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铁公共艺术在地域文化传播方面的意义研究
Research on the Significance of Subway Public Art in Region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
DOI: 10.12677/design.2024.95556, PDF, HTML, XML,   
作者: 孙铭均, 孙 伟*:江苏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地铁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地域文化传播Subway Subway Space Public Art Regional Culture Spread
摘要: 本文为探讨地铁空间中地域化公共艺术设计的精髓,详细剖析地铁空间内公共艺术元素的深层含义及其独特的表达手法,进一步探索地铁空间中地域化公共艺术设计的多元价值。文章分析了地铁公共艺术的当前发展状况,包括当下所遭遇的挑战;聚焦国内地铁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杰出案例,提炼并归纳其独特优势。得出地铁公共艺术对提升地铁空间中的艺术性,促进传播地域文化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给未来的地铁公共艺术设计提供灵感与理论支撑。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regionalized public art design in subway space, analyze the deep meaning of public art elements in subway space and their unique expression techniques in detail, and further explore the multiple values of regionalized public art design in subway spa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subway public art, including the challenges encountered at present, focuses on the outstanding cases of the combination of metro public art and regional culture in China, and refines and summarizes their unique advantages. It is concluded that subway public ar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and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the artistry in the subway space and promot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which provides inspiration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future subway public art design.
文章引用:孙铭均, 孙伟. 对地铁公共艺术在地域文化传播方面的意义研究[J]. 设计, 2024, 9(5): 253-261.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5556

1. 引言

随着现代城市生活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增强,城市空间在时间进程中被不断美化。同时,人们对生活空间中文化及艺术成分含量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对大众来说,地铁具有运输能力强、速度快、有规律性等优点,成为人们出行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之一,每天有无数人在地铁中穿行、停留,当之无愧的“城市第二公共空间”;对城市和政府来说,地铁空间借助每天巨大的人流量,自然也成为了展示地域文化、城市形象和承载商业活动的重要平台。于是,越来越多的地铁公共艺术应运而生,或华丽,或简约。这一现象,使得地铁公共空间内艺术氛围愈发浓厚。由于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展示形式更加封闭和内向,比其他城市开放空间的公共艺术更能得到公众的关注,展示宣传的效果也更强[1]

本文通过研究目前国内现有地铁公共艺术案例,对其表现形式和内容进行整理,提炼出富有地域文化的关键元素,并尝试从传播角度切入,对地域文化融入地铁公共艺术这一现象的意义进行分析,鼓励更多优秀地域文化类公共艺术设立于地铁空间内,为其他同类型研究、设计、改造策略等提供理论支持。

2. 地铁公共艺术现状分析

地铁空间属于开放、公开的公共空间,所以其空间中的艺术创作,包括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环境设施以及具有艺术性的装饰设计等都属于公共艺术范畴[2]。其目的是为乘客提供更加美好的出行体验,同时增加地铁空间艺术活力和文化氛围。

当前,国内外地铁公共艺术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包括传统的绘画、雕塑等静态艺术,因其展示性强、体积小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地铁空间内,如斯德哥尔摩地铁T-Centralen站:1956年,瑞典政府对中心站T-Centralen站进行改造,最终方案为蓝白色调空间,艺术家在岩石上画出橄榄叶,以此来纪念古代的雅典奥运会;还包括了新媒体艺术、交互艺术等动态艺术形式,优点为观赏性高、互动性强,如长沙地铁溁湾镇站:2014年,长沙地铁2号线开始载客运营。七年后,长沙地铁突破功能化转向人文化,仅数月间,国内首个地铁数字艺术馆在溁湾镇地铁站震撼亮相,其中包括6个大型钢结构立体装置、长沙地标性建筑和湖湘特色艺术字体,见表1

地铁公共艺术也越来越注重地域文化表达,通过将地方特色与艺术相结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地铁公共空间,让乘客在出行中感受到城市的文化底蕴。此外,地铁公共艺术不再仅仅是观赏的对象,而是更多地强调乘客的参与和互动,通过各种交互方式让乘客能够亲身参与其中,增加地铁空间的趣味性和活力。可总结归纳为三点:多元化发展、地域特色凸显及互动性增强。

Table 1. Public art forms in T-Centralen station of Stockholm Metro and Yingwanzhen station of Changsha Metro

1. 斯德哥尔摩地铁T-Centralen站和长沙地铁溁湾镇站公共艺术表现形式

位置

形式

图例

墙面

壁画

Stockholm Metro T-Centralen station

斯德哥尔摩地铁T-Centralen站

室内

装置

Changsha Metro Yingwanzhen Station

长沙地铁溁湾镇站

3. 地域文化传播遭遇的挑战

3.1.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

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文化现象,包括历史、传统、民俗、风俗等多个方面,是城市的独特文化符号和标志[3]。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促进了不同文化间交流与融合,但同时也导致了文化同质化现象。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可能逐渐消失,使得地域文化的传播面临失去个性、特色的风险。人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其他文化,可能更加倾向于接受外来文化,而忽视或轻视本地文化,导致地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带来了挑战。

全球化所带来的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也可能使得地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面临被误解、歪曲的风险。比如中国龙文化的误解:在中国文化中,龙是吉祥、权力和智慧的象征。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常常被描绘为凶猛的怪兽,象征邪恶和破坏力。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了对中国龙文化的误解。当中国的龙形象通过电影、游戏等全球平台传播到西方时,往往会被歪曲成负面形象,失去了其原本的文化内涵。地域文化在追求全球化传播的过程中,将面临失去原本意义和价值的风险。

3.2. 传统化与现代化的割裂

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城市,我们总可以寻找到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东西,包括风土人情、城市布局、建筑风格等。我们可以从这个城市寻找到它的历史痕迹、发展过程和未来走向。可以说城市文化与城市的历史渊源、社会变迁密切相关,体现了城市文明的基本脉络[4]。传统地域文化要经过长期历史积淀,方能形成。而现代化进程则是相对较近的发展趋势,这就会导致传统与现代在时间维度上存在差异,进而使得一些地域文化的传承面临割裂的风险。例如,内蒙古的游牧文化正在逐渐被定居生活所取代,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和仪式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逐渐消失,这样的变化使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面临割裂的风险。又如福建的德化白瓷制作工艺,随着现代化陶瓷生产线的普及,传统手工艺人逐渐减少,技艺难以传承。年轻一代更倾向于从事现代化的职业,而不愿意学习传统技艺,进而导致德化白瓷文化传承的断层。

与此同时,现代化的进程带来了生活方式和科技的巨大变革。现代化的科技和设施为人们提供了便利,但也可能对传统地域文化造成冲击。例如,传统的工艺、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可能逐渐消失。

4. 地铁公共艺术在地域文化传播中的优势

地铁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交通系统,覆盖面广、客流量大,而随着时代发展,地铁空间也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交通空间。城市生活品质提高,使得公民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增长,例如在艺术、文化等方面。地铁公共艺术作品通过地铁这样的一个巨型传播网络,能够将其所承载的内容迅速传递给大量乘客,实现高覆盖率的传播效果,也提升了市民生活空间的质量。同时,公共艺术置于地铁内,在无形之中就被赋予了视觉传播的强制性,人们在地铁空间中走走停停,视线会不可避免的停留在那些公共艺术品上,这样一来,信息的传播就完成了。

此外,地铁空间处于地下,与地上空间相互隔绝,相对来说更加的封闭,没有窗户以及外界的自然光源,只有依靠人造灯光照明。大部分地铁空间的装潢颜色仅仅是冷冰冰的白色,毫无人情味,人们长时间处于此,会产生更多的负面、忐忑、焦虑等情绪。而地铁公共艺术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绘画、雕塑、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以及与科技、互动媒体相结合的创意表现。当人们的视觉聚焦在这些地域性的公共设计上时,暂时得到了精神上的放松。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能够满足不同乘客的审美需求,增强地域文化的感知度和认同感。

在我国基建技术的成熟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受益于此而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地铁建设也早已不再同往日一般,开始向着空间氛围的方向转变。如果将地铁比作成为一个人,那么地铁线路的基本建设,就是这个人的骨骼,地铁公共空间的设计,则是把皮肤和肉安置于骨骼上,而设计的内容,就是血液。一个人,空有皮肤和骨骼,是无法存活的,唯有注入血液,方能长久,血液的内容定要干净,这是决定一个人健康与否的关键。因此,地域性公共艺术的设计者们研究、挖掘三观正、代表性高的地域性人文、历史元素,将其注入到地铁公共艺术作品中,通过长期稳定地展示在地铁空间中,不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这种长期稳定的展示方式,能够持续不断地向乘客传递地域文化的信息和魅力,实现文化传播的长期效应,营造更加多样的艺术氛围,弘扬社会美育价值。

5. 地铁公共艺术内容概括

5.1. 自然与历史

国内地铁公共艺术地域化的表现内容中,以自然景观和历史特色为设计内容的作品已不在少数。上海地铁各个线路中,都有以表现上海自然景观为主题的公共艺术作品,如上海地铁14号线豫园站中以黄浦江为灵感的艺术空间。历史特色在地铁公共艺术中的表现与所在城市或地区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文化遗产紧密相关。这些内容可能是历史上的著名建筑、古迹遗址或历史文化。南京地铁3号线以《金陵十二钗》为主题进行公共艺术设计,这一题材取自于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十二位女性的形象,使用的石料颜色各不相同,变并将其进行十分细致的打磨,变得非常精巧,拼接精致,线条流畅,加上非常自然的明暗对比过渡和淡雅素静的背景颜色变化,很有韵致。这一作品,再现古典名著经典情景,给乘客带来别具一格的历史体验。

泱泱华夏,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湖泊、海洋等,又或是历史文化,这些都是地区特有的空间符号和记忆。通过运用生态化手法、历史元素提取的表现形式,在地铁空间中营造出与当地自然环境、历史特色相呼应的氛围,展现出地域生态平衡和自然美或为乘客营造出具有历史感的地铁空间。

5.2. 人文与生活

杭州地铁客运中心站的公共艺术墙长40米、高2.2米,以江南的民间风情中一群盘着发髻、穿着蓝衣花裤的杭州女子作为壁画主题,她们手持两头串着数个铜钱、扎着彩绸花穗的竹竿花棍,正在跳江干区的传统民间舞蹈“打莲响”[5]。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江南的人文生活气息,以当地民俗风情为主题的公共艺术被使用在地铁站内,使得这些民俗文化再此走进人们的视野中。

人文生活是体现一个地区或城市的文化特色、传统习俗以及社会风貌的重要内容,反映其文化底蕴,以人文生活作为内容进行设计,也是地铁空间中展示和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一设计方向展现了地域文化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贴近民众、反映日常,通过描绘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市井气息、民俗活动等,让乘客在地铁空间中感受到来自当地生活的温度和色彩,使地铁空间更加具有烟火味和人情味。

6. 国内地铁公共艺术优秀案例简述

6.1. 杭州地铁西兴站公共艺术

杭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杭州地铁公共艺术的创作定位为“一站一故事,百站一部史,一线一表情,十线城市景”,从设计源头便将传播地域文化这一理念融入其中。西兴站站内公共艺术《西兴风貌》,是由石砌老墙、西兴民俗、古渡重镇以及过去描写西兴的诗名组成画面,它是西兴历史古镇和生活旧貌在今天的视觉复现和重构,通过描述人们熟悉的生活和历史记忆来展现出西兴的精神风貌,折射出了西兴地域特有的文化气质和品格[6],见图1。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深入了解了西兴的历史、文化和环境特征,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和场景进行创作。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描绘了西兴的自然风光、建筑风貌和人文气息,将西兴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呈现在观众面前。《西兴风貌》不仅是一幅美丽的壁画作品,更是一幅能够引起观众共鸣和情感共鸣的艺术作品。它不仅美化了地铁站的环境,也为乘客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让人们在乘坐地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杭州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

Figure 1. Hangzhou metro Xixing station-“Xixing style”

1. 杭州地铁西兴站《西兴风貌》

其实我们从这一作品中,便可窥见杭州地铁1号线的艺术灵感和设计思路来源。作为一种存在于特定空间,创作形态受限的艺术作品,将创作中心放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上面,提出了“一站一故事”这个理念,例如湘湖站的《跨湖问史》、定安路站的《湖畔诗韵》、临平路站的《诗意临平》以及《西兴风貌》等15个站点,无形之中扩大了地域文化传播的广度。

6.2. 西安地铁南稍门站公共艺术

西安,这座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称作“京”的城市,也曾先后成为秦、汉、唐等朝代的首都,亦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

Figure 2. Xi’an Metro Nanshaomen station “Tower∙Thousand years” theme design

2. 西安地铁南稍门站《塔·千载》主题设计

Figure 3. Xi’an Metro Nanshaomen Station-four treasures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3. 西安地铁南稍门站《秦岭四宝》主题设计

南稍门站位于西安市碑林区,西侧紧邻西安标志性建筑物小雁塔。南稍门站内设计主题为《塔·千载》,空间中以小雁塔为元素展开,将立柱、顶面、墙面运用体块进行串联,形成一体化设计,同时墙面壁画描绘了小雁塔的景象,呼应了西安的悠久历史[7],见图2,站内另一文化墙名为《秦岭四宝》,以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四种珍稀动物为创作元素,通过具象和抽象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长方形和圆形相切的艺术形式,展现出这四种动物的自然形态和生态特点。动物形象中加入金色纹饰,栩栩如生,神秘莫测。这两件公共艺术作品是对西安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意识的体现,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提醒公众关注和珍惜本土的文化与生态资源,见图3

6.3. 成都地铁抚琴站公共艺术

成都拥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抚琴站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抚琴片区,站内艺术墙以“凤求凰”为主题设计,取自西汉时期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抚琴定终身的历史典故,见图4

设计者采用汉代画像砖的形象特点、照壁墙的处理手法和多媒体动态影像结合的方式,营造浪漫的氛围,背景使用纯白色与多媒体动态影像鲜艳的色彩因此强烈对比[2]。作品内涵融合了“传承巴蜀文明、弘扬天府文化”这一理念,汲取地域文化元素,利用现代化工艺技术将传统巴蜀文化、蜀地近代社会发展风貌进行传达,与地铁空间遥相呼应,创造出具有浓厚文化氛围和艺术感,彰显成都城市文化底蕴和审美品位的公共空间。行人穿梭于此,很难不被这一幕幕恢宏的壁画场景所带入,仿佛置身古代,穿越到历史书中,值得让人细细欣赏、回味。

Figure 4. Chengdu Metro Fuqin station

4. 成都地铁抚琴站

7. 地铁公共艺术对地域文化传播的意义分析

在现代都市的演进脉络中,每一座城市都孕育出了别具一格的文化气息。地铁站,作为城市的微缩景观,不仅镌刻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印记,更承载着对未来发展的无限憧憬与期待。它们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文化交流的节点,将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领略城市独特魅力的绝佳窗口。地铁公共艺术之于地域文化传播而言,意义重大。

7.1. 化身文化载体

地铁公共艺术对于文化的传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随着城市文化建设的加快以及传播需求的提高,地铁公共艺术已经不再单纯的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而存在,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从公共艺术创作来说,将地域性融入其中,意味着创作和设计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这就造成作品的形式、材料、工艺、题材等,与本土的自然和文化进行了融合。通过地铁公共艺术,地域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不同地区的独特魅力。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地铁公共艺术通过其精心设计和富有创意的表现形式,将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进而在广大乘客心中引发共鸣和认同感。丰富了地铁空间的视觉体验,也在无形中充当了地域文化的传播者。

可以说,将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淋漓尽致地呈现给每一位乘客,这是地铁公共艺术所擅长的。这些精彩纷呈的作品,或以壁画绘就历史长卷,或以雕塑定格时代瞬间,或以装置艺术诠释文化符号,它们点缀在地铁站点的各个角落,让乘客在步履匆匆间也能深刻领略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而且,地铁公共艺术的受众群体广泛,其传递的地域文化信息能够触及更多人的心灵,引领他们走进不同地区的文化殿堂,感受别样的风土人情。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传播方式,不仅极大地拓展了地域文化的辐射范围,更在无形中架起了桥梁,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7.2. 宣传历史故事

艺术家和设计师们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把深刻的历史内涵赋予地铁公共艺术,使之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生动传播者,尽情释放着属于历史独有的韵味。我们可以从每个地方独有的文化氛围中窥见一座城市的缩影,从而幻想着、憧憬着、期待着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

通过再现历史场景和讲述城市独有的历史故事,艺术家们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引人入胜的视觉盛宴。这些作品不仅巧妙地将城市的历史资源以艺术的方式融入到地铁站点之中,更在潜移默化中引领乘客在精神层面穿越时光,感受城市深厚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底蕴。历史故事的生动展现,成为当代文化自信以及人们精神财富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极大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点燃了人们对历史的探索欲望,对文化传承的热情,同时也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最纯真的本我。地铁公共艺术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更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为地域文化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7.3. 促进社会凝聚

地铁公共艺术通过富有地域文化内涵的艺术表达,激发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更在无形中促进了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形成。当乘客步入地铁站,目之所及的艺术作品都在讲述着本地的历史传说、民俗风情,熟悉而亲切的文化符号在心灵深处引起共鸣,没有什么比这更能代表自身流淌血脉的内容。

同时,现代化地铁公共艺术,通过技术手段,运用交互科技,也在无形中构建了一个文化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平台。这个平台跨越了年龄、背景与身份的差异,让不同群体的人们共同欣赏同样的艺术作品,体验对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这种跨界的文化交流,像是一座无形的桥梁,将不同的社会群体紧密连接在一起,有助于打破社会隔阂,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融合,进而构筑起更加紧密的社会凝聚力。

8. 结语

地铁公共艺术就像是一幅流动的画卷,将地域文化的瑰宝巧妙地镶嵌在城市的地下空间。想象一下,当你步入地铁站,映入眼帘的不再是冷冰冰的金属和玻璃,而是一幅幅充满故事和情感的艺术作品。它们或许描绘了本地的历史传说,展现了古老的民俗风情,或者呈现了独特的传统工艺。这些作品仿佛会说话,在充满文化底蕴的艺术殿堂里,它们用图像和色彩讲述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而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它们更像是一个个文化的使者,搭建起了不同群体之间交流的桥梁。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游客,他们都可以在这些艺术作品中找到共鸣,分享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这种跨界的文化交流让地铁空间变得更加温馨和包容,也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和凝聚。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地铁公共艺术将继续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我们坚信,未来地铁公共艺术将以其更加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为地域文化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为城市的繁荣与进步贡献更多的力量。我们期待着,地铁公共艺术能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为城市的和谐与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注 释

①表1图来源:网页引用,https://www.douban.com/note/552286363/?_i=4165326UBkHm-v;网页引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8263860543014999&wfr=spider&for=pc

②图1来源:网页引用,https://zhuanlan.zhihu.com/p/605111107

③图2来源:网页引用,https://www.sohu.com/a/443786432_348924

④图3来源:网页引用,https://zhuanlan.zhihu.com/p/572259730

⑤图4来源:网页引用,https://sc.cri.cn/n/20220810/75aced6f-d7a1-2396-597a-6256607d947c.html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邱艳美, 杨明刚. 城市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作品设计探究——以上海地铁15号线为例[J]. 设计, 2021, 34(13): 93-95.
[2] 陈朔. 地铁空间中的公共艺术设计[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6): 73-74.
[3] 李钰敏, 翟启兵. 地域文化语境下成都地铁公共艺术墙的图像叙事研究[J]. 设计艺术研究, 2023, 13(4): 38-42.
[4] 李睿, 王强, 曹传明. 论地铁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 248-250.
[5] 孙迟, 王霄. 城市地铁空间公共艺术探析[J]. 设计, 2015(17): 128-129.
[6] 郭涛. 地铁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建构——以杭州地铁1号线为例[J]. 艺术研究, 2016(2): 56-58.
[7] 张心如, 孙静, 桂道乐. 地铁站公共艺术地域化设计研究——以西安地铁5号线为例[J]. 设计, 2022, 35(21): 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