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历久弥新,内涵丰富多彩,其中包括了顽强拼搏、团队合作、超越自我等多种精神[1],充分展示着新时代中国形象和中国力量。高校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积极推进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人才队伍的改革与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应主动担负起中华体育精神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使命,创造体育文化氛围,是增强学生体育精神的重要途径[2],对学生进行全程、全方位的中华体育精神价值培养。但在实际工作中,中华体育精神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融合方面依旧面临诸多困境,需要深入研究并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
2. 中华体育精神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融合的重要性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体育的价值导向和文化追求,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和动力源泉,可以有效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拓宽教学思路,挖掘课程思政资源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赋予体育更加丰富而深厚的内涵,是新时代中国体育的价值引领和行为准则。因此,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将中华体育精神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融合可谓正逢其时,势在必行。
2.1. 价值引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现阶段高校教师必须努力践行的重要课题。中华体育精神强调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如果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会在参与体育时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也会不抛弃不放弃。与此同时,许多体育运动项目都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作,这样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会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 榜样示范,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对教师言行的基本准则。因此,对于教师而言,中华体育精神能激发他们的敬业精神,促使高校体育教师更加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更好地践行体育育人的使命。其二,中华体育精神强调公平竞争、诚实守信,这会引导教师在工作中秉持公正、诚信的原则,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其三,中华体育精神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融合本来就是一种突破和创新,可以激发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2.3. 文化传承,增强体育文化品味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五大职能之一。在建设学校体育文化过程中,应着眼于学生体育意识的提高,以学校为引领者,促进体育文化宣传工作的落实,丰富宣传形式,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3],为高校文化注入新的元素,使校园文化更加多元和丰富,不再局限于学术和文艺领域,展现出高校多元文化活力和激情的一面。其次,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吸引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师生参与其中,增进彼此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学科和专业的界限,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以此提升整个校园的体育文化品位。
3. 中华体育精神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融合的现实困境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和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中华体育精神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融合研究亦如此,虽然一些高校体育教师通过讲述体育故事、名人风采等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体育精神,但是在“中华体育精神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实践中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部分教师只是流于形式作为一种口号,缺乏具体的实践措施;中华体育精神的融入方式单一,对于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课堂教学设计缺少创新性;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部分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3.1. 重要性认知不足
随着国家对体育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中华体育精神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性。根据文献资料可知,部分高校管理层对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在制定教师队伍发展规划时,并未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作为重点考量指标,导致资源分配和政策支持不足[4]。另一方面,在组织教师培训和进修时,很少设置有关中华体育精神的专题课程或研讨活动,导致教师缺乏这方面知识认知能力和学习交流能力[5]。对于高校体育教师个人而言,部分体育教师自身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和价值理解有限,认为体育教学和训练的实际操作关系并不大,更侧重于体育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体育知识的传播,这就导致体育教师很少关注自身在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方面的缺陷和改进方向。
3.2. 教学模式局限
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教学主要沿袭了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即“示范–讲解–练习–纠错–巩固”五个阶段从而形成传统运动技能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无论是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组织还是评价都忽视学校体育长期效应,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的终身体育培养。在教材内容设置上,对于中华体育精神的阐述不够生动、丰富,与现实体育教学案例不够紧密,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不利于因材施教,使中华体育精神的融入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而在新媒体技术运用方面,因线上教学资源的缺乏而导致高校信息化水平不足,影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吸引力,不利于中华体育精神的生动传播,也阻碍了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3.3. 现实压力较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高校体育教师通常需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工作量,面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体育课,教学周期长,教学对象多样化,使得高校体育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任务上就已经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其次,除了常规的基本教学外,体育教学还需要负责学校运动队的训练、学校体育活动竞赛组织,这都需要投入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进行指导。最后,体育教师还需要应对学校教学效果的评估、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各种教学科研的考核以及参与学校行政事务会议[6],严重分散了专注于中华体育精神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融合研究方面的精力。
4. 中华体育精神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融合的有效对策
4.1. 强化认知与培训,提升教师核心素养
体育教师的核心素养能力是指体育教师本体对自我职业的信仰、专业知识与技能、反思与发展为根本宗旨,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体育教师高效、全面地完成教育工作以及实现教师自我成长与成功生活[7]。由此可见,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对于推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迈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鼓励教师通过购买书籍、论文、纪录片等自主学习和研究中华体育精神时代内涵,并通过搭建多种渠道与平台,邀请体育领域的专家学者、知名运动员和教练员,结合他们的专业视角和切身经历,围绕中华体育精神展开专题研讨与讲座,促进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提高他们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教学的实践能力。
4.2. 创新模式与方法,营造教学改革环境
当前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播范围、传播力度、传播效果尚不理想,在传播形式、传播途径、传播媒介等方面也缺乏创新[8]。为有效促进中华体育精神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融合,提出以下教学模式和方法。一是教学模式上,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比赛中的关键时刻、团队内部成员的矛盾解决等,有效创建各种与体育活动有关的教学场景,让师生在模拟教学情景中更好地理解中华体育精神内涵,体验和展示中华体育精神;二是教学方法上,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借助短视频、电子书籍、经典比赛视频等建设线上数字化学习平台,线下教师可以进行交流心得、案例分享,形成互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三是教学手段上,可以通过搜集国内外体现中华体育精神的励志故事、名人风采等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也可以组织教师开展关于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的创意竞赛,鼓励教师设计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案、课程活动等,激发体育教师队伍的创新思维。
4.3. 健全制度与机制,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面对2035年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需要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中华体育精神,必须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但是,现有高等学校关于中华体育精神建设机制和制度尚不清晰,在目标规划、教师选聘和奖惩机制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明确实施方案。例如,根据现阶段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方针和整体发展战略,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施计划,明确各阶段的重点任务和预期成果并进行有效推进。二是在教师招聘和考核过程中,应该针对性地设置有关中华体育精神文化素养方面的题目,将中华体育精神纳入教师招聘选拔和考察指标评估。三是构建激励与奖励正向机制。正如文中前面所说,高校体育教师面对现实工作、生活压力较大,我们可以通过考虑对在中华体育精神与教育教学融合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如奖金、荣誉称号等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或在职称晋升、评定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5. 结语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体育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华体育精神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融合的重要性,指出现阶段这一融合过程中存在三方面困境,并提出强化认知与培训、创新模式与方法、健全制度与机制等相应的有效对策,旨在呼吁高校应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中华体育精神与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有效融合,以实现更优质的育人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改进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基金项目
南宁学院2024年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24XJJG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