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成语英译研究——以《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
A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A Case Study of “Red Rose, White Rose”
摘要: 汉语成语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文学表达的重要载体,因此,成语翻译是一项极其重要且复杂的工作。本文基于关联翻译理论,以金凯筠译本《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分析作品中成语的翻译策略,总结出直译、意译和套译三种成语翻译方法。研究探讨了如何通过这些策略实现最佳关联,提升翻译效果,并指出了译者在成语翻译中存在的不足,强调了文化理解与语境把握的重要性,为汉语成语的英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指导。
Abstract: Chinese idioms carry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serve as a key medium for literary expression. Consequently, translating Chinese idioms is an intricate and essential task. This paper, grounded in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uses “Red Rose, White Rose” translated by Karen S. Kingsbury’s as a case study to analyze the strategies employed in Chinese idiom translation. The study identifies three methods of Chinese idiom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borrowed translation, and explores how these strategies can achieve optimal relevance and enhance translation effectiveness, while also highlighting potential shortcomings in the translator’s approach. The pape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contextual awareness, offering new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文章引用:邵婧婧, 郭海霞. 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成语英译研究——以《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0): 30-3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0856

1. 引言

汉语成语是在汉语文化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被中国人长期运用,历经锤炼而产生的固定词组。它们不仅形象生动、简洁精辟,还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精髓。因此,许多中国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借助成语来直接抒发情感与思想,使文学作品的内涵得以升华。这也就意味着汉语成语翻译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文学作品与文化在西方以及外国读者群众中被了解与接受认可的程度。因而成语翻译是一项极其重要且考察译者中英文化素养与翻译功底的挑战。如若翻译不当,则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且极具魅力的作家,她一生的创作涵盖了小说、散文以及剧本评论等多个领域,其中,小说创作最为卓越。她的写实小说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凭借《金锁记》《倾城之恋》和《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在那个“低气压的时代”的上海文坛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而《红玫瑰与白玫瑰》则被视为她创作巅峰期的代表作。作品讲述了主人公佟振保与两个女人的情感纠葛,生动地呈现了新旧时代交替时期人们的情感生活和婚姻状态,再现了女性在男权意识统治的社会下生活的困境,揭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尽管这部短篇小说字数不足两万,但其中却包含了将近百个成语[1]。2007年,金凯筠译本《红玫瑰与白玫瑰》问世,在全球引起轰动。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出发,探讨金凯筠在《红玫瑰与白玫瑰》英译本中运用的汉语成语翻译策略,旨在为成语翻译提供一些有益的见解和启示。

2. 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理论是Dan Sperber与Deirdre Wilson于1986年在其合著《关联:交际与认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共同提出的有关语言交际的理论。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按某种思维规律进行推理的认知活动[2]。关联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以最大关联(maximal relevance)为准则,而语言交际则以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为取向[3]。他们的学生Ernst August Gutt以关联理论为基础开展了翻译研究,五年后,他在著作《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中首次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为翻译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格特主张翻译是一种认知–推理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4]。这一交际行为包括两个明示–推理过程。第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指原文作者向译者表明交际意图,译者则根据原文信息以及逻辑和自己知识储备,以读者的身份理解推理从而和原文作者达成共识,从而获得最佳关联。第二个明示–推理过程指译者以交际者的身份在译文中向译文读者转达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而译文读者则要根据译文所提供的信息和逻辑以及自己脑中的百科知识等进行推理,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关联[5]。译者最主要的任务是在原文作者的意图(intention)与译文读者的期望(expectation)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便实现最佳关联。

在中国,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始于1994年林克难先生在《中国翻译》上发表《关联与翻译》的书评[6]。回顾过往研究,已有近二十位研究者探讨了关联翻译理论对汉语成语翻译的指导作用。分析的文本多以《红楼梦》以及《围城》为主,另有学者对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和莫言的《酒国》等作品进行了相关研究与探讨。

尽管前人的研究揭示了关联翻译理论在汉语成语翻译中的指导意义,但这些研究多以经典作品为研究对象,侧重于特定作品的分析。相对而言,关于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研究较少。选择这部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因为它在张爱玲作品中的特殊地位,还因为金凯筠的英译本在传达原著复杂情感和文化内涵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成语英译研究,进一步探讨关联翻译理论在汉语成语翻译中的应用,以期为汉语成语的英译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践指导。

3. 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成语翻译策略

基于关联翻译理论,译者应以实现最佳关联性(optimal relevance)为目标,这一原则同时也是进行成语翻译时所应遵循的标准[7]。译者肩负双重角色,首先作为原文读者,需要根据原文字句揣摩推理原文作者使用特定成语的交际意图,其次作为译者,应当充分了解译文读者对成语的认知程度,扮演好自己的纽带作用,在原文言者的认知语境与译文读者的预设语境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译文读者无需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便能获取足够的语境效果。由于汉语成语寓意深刻、词多意广,且部分成语具有复杂的民族色彩与文化色彩,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当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充分了解原文作者的用词意图与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并且根据不同的语境与交际意图,灵活选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结合多种翻译方法,以实现最佳的关联效果。通过具体分析,本文总结了以下三种翻译策略,期望为小说类文本中的汉语成语翻译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3.1. 直译:保留成语原有形象

在关联翻译理论中,译者应将交际成功视为前提,让译文尽可能靠近原作,使话语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从而达到逼真境界[8]。直译可以保留源语言的特色。因此大部分情况下,汉语成语的英译可以采取直译的时候就尽量直译。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对于某一成语有着相似的理解与认知环境,使得译文读者能够通过适度的努力推断出该成语的含义及原文作者的意图,并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二是原成语与文本创设的语境相符,并且与作者的创作意图相符时,译文读者可以准确理解这个成语,作者的意图与读者的期望能够实现最佳关联。在这种情境下,译者可以选择保留成语原有形象,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譬如:

例1:振保的扇子却还是空白的,而且笔酣墨饱,窗明几净,只等他落笔[1]

翻译:Zhenbao’s fan was still blank, but he had a dry brush, a wet inkstone, a sunny window, and a clean table—all just waiting for him to lower his brush and begin [9].

“窗明几净”出自宋朝苏辙《寄范文景仁》一诗“欣然为我解东阁,明窗净几舒华茵”。意指窗户透亮、桌案干净,这个表达常用来形容房间明亮且布置整齐。“几”在此处表示一种矮小的桌子。在文中指振保目前无论在思想上还是环境中都是一位自由人,他的人生画卷才刚刚展开,站在人生的起点,蓄力待发。在处理这一成语时,金凯筠将窗明几净直译为“a sunny window and a clean table”,保留了原成语的形象。而译文读者可以根据文章创设的语境和其字面意思,再加以有效的努力推理出该成语的含义和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从而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例2:艾许小姐年纪虽不大,不像有些女人求归宿的“归心似箭”,但是都市的职业女性,经常地紧张着,她眼眶底下肿起了两大块,也很憔悴了。

翻译:And yet Miss Ashe, young as she was, didn’t yearn for domesticity; she wasn’t a girl with a heart “launched like an arrow toward home.” Career girls in the city often have a harried look, and Miss Ashe’s eyes were puffy, her face drawn and pale.

“归心似箭”一词出自明朝名教中人《好俅传》第十二回“承长兄厚爱,本当领教,只奈归心似箭,今日立刻就要行了。”常用于形容回家心切,想回家的心情像射出的箭一样快。文中指旧时代女性对家庭的依赖和对婚姻一味的追求。金凯筠将其直译为“a heart launched like an arrow toward home”,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作者的风格和成语的原始信息,从而确保译文能够最佳地再现原文的风貌。并且中外人们对这一成语都有着相似的认知环境,可以轻松地推断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与译文读者的阅读期望实现了最佳关联。

例3:振保拿了钱出来,把阳伞打在水面上,溅了女人一身水。女人尖叫起来,他跨到三轮车上,哈哈笑了,感到一种拖泥带水的快乐。

翻译:Zhenbao returned with the money, smacked his umbrella down, and splashed water all over the girl. She cried out sharply. Zhenbao climbed into the pedicab laughing, full of wet, muddy happiness.

成语“拖泥带水”形容在泥泞的路面上走路的状貌,比喻说话办事拖沓不干脆利落。作者张爱玲在写作中的措辞颇有其独特之处。有时她在文中所使用的成语往往不是其本意或其文化含义,而是在特定语境中,仅仅意味着其字表或字面所表达出的意思。例如此处的“拖泥带水”与办事不干脆利落这一含义无关,而是仅仅涉及到其字面表达出来的“拖泥”与“带水”之意。译者在这里选择直译,保留了成语的原有形象,而不是去解释这个成语的文化内涵,成功地避免了让译文读者花费不必要的认知努力去推理原文含义,没有引起读者误解,读者获得了足够的语境效果,实现了翻译的最佳关联性。

3.2. 意译——传达成语核心意义

由于中西方在语言、文化、历史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一些汉语成语的概念和意象可能无法通过直译准确地传达给西方读者。根据关联翻译理论,当直译或保留成语原有形象无法达到最佳关联效果时,译者应灵活变通,舍弃成语原有形象,着眼于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的诠释[10],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对成语的隐含意义或比喻意义进行诠释,从而更好地再现原文作者在特定语境下的交际意图,使得译文读者不必花费不必要认知努力就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这一目的[11]。如下:

例1:娇蕊背着她丈夫和那姓孙的藕断丝连,分明是嫌他在旁碍眼,所以今天有意的向他特别表示好感,把他吊上了手,便堵住了他的嘴。

翻译:Jiaorui was still carrying on with that Mr. Sun behind her husband’s back, and evidently she was worried that Zhenbao would see what was going on. That’s why she’d put on this sweet act today. She wanted to win him over so he’d keep his mouth shut.

“藕断丝连”出自唐朝孟郊的《去妇》诗“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意思指藕折断后丝还连着,该成语常用于比喻关系断绝后,感情上还有牵连,且多指男女之间的情丝难断。书中指娇蕊与前一位租客孙先生的暧昧关系表面上貌似结束了,实际上两个人仍保持着联系。金凯筠在处理该成语时,意识到原文作者的意图是想表明娇蕊和孙先生的奸情仍然存在,所以将其译为“still carrying on with”,而没有使用大量文字去重现原成语的意象,着重对其内涵意义的诠释,把表达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作为翻译的原则,使得译文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原文含义。

例2:她父亲过世,家道中落之前,也是个殷实的商家,和佟家正是门当户对

翻译:Yanli’s father had died, and her family’s fortunes had gone into decline, but at one time they had been a wealthy merchant family, so the two of them had similar family backgrounds.

“门当户对”出自《西厢记》,旧时指婚姻双方家族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等相当,适宜结亲。直至现在,这仍是为大部分中国人所遵循的择偶标准与婚配原则。这句话意指佟振保和孟烟鹂两人就外在条件来看是适合结为夫妻的。在处理这一成语时,如果采取直译的方式将门当户对逐字翻译,将会给译入语读者造成误解,因此在此处应当采取意译的策略舍弃成语原有形象,将其隐含义解释出来,从而实现最佳关联。金凯筠在此处正是将其意译为“had similar family backgrounds”,生动简洁,避免了译文读者由于和原文作者的认知环境的差异和对特定概念的不了解而需花费过多的认知努力。

例3:她手忙脚乱掇过一张椅子,取下椅垫,立在上面,从橱顶上拿报纸,又到抽屉里找绳子,有了绳子,又不够长,包来包去,包得不成模样,把报纸也搠破了。

翻译:She scrambled around to find a chair, removed the cushion, stood on the chair, got some newspaper from the top of the cupboard, went back to the drawer for some string, found a string that was too short, wrapped up the vases and made a complete mess of it, even ripping the paper into pieces.

“手忙脚乱”一词常用于形容遇事慌张、做事忙乱,没有条理。根据关联翻译理论,译者需要全面考虑原文作者的认知背景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背景之间的差异,才能成功地在原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阅读期望之间搭建起有效桥梁。倘若译者不考虑中西方读者在认知环境上的差异,将“手忙脚乱”直译为“be busy with one’s hands and feet”,将会给译入语读者造成困惑,无法实现最佳关联。此处,金凯筠选择将“手忙脚乱”所表示的不知所措与慌张通过意译的策略表达出来,译文读者能够通过适当的努力获得充分的语境效果,进而有效地实现跨文化交流。

3.3. 套译——借用目标语言习语

基于关联翻译理论,译者的核心任务和目标在于确保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望之间能够达到最佳关联效果。因此,当直译或者舍弃原成语形象进行意译都不能很好地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转达清楚时,可以采用套译法。英语中存在着很多固定表达的习语与一些汉语成语的含义相近,故译者可以借助或套用译入语中地相似的固定表达来对汉语成语进行翻译。既能够转达清楚原文作者的意图,又使得译文读者在投入适度的认知努力后,获取充足的语境效果,从而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但是由于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形成的固定表达,在使用套译的方法对成语进行翻译时要注意中西方对特定成语或习语使用的语境与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差异,不要望文生义。金凯筠在处理《红玫瑰与白玫瑰》中部分成语时就采用了这种策略。譬如:

例1:他喜欢夏天,就不是夏天他也能忙得汗流浃背

翻译:He liked summer, but even when it wasn’t summer he’d be so busy that he’d work up a sweat.

例2:振保一晚上翻来覆去的告诉自已这是不妨事的,娇蕊与玫瑰不同,一个任性的有夫之妇是最自由的妇人,他用不着对她负任何责任。

翻译:Zhenbao tossed and turned all night, telling himself that it wouldn’t matter, that Jiaorui and Rose were not the same, that a married woman who did what she liked was the loosest of women, that he didn’t owe her anything.

上述两个例句中,金凯筠分别套用了“work up a sweat”和“toss and turn”来翻译“汗流浃背”与“翻来覆去”这两个成语。其中“汗流浃背”多指出汗很多,汗水湿透了脊背,而“work up a sweat”在英语中的固定用法表示忙的满头大汗,两个成语意思相近,且此处语境相似,可以进行套译;“翻来覆去”指躺着来回翻动身体,在英语中辗转反侧、辗转难眠和翻来覆去也有其固定表达,即“toss and turn”。文中指振保晚上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思考自己能否和自己朋友的妻子娇蕊偷情,与该英语习语的使用语境与情感色彩契合,因此采用套译法,符合读者的预设语境,实现了最佳关联。

4. 《红玫瑰与白玫瑰》译本中成语翻译的不足

金凯筠是美国汉学界著名的现当代中国文学翻译家,也是研究张爱玲作品的专家。翻译了其数部作品,包括《倾城之恋》《封锁》《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但是由于金凯筠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10],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不是那么透彻,这导致其对一些成语的理解与成语本身或成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有些许出入。在翻译的过程中,其对大部分成语进行翻译时遵从了关联翻译理论的原则,成功地实现了跨文化交际,但对少数成语的处理,没能实现作者企图和读者期望间的最佳关联。

例如:她的一技之长是耍弄男人。

翻译:The only thing she was really good at was leading men on.

“一技之长”是指在某种专业或技艺方面的特长。文中指娇蕊擅长诱惑男人。此处译者将其处理为“the only thing she was really good at”——她唯一擅长的事。与原成语的意思不匹配,没有做到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作者的意图,易使译入语读者产生误解。因此,可以将其改成“she was really good at leading men on”,这样简洁明了,意思与原文一致,做到了“译文应该是同原文释义相似的接受语语段[8]”。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文学巨匠,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而闻名。在她的作品中,张爱玲经常使用叠词或叠字成语来表达细腻的情感或强调语气,如“恍恍惚惚”“齐齐整整”和“结结实实”。在《红玫瑰与白玫瑰》的英文译本中,译者将“恍恍惚惚”翻译为“was knocked off balance”。这个翻译在英文中表达了失去平衡的意思,译文未能有效传达原文中所蕴含的独特模糊感和内心的微妙情绪。在原文中,这个成语用于描述人物在情感上的微妙波动,译文则偏离了这种情感表达。

此外,译者在处理“齐齐整整”和“结结实实”等四字格成语时,选择了省译的方式。这虽然没有改变原文的基本含义,但却忽略了这些成语在原文中所带来的情感色彩和语境效果。省译后的英文译文无法充分体现这些成语所蕴含的细腻感情和强调效果,从而使译文在情感表现上有所欠缺。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译者在处理这些成语时需要关注其在原文中的语境效果和情感色彩,确保译文能够与原文保持一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力引导读者按照原文作者的意图解读,同时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认知负担[8]。因此,针对这些成语的翻译,译者应采取灵活的策略,如逐字直译、意译或增译。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金凯筠译本《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成语的翻译进行了研究,发现关联翻译理论对汉语成语的翻译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成语的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能力。根据该理论,汉语成语的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不再受制于源语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而是根据“最佳关联性”原则,综合考虑作者的交际意图与译文读者认知背景等各方面因素,灵活采用直译、意译、套译等翻译策略,使译文读者花费有效认知努力就可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从而实现最佳关联,完成跨文化交际。在《红玫瑰与白玫瑰》英译本中,译者在处理部分成语的翻译时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本意有些许出入,但总体而言,译者遵循了关联翻译理论和最佳关联性这一原则,对成语的丰富内涵和原作者的交际意图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充分考虑了译文读者的认知背景与阅读期望,灵活地运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成功实现了跨文化的交际。

成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和民族文化的精髓。笔者通过对《红玫瑰与白玫瑰》英译本中成语翻译的研究,以期对小说类文本下的成语翻译提供一点自己的反思和线索,以便于让中国优秀文化更好地向海外传播,让世界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 红玫瑰与白玫瑰[M]. 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
[2] Sperber, D. and Wilson, D. (1995)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Blackwell.
[3] 王斌. 关联理论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J]. 中国翻译, 2000(4): 13-16.
[4] Gutt, E.-A. (1991)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Blackwell.
[5] 薄振杰, 孙迎春. 国内关联翻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9): 57-59.
[6] 王建国. 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翻译, 2005(4): 21-26.
[7] 莫丽红, 戈玲玲. 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汉语成语翻译[J]. 湖南社会科学, 2012(2): 189-191.
[8] 林克难. 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 中国翻译, 1994(4): 8-11.
[9] Kingsbury, K.S. (2007) Red Rose, White Rose. Love in a Fallen City. Penguin Classics.
[10] 胡娜, 程雨潇. 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倾城之恋》中成语英译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 6(23): 41-44.
[11] 张菊霞. 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成语英译研究——以《酒国》为例[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33(5): 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