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人们急于求成,对城市湿地空间规划存在错误认知,误以为围绕绿化进行规划即可实现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因此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工作刻不容缓。由于人类活动的干预,湿地空间的功能日益多元化,从仅作为观赏游憩场所到涉及经济开发,而为了应对经济增长的需求,过度开发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失衡。而城市湿地公园无疑是一个“过渡”的表现,在面对生态建设与公园属性的融合的过程中,不少学者也是争论不断,对其功能的表现采用了合理整合,分区规划的设计手段。分区的方式是目前所采用的用来缓解湿地保护与公园开发矛盾的一种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在某些程度上是有效果的,但人为的划定仍然无法解决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流与连通,无法控制其自然动态过程[1]。
为实现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兼顾生态、生活、生产的强综合性国土空间规划逐渐成为了核心规划[2]。因此,设计师在面对城市湿地公园的独特挑战时,需要从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与平衡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城市的不同背景、场地资源以及文化传承,以打造出与以往迥异的多元化城市湿地空间。
2. “三生”理论和城市湿地公园
2.1. “三生”理论
在城市化工业进程的推动下,人类对生态用地的开发与利用需求愈加增强,致使国土空间格局合理布局需进一步做出相应策略。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念中所总结的可持续发展观,国家政府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与学术界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不谋而合。因此,中国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三生”空间从生产(经济)、生活(社会)、生态(自然环境)三要素的综合协调,已经成为当前学术前沿和国土空间规划亟需解决的时间问题[3]。
目前“三生”空间的研究因其研究背景的不同,其概念分类有着明显的差异。例如学者刘燕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空间布局思想的方向研究下认为劳动活动的空间形成了生产空间,维持劳动主体的生命活动的栖息之地为生态空间,用以人类延续和培育劳动者的主体场域即为生活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地位关系和影响作用。为实现平衡,对“三生空间”的协调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4]。学者鲁达非总结出生产空间为生产经营为空间载体,追求其带来的经济利益,要求对该空间的高效利用;生活空间的安全性、环境友好、公平共享、生活便捷、文明健康为内在支持;生态空间需以充分的绿植为基础,水资源和水生态安全为前提[5]。另外其他学者也对“三生”空间的划分与认定进行了详细论述,但综合来看是以人的需求为基础,根据功能需求的作用下形成的“生态–生活–生产”的空间格局,协同发展“三生”空间,实现自然生态、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互利共赢。
2.2. 城市湿地公园构成要素及特征
城市湿地公园所面对的服务对象有别普通的公园,因为有人、动物及自然相互作用的影响,场地内所需的构成要素也要以这三方面为主体,以下表1是城市湿地公园中常见的几个构成要素:
Table 1. Constituent elem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wetland space
表1. 城市湿地空间的构成要素及特征①
构成
要素 |
特征 |
实例 |
生态
旅游区 |
① 自然景观:展现湿地自然景观的魅力,保留和恢复湿地原有的生态环境 ② 文化融合:融合当地文化和民俗风情,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体验项目。 |
资料来源:沃田生态设计院–《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
科普
教育区 |
① 观测设施:设置观测平台等观测设施,便于游客近距离观察湿地生物和生态景观。 ② 互动体验:提供互动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参增强学习效果和体验感。 |
资料来源:AHAart–《山海同年——洱海自然科普乐园》 |
社区
活动区 |
① 多功能性:社区活动区设计为多功能场所,可举办各类社区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② 设施完善:设施齐备,为居民提供舒适便利的活动场所,提升社区文化生活水平。 |
资料来源:周口文旅–《周口伏羲文化公园:由混凝土栈道板串联起来的历史文脉》 |
生态
保护区 |
① 生态修复与恢复:针对受影响的湿地生态系统,开展生态修复和恢复工作,以恢复湿地的自然功能和稳定性。 ② 自然景观保护:保护湿地内的自然景观和地貌特征,保留原始生态风貌。 |
资料来源:俞孔坚.三亚红树林生态公园[J].景观设计, 2020, (04): 4-8+2. |
3. “三生”空间特性
出于对城市湿地空间营造的多元化功能考虑,三生理念下的城市湿地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3.1. 生态景观特性
景观的生态营造是对场地内的自我修复功能和观赏功能双重目的所规划,生态景观特性在城市湿地空间设计中具有深远意义。主要包括多样性、互联性、可持续性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适应性。
其多样性体现了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的丰富多样性,生态不仅服务于人,还要服务于自然界的多种生物。考虑包括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多样性保护,这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提供了基础;互联性则强调了生态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建了复杂而有效的生态网络,使得能量和物质能够在生态系统内得以传递和循环利用;可持续性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长期稳定的生态功能,从而实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此外,生态景观的原生性强调了其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适应性,具有一定的自然性和原始性,这有助于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2. 社区服务特性
现代城市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公园的建设,而城市地标公园更是以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内涵成为城市的象征。这些公园不仅提供了基础的娱乐设施,更重要的是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城市湿地公园的游憩活动以湿地景观为主线,紧紧围绕湿地景观要素做文章,促进了城市文化的传承和认同,缓解现代文化与本地文化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园在提供精神文化享受的同时,也在塑造城市形象、促进社区发展和保护自然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3. 经济效益特性
一个城市公园就会成为一个地区范围的城市会客厅。场地内建设的各类生态旅游设施和服务设施吸引大量游客,带动旅游消费,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从而创造可观的经济收益。其次,湿地公园在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为当地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创造就业机会。城市湿地公园在经济效益方面实现场地内的产业营造的同时,还成为撬动周边产业和文化效益的重要支点,为城市和社区带来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4. 城市湿地公园营造经验借鉴
4.1. 生态修复:三亚红树林生态公园
在设计初期,项目充分分析了场地环境受污染侵害的原因,对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针对自然因素对场地环境的侵害,项目利用了对场地形态的改造,将原场地的河道形态设计成根系形态。这一设计决策的目的在于引入外部河水进入公园内,一方面有效避免了来自上游季风期洪水的冲击和来自山区和城市的径流污染,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场地的生物多样性。根系形态的河道设计不仅具有生态保护的功效,还在错落有致的植物布置中体现出设计美学,使整个场地呈现出更为和谐与美感的景观。
4.2. 产业活化:邯郸园博会
该项目是对城市中一处垃圾场进行的全面改造,该地长期积累了大量垃圾,形成一座高达20米的小山。项目充分利用地形,将废弃场地转变为阶梯湿地,实现了废弃资源的再利用。通过湿地系统有效净化废水,并将其汇集到附近的湿地,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木栈道交通系统连接了各观测节点,便于专业人员观测水质修复情况。整个景观经过设计改造,成为一个沉浸式农业实验,并具备科普展示功能。保留原有场地基本形态的规划策略,让观者既能感受到场地前身到现在的转变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又能体会到场地的新生与活力,从而体现了项目的环境保护与再生利用价值。
4.3. 社区服务共融:Tebet生态公园
Tebet生态公园位于印度尼西亚。该项目最终落地后不仅加强蓝绿色基础设施以恢复生态,同时创造人们融入自然生态又能保持相对距离的活动范围,这充分的表现出设计师们对生态、生活方面的考虑。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该区域强烈的气候变化与无法预测的降水量导致公园内洪涝严重,设计师通过生态驳岸的处理、扩宽河道等手段净化周围河水径流,加大洪涝应对生态弹性,提高环境品质,增强场地生物多样化;创造出健康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同时考虑人为活动的引导设计,场地中增设的亲水平台和无限符号人行步道为人们提供道路引导,在人们探索公园的同时,最大可能的保护生态环境不受人为活动侵害。
5. 研究区域概况
东营红滩湿地旅游区位于山东省垦利县省级农业高新示范区滨海小镇东部,景区东临大海,南接中心城,北望黄河口生态旅游区,2022年10月获评国家AAAA级景区。该区域内海岸极为平缓,坡度仅为千分之一,且潮差较小,潮退时露出2~3公里宽的海滩。
如图1,东营红滩湿地旅游区东临大海,海岸线蔓延30余公里,海河交汇的地理条件,由于海滩中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沉积,造就了渤海特殊的泥质海滩。海滩上的红色植物为碱蓬草,即一种适宜在盐碱土质的草,这是唯一可以在盐碱土质上存活的一种草。但由于旅游开发,场地未能有效管理等原因,从而引发红滩湿地资源破坏等种种相关生态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
Figure 1. Dongying Hongtan Wetland Park Tourist Area
图1. 东营红滩湿地公园旅游区②
6. 城市湿地的“三生共融”规划策略
6.1. 功能空间互动性
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人们的服务要求不再单一,对于城市湿地功能建设来讲也是趋于多元化发展。当前,东营作为工业城市正急于向生态城市转型,过去多年以来对工业生产的重视,导致工业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失衡,城市绿地结构单一。为增强功能空间的互动性,要加强场地区域粘合,适度将功能组合来营造空间,在观赏时娱乐、学习。例如利用废弃的海上平台改造的民宿空间,将商业娱乐、旅游产业融入,同时为人们提供住所,有效的实现文化传播,实现空间的功能互动性。
6.2. 异质文化复合化
共生理念强调各个组成部分的宽容度,对于一个城市来讲文化的形式多元,针对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也是营造场地精神的中心问题。基于物质生活的发展完善,人们开始着眼于文化精神类的服务,利用地域性文化、现代文化以及湿地文化的融合增强场地魅力。东营城市充满一代人建设奋斗的精神,利用工业符号结合湿地景观,使其能增加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的同时,带动场地内的业态发展。此外,在现代网络科技的影响下,现代文化的融入也需加快融入从而增加场地活力,使得场地更多元,更包容。
6.3. 交通联动化
湿地的功能结构增加,使得场地空间拥有了不同的使用方式、功能。功能的穿插要求动线的流畅,场地串联通畅。规划交通综合体系,利用立体交通打造多路线循环、多视角观景,从而避免因功能复合导致的动线混乱。同时,利用设计引导游客的行走路线,以上文提到的Tebet生态公园为例,利用穿梭在树林中的人行步道进行路线规划,引导人们探索自然界的同时,也给予自然环境的生态生存空间(图2、图3)。
Figure 2. Tebet ecological park
图2. Tebet生态公园③
Figure 3. Three-dimensional transportation system
图3. 立体交通系统④
6.4. 环境再自然化
俞孔坚在《大脚革命——生态城市与美丽中国》中提到改变当下对景观建设的畸形审美观第一个要改变的就是对待水的态度[6]。我们可以在俞孔坚教授多个作品呈现中看到生态河漫滩的驳岸处理,退水泥为生态的环境改善处理方法极大的改善了自然环境与人造景观的不和谐。在红滩湿地旅游区场地内同样存在这种“小脚”审美,防洪堤以及场地内的河道都采用石质防护,打破过去对水的态度,实现环境在自然化,融合生态环境(图4、图5)。
Figure 4. Fengxiang Park, Meishe River, Haikou
图4. 海口美舍河凤翔公园⑤
Figure 5. Biological revetment
图5. 生物驳岸⑥
6.5. 产业场地化
Figure 6. Handan garden expo
图6. 邯郸园博会⑦
随着城市发展方向的转型,不可再生的能源发展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政府开始着力各个产业联合发展,当地旅游业也开始做了新的尝试,但套公式的旅游宣传和打卡点无疑是不能给游客带来良好体验。红滩湿地的产业空间规划应立足于场地优势、场地需求。针对红滩湿地旅游区的独特特性,应不拘泥于单一的商业化产业模式,而是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产地资源,例如依附临海条件建设渔业生产基地,以推动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游客提供参观和亲身体验的机会,进而扩大场地的吸引力(图6、图7)。
Figure 7. Industry development based on site conditions
图7. 依附场地条件建设产业⑧
7. 结语
面对多年来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解决当下生态难题的平衡点。城市湿地公园作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过渡带,其规划和设计需要将蓝绿生态相融合,同时扩大人类活动的范围,但又不能损害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这个过程中,借助“三生”理论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这三个要素,采取多种策略和措施来实现平衡和协调。文章通过对城市湿地空间的功能梳理以及基于“三生”理念对湿地空间的解读从景观环境、文化共生以及产业复兴三方面做出设计策略,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探索,城市湿地公园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为人们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注 释
①表1图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5qE_1LT5ZEyezoR8ZRqYFg;
https://mp.weixin.qq.com/s/m37H4UEaKrxo8snsdcRUBw;
https://mp.weixin.qq.com/s/bDX1F_1T08B-CeIXA9ZL7g
②图1来源:https://images.app.goo.gl/FY8YZ3XsGx19DHRW8
③图2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rQGfmSGRxQZQ31q35YiMMQ
④图3来源:自绘
⑤图4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HIAtz-9ph0gDlFK4g8OGXA
⑥图5来源:自绘
⑦图6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NPuITxRcZ_cuHOZWS8zesA
⑧图7来源: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