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Life-Oriented Teaching of Chinese Writing in Primary Schools
DOI: 10.12677/ae.2024.14101839, PDF, HTML, XML,   
作者: 李 贝: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关键词: 习作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Composition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ife-Oriented Teaching
摘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习作教学应该趋于生活,关注生活,表达实感。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需要教师习作教学归于生活。同样习作教学生活化能激发写作兴趣与动机,增强观察力与感知力,提高写作能力与技巧,促进个性发展与创造力,培养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如上所述,提高小学语文习作生活化,需要从生活中积累素材,需要回归生活,需要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emphasize that composition teaching should focus on life, pay attention to life, and express practical feelings. Based on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for teachers to incorporate composition teaching into daily life. Similarly, incorporating writing into daily life teaching can stimulate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in writing, enhance observation and perception, improve writing skills and abilities, promot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creativity, and cultivate a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humanistic care. As mentioned above, improving the liveliness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writing requires accumulating materials from life, returning to life, and teachers using life-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
文章引用:李贝. 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118-12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839

1. 引言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在《文心》里提到:“生活好似泉源,文章亦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1]。可见生活是学生习作创作的源泉,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教学效果。习作教学生活化要求将学生的学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在课堂上引用生活化的情境,将课堂不仅仅局限课堂和教课书,而是应该扩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

2. 习作教学生活化是必然趋势

探索习作教学生活化是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教育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旨在引领学生在生活的点滴中发现美、感悟情、抒发志,让写作成为他们记录生活、表达自我、享受创造乐趣的重要方式。

2.1. 新课程标准要求习作教学生活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2]习作教学作为小学阶段语文教育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激发学生的习作潜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语文的习作教学中,却存在着,学生的、词不达意,言不由衷,去虚构作文内容与情感,来机械的完成学习任务。生活中有语文,语文中有生活,让学生把真实生活的情感抒写出来。同时在课程标准中对习作教学建议补充了一些说明:教师要重视习作教学,要将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产生联系,不能将习作独立教学,要灵活地将读与写、说与写两两结合,起到能够相互促进的作用[3]

2.2. 小学生习作需要基于日常生活

习作最初是要达到表达自我和与他人交流的目的,是纯粹的语言表达和人际间的沟通,但随着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习作成为了考试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了评定成绩的一部分,这就导致当前很多小学生的习作观发生了偏差,他们不再将自我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体现在习作中,而是选择在习作中写下能得高分的优美语句,最终目的是为了考试成绩。生活教育理论对于纠正当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偏差有着必不可少的意义。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教师将教学贴近学生们的生活,从生活中积累习作的素材并探寻习作的意义,同时也让学生们意识到习作不能离开生活胡编乱造,习作要根植于生活中为了生活而写,让习作能够真正实现本身的交际功能。

小学生习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在生活中如何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总而言之,习作教学应从当下学生生活入手,走习作教学生活化之路,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学生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习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重视生活这个源头活水,积极训练习作。倡导学生迈出课堂,更加深入生活。从中参与生活、感受生活、逐步融入生活,形成更加强烈的写作欲望,从而让习作变成学生的生活需求。

2.3. 习作教学生活化适应社会发展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浪潮中,对人才的需求模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知识的传承,却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难以契合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因此,习作教学生活化作为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教学模式,正逐步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展现出其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习作生活化强调将学生的写作活动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用文字记录真实感受与独特见解。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能够灵活应对,勇于创新。并且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增长,习作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知识体系,还能够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从而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拥有卓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正是现代社会所急需的,也是推动社会持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3. 习作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3.1. 激发写作兴趣与动机

习作是语文教学中的疑难杂症,在以往的习作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对于习作有很强的畏难心理,课堂训练时部分学生会选择拖延,这导致了习作教学的效率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生活化教学使写作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任务,而是成为学生记录生活、表达情感、分享经验的自然过程。当学生发现自己可以通过文字讲述自己的故事、描绘身边的事物、表达内心的感受时,他们的写作兴趣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写作活动中。

3.2. 增强观察力与感知力

新课标指出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感受。这种训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力,使他们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的美好与独特之处,还能增强他们的感知力,让他们的情感更加丰富细腻,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

3.3. 提高写作能力与技巧

通过将写作融入日常生活,学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如如何选材、如何构思、如何表达等。同时,生活化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他们的文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这种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方式,往往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加有效。

3.4. 促进个性发展与创造力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生活化教学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写作,表达真实的自我。这种个性化的写作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在写作中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3.5. 培养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

生活化教学还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思考社会问题、关注弱势群体、传递正能量等,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种教育理念的灌输,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习作教学生活化如同一把钥匙,为学生打开了通往写作世界的大门。它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对习作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动机,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以及写作能力与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力得以激发,同时,他们还学会了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去关注社会、关怀他人,培养了宝贵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因此,习作教学生活化不仅是教学方式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转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习作教学应紧密围绕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实现习作教学生活化。本文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强调用生活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教学[4]。以及建构主义,强调重视学生的经验背景,重视在情境中教学。提出了要教师层面在教学上进行生活化的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去观察和记录生活。在学生层面在写作时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真情实感。

4.1. 积累素材,厚积薄发

习作的素材积累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生活中观察的越仔细,才是文章细腻的基础。观察的方法则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更好的去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在写作中去流畅表达[5]。特别是小学中段的学生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主,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习作题目《猜猜他是谁》,教师在教学前可以先做准备将观察周边人物作为一个作业布置下去,将观察的内容细分为外貌,性格和与他一起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事,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才能在课堂上有话可说,在习作有情可表。在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主题为《写观察日记》,在此教学中应该先教会学生去选择观察对象,如何去记录,再开展观察,观察对象的变化,做好记录。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多鼓励,发现学生的长处,激发兴趣,让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

通过实施细化的观察作业与系统的习作教学策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增强了观察敏锐度,丰富了写作内容,还显著提升了表达能力。学生们学会了如何细致观察周边人物,从外貌、性格到共同经历,都成为了他们笔下生动的素材。同时,在《写观察日记》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观察记录的方法,激发了写作兴趣,逐渐将外在的鼓励转化为内在的写作动力。这一系列训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还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观察与记录习惯,为未来的学习与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 回归生活,表达情感

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是小学习作教学必须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因此在习作教学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自己的文中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在习作评价时更应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应该让华丽的辞藻成为判定优秀作文的标准。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写下自己的生活,讲清楚生活中真实的事件,流露出真情实感,就能算的上是一篇好文章。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结合单元的口语交际,让学生大胆去分享自己的生活。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而且还让学生体会到习作的独特乐趣,把习作当作一种主动的、自发的分享行为。记录生活也是回归生活的一个手段,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日记和周记。通过长期坚持用文字去记录生活,在此过程中教师多以鼓励为主,不仅让学生养成了记录的好习惯,而且在对于某些记实性作文时有帮助。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要求《多彩的生活》,学生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去回想和已有记录的素材,不会为了完成习作任务而绞尽脑汁,最后东平西凑一份习作完成,多记录,让素材回归生活,让教师评价贴近生活,让学生情感真实的表达,这就是生活化习作“我手写我心”。

总而言之,通过实施生活化习作教学,我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真诚地记录生活经历,并在习作中自由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让他们将习作视为一种主动、自发的分享行为,更让他们在享受写作乐趣的同时,养成了记录生活的好习惯。长期坚持记录,使学生们在面对如《多彩的生活》这类习作时,能够轻松调取生活中的真实素材,避免了为完成任务而拼凑文字的窘境。教师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引导学生情感的真实流露,实现了“我手写我心”的教学理想,让习作真正成为学生展现生活、抒发情感的窗口。

4.3. 情境教学,鼓励创作

小学中学段语文教材有大量的观察性习作主题,在高学段中大多都是记录生活类的习作。中学段和高学段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情境化的教学手段,将多种活动带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在参与活动中感受不一样的体验,学生在习作中就能够自然而然的写出自己的体验。

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游——》,要求学生去写一写这个地方。但学生的生活主要是学校,家庭,很多学生觉得无话可写,生活中总是平常平凡的。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游校园活动,在实地的教学中让学生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细节之美,将课堂延展到课外,带着学生去观察生活中朴实的场景,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来就是一篇好的佳作,鼓励学生勇敢的去创作。鼓励学生去创作不仅体现在鼓励写文章上,而应该在习作评价是有体现,比如在学生文章中缺乏事件,只是用大量的废话来填满文章,教师可以在评语中写到“老师希望能在你的文章中看到你和小狗如何相处的画面。”将教师评语不仅起到评价作用,而且也有引导和激励作用。这样的教学评语不仅仅停留在文章语言的上,更是给学生日后写作提供了方向和灵感,让学生能动笔可改,有情可表达,用评语去教学,也是基于习作教学课堂的延伸。

5. 结语

习作教学生活化的开展,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有话可写,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但是加大了教师备课的难度和时长,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带学生去实际中教学课堂纪律不好把控。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 夏丏尊. 文心[M]. 北京: 三联书店, 2008: 4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4] 袁红强. 以“陶”引路, 营造生活化语文课堂[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21, 1170(10): 40-42.
[5] 唐广泉. “作文题材生活化”校本课程的实践性研究[J]. 语文建设, 2021(6): 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