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符号学视域下动物表情包的图像设计和青年亚文化研究
A Study of Image Design and Youth Subculture of Animal Emojis in the Semiotic Perspective of Roland Barthes
DOI: 10.12677/design.2024.95562, PDF, HTML, XML,   
作者: 黄鑫雨: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符号学表情包青年亚文化符号学分析视觉修辞Semiology Emojis Youth Subculture Semiotic Analysis Visual Rhetoric
摘要: 作为青年亚文化的重要衍生物,动物表情包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体系,更是当代青年用以表达内心情感的独特工具,是亚文化特征的显著体现。通过运用拟人化技巧和图文并茂的多模态形式,这些表情包巧妙地展示了视觉文化与社会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映射出青年一代的审美偏好和价值观念。在动物表情包的实际应用中,其内涵的诠释往往取决于文本与动物形象间的对等或反差关系,这种关系深刻反映了社会文化及意识形态的演变。青年群体借助这些表情包,不仅表达了个人的诉求,寻求情感上的共鸣,但也应警惕虚拟环境对青年心理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derivative of youth subculture, animal emoticons are not only a simple symbol system, but also a unique tool used by contemporary youth to express their inner feelings, which is a significant manifestation of subcultur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use of anthropomorphic tech-niques and multimodal forms with illustrations and text, these emoticons skillfully demonstrate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visual culture and social emotions, and also map out the aesthetic pre-ferences and values of the young generation.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animal emoticon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connotation often depends on the reciprocal or contras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xt and the animal image, which deeply reflects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culture and ideology. With the help of these emoticons, youth groups not only express their personal demands and seek emotional resonance, but they should also be alert to the potential impact that the virtual environment may have on youth psychology.
文章引用:黄鑫雨. 罗兰·巴特符号学视域下动物表情包的图像设计和青年亚文化研究[J]. 设计, 2024, 9(5): 307-313.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5562

1. 引言

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深刻剖析了现代社会的特质,他提出,在这样一个生产条件无所不渗透的时代,生活本身已经演变为一幅庞大的景观画卷,所有的实在均转化为一种表象[1]。在德波的理论框架下,社会的实在性是由无数表象交织而成的,而图像正是这一景观社会的直观展现。与此相呼应,海德格尔亦曾明确指出:“世界图像并非单纯描绘世界的画面,而是指世界被理解和把握为图像化的存在。”[2]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特别是在表情包作为交流媒介日益盛行的背景下。表情包在传播过程中展现出了超越文字的情绪感染力、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广泛的传播效应。其种类繁多,如真人表情包、动物表情包、卡通表情包等。

本文的研究聚焦于以鼠鼠、吗喽、卡皮巴拉等真实动物为创作原型的动物表情包。这些表情包不仅是网络交流的符号代码,更是青年群体情绪的具象化载体。青年群体对动物表情包的广泛应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亚文化现象。这些动物表情包作为近年来青年亚文化的创造成果,已经演变成为网络社交文化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们承载着青年群体的独特属性和文化特色。

2. 动物表情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表情包的学术探讨日趋深入,其研究触角已广泛触及传播学、符号学以及亚文化等多元领域。清华大学学者彭兰基于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深入剖析了表情包蕴含的多层次意义,并强调了在文化交流中,一致的文化与心理背景对表情包的编码与解码至关重要,以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与双方理解的共识性[3]。汪金汉学者进一步将表情包视为一种视觉话语的承载媒介,不仅探究了其话语实践的具体形式,还深入分析了其话语生产的内在逻辑。其中,表情包中的图像隐喻被揭示为话语生产的重要修辞策略,为理解其深层含义提供了新视角[4]。谷学强学者则聚焦于表情包在情感表达与传播方面的核心功能,认为其能够显著增强群体成员的情感归属与认同,同时也有助于个体自我认同与身份认同的构建[5]。姚文苑学者则从青年人的实际使用体验出发,观察到表情包的使用与其现实生活情感体验紧密相连,且其中的“亚文化”元素呈现出复杂而独特的特性,为我们提供了洞悉青年社会心态的窗口[6]

综合上述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表情包作为社交媒体时代的新型交流方式,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持续数年的热度不仅证明了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影响力,也凸显了其重要的现实研究价值。特别地,本文将“动物表情包”界定为一种基于真实动物形象创作的青年亚文化形式,其主观化、情绪化的特征在青年群体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体现了视觉表达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动物表情包不仅是娱乐交流的工具,更是视觉逻辑与亚文化相互交织的重要体现。

3. 动物表情包的图像修辞分析

罗兰·巴特将语言学中的“能指/所指”概念转化为图像学的“表达面/内容面”,并将此分析框架应用于图像结构的深入解析。在巴特的理论体系中,图像被划分为三个层次:“语言学讯息层”、“外延图像层”与“内涵图像层”,后两者共同构成图像性讯息,与视觉修辞紧密相连,其区分标准在于是否被编码以及是否具有象征性意义[7]

3.1. 语言学讯息:文字引导下的受众想象

动物形象的文化象征,往往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得以实现,即赋予动物以人格化的特征。这种拟人化手法包含文字操控,运用拟人化语言引导受众将非人对象想象成人类。动物表情包中的配文便是这一手法的典型体现,它们并非单纯的视觉文本,而是图文结合的多模态表达形式。在研究此类多模态符号文本时,除了分析图像符号自身的意义实践外,还需关注不同符号元素间的组合与互动。其中,语言和图像作为动物表情包的核心视觉元素,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参与到表情包的意指构建中(图1)。

动物表情包的语图关系可概括为语图同构与语图对立两种形式。在语图同构中,表情包的文字语义与图像意义高度一致,配文所表达的情绪与动物的神态、动作、表情相吻合;而在语图对立中,文字语义与图像意义形成鲜明对比,配文所传达的情绪与动物形态相矛盾,从而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这两种关系均体现了语言学讯息对图像的双重作用:一方面,通过锚固功能固定图像的所指,明确概念,以应对符号的多义性;另一方面,通过接替功能补充图像难以表达的意义,与图像形成互补关系。在动物表情包中,这两种功能均得到了充分展现。

Figure 1. Graphic animal emoticons

1. 图文动物表情包

具体来说,处于语图同构关系的表情包的意义很大程度依赖于配文和动物形象的对话关系,配文和动物形象不存在一方对另一方的霸权和掌控,而是处于平等关系,共同表意。另一方面,处于语图对立关系的动物表情包则往往通过配文与动物形象的差异性来表达自我情绪。

3.2. 非编码图示性讯息:篡改外观完成意义表达

外延图像层构成了图像的直观视觉感知层,其所指即为图像所模拟或再现的现实世界的实体,而能指则是这些实体在图像中的视觉再现[8]。在外延图像层面,图像的意指性图形与其所指事物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依赖于与感知紧密相关的知识,即罗兰·巴特所称的“人类学知识”,这种知识使我们能识别图像中的物体、场景或人物。

在动物表情包的语境中,非编码图示性讯息指的是表情包的基本视觉表现,它们并不包含额外的解释性意义(图2)。用户通过创造性地修改动物的外观,如给物品添加表情、模仿人类动作等,赋予这些表情包新的含义。如今,许多动物表情包被赋予了如人手、腮红等人类特征,以模仿人类形象,从而进行意义表达。这种拟人化的处理不仅增强了动物表情包的可爱度和亲和力,满足了青年群体对于戏谑和恶搞的需求,同时也使用户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形象与动物相结合,通过表情包传达自己的情绪和状态。动物表情形象以其视觉上的直观性直接作用于个体的感知层面,其所承载的情感因素与人类情感具有共通性,因此能够直接触发个体的情绪反应。

Figure 2. Textless animal emoticons

2. 无文字动物表情包

然而,非编码图示性讯息的意义表征常显得较为模糊,缺乏文字的明确锚定作用,这导致了动物表情包图像的解读具有显著的自由度和任意性。动物表情包的意义形成过程,实际上根植于符号内部能指与所指之间复杂的结构关系。然而,由于符号与其所代表的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充满任意性,这就使得动物表情包的符号意义常常处于一种动态的不确定状态。这种任意性进一步决定了符号的意义方向和意图焦点在不同的主体和话语网络间不断被争夺和重塑。在这种语境下,发起符号化的主体或主导话语体系往往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它们能够影响甚至决定符号的指意方向和意义生产的最终形态。因此,在探讨动物表情包的意义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复杂的影响因素及其背后的动态过程。

3.3. 被编码图示性讯息:作为情绪寄托和象征

在《符号学原理》中,罗兰·巴特将含蓄意指系统的表达层面称为“修辞”,而内容层面则被称为“意识形态”。图像中的符号并非仅止于表面的视觉呈现或文字表述,它们常常承载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内涵[9]。通过对这些符号的细致解读,我们能够揭示出隐藏在它们背后的价值观念、社会观念等意识形态内容。巴特强调,符号并非仅仅作为意义的传递者,更是参与意义生成与构建的重要工具。在含蓄意指系统中,意识形态不仅操控着修辞,导致内容层面对表达层面的异化,更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在系统中悄然隐匿。

实际上,用动物表达人类的心情、性格、态度的现象一直存在,人类惯以自己的情感为坐标,主观地建构出对于动物的情感想象,根据动物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将其人格化,如将猫狗作为伙伴的象征,将蜜蜂作为勤劳的象征等。因此,将意识形态蕴于动物形象中并不是近代才出现,由于动物形象的无害亲切性,人们愿意发掘动物身上的独特属性,并与自己的情感与社会文化相联接。

动物表情包被认为是青年群体在网络社交中表达情绪、抒发情感、排忧释怀的极佳载体。而除了类人化的外观形象,动物表情包中所包含的文字元素还为动物形象本身赋予了强大的修辞效果与隐喻。动物表情包主要通过原型征用以及语境重构两种途径完成其视觉形象建构。而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青年群体网络情绪表达的主要手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物表情包的视觉形象与情绪呈现之间的关系特点,即动物表情形式的直观性与情绪呈现的间接性、动物表情形象的生动性与情绪呈现的感染性以及动物表情内容的一致性与情绪呈现的多样性,这些特点高度契合了青年群体网络情绪表达的需要。

吗喽、卡皮巴拉、鼠鼠这三种动物所呈现出的视觉形象具有当代青年人生活状态的相似之处,鼠鼠最早源自网友对于某站董事长的调侃,后来年轻网友将自己同生活在阴暗之中的老鼠做比,成为颇显无奈的可爱自嘲,“鼠鼠我啊”句式也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于生活中的诸多情境。水豚,即卡皮巴拉,不管发生什么事都无动于衷,无论在哪种生物旁边,都有一种十分佛系(活着死了都行)的稳定精神状态。“随遇而安”的佛系生活态度,这与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高度契合,使得许多网友自发成为了“豚门”的一员。而眼皮沉重、双眼无神的吗喽表情包更是符合当代年轻人疲惫压抑的生活状态,因而成为年轻人的斗图专属。

4. 动物表情包的亚文化逻辑

青年亚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系统,其主体为青年人群,他们在内在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及生活方式上,与主流文化形成鲜明对比,并在社会文化的总体结构中占据非主导性的地位。鉴于表情包的创作和使用主体主要集中在青年群体,因此,我们可以将表情包视为青年亚文化的一种独特表达形式,同时也是非主流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0]。这种表达形式不仅体现了青年人的独特审美和沟通方式,还彰显了其对于社会文化多样性和创新性的贡献。

4.1. 表达自我诉求的视觉狂欢

在探讨人们参与狂欢的动态过程时,我们必须强调一个核心观点:人们并非仅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或模仿者,而是作为积极的参与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遵循狂欢活动的内在逻辑。自媒体时代以其特有的即时性、互动性和开放性,构建了一个崭新的言论环境,使每个人都能发声,为当代青年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表达空间。这一变革不仅为青年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来传达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还催生了以表情包为媒介的网络社交平台上的视觉狂欢[11]

青年们通过制作和分享表情包,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自嘲,从而获得了深刻的感官与心理体验。这种创新的表达手法不仅挑战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对主流文化进行了批判性思考,还打破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固定框架,为文化领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和青春气息。这一现象深刻体现了青年一代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在表情包的创作过程中,青年受众灵活运用“裁剪”、“拼贴”和“重塑”等手法,对既有的人物形象或场景进行解构和重构,赋予它们全新的文本内涵和符号意义[12]。通过模仿和隐喻公众的身体形象符号,他们成功地实现了自我表达和情感释放,使表情包亚文化成为了青年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亚文化现象不仅强调视觉的愉悦和感官的享受,还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

然而,随着表情包文化的盛行,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这种虚拟的身体拟像和叙事元素,逐渐疏离于现实世界。在网络空间中,我们被各种身体拟像和身体景观所包围,真实与拟像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这导致了“影像胜过实物、副本胜过原本、表象胜过现实、外貌胜过本质”的现象。正如鲍德里亚所言,现代社会已经逐渐被拟象世界所主导。

4.2. 寻求情感认同的圈层文化

群体认同,指的是个体对某一群体成员身份的认可,感受到与该群体的紧密联系,并将该群体的规范、价值观等作为自我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环境下,尽管“聚集在同一场所”的实体形态被虚拟化,但网络中的互动仪式仍旧具有实质意义。用户在这些互动中分享群体经历,达成情感的共鸣。即使身处不同的物理空间,人们也能通过分享各自的生活经历,感受到彼此的“虚拟在场”,从而相互影响[13]。在当代青年群体中,表情包已成为展现个性独特性的独特媒介,凸显出鲜明的个人风格。正如缘趣文化所构建的社群,它基于兴趣和情感的共鸣,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个体,这些个体通过相互认同而获得了“同好”这一新的身份标签。拥有这一新身份后,成员们更加珍视与“同好”间的独特联系,深化了对共同兴趣爱好的认同,从而凸显出本社群相较于其他群体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巩固了身份认同。

4.3. 谋求心理慰藉的犬儒心态

当然,动物表情包的首要功能在于情感表达,但其更深层次的价值则在于折射出特定时期青年群体独特的情感结构和生活态度。现代青年对于动物表情包的热衷,并非仅仅为了娱乐或消遣,而是面对房价飙升、生活成本加重和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他们选择将其作为一种缓解压力、逃避焦虑的方式,这是青年在面对严酷现实时的一种迂回、缓和但略显无奈的自我保护机制。在表情包亚文化的话语体系中,“自嘲”、“讽刺”以及“黑色幽默”等元素恰好迎合了当代青年对于内心慰藉、压力释放和焦虑逃避的迫切需求[14]。通过表情包,他们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网络交流空间,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枷锁和心理束缚,从而削弱了现实社会中社会地位和金钱财富带来的差异。这一空间更有利于他们表达自我诉求、获得自我满足,并呈现出最佳的自我价值。

因此,他们开始减少对面对面人际交往和公共领域沟通对话的追求,转而沉浸在虚拟网络中,借助多样化的表情包寻求一种自我实现的假象,并构建自己的意识世界。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代人的精神空虚、信仰危机和主流价值的缺失。

5. 小结

本文深入探讨了动物表情包在社交媒体时代的图像修辞与青年亚文化现象。通过对动物表情包的多维度分析,揭示了其作为青年亚文化产物的多重价值。文章首先概述了动物表情包在社交媒体交流中的普遍性与重要性,指出其不仅是青年群体情感表达的载体,更是视觉表达与文化之间深层次联系的体现。

在理论框架上,本文借助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分析,将动物表情包划分为语言学讯息层、外延图像层与内涵图像层,从而深入剖析了其图像修辞的复杂性和多义性。特别是,通过探讨动物形象的文化象征与拟人化手法,本文揭示了动物表情包在构建青年亚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此外,文章还强调了动物表情包在反映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变迁方面的价值,指出其意义表达依赖于配文与动物形象之间的平等或差异性对立关系。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对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理解,也为理解当代青年文化和社交媒体时代的交流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动物表情包的深入研究,不仅展现了其在社交媒体时代的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也进一步推动了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未来,随着社交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青年文化的持续演变,动物表情包及其背后的文化现象将继续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注 释

①图1来源:网页引用,http://xhslink.com/a/fKAWpdNhpxAV

②图2来源:网页引用,http://xhslink.com/a/baAfM6zQcyAV

参考文献

[1] 周宪. 视觉文化读本[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8.
[2] 居伊∙德波. 景观社会[M]. 王昭凤,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
[3] 彭兰. 表情包: 密码、标签与面具[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9(1): 104-110, 153.
[4] 汪金汉. 语法、修辞与情境: 表情包的话语生产路径分析[J]. 青年记者, 2023(20): 64-67.
[5] 谷学强.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表情包的情感动员——以“帝吧出征FB”为例[J].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8, 71(5): 27-39.
[6] 姚文苑. “萌”的审美与文化表达: 青年对动物表情包的使用及其视觉文化实践[J]. 新闻与写作, 2023(2): 96-105.
[7] 耿晨. 论罗兰∙巴特符号学视域下的图像修辞[J]. 山东工会论坛, 2016, 22(4): 112-114.
[8] 闵锐, 彭肜. 图像的编码与分层——罗兰∙巴特的图像分层理论[J]. 天府新论, 2009(6): 150-152.
[9] 宫欣. 符号学视角下的社交媒体表情包研究[J]. 采写编, 2018(2): 149-150.
[10] 吴冰妍, 张艺.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青年文化认同建构——以熊猫头表情包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 7(20): 54-58.
[11] 林峰. 表情包亚文化意识形态功能的审视与建构[J]. 云南社会科学, 2019(2): 182-187.
[12] 朱晨. 百度贴吧中的青年亚文化: “鼠鼠”的身份认同与群体实践[J]. 青年记者, 2023(10): 110-112.
[13] 王馨, 檀思源, 曲转. 多模态话语视角下的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以“鼠鼠文学”为例[J]. 新媒体研究, 2023, 9(9): 56-60.
[14] 高玉. 动物表情包与青年群体的情绪表达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湘潭: 湘潭大学, 2021.