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品鉴——静心斋个案分析
Appreciation of Gardening Techniques of Classical Gardens—Case Study of Meditation Fasting
DOI: 10.12677/design.2024.95542, PDF, HTML, XML,   
作者: 黄朕艳: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车向前: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关键词: 园林造景静心斋造园艺术Landscaping Meditation Fasting The Art of Gardening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面临诸多挑战,古典园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造园手法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静心斋位于北京北海北岸,落成于乾隆时期,是北方皇家园林的典范杰作。此园面积不大,却汲取了江南园林的精粹,构筑成一座兼具南北风格、布局精妙的独立小型山水式园中之园,营造出精巧典雅、咫尺山林的独特意境,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借助实地考察、资料查阅的研究手段,以静心斋的古典园林造景手法为切入点,对其造园林造景技法、叠石理水之术展开赏析与归纳,希望在深入了解古代造园艺术的同时还可以为今天的园林艺术提供新的借鉴意义。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face many challeng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classical gardens contain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artistic value through their unique gardening techniques. Jingxin Zhai is located on the north bank of Beihai in Beijing. It was completed during the Qianlong period and is a masterpiece of royal gardens in the north. This garden is not large in size, but it draws on the essence of Jiangnan gardens and is built into an independent small-scale landscape garden with both northern and southern styles and exquisite layout. It creates a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exquisite elegance and close proximity to mountains and forests, and has high research value. This article uses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ata review, taking the classical landscaping techniques of Jingxinzhai as the starting point, to appreciate and summarize its landscaping techniques and the art of stacking stones and arranging water. It is hoped that while gain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ancient garden art, it can also provide new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oday’s garden art.
文章引用:黄朕艳, 车向前. 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品鉴——静心斋个案分析[J]. 设计, 2024, 9(5): 129-138.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5542

1. 引言

在当今时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生活环境品质需求的不断提升,园林景观的设计与营造愈发受到重视。古典园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造园智慧和艺术精髓,对现代园林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于2024年6月期间开展。旨在深入探究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静心斋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布局、精巧的建筑和深邃的意境展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保护不力、传承断代以及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不足等问题。因此,通过对静心斋这一个案进行深入研究和品鉴,旨在梳理和总结其造园手法的特点与规律,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一方面,为古典园林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使其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将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和手法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为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底蕴的现代园林景观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1]

静心斋亦称镜清斋(后文所提静心斋指整体园林,镜清斋单指主体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乃乾隆皇帝专为皇太子读书所筑。其位于北京北海公园内,西临天王殿,占地约4700余平方米,为北方园林中独具特色的皇家园林。此园结构与造景多借鉴江南园林风格,小巧而精致,有咫尺山林之妙。建筑上虽具北方皇家园林的恢宏气势,但其屋顶采用灰瓦歇山,避免黄绿琉璃顶与威严庑殿顶抢园林造景风头,旨在让观赏者更多关注山水[2]

静心斋主要分两大区域,北部叠石造景,南部水榭斋阁,南北由两条汉白玉石桥衔接,地势北高南低。在有限空间内营造出江南园林精髓,如小桥流水、叠石岩洞、蜿蜒曲折、宁静清雅,堪称北方皇家园林中的“异类”,亦是北方园林中建筑别致、风格独特的园中之园。

笔者通过实地到静心斋调研,在实际感受到静心斋的园林艺术后,并主要参考阅读彭一刚院士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对静心斋的园林艺术进行了详细的赏析,希望触摸到其园林艺术之美。

2. 造景手法赏析

2.1. 静心斋园林布局赏析

2.1.1. 空间的对比

静心斋的建筑规模逊于北方其他皇家园林建筑,园林造景虽汲取南方私园诸多精华,但受场地尺度所限,设计者难以大展拳脚营造山林。然而,为何游客踏入静心斋却未觉空间狭小?设计者在空间排布上颇费心思。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主入口庭院设矩形水池,池中置精美置石,锦鲤游动,宫门、水池、镜清斋三点成南北主轴线。水池约占镜清斋宫殿门前庭院四分之三,人的观赏游览动线被规制于水池四周,设抄手游廊,其宽仅容两人并肩,初入时给人狭窄之感,且镜清斋宫殿两侧通往后方自然景观的入口弱化隐匿,不易察觉,令游人以为后方空间亦紧凑(见图1)。但穿过抄手游廊,视野骤阔,颇有《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之意。宫门与游廊一体,形成游廊包围的内向型空间,游人于游廊穿行所感开放性构成独立于宫殿的虚空间结构,为狭小水景庭院增添趣味与开阔性。这种空间的前后强烈对比,对游览者心理和视觉的精准把控,巧妙地为有限空间创造层次,带动了整个园林的节奏[3]

Figure 1. In front of Jingqing Zhai Hall, copy the verandah

1. 静清斋堂前抄手游廊

2.1.2. 疏与密

在白居易《琵琶行》中,“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形容琵琶曲中间停顿间隔,给听众遐想空间,此非削弱节奏感,反令其更鲜明。绘画中有“留白”手法,意在给人意犹未尽之感。造园手法虽无“留白”之名,却有空间节奏、疏密关系之实[4]。静心斋园林景观中,可见设计者对场地节奏疏密的掌控。整体空间布局,东侧和南侧建筑群落较多,如镜清斋、抱素书屋、焙茶室、罨画轩等,水与建筑相连,成“明池构屋如临镜”之效。西侧景观迥异,以假山叠石为主,水体挖方填方工程亦在此侧,地势高于水体建筑一面,整个叠石假山区仅西北角有叠翠楼,与东、南建筑群落形成疏密关系,使小巧的静心斋园林结构具张力,一开一合,疏密相接,令这座别具一格的园中园更生动。置身假山石林,回首亭台水榭,身处之石林植被仿若脱离繁华气派的皇家园林,予游人无限遐想。

2.1.3. 引导与暗示

在《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中写道引导与暗示在江南园林较为常见,由于江南园林多为私家园林,常受场地面积限制,故该手法在江南私园广泛运用;而北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入口与中心景观区距离较远,较少应用此手法,但静心斋作为北方皇家园林中独特的“园中园”,因场地面积有限,也采用了这种手法。静心斋的引导与暗示自宫门始,进门后的抄手游廊固定人的动线,此为引导。抄手游廊从入口至西北角叠翠楼未断,引领人们探索园子,使人心怀期待,且串联起主要节点。南部近水、东部起势,于罨画轩可俯瞰焙茶室及庭前水景,向西能隐约望见枕峦亭与石林中的叠翠楼。沿爬山游廊西行,地势升高,经过假山顶部,叠翠楼隐于枝叶间。抵达叠翠楼,可俯瞰静心斋景色,四周琼华岛白塔、近处小西天遥相呼应,有“一览众山小”之感。显然,抄手游廊在静心斋发挥重要的引导暗示作用,使游览者不自觉穿过主要节点,让空间结构更紧凑,成为无形的动线轴。面积不大的静心斋借助抄手游廊引导,让游人自东向西游览一周,无形增加游览距离,充分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5]

2.1.4. 仰视与俯视

仰视、俯视为造景丰富园林层次的设计方式,于俯仰间呈现园林的高低错落与空间层次。在《园冶》载:“楼阁之基,依次定在厅堂之后,何不立半山半水之间,下望上是楼,山半拟为平屋,更上一层,可穷千里目也”,此即阐述通过改变人们视线高低带来的变化效果。

北海静心斋便有此类设计运用。在静心斋,有枕峦亭与叠翠楼两个制高点,二者高低有别。枕峦亭为六角亭,立于假山叠石之上,假山石林起伏蜿蜒,游人仰视时觉其巍峨壮观。且俯视与仰视关系可相互转化,登上枕峦亭可俯瞰静心斋景,层次错落,远可见白塔辉映,视觉层次丰富(见图2)。

静心斋除枕峦亭的经典处理外,焙茶室与罨画轩的高低对应亦为俯视仰视的运用。此处通过对景手法高低相对,爬山廊将品茗与绘画之所相连。站在罨画轩俯瞰焙茶室,其在树木、置石掩映中;走过爬山廊至焙茶室仰望罨画轩,其在古树映衬下静雅自得,近处水景映着罨画轩倒影,一高一低于这方水中交相呼应。

Figure 2. Look up at the Pillow Pavilion

2. 仰视枕峦亭

2.2. 静心斋造景手法赏析

中国的园林发展历史悠久,上文多阐述园林造景空间中的结构层次的经营手法,从此节开始对造景手法进行赏析,从借景、对景、点景、框景等手法来继续探索静心斋的园林艺术。

2.2.1. 借景

《园冶》有云:“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此为借景手法之表述。静心斋多处运用借景手法,使小巧精致的园子视觉层次更丰富,趣味性亦增。

枕峦亭作为静心斋东西轴线主要节点建筑,设计技巧众多,除俯视仰视外,借景亦在其中。登上枕峦亭,前望有画峰室与镜清斋宫殿,于葱郁植被中可借远方琼华岛高大白塔之景,近景草木、中景殿宇、远景白塔,错落有致,增添游览趣味。停步转身西望,又一借景,不远处高于枕峦亭的叠翠楼位于蜿蜒爬山廊尽头,可见远处西天梵境、十佛塔等高大建筑群落,给人庞然扑面之感,出于对佛教敬畏;背面借景衔白塔,令人畅然开阔。仅一枕峦亭,设计者便营造出两种不同感受的借景,足见静心斋园林意趣之丰富,移步换景达极致(见图3)。

Figure 3. The climbing corridor borrows the view

3. 爬山廊借景

静心斋另一知名借景体现为东南角的碧鲜亭。碧鲜亭与韵琴室一墙之隔,衔接园内外景观。透过韵琴室窗子,可见北海太液池湖面、琼华岛建筑群落、白塔及南岸天际线。伸出的碧鲜亭探出宫墙,皇子于韵琴室抚琴,透过窗子远望太液琼华,“碧(壁)出仙(鲜)境”之感遂现。此处虽为借景,亦为框景,花窗可直见白塔与水面粼光,造景方式与明代画家倪云林“一江两岸”式山水画风相似,即划分空间为远、中、近三景。

上述两处借景主要为园外之景,此外亦有借园内设计,如焙茶室右侧爬山廊向西眺望,近景汉白玉石桥,中景主体建筑沁泉廊、枕峦亭,远借叠翠楼巍峨景色,形成视觉高低变化,错落景观层次使有限空间有视觉纵深。

2.2.2. 对景

对景手法乃园林景观中常见造景之法,即A处可观B处景观,B处亦可观A处景观,两景相望。大节点间对景可强化景观轴线,使园林结构紧凑;小节点间对景可令局部呼应,增局部空间趣味。

静心斋园林有两条景观轴线,呈对景关系。主景观轴线上,镜清斋与沁泉廊隔水相对,为园中最主要对景观关系,强化中心轴线。从入口宫门至方形水池、镜清斋宫殿,再至主要水池景观,终至沁泉廊,清晰景观轴线现于静心斋。立于镜清斋殿后隔水望沁泉廊,其掩映于古树叠石间,廊下小水坝水声潺潺,如有声山水墨画。

除南北主轴对景关系,尚有东西方向对景轴线,即西侧枕峦亭与东侧小汉白玉石桥,一高一低。若缺二者之一,静心斋园林空间结构失衡。若无枕峦亭,西侧缺呼应主节点,叠翠楼偏于南西北角,画峰室紧挨镜清斋,皆难作主景。玉带桥为东侧轴线主节点,颇有趣味。或有疑,附近抱素书屋可否作主景?依笔者之见,主轴线节点应与其他主节点有相对或呼应关系,且抱素书屋位置偏南,与枕峦亭景观互动不佳,其开间朝向为南北向,处独立院落,故不可作主景(见图4)。玉带桥为园中唯一汉白玉石桥,站桥上西望沁泉廊、枕峦亭,回首见焙茶室,抬首与罨画轩相对,足见其意义重大,能与对出景观呈对景关系。

Figure 4. The opposite view of Meditation Fasting and Qinquan Corridor

4. 静心斋与沁泉廊的对景

2.2.3. 点景与添景

点景即指园林景观中的一亭一榭、一楼一阁,这些景观建筑让景观园林更加丰富、生动,更是空间“点、线、面”层次的重要组成。在静心斋中,也正是点景的运用,才让这个面积紧凑的小园子“点”的空间层次变得丰富。在古典园林中用亭子作为点景十分常见,《园冶·亭榭基》说:“安亭有式,基立无凭”,“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盘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 倘支沧浪之中”。总之,古典园林中点亭地位由景决议,但也有一些规律:作为序景,多点在重要途径上;作为指引,多点在山路边;作为补白,多点在景观单薄处;作为最佳观景点,则多点于山巅、水口或湖岸转角处;作为湖岸点景,则宜突现勿退隐,宜贴水勿高置。静心斋中最主要的点景便是枕峦亭,枕峦亭位于静心斋西侧,处于假山叠嶂之上,所处位置也并未像东侧的景观序列,亭廊楼阁紧凑相连,枕峦亭所处相对孤立,也正是这般“孤立”形成了静心斋最典型的点景,古树植丛掩映四周,耸立在叠嶂假山之上,让这座点亭有了一种“会当凌绝顶”的山林野趣。

枕峦亭还有一处将为特别的造景手法应用,即添景法,添景是为了使园子整体的景色更加丰富、有层次感,添加上一些亭、台、楼、阁等用以弥补近景上的缺失。在静心斋里作为添景手法最明显的体现是枕峦亭。站在镜清斋宫殿前望向西北方向,映入眼帘的先是近处的枕峦亭接着便是位于远处的叠翠楼,镜清斋、枕峦亭、叠翠楼三者远近结合、相辅相成,在无形之中增加了空间的层次感,使景色更加丰满。

2.2.4. 映景

“水中花、镜中月”乃映景手法之写照,足见古人对虚幻空间的执着与幻想,园林水景设计必考虑映景。映景手法之运用乃园林造景水元素应用的直接体现,镜清斋堂后、沁泉廊前的水景即为映景之直接呈现。水景自然蜿蜒,建筑、周边植被、假山倒映其中,地面实景映照于“虚镜”,经设计者精心排布,仿若一幅绘于水面之画,除原景外,更有天光云影浮现,增新观赏趣味。镜清斋高大屋檐、沁泉廊水面映出的牌匾与美人靠、枕峦亭高耸及假山重叠等,皆被此湾水景映射,蓝天白云映衬下,宛如“太虚幻境”。

静心斋除上述映景外,东南角的抱素书屋亦用映景手法,此映景与镜清斋堂后映景风格不同。前者为亭台楼阁、假山古松,略带世俗喧嚣;后者抱素书屋则恬静淡雅,具独门小院闲适感。抱素书屋与韵琴室位于小院北侧、西侧,另两面为人造自然景观,竹林、假山、古树等分布其中,中间不规则树池映衬,给人如入山林之感。

2.2.5. 框景

框景手法在静心斋应用广泛,框可由门框、窗框、树框乃至山洞构成,将景色围起,既能突出主景,又能引人对框外场景遐想。上文提及的鲜碧亭框景最为著名,鲜碧亭与韵琴室相接,以窗为媒介,外望可见远处白塔,此乃经典框景。

除上述框景,静心斋尚有众多应用。因大部分建筑不允游人进入,其内框景难以详察。但户外景观环境中亦有,如镜清斋堂右侧游廊与沁泉廊等中心景观相连,远观游廊尽头成画框,将沁泉廊东侧水景、假山及爬山廊景色框入,自然图景呈现。游人入框景图,豁然开朗,周边亭台楼阁、假山、高树、蜿蜒水景尽现眼前。移步罨画轩前游廊,透过廊顶窗格,可将连接远方叠翠楼的爬山廊框入。框景手法乃常见造园方式,入景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6]

2.2.6. 藏景

藏景,意即将景色藏起,借山、墙壁、植物等元素对景色予以一定程度遮挡,达“曲径通幽”之效,增添游园趣味。静心斋中有藏景手法之应用,游人站于西侧画峰馆东望,罨画轩和焙茶坞景色分别被树木和建筑遮蔽。然经西侧曲折木桥、穿过沁泉廊、绕过树木,突见藏于后的景致,令人眼前一亮。

静心斋藏景运用精巧,与其场地面积不大相关,设计者借此运用藏景手法。主入口庭院设矩形水池,占前庭院四分之三,初入宫门给人狭窄之感,镜清斋宫殿两侧通往后方自然景观入口弱化藏于游廊与宫殿相接处,不易观察,致观赏者产生后方景色不大气的心理暗示,而穿过游廊却豁然开朗,藏于镜清斋后的景色方为园林精妙所在。

焙茶室边通往抱素书屋的小路亦有异曲同工之妙,焙茶室周边景观地势起伏,有高处罨画轩、近处汉白玉石桥、西侧皇家建筑,庄严隆重(见图5)。经小路,有游尽之感,以为将出静心斋,然抱素书屋院落静谧典雅,与后方之景形成强烈对比,柳暗花明之感凸显。

可见,藏景手法于静心斋应用甚重。一方面,使面积不大的静心斋在强烈对比下给人开阔之感;另一方面,将两种不同感受的园林景观相连,令游览者有丰富体验[7]

Figure 5. The Qinquan Corridor hides the scenery of the Gonghua Xuan

5. 沁泉廊藏罨画轩之景

2.3. 静心斋的掇山理水赏析

2.3.1. 掇山叠石

清代作为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的最后一个王朝,其工艺、文化达至巅峰。清中前期国力强盛,开展大规模造园活动,乾隆年间园林掇山叠石技术迅速发展,皇家园林中的静心斋假山叠石为典型代表,其形式融合江南私家园林叠石之法与北方皇家园林景观,形成特色鲜明的掇山叠石景观。据《国朝宫史续编》记载园内假山分布:“静心斋之西,有山池石梁,筑室其上,斋之后,北临山池。池左右皆峰峦岩洞,飞瀑流源泉,潆洄环注。廊西有岩,幽邃窈窕,石门岈然,岩上为枕峦亭,四面皆是山也。”静心斋所用石头多为北太湖石,一方面乾隆皇帝钟爱北太湖石,认为其浑厚,孔洞密布如蜂巢蚁穴;另一方面,乾隆皇帝认为采用北太湖石体现皇家体恤民情、爱惜子民。

静心斋叠石假山约占园林面积三分之一,主要分布于西北侧。大面积叠石造景,营造出山石林壁、沟壑屏山之意境,山石错落有致,与亭台楼阁的皇家建筑相配,使静心斋叠石景区兼具北方皇家园林的庄严精巧与山林野趣。静心斋叠石有藏有露(见图6),空间层次精巧,山石起伏清晰,环水而立,呈山环水抱之势,整体叠石层次分明、起伏错落,以西北侧叠翠楼为最高点,可环视四周,远衔琼华白塔,近借小西天之景,意趣盎然。静心斋西北角叠石假山因地势起伏,一方面隔绝园外喧嚣,成宁静之所;另一方面,可一定程度抵御冬季寒冷,令园内冬暖夏凉。静心斋叠石造景将咫尺山林之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远眺什刹海,近观太掖琼华,是北方园林景观中精巧典型的掇山叠石应用。

2.3.2. 理水

在古典园林中,水的应用至关重要。古人以水为镜,君子比德于水,故而理水亦是园林中士大夫统治阶层对自身品格的一种表达。静心斋作为乾隆皇帝钟爱的园林之一,显然蕴含此层含义,亦是对在此学习的皇子的勉励期待。

静心斋中水蜿蜒曲折,与北京其他王府、行宫之水不同,如北京恭王府水景,虽具私家园林性质,但其水格局方正,不如静心斋这般自然(见图7)。静心斋水景面积占整体三分之一,水如镜,通过水的运用扩大游人视觉范围,设计者化整为零,打散水体,使之大小不一、相互连通,产生隐约迷离、不可穷尽之感,以不同水面为中心形成若干特色小景区[8]

Figure 6. Stacked stones of Meditation Fasting

6. 静心斋的叠石

2.4. 静心斋植物配置赏析

分布上按由密至疏的变化由西向东,呼应由高向低的山脉变化。叠翠楼四周栽植侧柏、油松等高大乔木,营造层林尽染之感。中间的假山上零星地种着几棵树,只作背景,遮遮掩掩,有意让人联想到自己置身于万重山峦之中。不经意间的一丛野草花,仿佛将真山一角凸入园林,用散开的山石象征山余脉,使“整组假山又见婉约多姿,既博大又峻秀,仿佛陵阜破陀形象在真山一角”。此外,爬山虎被植于全园驳岸的石料上,在春夏时呈现葱郁之势,而在秋季则相当于其灿烂红艳的秋叶,与水中的倒影、金鱼相映成趣,让园中一派静谧、生机盎然的景象。镜心斋虽小,但它所蕴含的这些造园手法、造园思想,仍是当今园林设计的有力参考。

Figure 7. Water of Meditation Fasting

7. 静心斋的水

3. 总结

静心斋作为北方最负盛名的园中园,其成功之处在于:其一,巧妙地处理了山、水及其相互关系,虚实多变的空间。园内山峦,地势变化自然丰富,形式多样,有沟、有谷、有壑、有洞,营造出空灵幽静之气,营造出书舍所需的“幽静”之境。这个被设计者化整为零的园子里的水,被分割成以不同的水面为中心分隔开来的几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连接的小块,然后形成几个各具特色的小景点。举化轩、抱素书舍、小庭院画峰室,皆以池水为中心,互相连接,构成浑然一体的水系。山水结合非常巧妙,马蹄形屏障等横亘东西的两重假山镶嵌在水潭的环抱之中,余脉深入水中,形成水岸,石矶,使水面与假山之间有了非常自然的过渡。其二是将原本进深很小的空间,通过多层次的景观(如前面分析的南北轴线上、东西中轴上的多层次景观)得到最大程度的充实,这也是这个园林最成功的地方。

注 释

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2] 王茜. 静心斋及其造园艺术[J]. 现代园艺, 2013(16): 100.
[3] 杨玲, 王中德. 空间与意境的扩张——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以小见大[J]. 中国园林, 2008(4): 57-60.
[4] 李丽莎. 静观自得-静心斋的造园艺术[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 2021.
[5] 王劲韬. 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清华大学, 2011.
[6] 张楠, 孔宇航. 图绘对于空间的再书写——以镜清斋(静心斋)图档解读为例[J]. 风景园林, 2022, 29(8): 19-25.
[7] 张帅, 李雄. 北京北海公园造园艺术赏析——以琼华岛、濠濮间为例[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8(S1): 71-76.
[8] 刘洋. 北海静心斋(镜清斋)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