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用合作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University- Research-Application” Cooperation—A Case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Discipline
摘要: 产学研用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培养等方面探讨了产学研用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并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分析产学研用在创新人才培养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最后从了解行业创新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合作主体的创新理念,改善合作政策环境和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
Abstract: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application” (IUR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 of IURA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from the aspec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practical ability and scientific thinking cultivation. And taking the discipline of public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alistic dilemmas faced by IURA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Finally, the optimisation paths a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understanding the innovation needs of the industry, optimising the curriculum,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on concepts of the cooperation subjects, and improving the cooperation policy 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文章引用:王雪琪, 李冠. 产学研用合作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106-111.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837

1. 引言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主题,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创新人才的培养[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2]

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加速了知识的生产和整合,传统的“象牙塔”式办学已无法适应市场需要,通过寻求校外教育资源,利用社会环境培养人才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产学研用合作有效地适应了这一新发展需求,既推动了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了教学、生产、科研三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也突破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校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3]。近年来,产学研用在创新创业育人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提升了高校教育的社会适应力,增强了高校科技创新驱动力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吸引力,为推动国家经济科技战略提供了支撑[4]。然而,产学研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教育理念滞后、专业与产业实践脱节、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强、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不足、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乏力等问题[1] [5] [6]。因此,探究产学研用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促进产学研用各方教育资源深度合作和共享,探索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实现路径,对认识高等教育特性,把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科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公共管理作为文科重点学科之一,涉及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非营利组织等公共部门管理和组织,其人才培养更是关乎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探讨产学研用合作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和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旨在推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为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2. 产学研用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

“产学研用”是产学研模式的升级,是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用户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业培养、企业的社会实践以及用户的需求共同促进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7]。所谓创新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合理的知识体系和素质结构,以及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能够在某一领域或者行业中,以创造性劳动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8]。产学研用主体间紧密联系与互动,搭建了一个共生共享的创新生态圈,在共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发展,发挥了不同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具体来看:

创新植根于博识而专精的知识。在知识传授方面,高校通过设置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等方式传授理论知识;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科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国际学术前沿的介绍有助于学生了解学科发展中的创新以及有待突破的方向,培养了学生的学术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人才应具备勇于探索的工匠精神,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学生通过参加企业的实际项目,综合运用积累的知识和能力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9],不仅在实习中获取专业技能和行业经验,还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对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实现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人潜能的开发。

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思维的形成来源于科学研究的训练。在科学思维培养方面,科研单位的实验设施等科研资源,为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持与实验平台。学生通过参与科学研究,通过对新现象和新机理的揭示,训练了科学逻辑思维,扩展了思维广度;同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坚持也促使学生形成探索、信念执着的精神。

3. 产学研用合作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在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人才的培养应具有创新性和发展性。公共管理学科创新人才应具备交叉思维、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通过融合多技术、多技能提升管理效能,为国家和社会治理服务。当前,公共管理学科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培养体系,但新文科建设工作对产学研用以及公共管理学科培养创新人才提出更高需求,然而,在公共管理学科中,产学研用模式虽然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但也面临一些特定的问题和挑战。

3.1. 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石,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中,推进两者深度融合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当前,部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仍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而创新教育多是以通识课程的形式开展,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在课程体系中各自独立。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中,教学内容更新缓慢,极少有“专创融合”的教材,对学生创新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不足。在创新通识教育中,教师多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专业实践训练较少,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两者融合不足导致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时需要进行知识转化,创新难度较大。

3.2. 跨学科教育存在短板

公共管理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强化多学科、跨学科开展综合性研究。然而,在产学研用模式中,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仍存在传统专业保护观念,专业课程学习过于细致,课程之间衔接不足,缺乏动态调整机制,导致学科壁垒较为明显;面对复杂的公共管理问题,跨学科的合作和整合存在短板,尽管少部分学校在新文科建设中采取了改革措施,但多是碎片化改革,缺少系统性的建设,学科交叉融合推进缓慢[10]

3.3. 产学研用各主体创新目标有所差异

在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由于不同主体对创新成果的界定以及理念存在差异,影响了其参加协同育人的积极程度。高校的目的是通过产学研用多出成果,提升学科竞争力,推动学科发展,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仅局限在高校范围,不重视市场和社会需求;科研机构更注重科研成果产出,例如高质量论文的发表、国家专利的申请等。而企业希望借助创新成果取得收益,降低生产成本,利用创新人才的力量在市场中立足,获取竞争力[11]。三者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同,同时缺少第三方社会组织介入、协调和制约,无法形成合力,导致创新人才培养效率不高。

3.4. 产学研用协同下实践平台支撑不强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践平台的构建和科研应用转化是培养公共管理创新人才的重要支撑。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涉及政府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而政府部门不同于一般商业企业,其管理和决策过程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政治性,一方面,多数学生没有机会进入公共部门实习;另一方面,政府公共管理实际问题复杂多变,在处理中需要长期的积累与参与,而高校教学大纲设置的实践时间难以满足。与此同时,由于公共事务的特殊性,公共管理领域的产业界参与度相对较低,导致产学研用在公共管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中缺乏实际案例和行业合作,面临着创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实困境;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创新理论无法应用于实践。

3.5. 产学研用合作深度不够

整合多元主体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作用,构建多元主体共赢的育人格局是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当前,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仍为高校,其他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单一,缺乏深度[12]。由于缺少协同育人激励机制,导致各主体合作深度不够。一方面,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知识的创造不足,并且高校之间在公共管理创新人才的培养交流不足,未能形成横向联合。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企业在实践环节更注重挑选人才,对人才的培养局限在岗位技能培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较少[7]

4. 产学研用合作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产学研用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受到社会环境、各主体的态度、资源配置等多重因素影响。针对当前产学研用合作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应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落实创新教育,将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协同纳入培养体系,统一合作主体的创新理念,完善政策环境以及管理机制,促进产学研用合作步入公共管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4.1. 调查行业创新需求,优化课程设置

面对新文科建设整体创新的要求,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应响应国家需求,顺应人文社科发展趋势。因此,要准确把握行业对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通过调查政府、企事业单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素养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培养方案。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梳理,立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本目标,按照公共管理专业相关岗位工作要求,改革课程体系。一方面,将专业创新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设关于创新管理、创新方法等方面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设计跨学科课程,融合公共管理、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等多个领域知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主修、选修和辅修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强化产学研用合作主体的创新理念

产学研用合作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多主体构成,各主体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特作用,应树立长远目光,寻求合作共赢的道路。高校应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多样化的合作模式。根据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政府、企事业等用人部门联合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注重创新活动的宣传和教育,并且贯穿产学研用的合作理念,提升产学研用合作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企业作为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应树立合作创新意识,积极参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培养创新队伍,通过项目合作提高所需人才的科技创新水平,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带动技术发展。

4.3. 改善产学研用合作政策环境

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相关规章制度是保证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政府部门应健全相关政策法律,对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相关内容进行规定。例如,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统一产学研用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通过财政优惠等政策推动企业参与产学研用合作。并且设置专项合作基金,用于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创新体系建设、学术交流活动、知识产权申请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活动,保证产学研用培养创新人才的资金需求。同时,政府应搭建交流平台,整合资源优势,协调合作各方关系。

4.4. 完善产学研用合作管理机制

由于产学研用涉及多元主体,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完善相关管理机制,保证其有效运行。首先,确定利益分配机制。按照互利互惠、公平合作的原则,确定利益分配比例,在内部分配中充分考虑个人贡献,调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其次,健全高校管理办法。高校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负责产学研用合作相关工作;设置创新人才培养管理制度,一是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育,丰富创新教育内容;二是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评价体系,重视创新教育。比如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和产学研成果经济收益等进行评价,全面评估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效果。最后,建立合作评估机制。对产学研用各主体资源投入、合作过程、产出等方面进行评价,明确各主体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和权利,针对薄弱点,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实现交融发展。

5. 结语

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公共管理专业作为文科重点学科之一,应按照新文科建设要求,大力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为公共管理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面对产学研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诸多问题,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应积极改变,从了解创新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合作主体的创新理念,改善合作政策环境和管理机制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产学研用资源的深度融合,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推动社会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

宁波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产学研用合作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批准号:JYXMXZD2022054);宁波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面向新文科建设的情境构建式案例教学法研究——以《区域规划与发展》为例”(批准号:JYXMXZD2022055)。

参考文献

[1] 李辉, 于晨莹. 产学研融合培养行业特色创新人才研究——基于军工企业访谈的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 41(21): 47-54.
[2] 钟柏昌, 刘晓凡. 跨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理机制与模式重构[J]. 中国远程教育, 2021(10): 29-38+77.
[3] 张忠家, 等. 产学研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1-5.
[4] 张羽飞, 孙祺, 李桂荣, 等.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 概念衍生、特征类型与推进路径[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 41(10): 150-160.
[5] 杨青, 刘英, 曹福亮. 新农科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与启示——基于N大学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J]. 高校教育管理, 2021, 15(6): 114-124.
[6] 范建波, 罗炳金. 产教融合视角下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的体系构建——以纺织专业群为例[J].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20(4): 83-86.
[7] 夏红梅, 肖骏翔.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专业“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研究[J]. 国际公关, 2023(16): 146-148.
[8] 赵峰, 向蓓姗. 新时期创新人才之路: 基于高校选拔和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考[J]. 科学管理研究, 2021, 39(5): 134-139.
[9] 韩双淼, 谢静. “双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研究——基于C9高校建设方案的文本分析[J]. 现代教育管理, 2021(5): 30-37.
[10] 文宏. 新文科视域下公共管理学科的范式变革与体系建构[J].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3(3): 5-18+141.
[11] 徐宏, 李万春. 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问题与对策[J]. 科学管理研究, 2020, 38(3): 2-7.
[12] 王承武, 韩芳, 王志强.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路径研究[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8):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