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费定向师范生乡土情怀培养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Path of Cultivating Country Affections of Undergraduates at Public Fees in Normal Universities
摘要: 公费定向师范生是当今各地师范院校着重培养的人才,是乡村队伍教师最核心的组成结构,其发展决定着乡村教师奠定坚实建设壮大的基础,对促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地方师范院校作为主体单位,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不仅获得了培养公费定向师范生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地方师范院校必须加强人才培养环节,重视关爱教育,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学校的三方合作,造就一支合格且优秀的乡村教师队伍。
Abstract: Normal undergraduates at public fees are the talents that normal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focus on cultivating, and they are the core structure of rural teachers. Their development determines the solid foundation for rural teachers to build and grow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 As the main organizatio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respond to the strategic requirements of nat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which not only obtains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cultivating oriented undergraduates at public fees but also obtains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must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attach importance to caring education, strengthen tripartite cooperation with local governments and schools, and create a qualified and excellent team of rural teachers.
文章引用:黄蔚. 公费定向师范生乡土情怀培养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10): 194-19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1850

1. 引言

自2018年教育部将完善免费师范生制度转为公费师范生培养后,在我国许多省份开展了各个阶段的乡村定向师范学生培训项目,为我国农村乡村学校输送大量的新鲜师资血液,对于我国推动城乡结合建设,教育并进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对于我国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能力、文化总体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是我国偏远地区及农村当中,教师的总体素质还是没有显著提升,这是由于目前我国农村面比较广,条件还没发展出来,教师之间的教学能力差距比较大,而且农村之间的学校也存在教学水平发展不均衡不完善的瓶颈。《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报告认为:当前我国农村的教师存在师资质量、运输通道、资源配置、教师结构、师风师德等影响着中国农村教师的健康成长的问题,所以,地方院校应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提高师范生的乡土情怀。

2. 培养公费定向师范生的背景

(一) 国家推进乡村战略规划

在农村复兴和精确帮扶的政策背景下,国家将农村的开发改革、文化建设放在工作首位。《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和一批政府文件的实施,都要求进一步促进教师本土化培训,并向农村师资补充困难地区进一步把招生范围扩展开来,协助好地方院校培训出“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优秀品质教师。乡村振兴,必兴教育,农村教师是搞好农村教育的根本保障,也是推动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农村教师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短板,要想提高我国农村教育整体水平,最关键的就在于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品德修养,培养优质的农村教师就成为了农村基本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使每个农村儿童接受平等素质教育,帮助农村儿童学习和成长,从教育方面上遏制贫困一代一代地传播,促进小康社会建设和实现农村复兴。成为农村社会智库,成为当地的良知和思想并存的乡村教师,对于农村的意义不仅在于农村基础教育,而且与农村社会的整体发展、经济建设和文明进步息息相关,乡村教师肩负着农村复兴的多重责任。

(二) 国家倡导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教师是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首要资源,是中国繁荣、民族复兴和人民福祉的重要基础。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的灵魂人物,如果没有他们日积月累地坚持和精益求精的教学质量,农村教育将难以实现振兴的目标。2018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联合发布有关教师建设改革新形势下综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师的发展方向做了顶层建筑设计,绘制教师教育大纲、培训发展蓝图,明确重点必须首先分工,全面了解教师工程建设的意义和总体需求。2022年4月,教育部和其他8个部门发布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为我国全面深化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为准则[1]

3. 培养公费定向师范生的意义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民,但是核心却在于教育。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不断为农村输送优质乡村教师的源泉,师范生学成毕业后,将回到自己的生源地,在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上为教育事业发光发热。地方师范院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职业能力优秀、拥有无私的奉献精神、热爱乡土文化的教师,是我国大多农村实现脱贫复兴的最佳保障。总体上,农村教师建设和师范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有利形势,地方公立学校师范教育政策契合我国推进的脱贫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不仅为我国农村大量的贫困生提供了接受大学高等教育的机会,还能切实地为农村学生的家庭减少相应的经济负担。因此,需要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农村公立师范大学生的培训体系,真正保障农村公费定向师范生毕业之后在农村学校“进得来、学得精、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从根源上提升农村教师的整体教育水平,推进城乡教育势均力敌地发展。

4. 培养定向师范生面临的挑战及分析

(一) 乡村师范生缺口大

一方面,目前对中国教师的需求仍然巨大。据估计,无论教师流动的影响如何,2010年和2020年之前的实际全职教师人数大约300万人,以当前我国受教育的学生数量来看,教师的数量仍然欠缺,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数量更是远远不够,这就跟当前农村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师资需求出入很大,但是教育的改革需要解扩大阶级,二子女政策逐步释放各种原因,对未来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需求仍将增长。

此外,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在农村扎根。虽然中国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困难,但优秀教师在农村教书的比例仍然很小,无法深入农村。作为当地教师的主要补充剂之一,他们也面临着“留下来”的问题。一是在当下不管城市乡村,教师的师资都比较欠缺,一些高学位、高素质、年轻的新老师基本被安排到县里或者镇上的学校,从而导致安排到边远乡村地带小学的老师屈指可数,导致优质教师“下不去”;二是这部分老师即使是被分配到了偏远的农村学校任职,也并不能够长时间地呆在农村任教,他们也许会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也许任职几年后就会通过考调或者其他方式离开岗位,而农村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教师实现个人目标的一个短期跳板,即“留不住”。三是因为师范生面临毕业或者毕业后各类问题违规的现象仍层出不穷,更别说去农村,谈不上支持农村教育[2]

(二) 乡土情怀缺失——适应地方性服务的能力不强

随着全国城镇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教育界也日益出现了新的面貌,根据师范类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师范院校应注重大学教师的主要业务,注重提高师范生的人才培养素质,受教育的学生也应具有正常的师德性质。不仅要培养普通大学生的基本技能,还要培养不忘初衷、回归基础、坚守道德的精神。这对于“普通培训”、“中学教师”和“多重能力”也是必要的。

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和普通师范学校培训有所不同,回归源头教学后,不仅利用知识发展农村文化,还借助农村地方教育资源培养自身的技能,公费学生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专业素质、教学技术、职业道德外,还需要借鉴农村的生活方式,需要了解农村教学模式,从事农村文化教育教学、科研和改革。为此,公费学生培训地区高校,一般培训也是学生服务当地意识,培养公共取向的当地情感,培养公益学生“农村特征”,否则缺乏当地的感情只会培养出生在农村的“陌生人”。

(三) 高校对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大同小异

经过考察,对于学校内在对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培训问题也存在着部分定向师范生表示,他们的培训方式与一般师范生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学生中有不少人对乡村院校的实情也不是很熟悉,不少学生也缺乏在乡村院校上课的经验,再加上与非定向学生一般相比,整个人都处于了一个茫然状态。本人在大学填完了高考志愿后的一腔热血,有时候竟会出于义愤自责之中,如果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远离了一些可以创造财富的东西可能。该校提供的教学,关于乡村历史、乡村文化方面等都不是一项全面的教学,所以缺乏家乡的根,更谈不上对家乡的热爱。社会利益与自身利益的冲突却得不到合理的处理。不少学子为了未来可能就觉得自己一辈子待在了乡下,也有些学校则是带着某种矛盾的情绪,因为一方面没有了就业的压力,对于学业上的动力也不会那么强大,一方面,没有了农村校园,对于上学的经历也就没有了相应的感同身受,因此有时候学校也会处于一个长期的死循环之中。

(四) 国家政策理想差别化实施

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地方政府也了解到推进师范生教育对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性,便加强公费定向师范生的体系建设,也希望利用独特的高等教育体系使所有贫困学生与高等教育接触,更有希望利用这样的形式来输送一批又一批的优质教师到农村学校中去,进一步推动农村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发展需求。虽然我国逐步增加高等教育,特别是农村高等教育投资,但由于我国农村高等教育广泛,教育条件差、学生突出、历史债务、城乡差距和农业很大,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完善的阶段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定向师范生在毕业之后,前往农村学校任教时,不仅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注重自己身为老师燃烧灵魂实现生命价值,还要面临一系列影响其个人职业发展前景的外部影响,工资水平是职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此外,学生入学考试公开取向普通学生的动机也需要考虑,调查显示,当地公立教师专业学生入学考试的主要因素有“热爱教育,对教学感兴趣,”和“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学生毕业有岗位编制,有就业机会保障”,男大学生更认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3]。然而,一些农村学生往往选择在父母的压力或其他压力下选择就读师范生,而不是为了自己而专注于农村教育。因此,当这些学生进入学校时,学习动机、学习的学习态度、职业感情,都会造成大学人才培训和管理障碍,要么是在学习上拖拖沓沓混吃等死,要么就是不按规定签署毕业后的三方协议,这种违约率存在的情况不仅有悖国家教育有关规定的本意,而且也挤走了因名额有限而不能入学的立志祖国教育事业的国内学子。

5. 地方院校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策略

(一) 准确定位,立足地方服务的人才培养

目前的培训模式也有很大的变化,较有特色的主要有三类:全科型教学模式、分科型教学模式、分向综合模式,各种教学模式都适合于各个阶段的培养。

首先,明确界定了公立型师范大学生培训规划的目标。在正规教育学科认证制度规定的基础上,人才培养计划应扎实、慷慨,突出教育的基本特点,慷慨地反映高等教育的综合特点要求。

其次,建设公费师范生学习的课程体系,坚持综合能力成为优势,努力培养本科项目发展和研究意识、教育教学技能、知识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意识、终身学习意识、现代教学科技意识和依法教学意识,使公立普通高校毕业生未来受教育应具有教育意识和能力。

最后,要注重满足地方农村教育的需要。公立师范大学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它不符合当地的要求,因为公立师范大学生必须回到学生源教学,注定当地师范学院闭门培训,鉴于农村教育教师的要求也不同,每个教师有自己的特点,缺乏农村教师的学科基础,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低,农村教学学科意识等问题,地方师范院校应该在前期做足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来提出相应的对策,才能做出有针对性的改变,从而确保受过培训的学生立即进来,只要很好地使用它。

(二) 营造氛围,重塑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情怀

首先,明确道德第一“现实立足点”,可以结合教师培训计划加强乡土教学、把乡情与乡土教育纳入综合教学;采取了参观、讲座、学校辅导员、下乡支教、义务辅导、与农村学校的班主任进行面对面指导等形式多样、生动有内涵、扎实有效的方式,来做好对广大学生们乡土情怀的指引。

其次,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突破点”,大多具有深厚的办学传统,并能够全面挖掘本校的优良教学传统,以及学校现存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新旧结合,齐心协力地形成一个新的优质的文化氛围,为学校教育风格和形成学生的个性精神与个性化、微妙的铸造。

最后,将知识掌握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掌握知识与情感培养的行动相结合。在培训计划中,设立包括教学实践、培训实践、教育实践内容的现场实践,特别是设立农村实地实习项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方位实地,进行全面的培训教学过程,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4]

(三) 丰富手段,无差别培养公费定向师范生

农村公费定向生应当要能适应农村的教学,弥补目前乡村没有老师的现状。而目前不少青年教师由于对农村学生缺乏一种归属感,相应地老师也就没有了归属感。所以,在教育方案中各大学校教师应当与一般师范生区别对待,在科目设计方面应当尽量本地化,也不能由于无差异化而导致农村上岗学生出现的不适应。

另外,在教学技能训练上应当更多地面向广大农村的孩子学生。目前,不管是在学校培训阶段或是招考过程中,学校基本上面向的对象都是城市教学的学生,也极少有以乡村为模板的。不少人都觉得乡下的小班化教学很好教,可是实际上乡下的小班化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好教,对于没有惩治权的小教师又应该怎么处理?熊孩子与没有落实的家庭合作又该怎么处理?学过的知识和技术却无法正确运用,这都将成为定向毕业生上岗后要面临的棘手难题。所以,培训教师必须以农村教育为背景。

(四) 协同培养,完善地方院校录取退出机制

政府资助的定向师范生的培养是一项有系统的工程,全国各地师范院校的培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何真正实施政府资助的师范大学生培养方法,就需要形成与各地人民政府、“三位一体”协同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形成培养实施方案的体制。农村学校公费定向招生项目,在由各地高等学校研究确定后委托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农村代表机构共同研究商定项目,确保高校培养的人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能够满足社会上各个教育学校或机构地实际需要;二是实施协议签约管理。在学生正式选拔入校之前,由学生的父母、学生与当地县(市、区)政府和培训机构将共同签署公共费用培训和有针对性的就业协议,以加强深入磋商和有效的沟通,促使我们学校和当地的部门、三方的深入协商、高效交流。

此外,各地学校要扩大招生自主权。在进行入学选拔前,可增加测评内容,或者更加注重测评内容,以了解毕业生的文化情怀、爱好特点及其个人的需求。要继续健全公务员定向师范生退出制度,在二年级升学阶段可增加一次考试,通过设立相应要求和指标,使得那些岗位不符合或不愿定向从教的毕业生退出公务费师范类专科毕业生队伍,并可以按照要求返还所获得的补贴;条件符合要求并希望落地生根乡村教师的毕业生,在相应情况下按照有关要求允许转入公费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并按照要求给予补贴。

6. 结语

综上所述,部分学校在招收公费定向师范生中,要想真正贯彻到教育方针,就必须从培养能力素质、丰富乡土情感、师风职业道德、稳定管理等方面下功夫。陶行知老师曾讲:“真教学,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底发出来的,才可以到达灵魂的最深处。”在这里,“发自内心”的是定向的普通大学生的地方感受和职业道德,这也是他们未来坚持和为农村教育作出贡献的内在力量。近年来,张桂梅教师、朱敏才教师、蒋国珍教师、支月英教师等“最美丽的农村教师”相继涌现,在他们身上都散发着强烈的乡土气息和教育情怀以及优秀的师风师德,他们还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学习。因此,要想建设好强有力的乡村教师队伍,培养好公费定向师范生才是关键任务,地方院校通过准确定位、营造氛围、丰富手段、协同培养等方式,立足地方服务的人才培养,以更好的状态去培育好公费定向师范生的乡土情怀,有助于实现我国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 杨冬梅.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养——以小学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 2022, 8(13): 120-123.
[2] 陈荣, 任卓, 冯传书.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院校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的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J]. 教师, 2019(31): 22-24.
[3] 张干. 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 管理观察, 2016(33): 108-110.
[4] 杨旭, 曾丽. 新时代定向师范生乡土情怀的现状调查与培育路径探析[J]. 就业与保障, 2022(4): 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