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景观美学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它的研究对象从自然、建筑、园林等景观建筑逐渐转向了景观设计审美与城市建设,在人类与自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对自然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关系的思考也日益增多。在这一背景下,景观美学理论成为美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人们注重的一个分支。景观美学源于绘画、园林、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更注重设计实践。景观这个概念在传统理解上被“如画性”所束缚,在美学上的展现被限制,作为一个美学概念,最早是用来体现景观在设计上的视觉性和视觉美的,此时并不将周围环境、人类活动、社会效益与景观设计联系起来去研究。而后,这种简单的定义便被许多学者察觉到存在局限性。
在史蒂文·布拉萨(Steven C. Bourassa)的《景观美学》一书中,序言部分就已提出对景观美学更深入的见解,他认为景观是一个由艺术、人造产品和自然产生的复杂组合,这种认识使他找到景观在当时主流美学中不被重视的原因,即使景观美学可能是无处不在的,同时,他也认为景观是生活场所,栖息所的地基,是人类生存在某处场所里的感知知觉,这一想法,也与我国景观设计师俞孔坚的想法相像,他认为景观是生活的栖息所[1]。
国际学界公认环境美学的开端是罗纳德·赫伯恩(Ronald Hepburn)发表于1966年的Contemporary Aesthetic and the Neglect of Natural Beauty一文,此文是西方环境美学的奠基之作,具有重要意义,赫伯恩也因此被称作为“环境美学之父”。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承接了当时盛行的美学(即分析美学)的研究方法、思路和问题取向,揭示了其美学理论背景[2];二是指出了“人在内”和“人在外”两种不同于艺术美学的基本特征,提出了环境美学研究的方向;三是探讨了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美的意义,探讨了自然审美体验与现实的关系,使环境美学从“认知角度”出发;四是初步探讨了自然美学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并论述了自然美学与自然保护的关系。从一开始就讨论了自然美学与自然保护的关系,并对两者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1.2. 研究缘由
如果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部开采史,那么从农耕时代开始,使用传统工具开采是一个缓慢发掘的过程,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使用的工具大大进步,使用种类也逐渐增多,开采进程也逐渐加速,不断深入[3]。景观设计将城市的功能大大扩张,带向全球化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军事、政治、宗教等功能逐渐转向为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随着人口与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张,现代化都市不断建起,水泥与玻璃的银灰色占据城市的主色调,而景观设计中的一抹绿也开始被逐渐重视起来。然而景观设计的发展并未跟上城市的扩张速度,同质化过多的景观建设出现在大小城市中,这也反映出权力审美的问题,多数的景观建设由政府或建造者单方面决定,却忘记考虑景观审美主体——城市市民的感受,权力部门的主控导致城市市民丧失对城市美的话语权,景观设计中的人文美也难以体现[4]。同时,在城市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生态学也被放在城市环境建设的圆桌会议上,然而实际建造时却将之抛于脑后,功能性尚未作用的情况下,又何谈美学呢?在景观设计中美学与功能性从来不是一个可以割裂开的名词,只有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美学经过多年发展,在现代艺术中,流派众多,在各行各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景观设计中,美学观念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也使得景观设计更加丰富多彩。
1.3. 概念界定
(一) 景观设计
“风景”一词来自希伯来文的《旧约全书》,书中描绘了圣城耶路撒冷的圣殿和所罗门堡垒的全景,其原意是风景。直到荷兰出现现实主义的风景画;荷兰语“Landschap”的含义从最初的土地、乡村和地区发展到了一种土地的自然景观。在17世纪到18世纪之间,引入英语,成为了“landscape”。之后在18世纪到19世纪,该观念有了更宽泛的意义,也就是说,景观是整个环境的一个空间可视的整体,或者是一片土地和一个景物的集合。
现代景观设计是在美国诞生的,它的标志是1900年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创建哈佛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园林设计与风景画的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方向。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和设计师开始认识到大型的雕塑结构可以为城市的开阔空间增添更多的色彩,这些地方的景观雕塑已经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设计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景观”这个名词在中文文献中是源于20世纪初日本人翻译的“landscape”。中文“景”本义是光,《说文》:“景,光也。”,《说文》:“观,谛视也。”谛是审视的意思。杨英风是中国台湾第一位将园林与雕塑相结合的画家。他认为“景是外景,观是内观”,“景”是人类具有审美价值的广大环境客观存在的物景,可以是景物、风景或景致。“观”是包括感知与思想的意识,是指人们在观察和感受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主观看法。实景与心灵合一才是景观的最高境界。他的观点是把具有地表可见的综合景物和人类感知与思想的意识两方面“物我合一”,这个论点源于传统文化思想的“天人合一”理论。
1.4. 研究目的
虽然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才开始的,但是人类的审美体验古已有之。早在古代文明中,人们就已经在艺术、建筑和景观设计中表现出了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美学经过多年发展,在各行各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扩张,城镇的更新,更多人口涌入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之下,问题也接踵而来,不仅是城市居民对于生活环境的高要求,城市自身的生态系统也受到威胁,城市美学开始被更多人重视,景观无疑成为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部分。
本文意在研究现代美学对景观设计的影响,以现代美学为研究出发点,探讨了多样化的美学观念对城市景观设计所产生的影响,并就未来设计趋势的发展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和建议。
2. 传统景观设计美学观念
2.1. 原生自然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美国学者理查德·哈特向(Richard Hartshorne)在他的《地理学的性质》中,用“自然地貌”一词来描述人类在进入该区域前的原始自然景观,“是一个区域内的一切自然元素的集合,共同解释为地表上的、可以接触到的、可以看到的、从外部可视的表层,即地表土壤、覆盖的植被、冰川、水域等。”在物质形式上,一个城市的原始自然风貌是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最关键的要素。地质、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动植物的生态环境,共同造就了各种不同的气候、五光十色的景观,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6]。
这些景观不仅为城市提供了美丽的背景,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使得城市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当这种独特的自然美景融入城市时,就会与城市的其他景观目标相互作用,创造出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街景。这些街景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美学价值,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最终,这些元素相互交织,形成该地区独一无二的美丽城镇景观。保留住城市的风貌与地域个性,对于居民来说,是很容易产生归属感的。这种归属感不仅能让住民更加热爱自己的城市,还能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在营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都市景观美学风貌的同时,给人以丰富、多元的审美享受。这种审美享受不仅能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存在,还能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城市。此外,独特的城市景观还能吸引大量的游客,从而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提高城市的知名度。这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同时,独特的城市景观还能吸引外来投资,促进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使城市更加繁荣昌盛。总之,城市的原始自然风貌是城市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保留和发扬城市的自然风貌,不仅能增强城市居民的归属感,还能提升城市的美学价值,吸引游客,促进经济发展。在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然风貌的重要性,努力打造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美丽城市。
2.2. 《园冶》中对于环境美学的见解
《园冶》是一本集理论和实用技术于一体的园林之作,是中国传统园林思想的具体体现。园林作为人的生存环境,也是人类审美的一种艺术,所以,它兼具了环境的概念和艺术的概念,两者的结合就是对环境的审美理念。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人与天之间的关系,看似强调“天”,实际上却是“人”,以人为本,结果导向聚焦在人上,这就是中国古代对园林的认识,《园冶》中所说的园林,无不强调“人”这个主题,一个是居住在园中的人,另一个则是造园者。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特定的时代、特定的社会、特定的文化传统下的人们的审美追求[7]。好的环境一定适合人类居住,而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就是美丽的。《园冶》着重于对人类生命的全面肯定,同时也涉及到了“环境是人的家园”这个基本问题。
他认为园林的美学功能应该适合人,适合人们的生活和欣赏;能根据人的需要,通晓人的意念,景物主动的呈现出来;而可人这个观念,则是更高级的,这是指某种特定的审美要求,更高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具有个性和针对性。同时,《园冶》一书崇尚自然之美,从两个层面深入展开,一是把自然环境打造为人间仙境,尤其重视自然环境的生态意蕴。生态是与人为对立的,而生态则是指自然事物的自然状况。《园冶》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都强调了它的自然形态。甚至还提出“因借”的原理,类似于当代的因地制宜的设计战略,也可以从书中读出所传递的生态思想,这些思想都包含在“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之中(见图1)。
Figure 1. Suzhou gardens
图1. 苏州园林①
3. 现代景观设计的美学观念
工业化以后,工业革命虽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人们对自然景观的认知水平的限制,使原本的风景地貌被分割成了碎片,这对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而言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并且还直接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人民的生存品质不断降低,甚至有人为了寻找更好的居住环境而逃离城市。人们逐渐意识到并提出了景观的价值。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和文章。刘易斯·福芒德(Lewis Mumford)在《城市发展史》中描绘了19世纪欧洲的都市形态和都市中的问题。英国学者霍华德在《明日之田园城市》中表达出城市规划的系统性与生态性[8] (见图2)。
Figure 2. The disciplinary system of human settlement science
图2. 人居科学的学科体系②
在后工业化时代背景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景观设计领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建筑物组合,而是演变成一个跨学科、多元化的综合性专业。这个专业涵盖了建筑学、园林学、地理学、城市规划、生态学、环境保护、物理学、化学、经济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这些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在景观设计中,建筑学提供了空间结构和造型设计的基础,园林学注重自然景观的营造和生态环境保护,地理学帮助我们了解土地利用和城市扩张的影响,城市规划则关注整体布局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学和环境保护强调物种多样性与自然平衡,物理学和化学则为景观照明和水质净化提供技术支持。此外,经济学和历史学在评估项目成本和挖掘文化内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艺术学则赋予景观设计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创意元素。正是这些学科的相互交织,使得景观设计成为一个充满挑战和创新的领域。从业者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综合素质,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环境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学科之间的紧密合作,使得景观设计更加完善,为人们创造出美观、实用、环保、舒适的居住环境。总之,景观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专业,将在后工业化时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直到今天,景观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涉猎广泛,为“人与自然和谐”出发,改善环境,提升景观质量。同时,这也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达成了一致,即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4. 我国现代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现代美学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包括了视觉艺术、环境艺术、建筑艺术等领域的美学理念,还融入了生态美学、人文美学等现代审美视角。不同的文化环境对环境艺术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了具有自身文化特征的景观艺术品。现代美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 中国的设计,是受到了东方哲学的熏陶,崇尚自然,追求与自然相融。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城市的园林设计呈现出一种模式化、单一化、形式雷同、缺少文化内涵、缺少合理、精细的规划、地域特色等特点。同时,许多人盲目地效仿西方的设计,缺乏风格,缺乏个性,缺乏活力,缺乏魅力[9],这也导致同质化现象较多,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了一些设计师在设计上追求创新和个性,但也发生了忽略本土文化的特色和美学传统的问题,导致许多景观设计作品缺乏文化识别性和地域特色。
(2) 生态美学的理念在景观设计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虽然我国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景观设计中,对生态美学的理解和应用还有待加强。如何将自然生态与人工环境有机结合,创造出既美观又生态的景观空间,是目前设计实践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3) 人文美学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地位不够突出。景观设计不仅是视觉艺术的展现,更是人文关怀的体现。当前的景观设计中,有时过于注重形式和视觉效果,而忽视了人的行为需求和情感体验,导致作品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
(4) 美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也面临着技术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为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如何将这些技术与美学理念有效结合,创造出既现代又具有美学价值的景观作品,是设计师需要面临的难题。
5. 景观设计中如何突出美感
针对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出以下对策:
(1) 强化本土文化特色:设计师应深入研究和传承我国传统美学和园林文化,将本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景观设计中,创造出具有文化识别性和地域特色的景观作品。同时,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提升设计师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重视生态美学的应用:设计师应加强对生态美学的学习和研究,将自然生态与人工环境有机结合,注重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生态景观案例,充分运用本土植物和地形地貌,创造出既美观又生态的景观空间。
(3) 提升人文关怀:设计师应关注人的行为需求和情感体验,将人文美学融入景观设计中。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需求,注重景观空间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实用性。同时,可以通过增加公共艺术作品、座椅、照明等设施,提升景观空间的人文品质。
(4) 创新美学应用技术:设计师应关注现代科技的发展,学会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来创新景观设计。同时,也要注重技术与美学理念的有机结合,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忽视美学价值。可以加强与科研机构、工厂企业的合作,共同研发适用于景观设计的新技术、新材料。
(5)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景观设计评价体系,从文化、生态、人文等多方面对景观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可以通过举办设计竞赛、展览等活动,鼓励优秀设计作品的创作和推广,同时对设计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价。
以上对策的实施都需要设计师们更深入地研究美学理论,更好地结合本土文化和生态理念,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情感体验,以及更加巧妙地运用现代技术,从而推动我国景观设计的美学进步和创新发展。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下,景观设计不断发挥作用,城市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许多的规划与建设的问题,在进行环境艺术规划的过程中,建设者很少采取城市市民对美的意见,同时,指标性的过分追求绿化或者现代化,也忽略了城市本身的结构,没有体现其人文性,这就需要政府或建造者的放权与倾听,协调公众,设计人员与政府的关系,生态问题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重点,过度工业化在早些年间创造出的问题需要之后多年的努力才能慢慢改善,而每个城市的问题不同,也需要设计者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来改造,景观营造从来不是“快餐式”建设,把人地关系纳入设计者的研究内容里,才能更好的营造有特点的,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功能性与美学兼具正是景观设计这一学科的魅力所在,而艺术美学对景观设计的影响也体现出人对美的追求在不断的上升,这也要求设计者需要与时代共进步。中国地大物博,文化资源丰富,在继承传统美学的同时,发展现代美学,这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不断的回瞻与展望,站在美学角度不断审视当前城市规划的决策与实施,将美学思想融入城市环境设计的文化之中,才能使城市环境的自然之美、文化之美和建筑之美得以实现[10]。
注 释
①图1来源:园林之城,人间天堂,苏州七个最值得游览的旅游景点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6815039114815232&wfr=spider&for=pc
②图2来源: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