深刻表现出了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冲突关系,尼莫的第一段感情,他与安娜的关系充满遗憾。他们之间的爱情,由于父母关系的瓦解而最终离散,多年以后的相遇最终又被一场大雨所湮灭,尼莫试图通过一次次的选择来改写这样的命运,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在尼莫与第二个女生埃莉丝的爱情中则充满了痛苦与失望。影片中,尼莫睡在床上向埃莉丝诉说他可以预知未来,面对这样的状况,埃莉丝感到恐惧不安,同时身患抑郁症的埃莉丝也给尼莫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即使尼莫试图用自己的爱去治愈埃莉丝,最终的结果也是离散。尼莫与第三个女生吉恩的爱情就显得过于平淡和无聊,吉恩作为尼莫冲动之下的选择,结婚多年以后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无聊,这一段无爱的婚姻最终也以尼莫被杀而告终。

电影通过展现尼莫与其他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隐晦地表达了“他人就是地狱”的哲学观点。亲密关系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限制,自由与束缚之间的对抗、亲密所带来的不安,都一步步推向尼莫走向死亡。

4.3. 以“自由选择”为终点的生命意义

萨特认为如果存在确实先于本质,人就永远不能参照一个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换言之,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的[3]。同时萨特还指出:“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萨特从人出发,从精神层面去肯定人的自由,人不是因为各种客观因素而存在,而是自己认为自己应该是怎样的存在,即使外在世界约束着肉身,但是我仍然是自由的,存在先于本质,人的本质是自由,自由体现在人在选择的过程,自由意志贯穿全部过程并且最终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在萨特看来人的本质是自由,存在和自由同样重要,这种自由是个体意识形态的独立,是自由意志的展现,表现为人在生命选择过程中自我意志的绝对自由。人除了自己认为的那样什么都不是,萨特还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指出人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存在于人自身之中与人的存在融为了一体。无序的世界当中,个体会通过自己的方式与现实世界做抗争从而证明自我存在的生命意义所在。

影片中尼莫的不同回忆与幻想营造了多个平行时空,在这些不同的时空碎片当中世界以一种无序的状态正在运行着,在物理学中将这种无序的状态归结为“熵增”,“熵”(Entropy)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Clau-Sius)提出,诺伯特·维纳在《控制论》中提出“—个系统的熵就是它的无组织程度的量度”[5],如果将这种熵增定律运用于个体时,对于个人而言,有序性代表了一种精神的健康状态,只有人的精神健康稳定,只有保持这种心态,才能使自己能力发挥达到最大而“烦乱”的心态预示着较大的“熵”,这种状态不利于自己心智能力的发挥[6]。人在现实社会中,会由于面对各种选择,面对各种社会关系而产生焦虑的情绪,这种焦虑来自外界带给自己的种种束缚,当我们尽力从外在客观世界带给我们的各种束缚中挣脱出来,我们的身上的自由能才能发挥到极致,也就是说只有当主体精神能够免受外界给我们的各种干扰时,我们才能获得绝对的自由。人的一生充满了无限可能,无论我们做出何种选择,只要是在选择的过程当中始终贯穿着我们自我的意志,都是正确的也是合理的。当老年的尼莫进入死亡的倒计时,他说这是我人生最美好的一天”(出自电影无姓之人》)此刻他的生命具有意义,因为他在的人生当中获得了自由,他自由地选择了自己的人生,他找了他的本质与生命的意义。尼莫说当你不做选择所有的可能性就同时存在不管是哪一种选择都是合理的。”(出自电影无姓之人》)当时间倒回,火车站上的九岁尼莫没有选择母亲也没有选择父亲,他跳下站台,跑向远方,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也许不做选择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选择。现实生活的种种束缚可能会阻碍、剥夺我们身体的自由,但是精神的自由是由“我”来决定的,我们应以内心的平静与和谐去战胜世界带来的无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在精神自由的条件下探究人生的价值与意义[7]

5. 结语

电影《无姓之人》将抽象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具体化,引起人们对荒诞世界自由选择、个体与他人关系的思考。在经历了各种纠结和痛苦的选择后尼莫依然做出了属于自己的最终决定。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尼莫,面对世界的荒诞无序,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关系,要想实现自由,就必须做出自己的行动。人能够在与现实世界抗争的过程中实现生命价值、赋予人生意义,我们应勇敢地追寻自我存在的意义,在选择的过程中将自由意志贯穿选择的全过程,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

参考文献

[1] 龚翰雄. 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增订版) [M].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9.
[2] (法)萨特. 存在与虚无[M]. 陈宣良, 等,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3] (法)萨特.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55.
[4] 黄忠晶. 萨特关于自由与他人的思想解析[J].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2009, 27(2): 12-14.
[5] 诺伯特·维纳. 控制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3: 11.
[6] 窦坤. 自然科学中的人文精神——以熵增加原理蕴含的道德行为规范为例[J]. 人文杂志, 2020(3): 16-20.
[7] 朱娟娟. 多维世界中的生活意义——对《无姓之人》的深层解读[J]. 电影评介, 2016(21): 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