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翻译视角下倪培民《论语》英译本的内副文本研究
Study of the Peritext in English Version of Lunyu by Peimin N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ck Translation
摘要: 《论语》作为中国典籍,复译现象屡见不鲜。倪培民《论语》英译本大量使用内副文本元素,如序言、引言、文内注解等,体现出明显的深度翻译策略,实现了促进读者理解、启发读者思考、传播中华文化的作用,为中国典籍“走出去”提供了有益借鉴。
Abstract: Lunyu, as a Chinese classic, has been translated many times. Its English version by Peimin Ni embodies rich peritext, such as preface, introduction, and annotations, which shows the strategy of thick translation. The usage of thick translation plays a role in promoting readers’ understanding, inspiring readers to think, and spreading the Chinese culture, which sets an example for the “going global” of Chinese classics.
文章引用:刘雅琦. 深度翻译视角下倪培民《论语》英译本的内副文本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0): 24-2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0855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如何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中国典籍《论语》作为中国儒家智慧的结晶,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我们应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其英译作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备受学界关注。倪培民《论语》英译本广受学界好评,实现了良好的译介效果。本文将分析该译本内副文本中深度翻译策略的体现,归纳总结其作用,以期为其他中国典籍“走出去”提供借鉴。

2. 《论语》底本与英译本简介

《论语》作为中华传统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书于战国时期,记录了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辞约义丰,包含了孔子的伦理思想、教育思想、政治理念等多方面内容,具有极高的普世价值,因此学界对于《论语》的研究从未止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不仅应该从《论语》这一中华传统经典中汲取力量,更应该探寻有效的方法,传播中国智慧,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自《论语》首个英译本于17世纪末面世,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此后中外学者译本层出不穷。倪培民,现为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教授。倪培民教授于2017年出版了论语新译本《孔子论语理解——论语的新英文译注》(Understanding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 New Translation of Lunyu with Annotations),该书获得了学界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LA)颁发的“史嘉林图书奖”(Scaglione Book Prize)。现澳门大学人文学院杰出教授王庆节评价该书为“最新的一部准确忠实于原文的著作,代表了中西方学术界对儒家经典最现代的理解、解释和评注。”[1]该译本对于促进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儒家哲学智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 深度翻译以及副文本理论简介

“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在国内也被译为“厚翻译”“深厚翻译”“丰厚翻译”等。该概念最早由美国翻译学者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于1993年发表在Callaloo的题为Thick Translation的文章中提出,指“‘学术’的翻译,即通过注释和附注将文本置于丰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中”[2]。通过深度翻译,译者得以在原文与读者之间搭建起沟通语言和文化背景的桥梁,使得译文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深刻内涵,解决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缺失造成的理解障碍。儒家经典《论语》成书于千年前且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由于时代变化,古代的很多事物对现代人来说都很陌生,因此解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运用深度翻译,对特定内容进行阐释和背景补充,不失为一个提高译本可读性的好办法。

“副文本”(paratext)这一概念最早于1982年由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Gérard Genette)提出。在《副文本:阐释的门槛》(Paratexts: Thresholds of lnterpretation)一书中,热奈特指出“副文本使得文本能够成为一本书,并以此形式呈现给公众。”[3]就副文本的空间位置而言,热奈特将副文本分为内副文本和外副文本两类,并给出了等式“副文本 = 内副文本(peritext) + 外副文本(epitext)”[3]:外副文本“位于同册书之外,通常需要借助媒体(采访、谈话)或者存在于私人通信(信件、日记或其他)中”[3];内副文本“位于同册书内,可以是标题或序言以及其他插在文本空隙当中的元素,比如章节标题或注释”[3]。正如吴斐等人所说,“副文本是‘深度翻译’最显著的特征,在正文本和读者之间起着沟通媒介的协调作用,用于展示正式译本无法表述或者要深度解释的文本内容。”[4]倪译《论语》英译本包含丰富的内副文本,笔者将对倪培民《论语》英译本中内副文本对深度翻译的体现进行分析。

4. 倪译《论语》内副文本中深度翻译的体现

现代广为流传的《论语》版本全书共20篇,约2万字,而倪译《论语》英译本自引言开始,共计498页,约19万字,其内容之丰厚可见一斑。倪译本的“内副文本”包括序言、翻译规范说明、致谢、引言、核心术语、文内注解、后注、参考文献、索引等,崔燕指出该译本的内副文本具有“篇幅大、形式多,信息充实、内容丰厚”[5]的特点。

4.1. 序言

译者序言共7页,为读者打开了了解译本的大门。通过阅读序言,读者得以窥见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理念以及译文风格。译者开门见山地对孔子以及《论语》的地位和价值给予高度的肯定。译者认为,孔子与苏格拉底、耶稣、佛陀和穆罕默德一样,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如今孔子的哲学思想正在重新换发生机。同时,译者也指出,由于阅读《论语》对于现代读者来说有一定难度,许多译者因此选择模糊原始文本从而增加译本的可读性。而译者则选择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模糊以及有歧义之处,一方面用精炼的语言翻译原文,另一方面在每段翻译之下都加上注解,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并激发读者思考。译者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自己尽可能地平衡译文可读性和对译文的忠实性,当二者不可兼得时,则优先考虑忠实于原文。基于此,读者可以对译文的风格有大致的了解。此后译者对全书的其他构成要素进行了简要介绍,使得读者形成对整本书的宏观的认识。最后,译者借用禅宗中的“指月”,以“明月”喻《论语》,期望可以为读者“指”向“今月”[6]

4.2. 翻译规范说明

翻译规范说明虽然只有2页,但对读者理解译文起着重要作用。译者在这部分对整本书采用的翻译规范进行了说明,涉及人名的翻译、书籍采用的文字、体例以及第三人称代词的翻译。由于中西方姓和名的顺序不一致,中国人的名字姓在前名在后,西方相反,按照中文姓名顺序翻译西方读者可能会出现误解,因此译者将《论语》中出现的先姓后名的姓名中的姓的首字母大写,姓的其他字母用小型大写字母表示,方便读者区分姓与名。由于《论语》不仅涉及的人物众多,而且指代同一个人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称呼,中国古代便有名和字的区分。很多译者为了方便读者识别人物,将指代同一人物的不同称呼的翻译统一。然而一个人的称呼背后可能会蕴含文化历史信息。为了保留这些的信息,译者在翻译时保留了原文中的姓名,并在其后用方括号注明该人物的统一姓名。例如,颜回,名回,字子渊,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在《论语》中,孔子称呼弟子颜回时直接称其名“颜回”,符合先秦时期的称谓礼仪规范,即长辈以其名称呼晚辈,译者译为“YAN Hui”。而《论语》的记录者或与颜回为同辈或晚辈,因此《论语》中提及颜回时,更多出现的是“颜渊”这个名字。译者将 “颜渊”译为“YAN Yuan [YAN Hui]”,表明了“颜渊”与“颜回”实则为同一人,同时保留了不同情境下对同一个人的称谓的差别。老子、荀子、墨子等名字中的“子”表示尊敬,并不是名字当中真正的组成部分,因此译者翻译为了“Master”。此外,书中的汉字部分译者选用了简体汉字。使用拼音代替威妥玛拼音,并用声调符号来区分拼音相同的汉字。选用性别中立的词来翻译原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

4.3. 致谢

在致谢部分,译者再次肯定了《论语》文本本身的价值和孔子的智慧,并指出《论语》的问世离不开记录、编辑、评论《论语》这一著作的所有人的努力。译者谦逊地表示希望此译本以更易读,读后更有所收获的方式展现《论语》这一著作以及与之相关的最著名的一些评论。随后译者向自己的家人、导师、同事、学生、匿名读者、出版社编辑等致以感谢。

4.4. 引言

引言共29页。在引言部分,译者就与《论语》密切相关的一些内容做了介绍,共分为背景介绍、孔子生平、孔子之前及之后的儒家思想、《论语》的成书、《论语》的英译以及“功夫”指向六个部分,为读者理解《论语》提供了广泛的背景知识。背景介绍部分对于孔子所处的时代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包括周朝的建立、宗教观念、社会思潮等。在孔子生平部分,译者表示,对于关于孔子生平的一些信息,应当持保留态度。随后译者结合《左传》《孟子》《春秋》《论语》等著作的内容对孔子的出身、经历、性格特点等做了介绍。在孔子之前及之后的儒家思想部分,译者梳理了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译者认为,儒家思想正焕发新的生机,而实现推动儒家思想造福世界文明对话,解读《论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论语》的成书这部分,译者指出《论语》成书得益于很长一段时间内许多人的不懈努力并推测了《论语》成书的原因。随后译者介绍了《论语》的版本以及《论语》地位的变化。随着《论语》地位的上升,《论语》的注释本也逐渐增加。针对《论语》的研究广泛而复杂,且仍在深入。在《论语》的英译这部分,译者指出,每次重译都是对《论语》的一次重新创作。译者梳理了《论语》的翻译历程并简要分析了辜鸿铭、亚瑟·韦利、埃兹拉·庞德、刘殿爵等译者的具有影响力的《论语》英译本的优缺点。在“功夫”指向部分,译者指出,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读者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在阅读《论语》时,读者不能先入为主,不应将《论语》代入自己预设的框架内理解,不然会陷入误区。孔子的教诲更多涉及的是“怎么做”而不是“是什么”,译者认为这是一种“功夫”指向。理解《论语》应当与实践结合,读者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论语》的内涵。

4.5. 核心术语

核心术语部分涉及“仁”“孝”“德”等27个术语。每个术语都配以该术语古代汉字写法的图片,给读者以直观的视觉冲击。图片旁边搭配该术语的汉语拼音、现代汉字写法和英文翻译。随后译者围绕该术语的起源、意义、与儒家的关联、英文翻译、与西方相关概念的异同等方面展开介绍,使得读者形成对该术语的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印象。

4.6. 文内注解

“倪译本的副文本中,最为重要且最具特色的部分是紧跟译文的注解。”[5]从《论语》学而篇开始至尧曰篇结束,原文及文内注解共364页。在简洁的英文译文之后,往往跟着大段的注解。倪译本注解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 关于原文的一些词语、人物、事物的解释和介绍;2) 关于原文有争议的地方的说明;3) 关于原文有歧义的地方的解释;4) 关于原文文意的几种不同的理解;5) 关于原文的观点、内涵、语境的解释和推测;6) 原文语段与《论语》中其他语段之间的关联;7) 与原文内容相关的材料的引用。译者在这部分旁征博引,足见其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风。译者经常给读者提供多个可能的解释,将采信的选择权交给读者。

4.7. 其他内副文本

后注部分包括了序言、翻译规范说明、引言、关键术语等部分的注释,进一步明晰语义,补充背景知识。参考文献部分列举了期刊及书目191条,涉及文字、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为读者拓展阅读提供了借鉴。索引分为人名和术语索引及普通索引,前者显示人名和术语出现的章节,后者显示页码,方便读者查找。

5. 倪译“深度翻译”的作用

倪培民《论语》英译本广受好评离不开其显著的“深度翻译”特点。全书内容丰富,面向的读者群体广泛。通过“深度翻译”,倪培民将“薄”书读“厚”,构建起了关于《论语》的宏大知识框架,在促进读者理解、启发读者思考、传播中华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1. 丰富语境,促进理解

读者是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倪译本由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是该出版社中国哲学与文化系列丛书之一,西方读者为主要读者群体。由于时代差异和中西方读者文化背景差异,译者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副文本元素来补偿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知识。译者在引言中对《论语》的相关背景做了整体的铺垫,使得读者对《论语》形成宏观的认识。在核心术语部分,译者从字形、词义等多个方面解读术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论语》中的重要术语。在文内注解部分,译者对每一则论语涉及到的人物、事件、事物进行详细的解释,帮助读者搭建相应的知识背景,理解原文的表层含义,同时就原文文本发生的场景、孔子说话的目的等做出解释或猜测,将读者带入语境,揭示简约文字背后的丰富内涵。

5.2. 拓展延伸,启发思考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有所得,也有所思。译者不仅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学者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献,还参阅了诸如《中庸》《孟子》等典籍,引经据典,提高译本的准确性和说服力。对《论语》的解读是一个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过程,译者认为正确解释论语的路径并不唯一。因此,对于《论语》有争议的部分,译者并不只采信一家之言,而是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援引其他学者的解读,从而拓展读者的思路。丰富的参考文献也便于读者进一步开展研究。

5.3. 凸显差异,传播文化

谢志辉指出“深度翻译策略保留了源语文化的异质性,能彰显他者文化,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7]在倪译本中,译者在译文可读性和对原文的忠实性无法平衡时,倾向于最大程度上“原汁原味”地反映原文,同时通过内容丰富的注解,将《论语》反映出的中国儒家思想和智慧生动全面地展现在西方读者面前。此外,译者通过将《论语》中的一些思想理念与西方的相关理念进行比较,指出其中的相通与不同之处,减少西方读者对源语文化的陌生感,增强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度,潜移默化地拉进了西方读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距离。该译本为西方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丰富素材,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

6. 结语

倪培民在《论语》复译中,取前人所长,补前人所短。通过运用深度翻译策略,添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副文本元素,再现了《论语》的文化语境,搭建起古今沟通、中西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理解与接受,同时也为中国典籍“走出去”提供了积极借鉴。

参考文献

[1] Wang, Q.J. (2018) The “Gongfu Finger” and Learning in the Analects.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No. 2, 232-239.
[2] Appiah, K.A. (1993) Thick Translation. Callaloo, 16, 801-819.
https://doi.org/10.2307/2932211
[3] Genette, G. (1997) 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 Cambridge UR.
[4] 吴斐, 季恩琼, 唐娄飞. 深度翻译视角下霍克思《楚辞》英译本的内副文本研究[J]. 今古文创, 2023(22): 107-109.
[5] 崔燕. 译者的“有所为”与“有所不为”——倪培民“功夫”哲学观下的《论语》复译[J].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3, 40(1): 71-77.
[6] Ni, P.M. (2017) Understanding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 New Translation of Lunyu with Annotation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ttps://doi.org/10.1515/9781438464527
[7] 谢志辉. 周敦颐《通书》英译的深度翻译策略——以陈荣捷译本为例[J]. 长沙大学学报, 2024, 38(1): 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